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玩收购的背后逻辑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沃尔玛的“中央集权制”,在我国中央地方分税制度下,发展举步唯艰!
  未来一两年,国内的电商行业一定会迎来大规模的并购潮,但是,国内企业的并购,鲜有带来乘法效应者,更多的只是拼凑。
  在并购方面,沃尔玛可谓高手。沃尔玛一路发展下来,几乎都是靠并购成就了现在的零售帝国,其收购“好又多”和“1号店”,都显示了擅长乘法效应的并购智慧。
  并购逻辑
  5年前,沃尔玛收购“好又多”,双方的整合从运营部门和采购部门开始,快速将沃尔玛全线的自有品牌陆续进驻好又多100多家店铺,另外“好又多”原来没有采购优势的品类,全部由沃尔玛负责,有优势的品类则引入到沃尔玛的采购体系。直到此时,大家才知道沃尔玛收购“好又多”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开店任务,而是让毛利率更高的自有品牌快速流入渠道——这才是沃尔玛的醉翁之意。
  另外一大智慧则来自于解决沃尔玛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家乐福和沃尔玛作为全球零售业两大巨头,进入中国走了不同的路。家乐福是先进入台湾,沃尔玛是先进入香港。在决定进入内地时,家乐福总部选择了上海,沃尔玛选择了深圳,因为深圳对它的支持力度最大,“深国投”直接作为全国地产商,协助其拓展线下门店的选址和谈判,加上山姆店的土地,这对于沃尔玛吸引力显然大于其他城市。
  只是对于“中央集权制”的沃尔玛来说,这一选择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因为沃尔玛的总部“中央集权制”与中国分税制相悖。沃尔玛的分店业绩是属于总部,税收大部分也属于总部,各地政府自然不支持——除非在当地设置分公司,而沃尔玛偏偏又不愿意设分公司。
  在2006年之前,沃尔玛一直未能进入北京和上海。至今,沃尔玛在广州仍然没有开出一家店,
  “好又多”在广州的店铺数量是所有零售企业最多的,而且这些店铺的销售规模和盈利能力都不错,沃尔玛收购“好又多”虽然存在企业文化差异导致整合困难的问题,但这却是其进军广州市场甚至华南很重要的一个方式。
  通过这次收购,加上后来的开店提速,沃尔玛的门店数量迅速超过家乐福,销售业绩也快速提升。
  实际上沃尔玛连续多年蝉联500强之首,其强大的收购智慧功不可没。
  收购1号店的乘法效应
  沃尔玛在中国除了收购“好又多”,还收购了另一个赫赫有名的企业——1号店。许多人认为,沃尔玛收购“1号店”,是因为沃尔玛在中国做不好电商,为了赢得竞争才出此“下策”。这种说法,显然低估了沃尔玛在收购上的智慧。
  前文提到过沃尔玛的“中央集权制”,这种制度在我国的中央地方分税制度下,举步维艰。
  另外,还有个制约沃尔玛开店的因素是其“DC开店方式”:先建立一个中央仓库,然后围绕着仓储周围密集开店,这是沃尔玛在美国后来居上的法宝之一。只是这一优秀的开店模式,在中国却受到土地审批限制无法开展,在中国十几年的时间,也仅在深圳建立了一个大型DC,使得其配送效率和成本始终居高不下,更别提这一开店模式在中国大展拳脚了!
  而“1号店”这两年在多个城市都建了仓库,尤其是其上海仓库,为沃尔玛未来在华南与家乐福、大润发展开竞争,奠定了配送优势,而且上海仓库也远比深圳仓库配送至北方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也就是说,除了发展电子商务业务之外,沃尔玛收购“1号店”更重要的还将利用其不断建立的仓库,为线下已有的实体店以及未来的开店计划提供服务,大幅降低其入仓和出仓配送成本,加上沃尔玛仓库一直是盈利单元(向供应商收取5%左右的仓储管理费用),拥有更多仓库也增强了其仓储盈利能力。
  其次,沃尔玛优秀的全球供应链,也将全面对接“1号店”,“1号店”可以集中精力用于精细化运营和数据分析,全面提升营销和用户管理能力(“1号店”被收购后,明显加大了宣传),增加更多新客户和提高复购率。而沃尔玛则解决“1号店”商品管理问题,采购、仓储、自有品牌一应俱全。
  在家乐福、大润发、国内众多零售业以及香港零售业,还在艰难摸索开展电商之际,沃尔玛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尝试,而且有望快捷实现竞争优势。
  沃尔玛对“1号店”的收购,带来的是乘法效应,不仅仅是互补那么简单。
其他文献
关键在于信息    我们说过去的管理是事后管理,先进的管理是事前管理。  “快牛”之所以变得疲懒,主要是企业的管理总要等待事情发生了,才去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这时无论是“宰杀”,还是架空功臣,都是为了消灭已经变得疲懒的“快牛”。  而事前管理则是在事情仍在发展演化的过程里,设法去掌控相关的信息,做到事前预防,尽可能去消弭“快牛”变得疲懒的机会。  在企业管理中,对信息的管理是企业管理者最为关注的重
