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上海音乐学院的领导,各位前辈、声乐界同仁,各位老师、同学们:
3月4日上午,通过上海音乐学院廖昌永副院长得知周先生离去的消息,我感到极度震惊,久久不敢也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之后,上海音乐学院方琼教授也在微信中说:
“我们不愿相信周先生已经离去,一直以为她是钢铁般意志的人,不会倒下,不会远走,可是她还是飞走了……”朋友圈里悲痛哀悼,都在赞颂着周先生点点滴滴铸成的伟大,怀念着周先生那永远灿烂的微笑…
接着就是铺天盖地般的新闻都在报道和哀悼周先生的离去。
周先生是中国声乐和中国声乐教育界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是跨世纪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她是中国声乐界的泰斗,是永远的“中国之莺”。她走完了九十九年的光辉人生历程,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这些天,我一直沉浸在对周先生的回忆之中,回忆着与周先生相处时的每个画面,回忆着周先生的音容笑貌,跟先生交流时的点点滴滴,甚至能想起先生说话时的每一个手势。
看着办公室里我与周先生的合影照片,让我想起,2005年我带着学生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开音乐会,周先生知道后一定要来听我的音乐会。当时我很紧张,我对上海院的同志说:“最好别让周先生来听,我是晚辈,唱得还不够好,周先生是前辈、是大师,德高望重,她来听音乐会我会紧张的。”然而,晚上周先生还是按时坐存了观众席里,中场休息时还专门到后台看我、鼓励我,并存音乐会后上台祝贺说:“你唱得很好,以前我听过你的cD,这次亲眼看、亲耳听,你的音乐会真是很有特点,你教的学生也很好。”并对我今后的教学、演唱提出了一些建议。当我俩照相留念时,周先生还特意拿过来一张节目单,高兴地对我说:“噢,我得拿着你的节目单和你照相。”周先生当时鼓励我的话语和这些温馨的一幕一幕,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时常令我激动不已。
这之后多次与先生交流学习、受益匪浅。先生视野开阔,将其学习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心得毫无保留地用以发展中国声乐;先生着眼于应用,身体力行,让美丽的歌声传遍中国;先生教学成果斐然,采欧洲声乐艺术精髓发展具有中国文化气质与精神的声乐艺术;先生治学严谨、思路开阔、观点清晰,在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的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中国的演唱艺术成为世界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不能忘记的是,2012年上海音乐学院为周先生举办的“从艺75周年、从事声乐教学65周年”大型纪念活动。安排的专场教学音乐会极为成功,十几位爱徒的演唱浓缩着周先生几十年教学和学术研究的精华。我当时就想:“周先生不但自己唱得好,她的中国之莺的歌声享誉四海.她的学生的歌声和歌唱的身影也传遍了九州。”在第二天的“周小燕从事声乐教学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我作为一位后辈,也是周先生的忘年交,作了一个题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发言,从“周小燕先生是把西洋声乐引入中国的先行者之一,让‘美丽的歌唱’传遍中国”“含英咀华六十五个春秋,矢志不渝地投身于中国的声乐教育”“眷怀赤子之心,从艺七十五载,让中国的声乐艺术展现新的面貌”几个方面,谈了学习研究周先生教育教学思想的体会。研讨会后,周先生对我说:“刘辉啊,我做得没你总结得那么好啊。”周先生虚怀荇谷的情怀和高山仰止般的品德,让我深受感动,我深切地感受到:周先生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高大,她为中国声乐界做了那么多工作,一言一行却如此谦虚、平易、诚笃。她有一颗赤子之心,始终散发着纯洁无瑕、晶莹澄澈的人生魅力,为中国的声乐艺术奉献了一生的心血。
同样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有周先生思维敏捷和思想深刻。我最后一次见到周先生是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声唱法教学研讨会上,会议由廖昌永副院长主持,周先生不仅全程参加,认真思考,而且存会上提出了她对中国声乐发展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中同声乐发展的一些前瞻性思考。周先生提出要继续、不遗余力地建设、发展中国声乐的思想,提出“中国声乐”这样一个宏观的、具有整体意义的概念。当时我存会议发言时说:“周先生这个思想对我们今后声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周先生在思考中国声乐艺术时,拓宽了中国声乐的艺术视野,延展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今天,我们在这里追思周先生,不仅仅是对先生的一种思念和缅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周先生对艺术博大精深的爱与奉献,对中国声乐教育教学事业孜孜不倦的肼耘与实践,对中国声乐学术研究呕心沥血的探索与前行,对学生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护,继续传承、发扬下去。我们每一个声乐工作者,都应以周先生为楷模,怀揣让中同卢乐全面走向世界并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气魄,用中国声乐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声乐艺术的蓬勃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让我们一同祝福先生,看着她带着灿烂幸福的微笑。快乐地飞向多彩绚丽的蓝天!
