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45-01
事实胜于雄辩,优秀的议论文必须有充足的论据来支撑它的观点。这些论据,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作文素材。读书,不仅是为积累作文素材,也是为了积累人生智慧。我们知道,新闻具有时效性,经典具有永恒性。中学生读书,就应该读这两类书。
对于当下之事,我们不能充耳不闻。古人所谓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正道出了读书人的眼界和追求。当今中学生,阅读的第一本书就应该是新闻。一般地讲,喜欢阅读新闻(包括看电视、看报纸杂志、上网等)的学生,视野都比较开阔,写起文章来也比较大气。阅读新闻,应选择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来阅读并作追踪调查,记下有启迪意义的语言或行为。同时,应经常更新自己的“素材宝典”,去伪存真,去俗存雅,去旧迎新。
当今中学生,阅读的第二本书就应该是经典。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和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应该引导学生细读、精读、深读、悟读。除此之外,典范的史学作品,如《史记》《左传》《战国策》等,也必须引导学生有所涉猎。还有,与议论文写作密切相关的论述类文本,包括文学评论、哲学作品、美学作品,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朱光潜的《谈美书简》、鲁迅杂文集等,也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欣赏。
阅读经典,就是要以独到的视角去读出经典的独到魅力。
第一,细读经典作品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精微之处。比如,陈日亮老师解读《沁园春 长沙》上阙的三个关键词“竞”“怅”“独”。他认为,“竞”有“竞相”而无“竞争”之意;“怅”就是一种失意惆怅,革命者也会有的情绪;“独”恰恰写出了“一个具有革命先觉、胸怀天下、特立独行的青年毛泽东的昂然身影。(陈日亮《如是我读》P3)从字面上看,这三个字都比较浅显,不会引起读者太多的注意,但陈老师能通过词语的直指意义深挖其潜在的暗示意义,运用比较、联想、引证等手法,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
第二,善用逆向思维去思考经典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当同学们一致赞扬蔺相如的智慧和大度时,有同学却提出了蔺相如只不过是小人得志的观点。他认为,蔺相如出身宦者缪贤之门,早已习惯了势利和刁钻。且奉璧却步睨柱,欲璧碎人亡,乃妇人威胁丈夫之举,实则不见智与勇。渑池相会欲于五步之内颈血溅秦王,以此威逼秦王击缶,此举酷似娃娃胡闹,秦王为摆脱僵局才勉强击了一下缶,实在看不出他的外交才能有多了不起。比起烛之武退秦师,蔺相如只不过是个跑龙套的,成不了历史舞台的主角。该同学能从反向思考人物的品格,对熟悉的作品读出了新意。
第三,敢于无疑处质疑。比如,有同学读完《红楼梦》提出问题:林黛玉的父亲死后,她家的财产落入谁人之手?是不是贾琏?王熙凤为什么要对林黛玉如此巴结?
积累素材是为议论文写作准备基础构件,倘若学生能按时按量地更新新闻素材,挖新经典素材,那么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就会滚滚流淌。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淡的说理会令人厌烦。寓言说理、比喻说理、类比说理或正理反说(归谬法)等都会产生奇妙的效果。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的功能在于引起、维持和促进学,这种‘引起’‘维持’‘促进’是以学为依据,遵循学的特点和规律。”(崔允淳主编《有效教学》P78)据此,指导学生掌握说理论证的艺术技巧,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分析案例来引起学生对理论的学习探讨;另一方面,通过练笔来维持学生的写作习惯和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
比如,教学生学习寓言说理的方法,我们举《庄子》中愚医治驼的故事,这篇文章用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来抨击当时为官者横征暴敛坑害百姓的丑恶言行,作者兼用类比论证法,指出医人和为官者的共同之处——自私自利、草菅人命。故事夸张、生动、耐人寻味,类比恰到好处,产生了很奇妙的说理效果。
再如,教学生学习归谬法,我们举鲁迅的《拿来主义》。作者先揭露送去主义的媚外行径,再批判其亡家灭国的严重后果;接着又揭露了送来主义的真面目,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最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使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错误观点暴露无遗,使自己的立论坚定有力。这就是归谬法的奇妙之处。
再如,教学生学习比喻论证。我们就结合人教版必修5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为了论证中国诗篇幅短小的观点,作者把欣赏中国诗比作闪电战,把中国诗的声韵比作轻鸢剪掠,把中国诗人比作樱桃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语言简洁、层次清晰、道理深刻,说理效果出奇制胜,是学生学习写议论的典范。
学会说理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我们可以从先哲们和今哲们的文章中归纳出中国人的说理思维习惯和说理方式、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学生议论文风格。
“如何引导孩子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已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许这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根本。”(《钱理群语文教学理论》P83)议论文写作的源头活水就在于我们的母语文章,那里蕴藏着我们的民族智慧,学之,思之,求之,而后得之。
