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朋竹,琐忆外公张伯驹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s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熟悉楼朋竹的人认知里,楼朋竹是首都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家,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她还有一个身份——世纪大藏家张伯驹老先生的外孙女。从少年时严格的传统文化培养,到长大后职业的选择,张伯驹对这位外孙女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楼朋竹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张伯驹更多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和为人处世之道。
  家教严格的外公
  在楼朋竹的印象里,外公虽然是旧派人,但很有新派思想。最特别的就是这“重女轻男”的思想,当时社会都不是很能接受。但是就因为这样的观念,楼朋竹的兄弟姐妹们就这样托妈妈的福。一家人可以和外公外婆长时间住在一起。而外公也很宠爱她,因为她乖巧,就常带着去赴宴,吃好吃的,见世面。
  媽妈张传?从小被娇养得厉害,十指不沾阳春水,所以照顾外公外婆两位的重任就落在楼朋竹和她的双胞胎姐姐楼朋林肩上。
  楼朋竹记得外公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吃完早餐后,上午的时间是不能被打扰的,要写字绘画,再填词什么的。到下午才会去做些弹性比较灵活的事情,比如接待客人和关心一下国家的政治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楼朋竹说,当时家教十分严格。外公、外婆都会让她学习琴棋书画,这也都是当时的必修科目。甚至还学习了中医针灸,学昆曲、学书法、绘画、背古诗,每天都有考核。但毕竟外公、外婆年事已高,还要花很多时间去照顾他们。每天学习的时间,只能在老人家休息以后。过程是非常的辛苦。弹古琴时,外公都会把她叫到面前,听她弹完全曲后才入睡。
  再困难也要过得体面
  20世纪70年代中期,外公已经因“文革”而陷入困境,从吉林博物馆馆长的位置退下来,遣返回了北京。没有了工作和生活来源,后海的小独院里又住进了4户人家。外公依然保持了一贯的态度和风骨,很正,也很温和。“其实外公是位沉默不太爱说话的人,他每天说得上话最多的就是外婆和我。看外公和外婆互相体贴对方真好!”楼朋竹说这话时眼神特别温柔。
  即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外公都会带着全家去老莫餐厅吃饭,这已经形成了张家的种习惯。外公爱吃西餐,尤其爱吃红菜汤。在外公外婆的观念里,虽然家里经济很拮据,生活定要体面和阳光。
  困难的那些年,过年的时候总有老家经济不宽裕的亲戚来,外公和外婆都笑着接纳。外婆会四处借钱,一是要把过年的场面做好,二是门铃响后每位进门的亲朋友人都有红包。那年月经济上的互助都非常温暖又有尊严。想帮助有困难的人户,都不图名。不认识的就把钱放在窗台上,不需具名。所以那时候亲朋好友想帮外公外婆渡过难关,就求画以付润格的方式。即便如此,外公还是会帮助像袁世凯大公子袁克定、一代士人兼文化官员宋振庭这样些肝胆相照的朋友。曾经的科学家童第周也是外祖父的好朋友,听闻外公遭遇后,介绍位从美国回来的生物学家,这位教授甚是崇拜外公外婆。他深知当时外公家里身处困境,提出要在经济上帮助外公。外公听便直言拒绝。即使是助人或被助,外公都要选择体面的方式。“文革”后期,外公被平反,他们拿到政府的补发工资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还当初的借款。
  每次和朋友在一起聚会外公表示感谢,周末时光应该是那一段岁月里少有的欢乐时光。可以说是雅集,只是没有找到风雅场所的条件。约好友们起下棋,唱诗,谈论画艺,中午大家会起去餐厅吃饭,还是很风雅。有时候也在家里宴客,每次菜单都必须是由外公亲手执笔,开宴的头天晚上外公会和外婆商量,务必照顾周全。当时餐桌上的人也都是有识之士,聊的都是点评各自的作品,楼朋竹回想起那时仍然充满了神往。
  择业也深受外公影响
  而在她人生中重大选择之一的职业选择中,外公的影响更是何其深远。起因是外婆的一幅画装裱时裱坏了,外婆回来就顺嘴对楼朋竹说了一句“你学装裱吧,以后给姥姥裱画”。18岁那年,楼朋竹被介绍到北京画院,正式拜师王庆仁学习北派装裱。
  24岁那年,楼朋竹进入首都博物馆,正值故宫博物院南派装裱师傅孙承枝退休受聘于首都博物馆传授古书画修复,遂拜其为师。之后,楼朋竹在书画文物修复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任职期间主要承担首都博物馆古代书画类文物、古籍善本类文物以及纸、绢类文物的修复工作。
  她牢记外公最爱对她说的:“传统啊,要好好学。”她领会的是,要继承的是传统中的精神,实现的手段可以与时俱进。所以这样的影响已经延续到了第四代,现在她的儿子也在故宫从事古代字画的修复工作。
  在一次给馆藏旧画去霉的过程中,楼朋竹无意间发现了使用的淀粉酶使画心与命纸成功分离,开启了首都博物馆生物酶揭展技术的课题研究。她说,我从不主动去告知别人我的家世,因为我只想凭自己的本事去获得社会的承认。现在她觉得唯一可以为外公做的,就是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守好自己的本分,联合家族的力量维护好外公的名誉。
  楼朋竹说,外公特别喜爱花卉,梅兰竹菊之外,还爱花籽撒下去就开一大片各种色彩艳丽的喇叭花。每年开春的时节,白玉兰盛开的时候。她会特别想念外公。
其他文献
