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分析对比那些描写同一个时期的电影作品上,作为非当事人的观众常常可以发现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创作意图,叙事手法以及不同的发声年代与所持立场往往会导致一段客观存在的历史似乎有着源于不同侧重点的情感落脚与表达出入。而这正是我们需要比较其外在表现与内在结构与深层次民族价值观转变的原因所在。本文结合日本动画电影《在这个世界的角落》(2016)中立足女主人公的小人物视野来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民众心理以及社会层面带来的深远影响,对比具有相似表达初衷的由导演木下惠介于1954年拍摄的日本反战电影《二十四只眼睛》,来发现两个创作相隔半个世纪、表现同一历史主题和反战情感的作品,其区别及其一以贯成之处和半个世纪以来日本民众对于这场曾经由本国高层所发动的非正义战争的认知改变。
关键词:日本反战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 民众心理
随着1945年美军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相继引爆,国力已然空虚却又坚持战到最后一兵一卒的日本终于在同年8月15日通过天皇向全国军民宣读《终战诏书》结束了与同盟国在太平洋以及亚洲诸国的持久侵略战争(这在绝大多数日本反战电影中均有提及),继而战败的日本进入了延续至今的和平且高速发展时期。而在战争结束后不久,无论是源自同盟国的军事占领与对日民众的强制和平宣化,还是日本本国民众通过各种方式对于侵略战争时期的反思与悔过,都促成了战后日本反战电影的产生与发展。“战争结束以后,日本所生产的战争电影可以说基本上都属于反战影片。”当然有如三岛由纪夫等日本文坛巨擘对于战争的执着以及对于战败的无法接受也使得日本文艺界从来也不乏军国主义复辟的声音,但更多的文学及电影作品还是选择了反思战争对于普通民众带来的不可逆伤害这个主流的社会认知旋律。本文主要论述的两部同样是由普通日本妇女看待这场战争的代表电影作品《二十四只眼睛》以及《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显然都属于主流价值认同的后者,但是两部作品由于创作年代的断层以及作者创作出发点的代际差异,也显得略有区别和差异,本文将从以电影内容为主体的不同角度来阐发这些差异的具体内容和产生原因,以及这些差异因素背后的社会性相关内容。
一、女性视野的问题认知
从人物角色设置来说,电影《二十四只眼睛》的女主角大石久子与动画电影《在这个世界的角落》中的女主角北条铃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战前,大石老师来到一个乡村学塾教书;而铃作为一个乡下孩子愉快地成长并认知着这个尚且平淡而美好的小世界。战争爆发在即,二人都草草嫁给了随时出征的军人,也都逐渐体会到未来的不确定和自身面对社会现实的艰难维生;战时,二人为了生计和周遭人的境遇也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努力和付出,并且也都失去了很多自己重视的至亲与后辈;而到了战后,二人也都对于自己身处的不幸时代感到了愤怒与无力,最终承载着这些战争留下的创痛开始了和平时代新的人生。
“一般认为,女性,不仅仅是作为异于男性的性的存在,更被看作是生育之母,繁衍生息之母。”两部以战争为主要叙事背景的电影同时选择了作为当时弱势群体代表之一的女性作为主人公似乎也都考虑到了女性在控诉战争和反思战争的立场上显得更有力和深刻。
(一)作为家庭角色的困苦和作为女性的社会局限
北条铃通过提亲从广岛老家嫁入吴市北条家后,便从一个不用为生活琐事操心的天真少女转瞬变成了操持所有衣食住行的重要家庭成员。即便她依然乐观开朗地面对生活并努力做一个家庭妇女应该操劳的所有事,但是面对着腿脚不灵便的婆婆和对待生活品质有所要求的城里小姑子,她也依然要尽更大的努力才能让家庭状况有所好转。而随着战争的开始,铃不但要操劳家务,还要义务加入日本妇人团去参与更多的社会事务和学习与战争有关的各类实用知识。当战局恶化,战火烧到本土后,她想尽一切办法去填饱全家人的肚子,通过捡拾分类野菜和学习焖饭技巧来最大限度地完成一次次的“无米之炊”,与此同时还要担忧着参加防卫任务时刻有可能牺牲的丈夫周作。就是在这种极端境遇下,铃逐渐适应了朝不保夕的困顿生活,也让自己成为这个本不属于她的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虽然这是一个有关女性成长、自立自强的故事,但也无可辩驳地展示了日本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战时体制对于女性的强行支配,作为辅证的还有铃寻路时意外结识的,作为军队慰安妇并最终感染梅毒以致命不久矣的好朋友。