3月4日上午,通过上海音乐学院廖昌永副院长得知周先生离去的消息,我感到极度震惊,久久不敢也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之后,上海音乐学院方琼教授也在微信中说:
“我们不愿相信周先生已经离去,一直以为她是钢铁般意志的人,不会倒下,不会远走,可是她还是飞走了……”朋友圈里悲痛哀悼,都在赞颂着周先生点点滴滴铸成的伟大,怀念着周先生那永远灿烂的微笑…
接着就是铺天盖地般的新闻都在报道和哀悼周先生的离去。
周先生是中国声乐和中国声乐教育界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是跨世纪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她是中国声乐界的泰斗,是永远的“中国之莺”。她走完了九十九年的光辉人生历程,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这些天,我一直沉浸在对周先生的回忆之中,回忆着与周先生相处时的每个画面,回忆着周先生的音容笑貌,跟先生交流时的点点滴滴,甚至能想起先生说话时的每一个手势。
看着办公室里我与周先生的合影照片,让我想起,2005年我带着学生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开音乐会,周先生知道后一定要来听我的音乐会。当时我很紧张,我对上海院的同志说:“最好别让周先生来听,我是晚辈,唱得还不够好,周先生是前辈、是大师,德高望重,她来听音乐会我会紧张的。”然而,晚上周先生还是按时坐存了观众席里,中场休息时还专门到后台看我、鼓励我,并存音乐会后上台祝贺说:“你唱得很好,以前我听过你的cD,这次亲眼看、亲耳听,你的音乐会真是很有特点,你教的学生也很好。”并对我今后的教学、演唱提出了一些建议。当我俩照相留念时,周先生还特意拿过来一张节目单,高兴地对我说:“噢,我得拿着你的节目单和你照相。”周先生当时鼓励我的话语和这些温馨的一幕一幕,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时常令我激动不已。
这之后多次与先生交流学习、受益匪浅。先生视野开阔,将其学习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心得毫无保留地用以发展中国声乐;先生着眼于应用,身体力行,让美丽的歌声传遍中国;先生教学成果斐然,采欧洲声乐艺术精髓发展具有中国文化气质与精神的声乐艺术;先生治学严谨、思路开阔、观点清晰,在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的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中国的演唱艺术成为世界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不能忘记的是,2012年上海音乐学院为周先生举办的“从艺75周年、从事声乐教学65周年”大型纪念活动。安排的专场教学音乐会极为成功,十几位爱徒的演唱浓缩着周先生几十年教学和学术研究的精华。我当时就想:“周先生不但自己唱得好,她的中国之莺的歌声享誉四海.她的学生的歌声和歌唱的身影也传遍了九州。”在第二天的“周小燕从事声乐教学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我作为一位后辈,也是周先生的忘年交,作了一个题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发言,从“周小燕先生是把西洋声乐引入中国的先行者之一,让‘美丽的歌唱’传遍中国”“含英咀华六十五个春秋,矢志不渝地投身于中国的声乐教育”“眷怀赤子之心,从艺七十五载,让中国的声乐艺术展现新的面貌”几个方面,谈了学习研究周先生教育教学思想的体会。研讨会后,周先生对我说:“刘辉啊,我做得没你总结得那么好啊。”周先生虚怀荇谷的情怀和高山仰止般的品德,让我深受感动,我深切地感受到:周先生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高大,她为中国声乐界做了那么多工作,一言一行却如此谦虚、平易、诚笃。她有一颗赤子之心,始终散发着纯洁无瑕、晶莹澄澈的人生魅力,为中国的声乐艺术奉献了一生的心血。
同样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有周先生思维敏捷和思想深刻。我最后一次见到周先生是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声唱法教学研讨会上,会议由廖昌永副院长主持,周先生不仅全程参加,认真思考,而且存会上提出了她对中国声乐发展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中同声乐发展的一些前瞻性思考。周先生提出要继续、不遗余力地建设、发展中国声乐的思想,提出“中国声乐”这样一个宏观的、具有整体意义的概念。当时我存会议发言时说:“周先生这个思想对我们今后声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周先生在思考中国声乐艺术时,拓宽了中国声乐的艺术视野,延展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今天,我们在这里追思周先生,不仅仅是对先生的一种思念和缅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周先生对艺术博大精深的爱与奉献,对中国声乐教育教学事业孜孜不倦的肼耘与实践,对中国声乐学术研究呕心沥血的探索与前行,对学生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护,继续传承、发扬下去。我们每一个声乐工作者,都应以周先生为楷模,怀揣让中同卢乐全面走向世界并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气魄,用中国声乐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声乐艺术的蓬勃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让我们一同祝福先生,看着她带着灿烂幸福的微笑。快乐地飞向多彩绚丽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