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目标达成上希望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结合人本主义思想和新课标精神,新时代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尽量让每一个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就目前来看,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思想太过保守,不肯也不怎么敢把课堂交给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缺乏信任。
其实,苏教版教材很多篇目都是适合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的。如“月是故乡明”专题,“文本研习”中明确提出要进行评点式阅读。以前我对这种要求从来不放在心上,总是认为学生不能评点出什么东西来,也就从来没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评点过。在教学老舍的《想北平》时,我做了下面的尝试。
第一步,明确任务,完成任务
课前,我要求每个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总结本文的情感内容,选出文章中自己喜欢的文段语句,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赏析。也就是说,教师要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要把握什么,对这篇文章来讲就是点评该怎么评,点评是以课本为依托,而不是乱弹琴。学生明确了任务,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只会是一盘散沙,纯属浪费时间。接下来,要让学生抓住思想的火花进行内化,即要把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如果不写下来的话,想到的内容很有可能转瞬即逝,不利于交流,也不利于课堂展示。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写,围绕文本怎么读、怎么想、怎么写都行,最好还能提出问题来,让学生全身心调动起来。
第二步,学生组内交流
课堂时间有限,让每一个学生尽兴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完全展现出来不太可能,所以,我们需要学生进行交流。最好是自由分组,小组内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谈一谈,求同存异。把相似的总结到一起,完全不一样的看法、问题等保留下来,能够通过组员的研究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的就提交给教师,请教师以及其他同学一起解决。这个过程教师基本不参与,完全由学生自己操控,从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第三步,展示交流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要把成果展示出来,以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风采。事实证明,学生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畏首畏尾,在课堂上不敢说话,相反,他们在课堂上敢于表现,敢于辩论。《想北平》这篇课文,在内容上学生点评出了作者对北平强烈的深挚的爱,在结构上点评出了总分结构,在手法上点评出了对比的手法等。此外,学生还就本文的语言进行了赏析,他们引经据典论证自己的观点,由此及彼生发想象……每个发言的学生语言清晰,有理有据,充分展现了高中生的风采。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把教师要讲的和不要讲的都展示了出来,他们所具有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大地超出了我的想象,同时,我也认识到只有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能成为现实。当然,在这一步中,教师首先要当好一个倾听者,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一个听众,要善于分析、总结,把学生的发言分类汇总,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善于引导其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出答案,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第四步,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之前我们都是讲“放”,即放心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放”到最后,我们还要能收得起来,否则课堂就太浮,重心不稳。对于“收”,我主要做了下面几件事。
1.进行课堂总结。课堂总结是活化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有助于他们将课堂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训练他们的聚合思维能力,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
2.正确评价学生的行为。评价对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会把教师的评价当做自己的标准,当成是对自己价值体现的肯定,所以,教师一定要讲究评价的艺术。我认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探究活动要进行大力表扬,同时明确地表达教师的期望,即期望这样的自主探究行为更多地在课堂上出现,这样所有学生都受到了鼓 励,表现突出的学生以后会更加努力地表现,胆小的学 生在教师的积极倡导与鼓励下会逐渐大胆起来,在课堂上尽情展现自己。
3.做好在课堂内容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是想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合作与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己找出问题,自己研究出答案。但学生的答案毕竟因为知识经验限制,结论不可能那么完美,在这种时候,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究空间,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另外,在作业的布置上也需要讲究。为了和开放式课堂相匹配,教师要布置开放型的作业,答案丰富多样,让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空间中,调动全身的每一根思维神经去解决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教学完《想北平》后,我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小作《想 》,自己先补充完整题目,然后写出自己对所选人、物的感情来。学生课后交上来的作业,我批阅后觉得很满意,他们在文中都表达出了真挚的情感。其实,学生的感情并不是那么苍白,而是丰富多样的,只是教师没有激发、没有发现而已。
语文学习本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不要认为让学生说是浪费教学时间,更不要认为学生自己讲、自己探究根本找不出答案。事实证明,只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做好引导者,学生一定会给教师一个大惊喜。这既有利于课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又遵循“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应大力倡导。
当然,互动式课堂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做的还有很多,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本的问题,教师必须对所教的内容有充分的认知,做到和作者、编者有效交流,也就是说,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技巧以及文本所渗透的人文内涵有教师自己深刻的见解和认识。同时要做好和编者的对话,文本编者在选择和编排时,会对专题和板块的问题有独到的考虑,一篇文章的内涵是丰富和巨大的,我们做好了这方面的沟通,在课堂讨论时就不会犯面面俱到的错误,从而使课堂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是生本的问题,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必须对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所达到的层级、知识层级和能力层级。对地域特点和当地的语文大环境进行探求,在语文学习的生态和谐方面多做探究。在构建互动式课堂的过程中,“文本”和“生本”有机结合是达成有效互动的前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做到这一点。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实,苏教版教材很多篇目都是适合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的。如“月是故乡明”专题,“文本研习”中明确提出要进行评点式阅读。以前我对这种要求从来不放在心上,总是认为学生不能评点出什么东西来,也就从来没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评点过。在教学老舍的《想北平》时,我做了下面的尝试。