而在另一部作品中的大石老师,在最初从城市前往海岛上的乡村支教时,由于骑着在当时乡下并不多见的自行车,以及穿着在村民看来不成体统的摩登服饰,也常常被私下议论和揶揄,甚至在乡间有了“自行车老师”的外号。甚至在最初天真孩子的眼里,也因为生活习惯和认知的差异不被接受和敬重。在重男轻女的乡土社会中,大石与一干村民家长的交往也并不顺利,这也从阶级差异的角度展示了小资产阶级女性在传统体制中的发展困局。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彼时的日本虽然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化和民主改革,军事力量也发展到足以令不少强国侧目,但是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和城乡间的贫富差距也在因为军备压力不断地加剧。而招之而来的战争,只是让这些本来就存在的社会矛盾雪上加霜,并最终使整个国家的发展难以为继。而女性又自然而然成为首当其冲的对象。
(二)作为社会现代化进程下自我矛盾的女性
值得庆幸的是,大石老师虽然在乡村的支教生活并不总是顺利,但她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逐渐开化了孩子们的思维乃至整个闭塞的乡村。孩子们在大石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意识到了自己有着追求梦想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权利,也了解到了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对社会尽到自己一份責任的义务。但是由于日本社会发展的羸弱现实,也让孩子们,尤其是女孩子们意识到了当下社会的变革给自己带来的人生的境遇转机其实不过寥寥后,也逐渐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尤其是对于那些家庭生活困苦,因而辍学,为养家糊口不得不早早谋生的女孩子来说,大石老师给她们梦想的描绘和助力,反而使得她们的人生陷入更大的悲痛与绝望。而大石老师自己也在嫁人后不得不权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最终由于不想作为军国主义教化的传声筒而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在家专职做了三个孩子的母亲,直到丈夫阵亡后独自撑起了一个破碎的家庭。
关键词:日本反战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 民众心理
随着1945年美军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相继引爆,国力已然空虚却又坚持战到最后一兵一卒的日本终于在同年8月15日通过天皇向全国军民宣读《终战诏书》结束了与同盟国在太平洋以及亚洲诸国的持久侵略战争(这在绝大多数日本反战电影中均有提及),继而战败的日本进入了延续至今的和平且高速发展时期。而在战争结束后不久,无论是源自同盟国的军事占领与对日民众的强制和平宣化,还是日本本国民众通过各种方式对于侵略战争时期的反思与悔过,都促成了战后日本反战电影的产生与发展。“战争结束以后,日本所生产的战争电影可以说基本上都属于反战影片。”当然有如三岛由纪夫等日本文坛巨擘对于战争的执着以及对于战败的无法接受也使得日本文艺界从来也不乏军国主义复辟的声音,但更多的文学及电影作品还是选择了反思战争对于普通民众带来的不可逆伤害这个主流的社会认知旋律。本文主要论述的两部同样是由普通日本妇女看待这场战争的代表电影作品《二十四只眼睛》以及《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显然都属于主流价值认同的后者,但是两部作品由于创作年代的断层以及作者创作出发点的代际差异,也显得略有区别和差异,本文将从以电影内容为主体的不同角度来阐发这些差异的具体内容和产生原因,以及这些差异因素背后的社会性相关内容。
一、女性视野的问题认知
