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系认知接口研究的新进展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学习者英语语调的可学性研究”(15YJC740097);2014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重点项目“广西高校英语学习者语音系统的发展研究”(ZD2014042);2017年度广西民族大学教改重点项目“国家标准指导下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与实践”(2017XJGZ02)。
  摘 要:音系作为人类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然而长期以来,两个领域对音系问题的探索各自独立——形式语言学多关注音系语法的结构,较少论及音系模式背后的认知机制;心理学家则认为简单的计算系统足以处理音系模式,其研究也始终未与形式音系理论产生交集。Iris Berent的《音系心智》(The Phonological Mind,剑桥大学出版,2013,360 xv页)基于大量实验心理学和形式音系学的数据,尝试弥合形式音系学与心理学的分野,提出有关音系心智结构的新假设——音系语法是核心知识的代数系统,展现了音系-认知接口研究的最新动态。
  关键词:音系;心智;认知
  作者简介:吴力菡,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
  一、内容简介
  全书共13章。第一部分“引论”提出“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音系能力”的观点。
  1. 问题的由来 人类语言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句法和音系这两个层面。世界上诸语言的音系模式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概括性、共同性及独特性等特征表明,人类具有由专门知识系统提供的与生俱来的音系能力。
  2. 与生俱来的音系 本章阐述音系系统的特征。音系知识表现在人们能够凭直觉判断某种新的语音组合是否符合已有模式。所有的有声语言和手语都具有共同的音系结构。儿童能在无参照情况下自发产生手语的音系模式,表明音系系统具有普遍性。另外,人类语言的音系不同于动物的交流方式或音乐等非语言系统,具有独特性。
  3. 解剖音系心智 本章介绍两种解释音系能力的观点:1)人类具有专门用于处理音系的生物系统——音系语法;它既是代数计算系统,又是核心知识系统,即作者的观点。2)人类没有专门的音系系统,音系处理所依赖的认知机制并非专门用于语言,也非人类独有。其论据包括音系-语音的连续性、普遍性只是数据趋势、音系知识能够只从经验获取。
  第二部分“代数音系学”通过阐述音系心智的计算特性来论证音系语法是一个代数系统。
  4. 音系范畴是如何表征的:等价类的作用 等价类指一组具有相同性质的元素,其存在使学习者能对同类元素进行归纳,并应用至新元素。音系模式由抽象的等价类构成。默读实验表明,音节、辅音、元音等范畴属于不同的等价类。
  5. 音系模式是如何组合的:代数变量在音系中的作用 本章探讨音系组合的原则及作用域。希伯来语词干右边界允许出现相同辅音,左边界则不允许(simem,*sisem)。人们将此归纳扩展到新的辅音中,表明音系语法具有跨界概括的能力,音系语法为等价类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而为变量关系编码正是代数系统之所以强大的标志——能够生成数量无限的离散体。
  第三部分“普遍特征:音系普遍性及其在个人语法中的作用”论证音系语法是一个核心知识系统,第7、8章为第6章的观点提供证据。
  6. 音系普遍性:类型学证据和语法阐释 核心知识系统具有普遍性,并以一套共同的表征元素(音系特征、辅音、元音、音节)和组合原则为特征。本章展示节首辅音在跨语言中得到系统优先选择的优选论分析,然后对优选论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辩驳。
  7. 音系普遍性映射于行为中:来自人造语言学习的证据 本章为音系语法的普遍性提供证据。实验表明,即使在某个标记性与非标记性结构都不存在于受试母语中的情况下,非标记性结构也获得优先选择。这反映了类型学規则与个人学习倾向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
  8. 音系普遍性是核心知识:来自响音限制的证据 本章进一步阐述音系普遍性。研究发现,形如block的音节比lbock得到优先选择;节首越趋于标记性,被错误识别的可能性越大。跨语言中不获得优先选择的形式也不会得到说话人的选择,这表明支配选择倾向的知识在本质上是语法的。
  第四部分“个体发育、系统发育、音系硬件与技术”探讨音系普遍性在人类个体和系统发育中的根源等问题。
  9. 婴幼儿语言 本章探讨普遍语法在婴幼儿语言发展中的作用。婴幼儿的音系直觉与成人的音系知识表现出相似之处,如能够区分音位变体和音位对立、元音和辅音、音节等成分,其音系倾向和成人音系语法中的标记性限制也具有一致性,有些选择倾向甚至扩展到其母语中不存在的结构。
  10. 音系心智的进化 本章考察音系系统是否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所涉及的特征包括:1)基于代数计算机制;2)通过学习和普遍制约条件(即先天知识)的共同作用进行组合;3)通过代数方式实现语音影响的最优化。单独的特征1)或2)在鸟类中广泛存在,但可能唯有人类能将代数机制和制约条件结合起来用于自然交流系统中。