随着国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服务功能的提升,公众教育已日益重要。展馆面积的扩大也促使文博机构策划各种各样的专题展览,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观展需求。专题展是相对常设展览而言,指博物馆、美术馆这类文博机构依据一定的主题,而策划出来的临时性展览,展期通常从一周到半年不等。专题展览可以让更多馆藏文物获得展示机会,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常设展览的补充。而面对全国乃至全球大大小小的各类专题展览时,不少艺术爱好者、文博
期刊
故事,能够有多重要呢?  孩子睡觉前,总要对父母说一句,“给我讲个故事吧”。  情商高的少年想对暗恋的女孩表白,“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创造一个产品时,领导也会给产品创造者和推广人反复叮嘱,“首先要学会讲故事”。  “我有酒,你有故事吗?”  这文艺腔的一句,现在已经红遍网络。  无论沧海桑田,无论主体与客体变化,故事诞生之初,就與整个人类再不分离。  只不过,故事往往没有太大意义,而故事之所以
期刊
在日益强调重拾传统民族审美的今天,如何找回古老的优秀传统,无疑值得探讨。民族美学植根于数千年的传统艺术中,它可以是当代艺术创造的不竭源泉。此次展场选取近期三个独具特色的展览,它们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美学:“砚德清风”展可以窥探中国古砚中的传统美学及其与清代宫廷文化的融合; “叶浅予的‘民族学’”展则通过艺术家的作品,探讨他一生如何在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革新中国画;而“动画中国风”展则探讨舶来的动画如
期刊
不知不觉间,本刊封面已变得日益抽象化,这也许是我们对于封面定义的次转变。从以往反复斟酌,选取具体的物像,到如今从艺术符号中甄选出局部的元素,或重组再现,或抽象变化表达。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我们如今更倾向于向读者传达范围更为广阔的收藏理念、潮流趋势或是市场信号,带给读者更多的认知延伸和自我思辨,而非仅仅推荐器物的美好与价值。  本期封面主体是艘插满旌旗的船只,注定与在众多期封面中显得尤为另类。这是一艘
期刊
爱收集老物件的人,是对时光情有独钟的一个群体。恋旧物,实际上是恋其穿越时间和历史的种种印痕,恋其难以再生的古往雕琢和质感,每件旧物独特的身份记忆,不仅仅包括其本身带有的品相、时代所赋予的文化特质,还包括其刻下的匠人标识、与之匹配的主人……历经浮沉的熠熠旧物,亦让珍之、淘之、惜之的藏家们窃取了历史长流中的片刻时光。  古董珠宝收藏家lennifer Zhang浸染欧洲珠宝艺术十几年,问及对于珠宝带给
期刊
《收藏·拍卖》:请简述亚洲当代艺术展的定位与发展历程  Mark Saunderson:首届亚洲当代艺术展在2012年10月举行,是由我及我的伙伴DouweCramer和Sarah Benecke共同经营,我们拥有数十年媒体、市场推广及举办大型活动的经验,同是也是资深收藏家。展会举办至今已迎来第十一届。除此之外,我们也创立了亚洲最大型的艺术网站“当代艺术藏家”。  亚洲当代艺术展成立目的旨在为香港
期刊
对于艺术品投资而言,艺术品价值评估一直是特别棘手的问题。假如,我们对一件艺术品建立一个科学模型,从视觉价值、思想价值、历史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六个维度进行打分,各位就不会轻易被各种玄乎其词的“境界”“高度”所忽悠了。  判断艺术品价值需要模型  价值是一切投资的前提,艺术品的价值是艺术投资的前提;要进行艺术品投资,首先就要学会判断艺术品的价值。但是,由于艺术品并不是标准化产品,也不拥
期刊
《收藏·拍卖》:香港国际古玩展今年已经踏入第10年。与刚刚起步时相比,进入第10年的香港古玩展有哪些变化?  翟健民:确切地说今年已经是14年,早期是在香港机场附近的会展中心。我们开始做的时候,来参加的客户70%是香港、台湾以及国外的,只有30%是内地的。到今天这个比例完全倒过来。今年有70家古玩商参展,其中有20家来自内地,这完全是一个质的变化。  今年的古玩展增加了多元化的东西,有很多策划和推
期刊
鲁本斯故居(Rubenshuis)位于比利时第二大城市安特卫普,这是一栋意大利风格的公寓,在繁华的Meir名店街后面,闹中取静。两层楼内部装修漂亮奢华,并且拥有一座美丽的后花园。房子哪怕经历风雨500年,依然保持当年生活原貌。鲁本斯和家人就在这里生活了25年,他也在这里完成了一生的大部分艺术创作。今时今日故居里陈列着的一器一物都讲诉着这位平民之子繁花似锦的一生。  我坐在巴洛克风情的后花园中,阅读
期刊
在西方珠宝首饰的发展史中,19世纪无疑是一个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东西方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加上受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艺术思潮的影响,19世纪的西方首饰风格可谓异彩纷呈、百花齐放,诞生了诸多闪耀的经典。透过这一时期的华美首饰,可以追思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奢华的定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浪漫期盼。  19世纪,全球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当时的欧洲是无可争议的领头羊,而欧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