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130011)
摘要:民生问题涉及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养老保险等诸多问题,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所以,切实把民生问题摆上重要位置,始终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民生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头戏,它直接连着国运,是执政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关键词:民生;社会;建设
作者简介:朱颖华(1963-),女,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0-0019-03
众所周知,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和生活。民生,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命运休戚相关。古今中外,无数朝代更迭、无数政党兴衰,都在反复证明一个道理:重视民生,则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无视民生,则国覆民反、政息人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
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可见,加快民生建设已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一、民生问题凸显的原因
民生问题之所以会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原因在于中国社会转型所至。社会转型可以有很多理解,我们直观上可以把社会转型理解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因为转型的影响有许多方面的表现:使整个社会骚动不安;使社会成员高度关注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使社会犯罪急剧上升;使政府官员腐败。而且并不仅仅是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使命就是体制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见,中国的社会转型、体制转变所面临的问题及难度也是史无前例的和空前复杂的。
一方面,原有的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比如,目前我国还有两千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仍处在温饱线下,城镇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低收入群体;另一方面,因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等具有个人保障与发展性质的新的民生问题也日渐凸显,成了当前压在老百姓身上新的“三座大山”。中国在社会转型、体制转变的双重作用下导致利益群体诉求多元,所以民生问题面临着诸多新课题、新矛盾。
目前,突出的问题和矛盾是: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代价太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人们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的课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所以,社会建设的内容虽然很多,但在目前的条件下就是民生问题,就是紧紧围绕解决民生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而展开。
二、民生问题说到底是政治问题
重视民生问题,是执政党的理念升华,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社会目前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数量较大,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超出了合理的限度,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若不予以认真解决,中国社会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有增长无发展”亦即多数人分享不到相应的改革发展成果的局面。如果一个社会的发展结果是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损,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发展,这样的社会也必定是一个病态的而不可能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重视民生问题,有助于形成改革发展的巨大动力。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社会各个群体,尤其是主要群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和团结;从相对微观的角度看(亦即经济的直接拉动力来看),主要是来自内需。而重视民生,一方面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其实际利益同改革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就能够使广大民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使改革和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事业。于是,中国的改革发展大业便可以获得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重视民生,另一方面,还可以大面积地提升民众的日常消费水准,有效地扩大内需,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中国的消费率日益走低,创下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破解这一困局的唯一途径,只能是重视并积极改善民生。
重视民生问题,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的必要前提。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社会问题。只要社会问题被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社会的安全运行是不成问题的。中国现阶段社会问题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社会问题,尤其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多集中在与基本民生相关的部位。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目前的民生状况不容乐观。例如,贫富差距问题比较严重,居民的就业及住房问题不尽人意,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水准较为低下等等。于是,由不容乐观的民生状况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呈多发、高发、并发的态势,进而对于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了十分有害的影响。显然,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就必须高度重视基本的民生问题,将之放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只有中国的基本民生问题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才能够得以实现。
重视民生问题,必须确保每位社会成员的生活底线,确保每位社会成员基础性的基本权利,从而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基本的发展平台,增强全体人民的发展活力,而不是限制社会成员发展的自由空间。因此,重视民生一定要同平均主义区分开来。另外,还应当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来改善民生问题。当具有了一定的实力而不去解决初级的民生问题是不应当的,但是,脱离了一定的历史基础,而去不切实际地、试图一劳永逸地完全解决民生问题,同样也是需要避免的事情。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是党中央对社会建设,特别是民生中的重要问题的判断。十分可喜的是,报告以务实的态度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又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所以,充分认识和认真解决民生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改善和重视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
十七大报告用了大量篇幅来关注这一社会问题,把继续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列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并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为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办法是统筹兼顾。
第三,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是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四,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加快推进解决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问题,切实改变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有效地推进改革发展的进程,民生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因为中国在全球已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然而,我们在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冷静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只有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重视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解决改革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如何做,这样一些重大的问题,国家才能安定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稳步推进。否则,将会停滞不前,甚至风雨飘摇。因此,民生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直接连着国运,是执政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生的时代。重视民生,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全局的大问题,是当今中国的主题。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 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摘要:民生问题涉及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养老保险等诸多问题,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所以,切实把民生问题摆上重要位置,始终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民生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头戏,它直接连着国运,是执政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关键词:民生;社会;建设