期刊
我们过去对全球企业家成长做过研究,发现他们的成长经历了十个阶段,已经进入了第三代。  第一阶段企业家靠胆量去赚钱,第二阶段靠技术来牟利;第三阶段靠广告,使产品与服务让别人接受;第四阶段靠营销,让产品与服务扎根于市场,第五阶段靠公共关系,让企业进入一种良性发展的状态;第六阶段靠服务延续产品与服务的价值;第七阶段靠品牌,让产品与服务名扬四海,第八阶段靠文化,让产品或服务扎根在消费者心中,并且很多人跟你
期刊
你会选择传统的方式,按时按点地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还是选择在网上随心所欲地看自己喜欢的影视节目?  如果是忙忙碌碌的白领一族、高校在校学生,或追求新鲜潮流的90后,毫无疑问他们会选择后者。现今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84亿,普及率达31.8%,随着更多的国内影视剧集在互联网与电视台的同步播出,越来越多的用户也将互联网当成影视剧的主要收视渠道。  2010年以来,网络视频的用户和播放量
期刊
企业从初具规模,销量一路狂飙至今,销量开始停滞不前。老板寻找原因,发现原先那些营销干将从“快牛”变成了居功守成的“疲牛”、“懒牛”。于是开始鞭打快牛。然而,疲牛懒牛不是打了就会动的。老板无奈之下,引入新鲜血液来刺激、替换这些昔日元勋,可是疲牛懒牛总是依托自己在公司的种种优势,让一批批销售新人轮班走路。就算有优秀的营销新人历经苦难留下来爬到销售主管的位置,他又从原先的快牛变成了疲牛懒牛。  难道这是
期刊
为什么政策都公布了,也很吸引人,经销商却不愿意多订货?  而同样的政策,通过小道消息放出,却让经销商趋之若鹜,甚至不惜找关系、求情、说好话?  小道消息比正道信息好使  很多公司开年会,内容很简单:发布新产品,公布新政策,然后在吃喝会中,想方设法让经销商多打款订货:“老李,去年市场形势那么艰苦,你轻轻松松就做了400万。今年形势肯定比去年好,做个600万没问题吧?”  经销商也不傻,该吃吃、该喝喝
期刊
苦逼”的微博运营部  微博很火,但微博运营部的人很苦。  作为全新的媒体形态和营销工具,在企业的营销推广部署中,到底要如何拿捏微博运营部门的权、利、责,老板们很难下定决心:给他们投入多了吧,微博方面似乎没挣多少钱!让他们协调各个部门吧,别的部门会说他们算老几!但是有的部门想在网络上弄出点声音,又来求微博部门的兄弟们想点辙。  企业的微博运营部被寄予厚望,却很少见到投入与配合,就是这样一个“苦逼”的
期刊
在无数次以小搏大、顽强抵抗的案例中,令人记忆最深的是中小品牌生命力的旺盛,而不是有升级的潜力。  4大路径  目前,中小品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线品牌大举进攻低线市场,极大挤压了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在无数次以小搏大、顽强抵抗的案例中,令人记忆最深的是中小品牌生命力的旺盛,而不是有升级的潜力。  在突围中,中小品牌经受的是机会和生存的考验。而在升级中,考验我们的则是,是否有升级的模式、能力和策略
期刊
为什么南方人更爱吃容器面?  发现这点,纯属意外。用手头资料做容器面的销售占比分析时,意外地得到了这张中华大地南北对峙的方便面地图(见图),犹如楚河汉界,泾渭分明。  让人奇怪的是,容器面的占比竟然是南强北弱!  容器面属于高价产品,属于后起之秀,也就是方便面发展中后期的升级型。常理推断,北方市场以面食为主,是方便面市场重镇,容器面的推广度、接受度应该更高,发展得更快。但事实上,却是以米饭为主食的
期刊
我们常常苦于资源不如强大的竞争对手,而忽略了即使总体资源不足,仍有可能类似努尔哈赤般地创造局部优势。  清朝的实际创立者——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崛起过程,有不少可供职业经理人学习之处。  努尔哈赤自幼历经不少磨难,父亲与祖父被明军所杀,努尔哈赤则继承父亲遗留的十三副铠甲,开始招兵买马、培植自己的势力。努尔哈赤勇猛善战、富于谋略,几乎百战百胜,不久即陆续征服其他女真部落,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
期刊
在给顾客介绍产品功能时,一定要点明该功能为顾客带来的利益。这样才能使顾客感到满足了自己购买产品的情感需求,从而产生购买欲望。  上任短短几个月以来,郑婷通过咨询公司的协助,真正让老板于涛开了眼界。回到公司总部,于涛下定决心,全权授予郑婷打造年度培训计划的权力。  年度培训计划可是个大课题,它不同于单个主题的培训,也不同于解决某个问题的培训。它要考虑到各个级别、不同主题,还要把培训做成制度来推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