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就提出了“教师下水”一说。叶老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地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地说法,就是‘下水’。”
其实,不仅是叶圣陶先生,很多教育专家、学者都大力提倡语文教师“下水”作文,像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于漪、李镇西等。那么语文教师“下水”作文都能收到怎样理想的效果呢?
1.可以高效地指导学生写作
顾之川先生强调说:“没有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就会对症下药。”语文教师“下水”作文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各种写作技巧的过程。“下水” 次数越多,技巧越是熟练。运用自己写作的切实经验指导学生作文,避免了空洞的写法讲解,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下水”方能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够左右逢源。这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导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由此可见,教师经常“下水”作文,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作文指导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2.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指导学生作文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本次作文的题目和要求,精心准备,写出一篇“下水”作文。上课时,声情并茂地朗读“下水”作文,可以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笔者执教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说真话,抒真情》一课,在歌曲《懂你》的配乐声中朗诵讴歌母爱的“下水”作文《青青艾蒲》,收到了“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的效果。同学们被感染着,激励着,纷纷站起来叙述经历的真情往事,几个学生叙述到动情处,竟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本次写作,绝大多数同学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佳作。难怪叶圣陶先生说:“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地帮助就越大……老师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是根本。根本深固,再加上适当的教学方法,成绩就斐然可观了。”
3.可以形成公正的评判标准
不上山不知山高低,不“下水”怎知作文深与浅?叶圣陶先生说过:“自己动手写,最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一个长期不“下水”的教师,是很难体会到学生写作的艰辛的。语文教师“下水”作文,置自己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一样,要审清题目,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情达意,锤炼语言等等。此时教师也站在了被评价者的立场上,这样才能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理解学生的写作甘苦,他给学生作文打分或评判等次时,才不会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而是比较公正客观。多找找亮点,少指出缺点;多一点宽容,少一些苛刻。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篇篇有亮点,每次都进步,写作的兴趣自然越来越浓。
语文教师“下水”作文可以带来如此多的好处,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为什么真正跳入水中一试身手的人却少之又少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评价标准惹的祸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很多学校名为扎实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实为一招不让地狠抓应试教育。评价一个好语文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毫无疑问,谁教的学生考分高,谁就是好老师。高分从何而来?是教师经常“下水”作文得来的吗?当然不是。为了得高分,评先进,多拿奖金,大多数语文老师只好随大流,对学生进行反复机械的训练。由此看来,评价标准不改,要想充分调动语文老师“下水”作文的积极性,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2.恐惧心理在作祟
不少语文教师拒绝“下水”作文,原因无他,乃是恐惧心理在作祟。他们担心与学生一道作文,写不出像样的范文岂不丢了自己的威信?这种心理不消除,对作文教学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教师平时就坚持“下水”,功到自然成,还怕写不出像样的文章?语文老师切不可妄自菲薄,应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倘若自己害怕作文,又怎么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呢?
3.名利思想占上风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喧嚣浮躁。语文教师自然也免不了这种思想的浸染。对一些人来说,从事教学工作仅仅是他们赚钱的职业罢了,哪有心思去“下水”作文。现在很多老师跳入股海中,投身基金潮,忙着做生意,争着去补课,注意力和兴趣显然已不在学生身上,不在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上。本末倒置,后果何其严重!
4.闲暇情趣变了样
在人们的印象中,语文教师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自然会读读书,写写文章。而现在,闲暇之余看专业性书籍报刊的很少,动手写作的更是凤毛麟角。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爱因斯坦也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语文教师,无一不是充分利用边角料时间读书、思考、写作的。
语文教师,请别远离了“下水”作文!“下水”作文,语文教学因你而精彩!
夏熔亮,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其实,不仅是叶圣陶先生,很多教育专家、学者都大力提倡语文教师“下水”作文,像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于漪、李镇西等。那么语文教师“下水”作文都能收到怎样理想的效果呢?
1.可以高效地指导学生写作
顾之川先生强调说:“没有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就会对症下药。”语文教师“下水”作文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各种写作技巧的过程。“下水” 次数越多,技巧越是熟练。运用自己写作的切实经验指导学生作文,避免了空洞的写法讲解,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下水”方能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够左右逢源。这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导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由此可见,教师经常“下水”作文,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作文指导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2.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指导学生作文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本次作文的题目和要求,精心准备,写出一篇“下水”作文。上课时,声情并茂地朗读“下水”作文,可以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笔者执教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说真话,抒真情》一课,在歌曲《懂你》的配乐声中朗诵讴歌母爱的“下水”作文《青青艾蒲》,收到了“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的效果。同学们被感染着,激励着,纷纷站起来叙述经历的真情往事,几个学生叙述到动情处,竟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本次写作,绝大多数同学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佳作。难怪叶圣陶先生说:“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地帮助就越大……老师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是根本。根本深固,再加上适当的教学方法,成绩就斐然可观了。”
3.可以形成公正的评判标准
不上山不知山高低,不“下水”怎知作文深与浅?叶圣陶先生说过:“自己动手写,最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一个长期不“下水”的教师,是很难体会到学生写作的艰辛的。语文教师“下水”作文,置自己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一样,要审清题目,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情达意,锤炼语言等等。此时教师也站在了被评价者的立场上,这样才能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理解学生的写作甘苦,他给学生作文打分或评判等次时,才不会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而是比较公正客观。多找找亮点,少指出缺点;多一点宽容,少一些苛刻。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篇篇有亮点,每次都进步,写作的兴趣自然越来越浓。
语文教师“下水”作文可以带来如此多的好处,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为什么真正跳入水中一试身手的人却少之又少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评价标准惹的祸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很多学校名为扎实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实为一招不让地狠抓应试教育。评价一个好语文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毫无疑问,谁教的学生考分高,谁就是好老师。高分从何而来?是教师经常“下水”作文得来的吗?当然不是。为了得高分,评先进,多拿奖金,大多数语文老师只好随大流,对学生进行反复机械的训练。由此看来,评价标准不改,要想充分调动语文老师“下水”作文的积极性,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2.恐惧心理在作祟
不少语文教师拒绝“下水”作文,原因无他,乃是恐惧心理在作祟。他们担心与学生一道作文,写不出像样的范文岂不丢了自己的威信?这种心理不消除,对作文教学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教师平时就坚持“下水”,功到自然成,还怕写不出像样的文章?语文老师切不可妄自菲薄,应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倘若自己害怕作文,又怎么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呢?
3.名利思想占上风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喧嚣浮躁。语文教师自然也免不了这种思想的浸染。对一些人来说,从事教学工作仅仅是他们赚钱的职业罢了,哪有心思去“下水”作文。现在很多老师跳入股海中,投身基金潮,忙着做生意,争着去补课,注意力和兴趣显然已不在学生身上,不在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上。本末倒置,后果何其严重!
4.闲暇情趣变了样
在人们的印象中,语文教师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自然会读读书,写写文章。而现在,闲暇之余看专业性书籍报刊的很少,动手写作的更是凤毛麟角。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爱因斯坦也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语文教师,无一不是充分利用边角料时间读书、思考、写作的。
语文教师,请别远离了“下水”作文!“下水”作文,语文教学因你而精彩!
夏熔亮,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