第一步,明确任务,完成任务
课前,我要求每个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总结本文的情感内容,选出文章中自己喜欢的文段语句,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赏析。也就是说,教师要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要把握什么,对这篇文章来讲就是点评该怎么评,点评是以课本为依托,而不是乱弹琴。学生明确了任务,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只会是一盘散沙,纯属浪费时间。接下来,要让学生抓住思想的火花进行内化,即要把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如果不写下来的话,想到的内容很有可能转瞬即逝,不利于交流,也不利于课堂展示。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写,围绕文本怎么读、怎么想、怎么写都行,最好还能提出问题来,让学生全身心调动起来。
第二步,学生组内交流
课堂时间有限,让每一个学生尽兴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完全展现出来不太可能,所以,我们需要学生进行交流。最好是自由分组,小组内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谈一谈,求同存异。把相似的总结到一起,完全不一样的看法、问题等保留下来,能够通过组员的研究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的就提交给教师,请教师以及其他同学一起解决。这个过程教师基本不参与,完全由学生自己操控,从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第三步,展示交流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要把成果展示出来,以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风采。事实证明,学生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畏首畏尾,在课堂上不敢说话,相反,他们在课堂上敢于表现,敢于辩论。《想北平》这篇课文,在内容上学生点评出了作者对北平强烈的深挚的爱,在结构上点评出了总分结构,在手法上点评出了对比的手法等。此外,学生还就本文的语言进行了赏析,他们引经据典论证自己的观点,由此及彼生发想象……每个发言的学生语言清晰,有理有据,充分展现了高中生的风采。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把教师要讲的和不要讲的都展示了出来,他们所具有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大地超出了我的想象,同时,我也认识到只有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能成为现实。当然,在这一步中,教师首先要当好一个倾听者,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一个听众,要善于分析、总结,把学生的发言分类汇总,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善于引导其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出答案,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第四步,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之前我们都是讲“放”,即放心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放”到最后,我们还要能收得起来,否则课堂就太浮,重心不稳。对于“收”,我主要做了下面几件事。
1.进行课堂总结。课堂总结是活化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有助于他们将课堂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训练他们的聚合思维能力,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
2.正确评价学生的行为。评价对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会把教师的评价当做自己的标准,当成是对自己价值体现的肯定,所以,教师一定要讲究评价的艺术。我认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探究活动要进行大力表扬,同时明确地表达教师的期望,即期望这样的自主探究行为更多地在课堂上出现,这样所有学生都受到了鼓 励,表现突出的学生以后会更加努力地表现,胆小的学 生在教师的积极倡导与鼓励下会逐渐大胆起来,在课堂上尽情展现自己。
3.做好在课堂内容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是想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合作与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己找出问题,自己研究出答案。但学生的答案毕竟因为知识经验限制,结论不可能那么完美,在这种时候,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究空间,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另外,在作业的布置上也需要讲究。为了和开放式课堂相匹配,教师要布置开放型的作业,答案丰富多样,让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空间中,调动全身的每一根思维神经去解决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教学完《想北平》后,我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小作《想 》,自己先补充完整题目,然后写出自己对所选人、物的感情来。学生课后交上来的作业,我批阅后觉得很满意,他们在文中都表达出了真挚的情感。其实,学生的感情并不是那么苍白,而是丰富多样的,只是教师没有激发、没有发现而已。
语文学习本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不要认为让学生说是浪费教学时间,更不要认为学生自己讲、自己探究根本找不出答案。事实证明,只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做好引导者,学生一定会给教师一个大惊喜。这既有利于课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又遵循“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应大力倡导。
当然,互动式课堂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做的还有很多,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本的问题,教师必须对所教的内容有充分的认知,做到和作者、编者有效交流,也就是说,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技巧以及文本所渗透的人文内涵有教师自己深刻的见解和认识。同时要做好和编者的对话,文本编者在选择和编排时,会对专题和板块的问题有独到的考虑,一篇文章的内涵是丰富和巨大的,我们做好了这方面的沟通,在课堂讨论时就不会犯面面俱到的错误,从而使课堂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是生本的问题,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必须对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所达到的层级、知识层级和能力层级。对地域特点和当地的语文大环境进行探求,在语文学习的生态和谐方面多做探究。在构建互动式课堂的过程中,“文本”和“生本”有机结合是达成有效互动的前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做到这一点。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