作者简介:朱颖华(1963-),女,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0-0019-03
众所周知,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和生活。民生,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命运休戚相关。古今中外,无数朝代更迭、无数政党兴衰,都在反复证明一个道理:重视民生,则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无视民生,则国覆民反、政息人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
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可见,加快民生建设已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一、民生问题凸显的原因
民生问题之所以会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原因在于中国社会转型所至。社会转型可以有很多理解,我们直观上可以把社会转型理解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因为转型的影响有许多方面的表现:使整个社会骚动不安;使社会成员高度关注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使社会犯罪急剧上升;使政府官员腐败。而且并不仅仅是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使命就是体制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见,中国的社会转型、体制转变所面临的问题及难度也是史无前例的和空前复杂的。
一方面,原有的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比如,目前我国还有两千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仍处在温饱线下,城镇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低收入群体;另一方面,因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等具有个人保障与发展性质的新的民生问题也日渐凸显,成了当前压在老百姓身上新的“三座大山”。中国在社会转型、体制转变的双重作用下导致利益群体诉求多元,所以民生问题面临着诸多新课题、新矛盾。
目前,突出的问题和矛盾是: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代价太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人们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的课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所以,社会建设的内容虽然很多,但在目前的条件下就是民生问题,就是紧紧围绕解决民生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而展开。
二、民生问题说到底是政治问题
重视民生问题,是执政党的理念升华,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社会目前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数量较大,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超出了合理的限度,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若不予以认真解决,中国社会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有增长无发展”亦即多数人分享不到相应的改革发展成果的局面。如果一个社会的发展结果是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损,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发展,这样的社会也必定是一个病态的而不可能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重视民生问题,有助于形成改革发展的巨大动力。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社会各个群体,尤其是主要群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和团结;从相对微观的角度看(亦即经济的直接拉动力来看),主要是来自内需。而重视民生,一方面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其实际利益同改革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就能够使广大民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使改革和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事业。于是,中国的改革发展大业便可以获得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重视民生,另一方面,还可以大面积地提升民众的日常消费水准,有效地扩大内需,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中国的消费率日益走低,创下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破解这一困局的唯一途径,只能是重视并积极改善民生。
重视民生问题,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的必要前提。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社会问题。只要社会问题被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社会的安全运行是不成问题的。中国现阶段社会问题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社会问题,尤其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多集中在与基本民生相关的部位。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目前的民生状况不容乐观。例如,贫富差距问题比较严重,居民的就业及住房问题不尽人意,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水准较为低下等等。于是,由不容乐观的民生状况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呈多发、高发、并发的态势,进而对于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了十分有害的影响。显然,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就必须高度重视基本的民生问题,将之放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只有中国的基本民生问题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才能够得以实现。
重视民生问题,必须确保每位社会成员的生活底线,确保每位社会成员基础性的基本权利,从而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基本的发展平台,增强全体人民的发展活力,而不是限制社会成员发展的自由空间。因此,重视民生一定要同平均主义区分开来。另外,还应当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来改善民生问题。当具有了一定的实力而不去解决初级的民生问题是不应当的,但是,脱离了一定的历史基础,而去不切实际地、试图一劳永逸地完全解决民生问题,同样也是需要避免的事情。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是党中央对社会建设,特别是民生中的重要问题的判断。十分可喜的是,报告以务实的态度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又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所以,充分认识和认真解决民生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改善和重视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
十七大报告用了大量篇幅来关注这一社会问题,把继续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列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并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为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办法是统筹兼顾。
第三,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是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四,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加快推进解决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问题,切实改变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有效地推进改革发展的进程,民生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因为中国在全球已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然而,我们在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冷静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只有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重视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解决改革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如何做,这样一些重大的问题,国家才能安定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稳步推进。否则,将会停滞不前,甚至风雨飘摇。因此,民生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直接连着国运,是执政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生的时代。重视民生,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全局的大问题,是当今中国的主题。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 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