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的棱镜折射愚公形象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oka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其文本的思想光辉一直闪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久久不息。而愚公这一形象所承载的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已定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肌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披荆斩棘,破浪扬帆,开启了成功之门。但是,也有人说愚公实愚,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由此对愚公形象大打折扣,认为他有勇无谋,不思变通,遇事缺乏灵活性,牺牲自己的残年余力不说,还让其子孙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值吗?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愚公形象应多角度解读,才能让《愚公移山》这一文本的思想光辉真正照亮我们的心灵。
  解读一:愚公之智——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有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很聪明,另一个则很愚蠢。一天,他们找到了一块空地,拿着同样的工具,看谁最先挖到水。愚钝的人拿起工具,二话没说,便干了起来,聪明的人稍作选择也干了起来。两个小时过去了,两人各挖了两米深,均未见到水。聪明的人断定选择错了,觉得在原处继续挖下去是愚蠢的,便另选了块地方重挖。而愚钝的人还在原地吃力地挖着,可聪明的人又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继续选了块地挖。几个小时过去了,聪明的人已换了许多地方,但均未见到水,这时聪明人泄气了,他断定此地无水,便放弃了。而愚钝的人此时体力不支,但他还在原地挖,他刚把一掀土挖出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一股清水汩汩而出……
  故事中这个看似聪明的人不断选择,而又不断放弃选择,结果半途而废,而那个所言愚钝之人自始至终坚守着最初的选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最终赢得胜利。定神细想,那个所言愚钝之人岂不就是愚公的化身?
  首先,愚公这个年近九旬的老人苦于太行、王屋二山对交通的阻塞,不顾年迈力衰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践行移山壮举,显然不是为自己打算的,其目的在于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因而胸怀大志。其次,愚公之所以认为移山之举可行,是基于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上。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工程巨大,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他懂得直面千难万险,懂得坚持就是胜利,而且敢想敢做,行为果敢,矢志不移,吃苦耐劳,因此,愚公的愚是形愚,愚公的智是大智。文末写道,由于愚公的诚心感动了神灵,于是神灵助他完成了移山大业,真可谓“苦心人,天不负”。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文本《愚公移山》的寓意也在于此。
  解读二:愚公之愚——有志还需有智,苦干还需巧干。
  当二山阻塞交通时,愚公没有选择搬家,而选择了移山,这就是他的愚。他遇事不思变通,不懂得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为此他和他的子孙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无怪乎拿破仑曾说:“世上有四种人:聪明人、愚蠢人、勤快人、懒惰人。聪明而勤快的人、聪明而懒惰的人甚至愚蠢而懒惰的人都可用,唯有那些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因为愚蠢常会使他们走错方向,而方向错了,他们的勤快岂不是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倘若愚公当初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易地而居,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劳子孙为他的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糟蹋他们的一生?所以说,愚公之愚,名副其实。呜呼,哀哉!愚公之愚,愚公之难,子孙之难也!
  综上所述,透过思维的棱镜,既折射出愚公之智——移山不移志,又折射出愚公之愚——移山不移家、移大不移小、移难不移易。因此,我们既要为愚公之智所激励,又要为愚公之愚所警示,才能在愚公形象中获益。
  设想一下,如果愚公搬家了,如果愚公变通了,就等于说愚公向所面临的困难低头了。作者所要塑造的是一个艺术形象,他并不是在谈怎么解决开山凿石的问题。在这个故事里面,愚公解决问题的勇气和魄力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解决“惩山北之塞”这个问题本身,他的这种智慧属于大胸怀、大气魄、大智慧。而结尾浪漫主义的笔法更加肯定了作者对愚公精神的高度赞美。作者在文中对人物的叙述看似不加褒贬,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引发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所以,笔者认为最终应回到文本的写作意图上去解读文本,才觉柳暗花明。《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寓意先行,托事寓意,是假托愚公移山的神话来颂扬愚公坚忍不拔之志,激励后人。试想,如果没有愚公移山,只有愚公搬家,那这一文本存在的意义何在,岂不是缺少了一个激励和教育后人的经典素材?这也是寓言产生的根源所在。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和发展的智慧结晶,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阅读、了解、走进经典,对于掌握人生真谛、升华个人气质,均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我们编写校本课程《国学启蒙》的初衷。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博大。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特别是面对内地西藏班的学生这样一个特殊
我校一次月考的作文题是《名字断想》(命题作文,文体不限)。有位学生的作文引起了评卷老师的争议。有人认为是优秀作文,有人认为是偏题、不及格作文。这是其中的一段——  李白,这是一个光耀千古的名字。他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远大志向。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峥峥傲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他的奔放与豪迈。“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
毋庸讳言,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问题。同仁们在努力加以改善,从课程改革,教材完善等方面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笔者认为,一切的努力最终体现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而课堂教学的最终责任,还是要落实在语文教师身上。但现在的课堂,教师往往着眼于自己的教,较少关注学生的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的是: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喜欢怎么学。另外,教师更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朗读”在学习中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英语教学这样的语言教学中。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便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却常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进行积极的朗读训练。许多学生唯一的朗读训练就是每日的早读,教师也没有重视提高朗读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朗读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播放录音,进行范读,为学生提供标准的朗读样本   如同我们小
作文在语文教师的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  ——吕叔湘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学生感到作文难,教师应该怎么做?如何让作文者能够自然、自由地写,达到心智、情感自然成文?在这里,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三点做法。    一、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    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  ——叶圣陶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人们的言论越来越自由,对文学再创造的能力越来越强,手机短信、视频、网络文章,甚至电影、电视剧,“戏说”“大话”“恶搞”“无厘头”之风呈泛滥之势。戏说皇帝,戏说历史,戏说古人。当戏说不足于构成新的感官刺激,于是恶搞便应运而生,移花接木,随意编造。一些红色经典遭到“恶搞”,许多为人们所熟知景仰的历史英雄人物,千千万万青年的精神偶像被一再丑化调侃,传统、主流的文化被推向浅薄和粗鄙。
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高考考查的重点,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回顾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是以学生厌学、老师厌教收场。原因何在?  第一,生活中缺少文言文语言情境。这一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言文就让位于白话文,逐步退出了我们日常语言交际的舞台。这就直接导致我们当代人对文言文的生疏,无法直接阅读优美丰富的文言文。在此现实面前,我们这些高中教师应勇于
现在的初中生爱好数学、成绩好、学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花了很大的力气,做了大量的习题,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他们学习的负担,甚至有人谈数学色变.  虽然“苏科版”教科书的编写力求有效地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夏丏尊曾说:“教育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在当前相对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加大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力度,引领学生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倾听心灵的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我对情感教育做了以下尝试。   一、依托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悟情感,学会感恩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文质兼美,语文教师只有善于创设情境,将自己的情感与学生的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创新作文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学生习作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但是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创新作文教学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既要摒弃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教学方式,又要有所突破。在创新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新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创新作文亦是如此,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谈何创新?什么是基本功?就是指作文的立意、选材、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