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用水洗过了一般清新质朴的语言叙写单纯无邪的青春和古趣盎然的民俗,文章自始至终弥漫着诗意。《受戒》的诗意体现在四个方面:吸收民间语言,形成诗化的小说语言;情绪结构上的诗化、散文化;全文流动着的氛围具有诗的意蕴;所表现的人情人性同样具有诗意。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诗意;诗化语言;情绪结构;人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汪曾祺是在80 年代初发表了轰动文坛的《受戒》,给当时忧伤而迷乱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受戒》以其透明的灵气和清新的诗意为文坛内外众口称誉。这带有鲜明特色的风俗画作品, 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创作特色:“小说中有诗的情调、散文的意境、有文人的雅趣、民间的世俗美。”汪曾祺力主小说应该更“像诗、像散文、像戏剧”,他在许多场合都强调在文体上诗与散文对小说创作借鉴的意义。
一、诗化的小说语言
汪曾祺重视学习民间文学,他的小说里经常出现民间歌谣,适当运用民间语言,浅显平淡,朴实自然,令人感到清新别致,富有强烈的生命力。
如《受戒》对赵大伯两个女儿的描写:“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的尤其像, 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 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 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 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二、诗化、散文化的情绪结构
汪曾祺的小说结构向来很随便,随物赋形,不拘形迹,他不赞成小说用“结构”一词,认为结构是人为的,只有戏剧才讲结构,小说应该讲节奏,节奏自然的富于生命。他认为小说的结构应该像树,树木的生长不会有事先的设计,但枝叶扶疏,天功巧得。他主张“信马由缰, 为文无法。”创作上有意“打破小说和诗歌的界限”,他推崇契诃夫小说的结构,认为契诃夫“好像完全不考虑结构, 写的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洒洒,他走出了结构, 于是结构更多样。”“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所以汪曾祺强调主观的抒情成分,把故事情节以外“情调”的渲染作为整篇小说的结构中心,在小说忆往述怀的情绪中串起细碎的片断,摈弃了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事件本身并不具有必然发展的因果联系,不再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起承转合,不再追求情节的连续性、完整性而采用了诗化、散文化的情绪结构形态,使结构呈现出开放性、多样性。
汪曾祺非常着力于民俗环境的铺陈。《受戒》主要写的是明子和小英子的纯真爱情,但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庵赵庄的风土人情、荸荠庵的和尚生活、小英子的家庭、善因寺的情况等。这些看似多余散乱的笔墨,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性格更加突出。描述一个人的个性,不单是要描述这个人本身,更有力的是通过这个人生活的环境来展现。浓重的乡土氛围和在这种氛围中活动着的人,相互形成了有机整体,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和意蕴。另一方面,作者要写的明子与小英子的爱情,是特指在这样的民俗环境中形成的爱情。写爱情的同时,更写了人间的一块乡间胜地,写了淳朴健康的人性。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作者不惜笔墨,将小小的一个庵赵庄中的风土人情一五一十娓娓道来。这样想来,再仔细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一点也不乱。从明海出家入笔,笔端跟随明海的脚步,写在船上首次遇见了小英子;之后,来到庵中开始和尚生活,对庵里的事情有了逐步了解,作者就写了荸荠庵里的事务种种,写了荸荠庵里的三个和尚(他們各有特点),写了这些和尚的日常生活。
三、诗意弥漫的氛围
小说的诗意要靠情绪、氛围、境界、语言等主观化处理传达出来。尤其在诗化小说中,气氛的渲染就是作家创作中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事实上,汪曾祺通过一生的努力,实践了自己“气氛即人物”的美学思想。他的小说兼具散文、诗歌的特征。
四、诗意的人性
汪曾祺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小说《受戒》主要写的是明子到善因寺去烧戒疤。受戒,是出家当和尚的一种正式仪式,是一种很庄重的“典礼”。这一庄严的仪式在小英子看来无异于多受罪,“好好的头皮上烧八个洞,那不疼死啦?”然而小明子对这种仪式却不能不接受,尽管它违背了自然的人性,但是“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而不受戒只能是野和尚,小明子的心里已经明白受戒这一形式的重要性,因此他完全能够接受。在当地,和尚虽几乎与常人无异,但和尚之所以是和尚,因为他会做法事,因此他必须首先接受烧戒。
明海和小英子两人之间的感情由友谊渐渐发展为爱情,作者将两人真挚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描写得浪漫温馨。小和尚是个普通人,他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也有健康的人性。小英子是个乡村女孩,她的感情是非常健康的、单纯的,不受任何拘束的。在小说中作者大胆而生动地描写了小和尚明海和少女小英子的恋爱故事,把“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的佛地净界与生机盎然的世俗生活联系起来,使人间的烟火气弥漫于寺宇内外。
参考文献
[1]毛静.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民俗美和诗化美[J].宿州学院学报,2005(2).