从人物角色设置来说,电影《二十四只眼睛》的女主角大石久子与动画电影《在这个世界的角落》中的女主角北条铃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战前,大石老师来到一个乡村学塾教书;而铃作为一个乡下孩子愉快地成长并认知着这个尚且平淡而美好的小世界。战争爆发在即,二人都草草嫁给了随时出征的军人,也都逐渐体会到未来的不确定和自身面对社会现实的艰难维生;战时,二人为了生计和周遭人的境遇也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努力和付出,并且也都失去了很多自己重视的至亲与后辈;而到了战后,二人也都对于自己身处的不幸时代感到了愤怒与无力,最终承载着这些战争留下的创痛开始了和平时代新的人生。
“一般认为,女性,不仅仅是作为异于男性的性的存在,更被看作是生育之母,繁衍生息之母。”两部以战争为主要叙事背景的电影同时选择了作为当时弱势群体代表之一的女性作为主人公似乎也都考虑到了女性在控诉战争和反思战争的立场上显得更有力和深刻。
(一)作为家庭角色的困苦和作为女性的社会局限
北条铃通过提亲从广岛老家嫁入吴市北条家后,便从一个不用为生活琐事操心的天真少女转瞬变成了操持所有衣食住行的重要家庭成员。即便她依然乐观开朗地面对生活并努力做一个家庭妇女应该操劳的所有事,但是面对着腿脚不灵便的婆婆和对待生活品质有所要求的城里小姑子,她也依然要尽更大的努力才能让家庭状况有所好转。而随着战争的开始,铃不但要操劳家务,还要义务加入日本妇人团去参与更多的社会事务和学习与战争有关的各类实用知识。当战局恶化,战火烧到本土后,她想尽一切办法去填饱全家人的肚子,通过捡拾分类野菜和学习焖饭技巧来最大限度地完成一次次的“无米之炊”,与此同时还要担忧着参加防卫任务时刻有可能牺牲的丈夫周作。就是在这种极端境遇下,铃逐渐适应了朝不保夕的困顿生活,也让自己成为这个本不属于她的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虽然这是一个有关女性成长、自立自强的故事,但也无可辩驳地展示了日本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战时体制对于女性的强行支配,作为辅证的还有铃寻路时意外结识的,作为军队慰安妇并最终感染梅毒以致命不久矣的好朋友。
而在另一部作品中的大石老师,在最初从城市前往海岛上的乡村支教时,由于骑着在当时乡下并不多见的自行车,以及穿着在村民看来不成体统的摩登服饰,也常常被私下议论和揶揄,甚至在乡间有了“自行车老师”的外号。甚至在最初天真孩子的眼里,也因为生活习惯和认知的差异不被接受和敬重。在重男轻女的乡土社会中,大石与一干村民家长的交往也并不顺利,这也从阶级差异的角度展示了小资产阶级女性在传统体制中的发展困局。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彼时的日本虽然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化和民主改革,军事力量也发展到足以令不少强国侧目,但是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和城乡间的贫富差距也在因为军备压力不断地加剧。而招之而来的战争,只是让这些本来就存在的社会矛盾雪上加霜,并最终使整个国家的发展难以为继。而女性又自然而然成为首当其冲的对象。
(二)作为社会现代化进程下自我矛盾的女性
值得庆幸的是,大石老师虽然在乡村的支教生活并不总是顺利,但她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逐渐开化了孩子们的思维乃至整个闭塞的乡村。孩子们在大石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意识到了自己有着追求梦想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权利,也了解到了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对社会尽到自己一份責任的义务。但是由于日本社会发展的羸弱现实,也让孩子们,尤其是女孩子们意识到了当下社会的变革给自己带来的人生的境遇转机其实不过寥寥后,也逐渐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尤其是对于那些家庭生活困苦,因而辍学,为养家糊口不得不早早谋生的女孩子来说,大石老师给她们梦想的描绘和助力,反而使得她们的人生陷入更大的悲痛与绝望。而大石老师自己也在嫁人后不得不权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最终由于不想作为军国主义教化的传声筒而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在家专职做了三个孩子的母亲,直到丈夫阵亡后独自撑起了一个破碎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