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个国家的公民诚信与否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制度约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诸如道德教育这类的软性力量。由于制度本身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它能界定人们应该或者能够做什么,哪些行为是禁止做、不能做的,也就是说制度能够通过自身的强制性的奖惩措施来有效地调节人们的行为选择。因此,本文从制度建设的视角来探讨如何加强我国公民的诚信意识。
【关键词】 制度;诚信;道德约束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源,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加强公民诚信意识的培养,外在的道德教育与制度约束至关重要。而诚信制度作为一种强制性约束,不仅对公民诚信意识培养具有教育作用,而且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来讲,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更强的可约束性和可操作性。
一、建立公民诚信档案制度
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公民诚信档案制度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公民诚信档案的建立和维护工程复杂,涉及面较广,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美国的个人诚信资料是以个人的社会福利号为统一编码的,其资料的汇总和查询都非常方便。"而在我国,可以将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公民诚信档案的统一编码,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信息的错登或漏登,查询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公民诚信档案的建立与完善可以从制度上有效地约束公民的失信行为,公民的失信行为一旦被信息数据库记录在案,那么该公民将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处处受限,例如,在銀行贷款、求职等各领域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由此可见,公民诚信档案的建立不但为我国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基础信息平台,也使公民在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下使"诚信"意识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通过公民诚信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社会形成守信者受尊重,失信者受鄙视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全社会讲诚信的道德文化,公民在这种诚信文化的熏陶下,让自身的言行举止日渐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社会诚信奖惩制度
制度权威的确立是以惩罚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只有守信才能够避免各种严厉的惩罚,人们因此而对制度的权威产生敬畏。所以说,社会诚信奖惩制度的严格执行和落实是社会诚信制度良好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该针对企业和个人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对其执行严厉的惩罚,例如,不仅要将其失信行为记录在案,降低其信用等级,使失信者在社会生活中举步维艰,例如金融贷款受限,求职受阻,行政审批艰难等等,让失信者真切体会到失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相反,对于守信的公民或企业,如果信用等级良好,则应该给予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或者是受到政策上的优待和倾斜,如可以提高其在银行的贷款额度,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等。进一步彰显社会舆论对守信行为的褒扬,使守信之人具有真正的自豪感;对失信行为进行鞭笞,使失信之人遭人唾弃。真正做到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人们在爱憎分明的舆论道场中前行。这不仅有效地制约了公民在追逐利益时的恣意妄为,鼓励公民择善而行,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诚信氛围。
三、建立舆论监督机制
网络作为新世纪以来的新媒体,以其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成为当下最有效的舆论监督工具之一。2012年,强劲的反腐风暴席卷全国,仅11月就有部分政府官员因为微博的揭露和举报,或被罢免或被涉嫌违纪调查。"微笑局长"杨达才正是因为手上的一块价值不菲的名表,网络上才掀起了一股对他的"鉴表"热潮。陕西省纪委最终在舆论压力下对杨达才进行了调查,数日后宣布杨达才因为严重违纪问题被免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职务。最终"表哥"杨达才以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由此可见,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监督工具,与传统舆论监督形式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媒体作为公民与政府之间信息传递的纽带,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具有其他舆论监督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对政府的诚信行为进行监督,反过来,政府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将信息公诸于众,并对公民的言论进行收集和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双向循环的监督网。这不仅使政府与公民互为监督的对象,也能够使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监督同时进行,进一步增强了监督效果。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如果缺乏满足公众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系统支持,将会使新兴的舆论监督机制陷入不可逾越的两难境地。"我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对于反腐的威慑力,应该来自于"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必然性,而不是"躺着也中枪"的偶然性。"因此,只有将网民监督、网络监督合法化、制度化,建立起程序化的网络监督机制,才能真正做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也才能使"诚信"观念真正地深入人心。对于我国公民而言,诚信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规约而存在,而尚未形成一种较强的契约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诚信就无法得到契约的保障,"讲诚信"也就只能流于形式了。因此,诚信的重建除了加强道德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对失信行为进行制约和监督,才能确保诚信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健全的社会诚信制度是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得以维系的保障,也是公民的诚信品质得以形成的关键要素。如果仅仅靠道德说教、内心信念是无法有效地制约人们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欲望的。当前我国社会诚信危机的出现既有道德教育的责任,更与制度的不健全和各类政策、法规的滞后息息相关。要保证公民诚信意识得到普遍养成,我们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基础上的约束机制,使公民的诚信意识合乎制度的伦理诉求。