  11. 音系大脑 本章探讨掌管音系语法计算的大脑机制和基因控制问题。大脑中存在着控制音系的神经网络,在音位识别、元辅音区分等音系计算中产生作用,然而没有证据显示这一神经网络专门用于音系处理。
  12. 音系技术:阅读与写作 核心知识系统不仅使人们获得对世界直觉、普遍的理解,还为其后续学习提供支持。本章探讨音系知识同阅读和书写之间的联系:传统的拼写系统和儿童自发创造的文字都基于音系原则,阅读则包涵了对书面文字中音系结构的自动解码,诵读困难者在音系处理方面存有欠缺。   13. 结论与问题 究竟是什么机制支持着人类独特而普遍的音系能力?本章对极端经验主义和先天论提出质疑,并提出折中的观点:音系心智源于先天专门的知识系统,其结构又依据个体和系统发育中的多重因素进行调整。
  二、简要评价
  第一,将音系基本问题置于交叉学科的背景下进行研究,视角独特。作者综合了实验心理学、神经科学、遗传学以及形式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发现,并同动物的交流方式、音乐等非人类语言系统作对比,阐述音系理论与语言处理理论的密切联系。本书连接了语言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展示了如何在认知科学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语言学思考。事实上,自1970年以来,认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已逐渐被借鉴到语言研究中,但国内外相关研究多聚焦于词汇语义、语法构式等课题,对音系的关注较少。虽然Kaye(1989)、Lakoff(1993)等都提出过“认知音系学”的概念,但他们多侧重于追求认知音系学框架及构式语法的统一,其分析方法同传统结构音系学差别不大(V?limaa-Blum等2011,赵永刚2012,赵忠德等2008),也较少论及音系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等根本问题。
  第二,从音系模块入手,进一步论证乔姆斯基“天赋论”的假说。本书基于生成音系学的认识论,论述人类心智具有专门的音系系统,这是对乔氏假说的具体分析。如在语法初始状态的概念上,本书强调心智和大脑机制提供音系模式,指出婴幼儿的行为与语法初始状态一致,音系的代数计算机制在人们出生时便开始活跃。
  第三,作者将“音系语法是核心知识的代数系统”这一命题剖析为两条主线:“音系语法是代数系统”、“音系语法是核心知识”。其中,前者是音系模式多产性的基础,后者可以解释有声语言和手语中音系的普遍性。作者论证音系语法表现出代数系统应具备的特征——音系表征是离散且组合性的(第2章)并构成等价类(第4章),音系系统能为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第5章);同时符合核心知识系统的特点——普遍性(6-8章)、由某个神经层执行(第11章)、为文化发明奠定基础(第12章)。
  第四,灵活地处理了学界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对于语言知识究竟是先验的还是后天的这一语言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作者认为它取决于人类遗传基因,必然具有先天性,而其发展过程又因个体和集体的后天因素发生变化。作者折中的观点看到了语言知识这一矛盾复杂体本身所包含的多面特性(即同时具有心理性和社会性),避免了非此即彼的绝对观点。
  本书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由于重在理论框架的构建,在音系和认知两个领域里都难以进行足够深入的探讨。书中的音系分析仅限于音位配列问题,未涉及音系变化。作者一方面支持生成音系学的哲学观,但对于如何利用认知概念来阐释音系推导,作者并未明确阐述。其次,对于人类“专门”的音系认知机制,虽然目前的神经科学未能给出确凿证据,但作者仍坚持其观点,并提出问题在于如何对“专门”进行定义——是否仅指大脑中某个区域专司音系处理,而完全排除与其他认知机制共用该区域的情况。然而,作者并未作进一步阐述,而是指出音系的专门性可从功能及认知层面予以阐释,而不从其在大脑中的硬件位置作评判,并将其归入神经科学的讨论范围。另外,书中对音系知识、音系语法、音系能力这三个术语未作明确界定,基本通用;对语法、心智和大脑的概念也未作严格区分。
  总的来看,全书避免使用過多专业术语,并专门增加对基本概念的释义。作者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前人研究中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和整合,引证丰富。本书有助于人们从跨学科角度思考音系的本质问题,心理学研究者可进一步了解形式音系学的分析方法,音系学研究者则可深入认识音系背后的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Kaye, J. Phonology: A Cognitive View[M]. Philadelphia: Lawrence Erlbaum, 1989.
  [2]Lakoff, George. Cognitive Phonology[A]. In John Goldsmith (ed.). The Last Phonological Rule: Reflections on Constraints and Deriva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3]V?limaa-Blum, R., 完权.《构式语法中的认知音系学》介绍[J]. 当代语言学, 2011 (1): 82-84.
