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心理学视阈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lide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如何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提高学术敏感性、强化学术公正感、养成学术道德行为习惯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以“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为依托,结合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调研,从明确学术道德认知、促进学术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术氛围三个角度,对提高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道德心理; 学术道德;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6-0109-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文化、道德建设,不仅是涉及“兴国”之策的大问题,也是“立人”的根本性问题,高瞻远瞩地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道德价值论。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和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人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直接引领我国未来学术思想的发展方向,与整个学术界的道德建设互为前提和条件。所以,调研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及状况,结合心理学及教育学理论基础,建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框架体系,在高等学校倡导并形成崇尚诚实守信、鼓励科研创新、遵循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对于保护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有着重要作用。
  一、道德心理学的引入
  学术道德是研究者在学术自由思想引领下,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所必须恪守的去伪存真、尊重原创的道德准则,是科学精神之本,是学术生命之源。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学术道德是研究者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过程中所表現出来的尊重他人创新性和知识求真性的心理约束。从教育学角度来理解,学术道德是约束科研工作者,保持科研的纯正性和创新性的准则和底线。大学生群体在学习与实践中通过交往、互动,不断调适自身的文化价值结构以顺应大学文化价值规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实现学生对大学文化价值认同的一项重要内容。[1]针对学术道德教育的特征和紧迫性,本文引入道德心理学概念,将规范伦理学与实证心理学在哲学层面相结合,从新的视角理解人的道德行为,对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
  道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准则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也称为品德或道德品质,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组成。[2]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在其著作《论学者的使命》中认为,学者“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3]。美国心理学家雷斯特认为,个体的道德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个体社会价值观,个体的道德根植于社会环境,也根植于其自身的发展。它与社会大环境下个体之间协调一致,也与解决个体间的种种利益冲突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雷斯特在明尼苏达大学有关学者的大量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该模型将道德心理过程分为解释情境、作出判断、道德抉择、实施行为四个阶段。过程一为“解释情境”,指个体面临特定的具体情境时,必须能够理解情境特征,估计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行动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和后果,是以“道德敏感性”为主要表现形式。过程二为“作出判断”,建立于“解释情境”基础上,个体在各种可能的行动中决定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决定,此过程以“公正感”为核心主导决策,它引领个体对社会情境产生积极反射,作出道德上正确的判断。过程三是“道德抉择”,即一个为决策赋值的过程,当个体对某种道德判断选择的赋值超过所有其他的观念价值,通过赋值比较形成抉择并付诸行动,此过程取决于个体价值观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这一过程是判断与行动、认识与行为之间的必要环节。过程四是“实施行为”,即将在解释情境基础上,依据判断将道德抉择转化为道德行动。雷斯特的上述四个过程组成的模型就是这样勾画了个体从面临道德情境到形成并采取道德行动所经过的心理历程。
  二、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分析
  学术道德是研究生教育教学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准确了解在校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状况,充分挖掘影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因素,有效构建学术道德教育体系,本文针对2012—2013年度在校研究生开展了学术道德现状问卷调查,从学术不端行为频率、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原因、学术道德教育的方式及途径、学术不端行为教育及监督机制等17个方面进行调研,全面地了解在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45份,回收有效问卷1078份,其中985院校668份,211院校154份,其他类型高校256份,参与调研的硕士研究生占81.91%,博士研究生占18.09%。
  结合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调查问卷和目前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开展状况,依据“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对在校研究生学术道德进行分析,发现随着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师生提高了对学术道德的重视。但是,目前在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存在如下问题:
  1.学术道德敏感性较低
  解释情境是雷斯特“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的第一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敏感性”起到决定性作用,道德敏感性是新科尔伯格取向的重要概念,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逻辑上的心理初始成分,是对情境的道德领悟与解释,典型地反映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相互作用。[4]学术道德敏感性表现在学术道德认知、学术道德情感、学术道德问题识别三个层面。