参考文献
[1] 李珊. 高校诚信意识培育模式初探[J]. 现代企业教育,2012,(12)
[2] 肖雅锟. 公民诚信教育探微[J].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2013,(2)
【关键词】 制度;诚信;道德约束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源,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加强公民诚信意识的培养,外在的道德教育与制度约束至关重要。而诚信制度作为一种强制性约束,不仅对公民诚信意识培养具有教育作用,而且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来讲,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更强的可约束性和可操作性。
一、建立公民诚信档案制度
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公民诚信档案制度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公民诚信档案的建立和维护工程复杂,涉及面较广,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美国的个人诚信资料是以个人的社会福利号为统一编码的,其资料的汇总和查询都非常方便。"而在我国,可以将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公民诚信档案的统一编码,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信息的错登或漏登,查询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公民诚信档案的建立与完善可以从制度上有效地约束公民的失信行为,公民的失信行为一旦被信息数据库记录在案,那么该公民将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处处受限,例如,在銀行贷款、求职等各领域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由此可见,公民诚信档案的建立不但为我国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基础信息平台,也使公民在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下使"诚信"意识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通过公民诚信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社会形成守信者受尊重,失信者受鄙视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全社会讲诚信的道德文化,公民在这种诚信文化的熏陶下,让自身的言行举止日渐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社会诚信奖惩制度
制度权威的确立是以惩罚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只有守信才能够避免各种严厉的惩罚,人们因此而对制度的权威产生敬畏。所以说,社会诚信奖惩制度的严格执行和落实是社会诚信制度良好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该针对企业和个人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对其执行严厉的惩罚,例如,不仅要将其失信行为记录在案,降低其信用等级,使失信者在社会生活中举步维艰,例如金融贷款受限,求职受阻,行政审批艰难等等,让失信者真切体会到失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相反,对于守信的公民或企业,如果信用等级良好,则应该给予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或者是受到政策上的优待和倾斜,如可以提高其在银行的贷款额度,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等。进一步彰显社会舆论对守信行为的褒扬,使守信之人具有真正的自豪感;对失信行为进行鞭笞,使失信之人遭人唾弃。真正做到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人们在爱憎分明的舆论道场中前行。这不仅有效地制约了公民在追逐利益时的恣意妄为,鼓励公民择善而行,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诚信氛围。
三、建立舆论监督机制
网络作为新世纪以来的新媒体,以其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成为当下最有效的舆论监督工具之一。2012年,强劲的反腐风暴席卷全国,仅11月就有部分政府官员因为微博的揭露和举报,或被罢免或被涉嫌违纪调查。"微笑局长"杨达才正是因为手上的一块价值不菲的名表,网络上才掀起了一股对他的"鉴表"热潮。陕西省纪委最终在舆论压力下对杨达才进行了调查,数日后宣布杨达才因为严重违纪问题被免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职务。最终"表哥"杨达才以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由此可见,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监督工具,与传统舆论监督形式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媒体作为公民与政府之间信息传递的纽带,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具有其他舆论监督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对政府的诚信行为进行监督,反过来,政府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将信息公诸于众,并对公民的言论进行收集和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双向循环的监督网。这不仅使政府与公民互为监督的对象,也能够使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监督同时进行,进一步增强了监督效果。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如果缺乏满足公众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系统支持,将会使新兴的舆论监督机制陷入不可逾越的两难境地。"我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对于反腐的威慑力,应该来自于"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必然性,而不是"躺着也中枪"的偶然性。"因此,只有将网民监督、网络监督合法化、制度化,建立起程序化的网络监督机制,才能真正做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也才能使"诚信"观念真正地深入人心。对于我国公民而言,诚信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规约而存在,而尚未形成一种较强的契约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诚信就无法得到契约的保障,"讲诚信"也就只能流于形式了。因此,诚信的重建除了加强道德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对失信行为进行制约和监督,才能确保诚信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健全的社会诚信制度是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得以维系的保障,也是公民的诚信品质得以形成的关键要素。如果仅仅靠道德说教、内心信念是无法有效地制约人们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欲望的。当前我国社会诚信危机的出现既有道德教育的责任,更与制度的不健全和各类政策、法规的滞后息息相关。要保证公民诚信意识得到普遍养成,我们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基础上的约束机制,使公民的诚信意识合乎制度的伦理诉求。
参考文献
[1] 李珊. 高校诚信意识培育模式初探[J]. 现代企业教育,2012,(12)
[2] 肖雅锟. 公民诚信教育探微[J].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