  [4]赵永刚. 认知音系学: 认知科学与音系理论的交互研究[J]. 外语教学, 2012 (1): 38-41.
  [5]赵忠德, 王平. 音系分析中的认知方法[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10): 8-11.
其他文献
摘 要:三毛的作品是台湾文学中一朵独特的玫瑰。她短暂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一直在追寻自由的意义,以及探寻生命的本真和生命的价值。她通过文字诉说着自己对于生命的深刻体验,皆展现出她独特的胸襟和力量。她所追逐的自由,不仅仅是单纯个体在于肉体上的自由,更为可贵的是她个人对于个人精神的自由追求。在爱情中,她与荷西自由恋爱而后成婚;在创作中,她坚持着自由本真的抒写,保有着自我的本色,这也是三毛独特所在。  
头顶上留下的空闲  让霜雪入住  犁铧把她的面颊耕耘成梯田  她已老得忘记了自已  也总是叫不上我们的名字  只记得她当年  奔走呼号的模样  她还没有她的曾孙女好哄  语音轻了她耳背  重了她說遭嫌弃  我说 娘啊 咱家的天是您的  地是您的 您千万别生气  她说 真的 这天  是我喊着号子锄过的  那地是我驮着日月 耕耘的
摘 要:90年代的香港依旧处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下,移民也成了那时的人们逃避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黄碧云将发生的一切看到并以其独特的“黑暗”文风记录下来,给香港文坛带来了一阵轰动。本文在香港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对黄碧云小说中各式各样不同寻常的爱情进行分析,从而对部分作品中所描绘的爱情观、作品本身流落出来的漂泊感给出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爱情观;漂泊;病态;黄碧云  [中图分类号]:I206 [
仄苑清幽研墨香,英姿飒爽著鸿章。  新桠嫩蕊枝含艳,意彩繽纷耀浩茫。  傲雪寒霜添素绚,风和日丽展芬芳。  生花妙笔江南雨,锦韵诗文颂北疆。
摘 要:牡丹常常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做好牡丹文化的外事宣传,对于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牡丹旅游景区,作为了解牡丹文化的重要窗口,却存在种种翻译失位现象。本文以曹州牡丹园当前存在的翻译乱象为切入点,提出牡丹景区标示翻译的研究路径,以期能够找到牡丹景区翻译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牡丹景区;翻译;旅游标示  作者简介:田申(1988-),男,汉族,山东巨野人,硕
別了 兄弟  在黑色无边的暗夜里  在寂寞寒冷的井巷里  没有仪式 更无掌声  你独自 重新扛起了行装  阔步新的征途  别了 兄弟  昨夜的残酒和烟缸里的余温  在杯壁上 无声地流淌泪水  在这暴雨连连的季节里 眼泪是多余的  用空盅斟满你的热情和憨笑 明天  你的率真升起 在清晨的山冈  别了 兄弟  我的诗行 载不动蚱蜢舟  载不动涛涛洪水的遗憾和惋惜  鸣蝉叫醒了夏的烦躁和雷电  海燕般的
摘 要: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只有译文与原文在相同语境中的功能上对等,才能确保目标语的语篇真实地表达原作者的态度。译文与原文评价资源数量的差异与译文的质量息息相关。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为指导,以马克·吐温的小说《百万英镑》及其译本为例,探讨在评价理论下译者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翻译策略;评价理论;《百万英镑》  作者简介:李凡(1996-),男,汉,山东省即墨市人,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科研立项项目,项目标号17C593,项目名称“中法学中‘犀牛’意象的比较——以《犀牛》和《恋爱的犀牛》为例”。  摘 要:中国先锋戏剧作家廖一梅的《恋爱的犀牛》与法国荒诞戏剧家尤内斯库的《犀牛》,皆写到了犀牛这一文学作品中罕见的意象。但在二人的作品中,对于“犀牛”的解读天差地别。廖一梅女士意在挖掘犀牛丑陋外表下的美好品质,在她的笔下,犀牛是执着的代名词;尤内斯库则是抓住犀牛丑陋的
摘 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围绕一位老渔夫与一条大的马林鱼在海洋的激流中搏斗的故事。意识流小说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是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的直接呈现。本文从书中老人大量的内心独白描写出发,具体分析和阐释意识流的内心独白、蒙太奇、象征等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  关键词:海明威;老人与海;意识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作品。影片以二十世纪早期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为故事背景,围绕弃婴“1900”在弗吉尼亚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展示当时的社会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生活,折射现代人精神的迷失。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深入剖析主人公“1900”如何摆脱世俗的枷锁、坚定自由的意志、回归精神家园,以期加深读者对《海上钢琴师》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世俗;自由;回归;精神家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