  调查显示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较模糊。研究生认为“考试作弊、打小抄、传小条”、“学位论文、课程小论文、学术报告等拼凑、抄袭”是在校园里最常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57.8%的研究生不明确“替他人撰写论文或请他人代写论文”、“利用人际关系或送礼等干扰奖学金评定或项目评审”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情感和对学术道德问题的识别存在偏差。部分研究生曾经有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学位论文、课程小论文、学术报告等拼凑,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对“利用人际关系或送礼等干扰奖学金评定或项目评审”、“为申请到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伪造申请者和主要成员”、“一稿多投”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模糊。曾经有过不同程度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生是从没有过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累积百分比的近2倍,调研表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敏感性较低,在研究生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数目、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行为。而造成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对于学生开展学术道德的教育不足,对于学术失范行为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缺少明确的界定和警示。   2.学术道德公正感较弱
  道德公正感是个体重要的道德心理感受,对个体的道德判断、行为有重要影响。而学术道德公正感,即个体将学术道德指标作为判断和行为标准,是做出行为选择的内在原因,它以学术道德敏感性为基础,以违反道德标准可能出现的风险为约束,受到社会或他人学术道德认知及行为影响。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原因”调研中,有66.32%的研究生认为“学术水平低,写不出论文,怕不能正常毕业”等自我学术自信缺失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高频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为了获得更高的奖学金或其他荣誉”、“学习目的功利,缺乏科学精神和专业兴趣”等功利思想严重干扰了学术道德在研究生学术研究中的主导作用。“社会风气浮躁,周围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研究生课程中,缺乏详细的学术规范细则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也是导致该行为的重要原因。“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部分研究生存在投机和侥幸心理”,道德失范风险较低,是导致学术道德公正感较弱的原因之一。而导致这类学术道德问题的原因可归纳为社会规范不严,学生受到部分功利行为和浮躁心理的影响,坚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的个体自觉没有被激发出来。
  3.学术道德行为习惯尚未养成
  学术道德抉择,即一个对学术道德决策赋值的过程,除与学术道德公正感密切相关,也受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并对行为习惯有较强的依赖性。调查将导师对学术道德的教育分成四个层次,“严肃认真,并举例详细讲解了学术道德重要性和具体要求”、“教育过,并告诫学生认真学习学术道德规范”等导师给予研究生学术道德明确指导和要求的达到调查比例的82.4%,说明目前,在学术道德行为养成中,绝大部分导师重视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但是仍有部分导师对学术道德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调查中,对于“论文查重等学术规范制度的观点”,37.5%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日常课程和考试中开展论文查重工作,“要体现出小论文的价值,使同学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避免老师不重视、学生撰写不認真情况的出现”,但仍有24.9%的同学对日常查重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缺少日常学术活动中的学术规范警示。问卷调查了在校研究生对学术规范教育的期望频率,24.9%的研究生认为应该每个月接受学术规范教育,51.1%的有效调查者认为至少应该每学期接受学术规范教育。可见,研究生存在较强的学术道德意识,对于学术道德教育也有着较高的需求,而导师在研究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应起到示范和监督作用。
  综上,各类学术道德问题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术道德问题的社会规范不足,高校缺少针对学术道德的系统和完备的教育,导师对于学生学术行为习惯养成的督导不足,部分功利性的个体行为影响等都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建议
  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调查,清晰地展现出在校研究生对学术道德的认知、识别、判断、决策等情况,对于发现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用“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指导学术建设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净化社会学术道德环境,完善道德行为规范
  根据道德心理学理论,人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影响,如果急功近利、无视、践踏学术道德的行为经常出现,将严重污染在校研究生的道德净土;如果坚持追求真理、恪守学术道德的行为成为社会的主流,将净化研究生的道德心灵、筑牢学生的道德标准。所以,净化整个社会的学术道德环境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教育部门不但要在政策、规章层面严肃道德行为规范,更要从严处理道德失范行为,在舆论方面积极呼吁关注学术道德建设、宣扬恪守学术道德的科学故事,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
  2.科学开展高校学术道德教育,明确学术道德认知
  近年来,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受到了国家和高校的普遍重视,学术道德教育也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相关教育广泛开展,但仍存在教育方案不系统、教育设置不合理、教育实施不到位等问题。学术道德教育的科学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则成为道德敏感性的关键因素。借鉴英美国际知名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理念,掌握时间节点、与培养过程紧密结合,则成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关键因素。学术道德教育应与研究生培养过程各环节紧密结合,注重学术道德教育有效时间节点,建立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对于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哈佛大学在研究生手册的第一条中明确规定:学生在准备所有论文和其他书面作业的过程中,应该总是谨慎地把自己的思想、知识与其他资料中获取的信息区分开来,这必须成为一种习惯。学术道德教育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开展,通过专家讲座、导师引导、知识普及和氛围营造使研究生清晰地了解为什么要遵循学术道德、违背学术道德会产生哪些危害。调查显示,研究生期待通过学术道德教育建立学术道德认知。并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和日常作业评价等环节中加入学术道德讲座等内容,使研究生在心中建立学术道德底线,划清学术道德警戒线。
