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节培养孩子的社交素质——你是随从,不是主角引入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喧宾夺主”,请各位家长朋友想一下,在学琴活动中,孩子、家长、老师,三个人当中谁应该是主角?不管怎么排,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都轮不上家长当主角。但是我当年有一个学生的家长,你看看他扮演的什么角色?当时,他的孩子刚刚从另外一个老师那里转到我这里学琴,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寒暄了几句,我就发现,我问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他在替孩子回答,孩子从来不说话。后来正式上课的时候,我又发现,孩子上课的时候,家长在旁边不断地指导,指尖立起来,手腕放下去,一个毛病,还没等我说话,家长就先开始纠正了:“我以前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是不听,我们不是练了吗?”我给孩子布置作业,留一首曲子,刚想给孩子讲一下家长就端着笔记本,指着谱子,一二三四五问了我许多问题,结果一节课下来,孩子一句话都没有,家长的话比我都多。这就叫喧宾夺主,在学琴中,这个家长不但把孩子的主给夺了,连我这个老师的主他也给夺了。后来我很严肃地跟家长沟通,说:“学琴的时候,孩子是主角,咱家长是陪孩子来的,是随从,别抢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家长很不好意思,向我解释,原来孩子小的时候,老师讲课,孩子听不懂老师就都是对着家长讲,家长先学,学会了,再同家教孩子。慢慢地家长就成了学琴的主角了。学琴活动,是孩子遇到的第一个一对一、面对面地与成人正式交往的情境,在学琴活动中,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演奏乐器.他还学会了自主地倾听和理解成人说的话,当他能够做到这一点时,学琴活动才能够越来越顺畅,学习效率大大提升,也能使家长早日从学琴中解脱出来,不必再为孩子学琴劳心费神,花费那么多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孩子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学会那些在成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交往规则,比如互相尊重,良好沟通、遵从指令等等,但是如果家长在学琴的活动中,忘记了自己的随从地位,喧宾夺主,扮演主角,那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这些东西的机会。使得一个本来可以一举多得的学习平台,错失了它应该发挥的教育功能。我认为,在孩子学琴的时候,家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遵从指令与良好沟通,从而建立与老师良好的社会交往,也使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受益。下面我们分别讨论。
孩子尊重长辈,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对孩子从小就开始训练的,从孩子刚会说话,我们就会教孩子听大人的话、叫叔叔阿姨、要有礼貌。等等,尊师敬老的传统,在我国的传统意识中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学琴的师生关系,有另外一层色彩,教师是家长雇来的,每次课后,在家长给老师学费的时候,这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在孩子面前是清清楚楚的。在这环节上,教师与家中的保姆、阿姨是没有区别的。与学校、幼儿园的老师相比,多了一层雇佣与被雇佣的色彩。这个时候,家长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工作要做:就是要教孩子学会尊重老师,我以前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去外国学生家里上课的时候,有个家长根本就没有对我怀有起码的尊重,我来到了以后,他把学费,交给家中的保姆,跟孩子说,老师上完课后,叫阿姨把钱给老师,他跟我打招呼后就走了,这个时候,我就发现,这个孩子根本就不再把我的话当回事了。孩子在课堂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件事,使我想起了我家邻居家的小狗,这只小狗,对人的地位高低特别敏感,主人的客人到家里来,小狗从来不叫不咬。但是,家中钟点工、送水工来的时候,它就很凶地对人狂吠,小狗对人是什么态度,其实是看主人脸色的。小孩其实也是这样,孩子的阶级意识。是从观察家长的接人待物中形成的,所以,你对老师态度是否尊重,也就决定了孩子能否尊敬自己的老师。这种情况,一股不会发生在权威教师那里,但如果孩子的老师是一个资历较浅的年轻教师,特别是勤工俭学的在校生,尤其是在老师去学生家里上课的时候,需要家长特别注意。我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许多学生。就遇到过这样的家长,他们去学生家上课的时候在家长与孩子对自己的态度中,感受不到教师的尊严。现代社会里,无论人的年龄、地位、职业如何,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互相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是互为服务关系的,这是现代人格观念的基本意识,我要提醒我们的家长,即便你的心里明白这样的道理,你也应该以清楚的行为表现让孩子懂得这样的道理,形成孩子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现代人格意识。“尊重”是“遵从”的前提,只有孩子在人格上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他才能够自然而然地顺从教师的指令,这是形成一个良好的“教一学”关系的前提。中国社会是一个等级观念很强的社会,很多家长自己的等级观念就很强,特别有一些自己的社会阶层与地位较高的家长,自己有意无意地在交往中就带着阶层意识。如果你有意无意地把“你老师是我花钱雇来的”这种意识灌输给孩子,那么孩子在和老师的交往中,就难免会出现令人很不愉快的东西。这既对孩子的人格成长不利,又使正常的学琴教学受到不良影响。