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预习主要指的是在上课之前学生就所学学习内容展开的自主学习活动,良好的预习能力能够让学生养成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为之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而本文则是就预习能力自我的培养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
引言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之中,明确的提到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属于一项较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于各种方式实现,而学生预习能力自我培养则是一种较为重要的举措,因为学生只有养成了较为良好的预习能力,其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够将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段,为之后的学习以及自主思考奠定基础。可是学生自主预习能力培养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预习能力,笔者也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建议:
1、明确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小学生不同于初高中生,其本身年龄较小,在预习能力自我培养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的叮嘱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小学生不仅不会具备良好的自觉性,也会不知从何下手[1]。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一定要先对预习目标进行明确,让学生具备一定明确的预习方向,这样就能有效的降低预习难度,让学生更加具有目的性。例如,教师在进行《秋游》这一文章教学之前,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预习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一定有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过吧,那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秋游呢?它带给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呢,之后要学的课文就是一次‘秋游’经历哦,你们回去可以先看一看这一文章,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我会邀请你们大声朗读、分享文章中的秋游趣事!”通过这种语言引导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借助于之后课堂朗讀的手段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文预习之中,进而也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预习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预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
2、分层设计预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预习
一个班级上的存在几十个学生,而不同个体之间本身就存在差异性,无论是在学习水平还是兴趣爱好之上,所以说,针对这一点,教师要想有效的实现预习能力自我培养这一目的,还不能给所有学生布置一样的预习任务,因为一样的任务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十分的轻松;而对于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又很难掌握,这个时候也就会存在部分学生难以完成预习的情况,严重的话还会直接影响学生自主预习兴趣,进而也就不能实现预习能力自我培养的目的。为此,在预习能力自我培养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要就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出不一样的预习目标,借助于分层预习目标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预习。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一株紫丁香》文章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在预习目标设定过程中设计出三个预习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且将文章之中所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拼出来;第二个目标则是让学生在掌握生字之后,正确的书写出文章之中的生字;第三个目标是让学生试着去理解文章,分析一下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并且写出来。通过不同层次目标设计服务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掌握情况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以此来分配任务,这样也就能够进一步深化预习的效果,促使学生预习能力真正得以提升。
3、结合教材设定预习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内容
在预习能力自我培养过程中,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教师还应该要结合教材内容来为学生设定预习内容,比如说,假设文章属于记叙文,教师则应该要让学生明白文章所讲述的内容是什么;假设是散文的话,教师则需要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心思想,这样学生才能在预习的时候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为之后语文教学也能奠定良好的基础[2]。例如,教师在进行《蒲公英》文章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出相应的预习内容:“同学们我们下一节课学习的是《蒲公英》这一文章,而为了能够让你们能够轻松的学习,老师希望你们回家之后能够完成几个任务,首先希望同学们在网上搜索一些蒲公英的图片,以此来了解蒲公英的样子;之后再看看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蒲公英;最后通过阅读来分析文章描述蒲公英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又在文章干了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一记叙文的思考,同时也能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更加深化自身对于这一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最终也就能真正有效的实现预习能力自我培养这一目的,促使学生养成较为良好的预习习惯与能力。
4、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预习实际上是我们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对新的语言材料进行感知、分析、判断、思考、理解、记忆的过程。预习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是培养我们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课堂学习的准备。预习做得好,我们就学得主动,课上就目标明确,充满自信,这样就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长期坚持课前预习,有利于养成勤查资料、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首先我们对预习的内容要心中有数,明确预习什么,预习多少,花多少时间,采用什么方式,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我们对预习的内容要积极理解,认真思考,争取记忆、消化其中的一部分。一些生词、短语、句型,尤其是生词和短语应该力争在新课以前背下来。至于对话、课文可以借助词典或对照课文注释,初步理解其大意;
另外,我们要善于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听课。要养成善于使用工具书排疑解难的好习惯。
5、结语
综上所述,预习能力自我培养无论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亦或者是学生本身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而要想真正让学生养成较为良好的预习能力,则需要教师加强引导,通过目标设定、分层目标设定以及结合内容设定等方式来为学生明确预习方向,以此来让学生懂得要如何进行预习,长期以往下去也就必然能够提高学生预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晓丽.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4(4).