[2]戴新英,吴东.论《受戒》的“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刘海燕.论汪曾祺《受戒》的和谐之美[J].开封大学学
报,2008(2).
(编辑:陈 岑)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诗意;诗化语言;情绪结构;人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汪曾祺是在80 年代初发表了轰动文坛的《受戒》,给当时忧伤而迷乱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受戒》以其透明的灵气和清新的诗意为文坛内外众口称誉。这带有鲜明特色的风俗画作品, 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创作特色:“小说中有诗的情调、散文的意境、有文人的雅趣、民间的世俗美。”汪曾祺力主小说应该更“像诗、像散文、像戏剧”,他在许多场合都强调在文体上诗与散文对小说创作借鉴的意义。
一、诗化的小说语言
汪曾祺重视学习民间文学,他的小说里经常出现民间歌谣,适当运用民间语言,浅显平淡,朴实自然,令人感到清新别致,富有强烈的生命力。
如《受戒》对赵大伯两个女儿的描写:“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的尤其像, 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 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 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 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二、诗化、散文化的情绪结构
汪曾祺的小说结构向来很随便,随物赋形,不拘形迹,他不赞成小说用“结构”一词,认为结构是人为的,只有戏剧才讲结构,小说应该讲节奏,节奏自然的富于生命。他认为小说的结构应该像树,树木的生长不会有事先的设计,但枝叶扶疏,天功巧得。他主张“信马由缰, 为文无法。”创作上有意“打破小说和诗歌的界限”,他推崇契诃夫小说的结构,认为契诃夫“好像完全不考虑结构, 写的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洒洒,他走出了结构, 于是结构更多样。”“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所以汪曾祺强调主观的抒情成分,把故事情节以外“情调”的渲染作为整篇小说的结构中心,在小说忆往述怀的情绪中串起细碎的片断,摈弃了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事件本身并不具有必然发展的因果联系,不再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起承转合,不再追求情节的连续性、完整性而采用了诗化、散文化的情绪结构形态,使结构呈现出开放性、多样性。
汪曾祺非常着力于民俗环境的铺陈。《受戒》主要写的是明子和小英子的纯真爱情,但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庵赵庄的风土人情、荸荠庵的和尚生活、小英子的家庭、善因寺的情况等。这些看似多余散乱的笔墨,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性格更加突出。描述一个人的个性,不单是要描述这个人本身,更有力的是通过这个人生活的环境来展现。浓重的乡土氛围和在这种氛围中活动着的人,相互形成了有机整体,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和意蕴。另一方面,作者要写的明子与小英子的爱情,是特指在这样的民俗环境中形成的爱情。写爱情的同时,更写了人间的一块乡间胜地,写了淳朴健康的人性。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作者不惜笔墨,将小小的一个庵赵庄中的风土人情一五一十娓娓道来。这样想来,再仔细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一点也不乱。从明海出家入笔,笔端跟随明海的脚步,写在船上首次遇见了小英子;之后,来到庵中开始和尚生活,对庵里的事情有了逐步了解,作者就写了荸荠庵里的事务种种,写了荸荠庵里的三个和尚(他們各有特点),写了这些和尚的日常生活。
三、诗意弥漫的氛围
小说的诗意要靠情绪、氛围、境界、语言等主观化处理传达出来。尤其在诗化小说中,气氛的渲染就是作家创作中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事实上,汪曾祺通过一生的努力,实践了自己“气氛即人物”的美学思想。他的小说兼具散文、诗歌的特征。
四、诗意的人性
汪曾祺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小说《受戒》主要写的是明子到善因寺去烧戒疤。受戒,是出家当和尚的一种正式仪式,是一种很庄重的“典礼”。这一庄严的仪式在小英子看来无异于多受罪,“好好的头皮上烧八个洞,那不疼死啦?”然而小明子对这种仪式却不能不接受,尽管它违背了自然的人性,但是“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而不受戒只能是野和尚,小明子的心里已经明白受戒这一形式的重要性,因此他完全能够接受。在当地,和尚虽几乎与常人无异,但和尚之所以是和尚,因为他会做法事,因此他必须首先接受烧戒。
明海和小英子两人之间的感情由友谊渐渐发展为爱情,作者将两人真挚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描写得浪漫温馨。小和尚是个普通人,他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也有健康的人性。小英子是个乡村女孩,她的感情是非常健康的、单纯的,不受任何拘束的。在小说中作者大胆而生动地描写了小和尚明海和少女小英子的恋爱故事,把“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的佛地净界与生机盎然的世俗生活联系起来,使人间的烟火气弥漫于寺宇内外。
参考文献
[1]毛静.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民俗美和诗化美[J].宿州学院学报,2005(2).
[2]戴新英,吴东.论《受戒》的“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刘海燕.论汪曾祺《受戒》的和谐之美[J].开封大学学
报,2008(2).
(编辑:陈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