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喧宾夺主”,请各位家长朋友想一下,在学琴活动中,孩子、家长、老师,三个人当中谁应该是主角?不管怎么排,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都轮不上家长当主角。但是我当年有一个学生的家长,你看看他扮演的什么角色?当时,他的孩子刚刚从另外一个老师那里转到我这里学琴,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寒暄了几句,我就发现,我问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他在替孩子回答,孩子从来不说话。后来正式上课的时候,我又发现,孩子上课的时候,家长在旁边不断地指导,指尖立起来,手腕放下去,一个毛病,还没等我说话,家长就先开始纠正了:“我以前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是不听,我们不是练了吗?”我给孩子布置作业,留一首曲子,刚想给孩子讲一下家长就端着笔记本,指着谱子,一二三四五问了我许多问题,结果一节课下来,孩子一句话都没有,家长的话比我都多。这就叫喧宾夺主,在学琴中,这个家长不但把孩子的主给夺了,连我这个老师的主他也给夺了。后来我很严肃地跟家长沟通,说:“学琴的时候,孩子是主角,咱家长是陪孩子来的,是随从,别抢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家长很不好意思,向我解释,原来孩子小的时候,老师讲课,孩子听不懂老师就都是对着家长讲,家长先学,学会了,再同家教孩子。慢慢地家长就成了学琴的主角了。学琴活动,是孩子遇到的第一个一对一、面对面地与成人正式交往的情境,在学琴活动中,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演奏乐器.他还学会了自主地倾听和理解成人说的话,当他能够做到这一点时,学琴活动才能够越来越顺畅,学习效率大大提升,也能使家长早日从学琴中解脱出来,不必再为孩子学琴劳心费神,花费那么多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孩子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学会那些在成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交往规则,比如互相尊重,良好沟通、遵从指令等等,但是如果家长在学琴的活动中,忘记了自己的随从地位,喧宾夺主,扮演主角,那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这些东西的机会。使得一个本来可以一举多得的学习平台,错失了它应该发挥的教育功能。我认为,在孩子学琴的时候,家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遵从指令与良好沟通,从而建立与老师良好的社会交往,也使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受益。下面我们分别讨论。
孩子尊重长辈,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对孩子从小就开始训练的,从孩子刚会说话,我们就会教孩子听大人的话、叫叔叔阿姨、要有礼貌。等等,尊师敬老的传统,在我国的传统意识中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学琴的师生关系,有另外一层色彩,教师是家长雇来的,每次课后,在家长给老师学费的时候,这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在孩子面前是清清楚楚的。在这环节上,教师与家中的保姆、阿姨是没有区别的。与学校、幼儿园的老师相比,多了一层雇佣与被雇佣的色彩。这个时候,家长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工作要做:就是要教孩子学会尊重老师,我以前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去外国学生家里上课的时候,有个家长根本就没有对我怀有起码的尊重,我来到了以后,他把学费,交给家中的保姆,跟孩子说,老师上完课后,叫阿姨把钱给老师,他跟我打招呼后就走了,这个时候,我就发现,这个孩子根本就不再把我的话当回事了。孩子在课堂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件事,使我想起了我家邻居家的小狗,这只小狗,对人的地位高低特别敏感,主人的客人到家里来,小狗从来不叫不咬。但是,家中钟点工、送水工来的时候,它就很凶地对人狂吠,小狗对人是什么态度,其实是看主人脸色的。小孩其实也是这样,孩子的阶级意识。是从观察家长的接人待物中形成的,所以,你对老师态度是否尊重,也就决定了孩子能否尊敬自己的老师。这种情况,一股不会发生在权威教师那里,但如果孩子的老师是一个资历较浅的年轻教师,特别是勤工俭学的在校生,尤其是在老师去学生家里上课的时候,需要家长特别注意。我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许多学生。就遇到过这样的家长,他们去学生家上课的时候在家长与孩子对自己的态度中,感受不到教师的尊严。现代社会里,无论人的年龄、地位、职业如何,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互相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是互为服务关系的,这是现代人格观念的基本意识,我要提醒我们的家长,即便你的心里明白这样的道理,你也应该以清楚的行为表现让孩子懂得这样的道理,形成孩子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现代人格意识。“尊重”是“遵从”的前提,只有孩子在人格上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他才能够自然而然地顺从教师的指令,这是形成一个良好的“教一学”关系的前提。中国社会是一个等级观念很强的社会,很多家长自己的等级观念就很强,特别有一些自己的社会阶层与地位较高的家长,自己有意无意地在交往中就带着阶层意识。如果你有意无意地把“你老师是我花钱雇来的”这种意识灌输给孩子,那么孩子在和老师的交往中,就难免会出现令人很不愉快的东西。这既对孩子的人格成长不利,又使正常的学琴教学受到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