  3.发挥导师示范和教育作用,养成健康的学术习惯
  导师作为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德育教育的主要引导者,要率先垂范,尊重、遵守学术道德。要注重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调研结果显示,仍有17.6%的导师在学生日常指导中没有进行任何与学术道德内容相关的教育和要求,这也是造成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要在导师中大力宣传学术道德,导师对研究生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提出内容和时间上的要求,将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导师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挥导师对于学术道德教育的作用。只有导师以身作则,才能对研究生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只有导师对学术道德给予充分的重视,才能引起研究生对学术道德的重视。同时要要加强氛围营造,通过学术道德讲坛、学术道德标兵评选、搜集整理学术研究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案例,为研究生提供警示等活动,发动所有研究生,在研究生课题组的日常讨论和学术报告中相互监督,以坚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所以,切实发挥导师的示范和监督作用,是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学术习惯的关键因素。
  4.加强日常学术道德监督与评价,促进学生个体自觉
  建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系统不仅需要有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更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与评价机制,要将研究生学术道德评价作为道德评价的重要内容,促进学生个体自觉。特别是在研究生的日常学术活动中,要大力推进课程作业、小论文等教育环节的查重工作,将学术道德教育向常规化推进。可结合学生课程培养及科研过程,设置可量化的学术道德评价指标,建立学生学术道德档案,将研究生学术道德表现与奖学金评选、学术资助申请、德育评比等内容挂钩,突出学术道德评价作用。商讨、制定违反学术道德的处理意见,对于日常各类学术失范行为给予严肃认真的处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促进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的个体自觉。
  研究生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学术环境的纯洁性和学术发展的质量。所以,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要开展科学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明确学术道德认知,从学术情感界定、学术问题识别等维度入手建立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敏感性和公正感。加强日常学术道德监督与评价,明确学术道德动机,促进行为习惯养成,发挥导师学术道德教育的作用,营造健康积极的学术环境,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品性。
  参考文献
  [1] 赵秋静.大学文化价值认同与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92-95.
  [2] 吴荣先.道德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2006(5):64-66.
  [3] 王学风.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45-47.
  [4] 郑信军,岑国桢.道德敏感性:概念理解与辨析.心理学探新[J].2009(1):62-64
  [责任编辑:庞 达]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大量数据快速积累,大部分行业都形成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为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产,同时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强的洞察力、决策力以及流程
期刊
本文考虑几类加工时间可变的单机排序问题,详述如下:首先,第一章介绍排序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其次,第二章针对带有学习效应、加工时间可控和退化工件在单机
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蹲点,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探讨治穷致富大计,用点上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这对发展生产,增强党的凝聚力,维护社会的稳定,提高领导艺术,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1992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远非尽如人意,其主要环境因素在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人的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集中呈现与多样化社会思潮产生的叠加效应,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失落,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
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形成科学的见解和基本的评判标准,对公民的爱国行为从“情感”和“理性”两个论域给予说明,从认识论、实践论与利益论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正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强化理论学科意识,完善导师评聘制度,提升科研创新素养,落实导师培养机制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导师队伍,促进学科发展,实现高校育人目标。  关键词:立德树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导师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6-0
德育生态是德育的一种新理念.我国目前的德育生态研究观点可归纳为德育生态环境观、德育生态系统观和德育生态结构观,研究内容集中体现在德育生态概念、德育生态建构、德育生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国际经营模式仍然处于进出口贸易阶段,但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跨出国门积极寻求国外投资机遇。虽然已有不少文献研究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然而东道国的国家风险以
学位
摘 要:当代大学生大都是在“温床”的环境下长大的,然而他们却处在人才激烈竞争的社会转型期。在面对学业、环境、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时,他们往往表现出较低心理素质和抗挫折承受能力差的特点。为此,解析大学生遭受挫折的动因,提高学生对挫折感的承受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文章以思想政治视阈下高校挫折教育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挫折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途径,以期让高校挫折教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