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熟悉楼朋竹的人认知里,楼朋竹是首都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家,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她还有一个身份——世纪大藏家张伯驹老先生的外孙女。从少年时严格的传统文化培养,到长大后职业的选择,张伯驹对这位外孙女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楼朋竹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张伯驹更多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和为人处世之道。
家教严格的外公
在楼朋竹的印象里,外公虽然是旧派人,但很有新派思想。最特别的就是这“重女轻男”的思想,当时社会都不是很能接受。但是就因为这样的观念,楼朋竹的兄弟姐妹们就这样托妈妈的福。一家人可以和外公外婆长时间住在一起。而外公也很宠爱她,因为她乖巧,就常带着去赴宴,吃好吃的,见世面。
媽妈张传?从小被娇养得厉害,十指不沾阳春水,所以照顾外公外婆两位的重任就落在楼朋竹和她的双胞胎姐姐楼朋林肩上。
楼朋竹记得外公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吃完早餐后,上午的时间是不能被打扰的,要写字绘画,再填词什么的。到下午才会去做些弹性比较灵活的事情,比如接待客人和关心一下国家的政治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楼朋竹说,当时家教十分严格。外公、外婆都会让她学习琴棋书画,这也都是当时的必修科目。甚至还学习了中医针灸,学昆曲、学书法、绘画、背古诗,每天都有考核。但毕竟外公、外婆年事已高,还要花很多时间去照顾他们。每天学习的时间,只能在老人家休息以后。过程是非常的辛苦。弹古琴时,外公都会把她叫到面前,听她弹完全曲后才入睡。
再困难也要过得体面
20世纪70年代中期,外公已经因“文革”而陷入困境,从吉林博物馆馆长的位置退下来,遣返回了北京。没有了工作和生活来源,后海的小独院里又住进了4户人家。外公依然保持了一贯的态度和风骨,很正,也很温和。“其实外公是位沉默不太爱说话的人,他每天说得上话最多的就是外婆和我。看外公和外婆互相体贴对方真好!”楼朋竹说这话时眼神特别温柔。
即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外公都会带着全家去老莫餐厅吃饭,这已经形成了张家的种习惯。外公爱吃西餐,尤其爱吃红菜汤。在外公外婆的观念里,虽然家里经济很拮据,生活定要体面和阳光。
困难的那些年,过年的时候总有老家经济不宽裕的亲戚来,外公和外婆都笑着接纳。外婆会四处借钱,一是要把过年的场面做好,二是门铃响后每位进门的亲朋友人都有红包。那年月经济上的互助都非常温暖又有尊严。想帮助有困难的人户,都不图名。不认识的就把钱放在窗台上,不需具名。所以那时候亲朋好友想帮外公外婆渡过难关,就求画以付润格的方式。即便如此,外公还是会帮助像袁世凯大公子袁克定、一代士人兼文化官员宋振庭这样些肝胆相照的朋友。曾经的科学家童第周也是外祖父的好朋友,听闻外公遭遇后,介绍位从美国回来的生物学家,这位教授甚是崇拜外公外婆。他深知当时外公家里身处困境,提出要在经济上帮助外公。外公听便直言拒绝。即使是助人或被助,外公都要选择体面的方式。“文革”后期,外公被平反,他们拿到政府的补发工资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还当初的借款。
每次和朋友在一起聚会外公表示感谢,周末时光应该是那一段岁月里少有的欢乐时光。可以说是雅集,只是没有找到风雅场所的条件。约好友们起下棋,唱诗,谈论画艺,中午大家会起去餐厅吃饭,还是很风雅。有时候也在家里宴客,每次菜单都必须是由外公亲手执笔,开宴的头天晚上外公会和外婆商量,务必照顾周全。当时餐桌上的人也都是有识之士,聊的都是点评各自的作品,楼朋竹回想起那时仍然充满了神往。
择业也深受外公影响
而在她人生中重大选择之一的职业选择中,外公的影响更是何其深远。起因是外婆的一幅画装裱时裱坏了,外婆回来就顺嘴对楼朋竹说了一句“你学装裱吧,以后给姥姥裱画”。18岁那年,楼朋竹被介绍到北京画院,正式拜师王庆仁学习北派装裱。
24岁那年,楼朋竹进入首都博物馆,正值故宫博物院南派装裱师傅孙承枝退休受聘于首都博物馆传授古书画修复,遂拜其为师。之后,楼朋竹在书画文物修复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任职期间主要承担首都博物馆古代书画类文物、古籍善本类文物以及纸、绢类文物的修复工作。
她牢记外公最爱对她说的:“传统啊,要好好学。”她领会的是,要继承的是传统中的精神,实现的手段可以与时俱进。所以这样的影响已经延续到了第四代,现在她的儿子也在故宫从事古代字画的修复工作。