事实胜于雄辩,优秀的议论文必须有充足的论据来支撑它的观点。这些论据,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作文素材。读书,不仅是为积累作文素材,也是为了积累人生智慧。我们知道,新闻具有时效性,经典具有永恒性。中学生读书,就应该读这两类书。
对于当下之事,我们不能充耳不闻。古人所谓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正道出了读书人的眼界和追求。当今中学生,阅读的第一本书就应该是新闻。一般地讲,喜欢阅读新闻(包括看电视、看报纸杂志、上网等)的学生,视野都比较开阔,写起文章来也比较大气。阅读新闻,应选择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来阅读并作追踪调查,记下有启迪意义的语言或行为。同时,应经常更新自己的“素材宝典”,去伪存真,去俗存雅,去旧迎新。
当今中学生,阅读的第二本书就应该是经典。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和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应该引导学生细读、精读、深读、悟读。除此之外,典范的史学作品,如《史记》《左传》《战国策》等,也必须引导学生有所涉猎。还有,与议论文写作密切相关的论述类文本,包括文学评论、哲学作品、美学作品,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朱光潜的《谈美书简》、鲁迅杂文集等,也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欣赏。
阅读经典,就是要以独到的视角去读出经典的独到魅力。
第一,细读经典作品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精微之处。比如,陈日亮老师解读《沁园春 长沙》上阙的三个关键词“竞”“怅”“独”。他认为,“竞”有“竞相”而无“竞争”之意;“怅”就是一种失意惆怅,革命者也会有的情绪;“独”恰恰写出了“一个具有革命先觉、胸怀天下、特立独行的青年毛泽东的昂然身影。(陈日亮《如是我读》P3)从字面上看,这三个字都比较浅显,不会引起读者太多的注意,但陈老师能通过词语的直指意义深挖其潜在的暗示意义,运用比较、联想、引证等手法,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
第二,善用逆向思维去思考经典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当同学们一致赞扬蔺相如的智慧和大度时,有同学却提出了蔺相如只不过是小人得志的观点。他认为,蔺相如出身宦者缪贤之门,早已习惯了势利和刁钻。且奉璧却步睨柱,欲璧碎人亡,乃妇人威胁丈夫之举,实则不见智与勇。渑池相会欲于五步之内颈血溅秦王,以此威逼秦王击缶,此举酷似娃娃胡闹,秦王为摆脱僵局才勉强击了一下缶,实在看不出他的外交才能有多了不起。比起烛之武退秦师,蔺相如只不过是个跑龙套的,成不了历史舞台的主角。该同学能从反向思考人物的品格,对熟悉的作品读出了新意。
第三,敢于无疑处质疑。比如,有同学读完《红楼梦》提出问题:林黛玉的父亲死后,她家的财产落入谁人之手?是不是贾琏?王熙凤为什么要对林黛玉如此巴结?
积累素材是为议论文写作准备基础构件,倘若学生能按时按量地更新新闻素材,挖新经典素材,那么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就会滚滚流淌。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淡的说理会令人厌烦。寓言说理、比喻说理、类比说理或正理反说(归谬法)等都会产生奇妙的效果。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的功能在于引起、维持和促进学,这种‘引起’‘维持’‘促进’是以学为依据,遵循学的特点和规律。”(崔允淳主编《有效教学》P78)据此,指导学生掌握说理论证的艺术技巧,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分析案例来引起学生对理论的学习探讨;另一方面,通过练笔来维持学生的写作习惯和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
比如,教学生学习寓言说理的方法,我们举《庄子》中愚医治驼的故事,这篇文章用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来抨击当时为官者横征暴敛坑害百姓的丑恶言行,作者兼用类比论证法,指出医人和为官者的共同之处——自私自利、草菅人命。故事夸张、生动、耐人寻味,类比恰到好处,产生了很奇妙的说理效果。
再如,教学生学习归谬法,我们举鲁迅的《拿来主义》。作者先揭露送去主义的媚外行径,再批判其亡家灭国的严重后果;接着又揭露了送来主义的真面目,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最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使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错误观点暴露无遗,使自己的立论坚定有力。这就是归谬法的奇妙之处。
再如,教学生学习比喻论证。我们就结合人教版必修5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为了论证中国诗篇幅短小的观点,作者把欣赏中国诗比作闪电战,把中国诗的声韵比作轻鸢剪掠,把中国诗人比作樱桃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语言简洁、层次清晰、道理深刻,说理效果出奇制胜,是学生学习写议论的典范。
学会说理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我们可以从先哲们和今哲们的文章中归纳出中国人的说理思维习惯和说理方式、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学生议论文风格。
“如何引导孩子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已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许这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根本。”(《钱理群语文教学理论》P83)议论文写作的源头活水就在于我们的母语文章,那里蕴藏着我们的民族智慧,学之,思之,求之,而后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