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真正地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有效的服务于教学?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与同行商確。
一、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学生都是化学的初学者,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开始。而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基于这种认识,我对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总是认真对待,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这不仅需要老师在上课之前将每个实验都亲自做一遍。确保现象明显、准确无误,有时还需要动一些脑筋,调动各种有利因素,才能使实验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要精心设计,让实验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
如做“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如果先问:无色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能互相反应?学生中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学生猜测了一会儿后,由两名同学上台来试试看能否反应。两名同学实验的结果是没有明显现象。这时候,学生中有的“得意”,有的“失望”,如果再追问:“真的不能反应吗?”学生的兴致立即被调动起来,这时再进行实验,效果则显而易见。
再如,在引入“PH”概念时,先准备两个干净的烧杯,各放入等量的水(10毫升),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滴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而另一杯中滴入10滴同种氢氧化钠溶液;取两支试管,分别取出少量两种溶液,各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都变为红色,证明两烧杯溶液均为碱性,却分不出含碱量不同。这时提问:酚酞试液无法区别两杯溶液中氢氧化钠含量的多少,那么该用什么方法来区别呢?让学生讨论一会儿后,教师出示PH试纸分别测试两杯溶液,学生发现两种溶液使试纸变色情况不同,兴趣一下都来了,对PH试纸自然印象深刻,教师再趁机引导,PH有关的知识便一气呵成。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实验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
(一)重视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乐于动手的习惯。
学生分组实验能给学生提供人人参与,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实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求知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修改,安排学生动手实验的“活动与探究”多达33个。然而,学生分组实验费时又麻烦,这是众所周知的。如果学校条件稍差一些,仪器药品配备不齐全,实验员不到位,开学生实验课很难。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帮”我做实验,当分组实验仪器、药品不够时,这是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比如,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后,我发给每位学生一张pH试纸,要求学生自由组合,4-5位学生一组,每人带一样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每组同学带来的液体不得重复,然后测出这些液体的pH值,确定液体的酸碱性,写出实验报告。学生对此兴趣都很浓,所测的液体范围也很广。我在课上对于同学们的实验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有一个同学对他们小组的测定提出了疑问:食盐水怎么成碱性呢?这时,我觉得,这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机会。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之下,他进行了一番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成功者从中获得喜悦,从而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和激情,失败者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激发其认真思考,勇于创新。
(二)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
真正的探究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再根据学生自己的方案完成实验。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有时,我按学生个性化设计和要求来准备仪器,让他们到实验室做实验。对于一些比较重要又比较没有危险的实验,我就把药品和仪器交代课代表负责,放在教室,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实验。
(三)重视家庭小实验,扩展学生动手的空间。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0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家庭小实验材料、用品易得,一旦老师布置了,大多数学生会动手去做。如做“简易净水器”,“过滤”一节课上完后安排学生回家动手去做,下节课带来做实验,然后跟老师用过滤器的对比,看谁的效果比较好,学生兴趣很高,然后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使学生从中获得一些化学新知识和科学方法。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合作者、指导者。这样,学生更能从中体验主动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
总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除常规的教学手段外,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
一、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学生都是化学的初学者,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开始。而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基于这种认识,我对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总是认真对待,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这不仅需要老师在上课之前将每个实验都亲自做一遍。确保现象明显、准确无误,有时还需要动一些脑筋,调动各种有利因素,才能使实验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要精心设计,让实验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
如做“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如果先问:无色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能互相反应?学生中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学生猜测了一会儿后,由两名同学上台来试试看能否反应。两名同学实验的结果是没有明显现象。这时候,学生中有的“得意”,有的“失望”,如果再追问:“真的不能反应吗?”学生的兴致立即被调动起来,这时再进行实验,效果则显而易见。
再如,在引入“PH”概念时,先准备两个干净的烧杯,各放入等量的水(10毫升),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滴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而另一杯中滴入10滴同种氢氧化钠溶液;取两支试管,分别取出少量两种溶液,各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都变为红色,证明两烧杯溶液均为碱性,却分不出含碱量不同。这时提问:酚酞试液无法区别两杯溶液中氢氧化钠含量的多少,那么该用什么方法来区别呢?让学生讨论一会儿后,教师出示PH试纸分别测试两杯溶液,学生发现两种溶液使试纸变色情况不同,兴趣一下都来了,对PH试纸自然印象深刻,教师再趁机引导,PH有关的知识便一气呵成。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实验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
(一)重视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乐于动手的习惯。
学生分组实验能给学生提供人人参与,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实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求知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修改,安排学生动手实验的“活动与探究”多达33个。然而,学生分组实验费时又麻烦,这是众所周知的。如果学校条件稍差一些,仪器药品配备不齐全,实验员不到位,开学生实验课很难。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帮”我做实验,当分组实验仪器、药品不够时,这是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比如,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后,我发给每位学生一张pH试纸,要求学生自由组合,4-5位学生一组,每人带一样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每组同学带来的液体不得重复,然后测出这些液体的pH值,确定液体的酸碱性,写出实验报告。学生对此兴趣都很浓,所测的液体范围也很广。我在课上对于同学们的实验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有一个同学对他们小组的测定提出了疑问:食盐水怎么成碱性呢?这时,我觉得,这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机会。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之下,他进行了一番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成功者从中获得喜悦,从而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和激情,失败者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激发其认真思考,勇于创新。
(二)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
真正的探究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再根据学生自己的方案完成实验。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有时,我按学生个性化设计和要求来准备仪器,让他们到实验室做实验。对于一些比较重要又比较没有危险的实验,我就把药品和仪器交代课代表负责,放在教室,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实验。
(三)重视家庭小实验,扩展学生动手的空间。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0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家庭小实验材料、用品易得,一旦老师布置了,大多数学生会动手去做。如做“简易净水器”,“过滤”一节课上完后安排学生回家动手去做,下节课带来做实验,然后跟老师用过滤器的对比,看谁的效果比较好,学生兴趣很高,然后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使学生从中获得一些化学新知识和科学方法。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合作者、指导者。这样,学生更能从中体验主动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
总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除常规的教学手段外,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