[2] 吴凌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初探[J].课外语文,2015(20):57-57.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
引言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之中,明确的提到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属于一项较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于各种方式实现,而学生预习能力自我培养则是一种较为重要的举措,因为学生只有养成了较为良好的预习能力,其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够将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段,为之后的学习以及自主思考奠定基础。可是学生自主预习能力培养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预习能力,笔者也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建议:
1、明确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小学生不同于初高中生,其本身年龄较小,在预习能力自我培养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的叮嘱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小学生不仅不会具备良好的自觉性,也会不知从何下手[1]。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一定要先对预习目标进行明确,让学生具备一定明确的预习方向,这样就能有效的降低预习难度,让学生更加具有目的性。例如,教师在进行《秋游》这一文章教学之前,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预习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一定有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过吧,那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秋游呢?它带给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呢,之后要学的课文就是一次‘秋游’经历哦,你们回去可以先看一看这一文章,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我会邀请你们大声朗读、分享文章中的秋游趣事!”通过这种语言引导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借助于之后课堂朗讀的手段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文预习之中,进而也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预习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预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
2、分层设计预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预习
一个班级上的存在几十个学生,而不同个体之间本身就存在差异性,无论是在学习水平还是兴趣爱好之上,所以说,针对这一点,教师要想有效的实现预习能力自我培养这一目的,还不能给所有学生布置一样的预习任务,因为一样的任务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十分的轻松;而对于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又很难掌握,这个时候也就会存在部分学生难以完成预习的情况,严重的话还会直接影响学生自主预习兴趣,进而也就不能实现预习能力自我培养的目的。为此,在预习能力自我培养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要就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出不一样的预习目标,借助于分层预习目标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预习。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一株紫丁香》文章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在预习目标设定过程中设计出三个预习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且将文章之中所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拼出来;第二个目标则是让学生在掌握生字之后,正确的书写出文章之中的生字;第三个目标是让学生试着去理解文章,分析一下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并且写出来。通过不同层次目标设计服务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掌握情况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以此来分配任务,这样也就能够进一步深化预习的效果,促使学生预习能力真正得以提升。
3、结合教材设定预习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内容
在预习能力自我培养过程中,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教师还应该要结合教材内容来为学生设定预习内容,比如说,假设文章属于记叙文,教师则应该要让学生明白文章所讲述的内容是什么;假设是散文的话,教师则需要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心思想,这样学生才能在预习的时候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为之后语文教学也能奠定良好的基础[2]。例如,教师在进行《蒲公英》文章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出相应的预习内容:“同学们我们下一节课学习的是《蒲公英》这一文章,而为了能够让你们能够轻松的学习,老师希望你们回家之后能够完成几个任务,首先希望同学们在网上搜索一些蒲公英的图片,以此来了解蒲公英的样子;之后再看看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蒲公英;最后通过阅读来分析文章描述蒲公英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又在文章干了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一记叙文的思考,同时也能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更加深化自身对于这一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最终也就能真正有效的实现预习能力自我培养这一目的,促使学生养成较为良好的预习习惯与能力。
4、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预习实际上是我们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对新的语言材料进行感知、分析、判断、思考、理解、记忆的过程。预习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是培养我们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课堂学习的准备。预习做得好,我们就学得主动,课上就目标明确,充满自信,这样就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长期坚持课前预习,有利于养成勤查资料、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首先我们对预习的内容要心中有数,明确预习什么,预习多少,花多少时间,采用什么方式,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我们对预习的内容要积极理解,认真思考,争取记忆、消化其中的一部分。一些生词、短语、句型,尤其是生词和短语应该力争在新课以前背下来。至于对话、课文可以借助词典或对照课文注释,初步理解其大意;
另外,我们要善于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听课。要养成善于使用工具书排疑解难的好习惯。
5、结语
综上所述,预习能力自我培养无论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亦或者是学生本身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而要想真正让学生养成较为良好的预习能力,则需要教师加强引导,通过目标设定、分层目标设定以及结合内容设定等方式来为学生明确预习方向,以此来让学生懂得要如何进行预习,长期以往下去也就必然能够提高学生预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晓丽.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4(4).
[2] 吴凌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初探[J].课外语文,2015(20):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