在一次给馆藏旧画去霉的过程中,楼朋竹无意间发现了使用的淀粉酶使画心与命纸成功分离,开启了首都博物馆生物酶揭展技术的课题研究。她说,我从不主动去告知别人我的家世,因为我只想凭自己的本事去获得社会的承认。现在她觉得唯一可以为外公做的,就是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守好自己的本分,联合家族的力量维护好外公的名誉。
楼朋竹说,外公特别喜爱花卉,梅兰竹菊之外,还爱花籽撒下去就开一大片各种色彩艳丽的喇叭花。每年开春的时节,白玉兰盛开的时候。她会特别想念外公。
家教严格的外公
在楼朋竹的印象里,外公虽然是旧派人,但很有新派思想。最特别的就是这“重女轻男”的思想,当时社会都不是很能接受。但是就因为这样的观念,楼朋竹的兄弟姐妹们就这样托妈妈的福。一家人可以和外公外婆长时间住在一起。而外公也很宠爱她,因为她乖巧,就常带着去赴宴,吃好吃的,见世面。
媽妈张传?从小被娇养得厉害,十指不沾阳春水,所以照顾外公外婆两位的重任就落在楼朋竹和她的双胞胎姐姐楼朋林肩上。
楼朋竹记得外公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吃完早餐后,上午的时间是不能被打扰的,要写字绘画,再填词什么的。到下午才会去做些弹性比较灵活的事情,比如接待客人和关心一下国家的政治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楼朋竹说,当时家教十分严格。外公、外婆都会让她学习琴棋书画,这也都是当时的必修科目。甚至还学习了中医针灸,学昆曲、学书法、绘画、背古诗,每天都有考核。但毕竟外公、外婆年事已高,还要花很多时间去照顾他们。每天学习的时间,只能在老人家休息以后。过程是非常的辛苦。弹古琴时,外公都会把她叫到面前,听她弹完全曲后才入睡。
再困难也要过得体面
20世纪70年代中期,外公已经因“文革”而陷入困境,从吉林博物馆馆长的位置退下来,遣返回了北京。没有了工作和生活来源,后海的小独院里又住进了4户人家。外公依然保持了一贯的态度和风骨,很正,也很温和。“其实外公是位沉默不太爱说话的人,他每天说得上话最多的就是外婆和我。看外公和外婆互相体贴对方真好!”楼朋竹说这话时眼神特别温柔。
即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外公都会带着全家去老莫餐厅吃饭,这已经形成了张家的种习惯。外公爱吃西餐,尤其爱吃红菜汤。在外公外婆的观念里,虽然家里经济很拮据,生活定要体面和阳光。
困难的那些年,过年的时候总有老家经济不宽裕的亲戚来,外公和外婆都笑着接纳。外婆会四处借钱,一是要把过年的场面做好,二是门铃响后每位进门的亲朋友人都有红包。那年月经济上的互助都非常温暖又有尊严。想帮助有困难的人户,都不图名。不认识的就把钱放在窗台上,不需具名。所以那时候亲朋好友想帮外公外婆渡过难关,就求画以付润格的方式。即便如此,外公还是会帮助像袁世凯大公子袁克定、一代士人兼文化官员宋振庭这样些肝胆相照的朋友。曾经的科学家童第周也是外祖父的好朋友,听闻外公遭遇后,介绍位从美国回来的生物学家,这位教授甚是崇拜外公外婆。他深知当时外公家里身处困境,提出要在经济上帮助外公。外公听便直言拒绝。即使是助人或被助,外公都要选择体面的方式。“文革”后期,外公被平反,他们拿到政府的补发工资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还当初的借款。
每次和朋友在一起聚会外公表示感谢,周末时光应该是那一段岁月里少有的欢乐时光。可以说是雅集,只是没有找到风雅场所的条件。约好友们起下棋,唱诗,谈论画艺,中午大家会起去餐厅吃饭,还是很风雅。有时候也在家里宴客,每次菜单都必须是由外公亲手执笔,开宴的头天晚上外公会和外婆商量,务必照顾周全。当时餐桌上的人也都是有识之士,聊的都是点评各自的作品,楼朋竹回想起那时仍然充满了神往。
择业也深受外公影响
而在她人生中重大选择之一的职业选择中,外公的影响更是何其深远。起因是外婆的一幅画装裱时裱坏了,外婆回来就顺嘴对楼朋竹说了一句“你学装裱吧,以后给姥姥裱画”。18岁那年,楼朋竹被介绍到北京画院,正式拜师王庆仁学习北派装裱。
24岁那年,楼朋竹进入首都博物馆,正值故宫博物院南派装裱师傅孙承枝退休受聘于首都博物馆传授古书画修复,遂拜其为师。之后,楼朋竹在书画文物修复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任职期间主要承担首都博物馆古代书画类文物、古籍善本类文物以及纸、绢类文物的修复工作。
她牢记外公最爱对她说的:“传统啊,要好好学。”她领会的是,要继承的是传统中的精神,实现的手段可以与时俱进。所以这样的影响已经延续到了第四代,现在她的儿子也在故宫从事古代字画的修复工作。
在一次给馆藏旧画去霉的过程中,楼朋竹无意间发现了使用的淀粉酶使画心与命纸成功分离,开启了首都博物馆生物酶揭展技术的课题研究。她说,我从不主动去告知别人我的家世,因为我只想凭自己的本事去获得社会的承认。现在她觉得唯一可以为外公做的,就是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守好自己的本分,联合家族的力量维护好外公的名誉。
楼朋竹说,外公特别喜爱花卉,梅兰竹菊之外,还爱花籽撒下去就开一大片各种色彩艳丽的喇叭花。每年开春的时节,白玉兰盛开的时候。她会特别想念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