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一次月考的作文题是《名字断想》(命题作文,文体不限)。有位学生的作文引起了评卷老师的争议。有人认为是优秀作文,有人认为是偏题、不及格作文。这是其中的一段——
李白,这是一个光耀千古的名字。他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远大志向。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峥峥傲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他的奔放与豪迈。“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是他肝肠郁结的艺术展现。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后面还有两段分别写了庄子和史铁生,也是这样的写法。评卷老师给了“52分”,且对他的文采大加赞赏。其实,这应该是一篇不合格作文。文采确实出众,也能广征博引。但它说明了什么呢?我们能在其中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吗?这样的句子组成的文章如同一座玻璃塑成的雕像,也许是流光溢彩,但没有任何生命的气息。可评卷老师却极为青睐。这其实暴露了我们在应考作文的辅导中“假、大、空”和“为文造情”的弊端。
说真话、抒真情,这本应是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但是,当我们去阅读一些学生的文章,甚至是那些编著成书、广为流传、奉为楷模的高考满分作文时,我们会发现,它们虽然文采华丽,辞藻典雅,读来齿颊生香,但是却不会在心中荡漾起一丝涟漪。它们如同蜡像,确实逼真,与真人无异,却没有一点生气。
[例一]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感慨;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反问;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渴望;李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叹……流水如斯,斯人已逝,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怅惘与追思。他们也在我的心海激起了炫如夏花的波涛。(学生月考习作选)
[例二]高山是孤独的,因为它挺拔;大海是孤独的,因为它没有影子;黄金是孤独的,因为它喜欢缄默;冬天是孤独的,因为它惯于孕育。总之,孤独之中蕴藏着一种力量,如同子弹蕴藏在枪膛里。经受了“情到深处人孤独”的感慨,“木秀天林,风必摧之”的寥落,“高处不胜寒”的凄清,便会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
这些就是所谓的优秀作文。它们的语言极尽华丽之能事,内容却苍白如同一张纸,让人不知所云;句子整齐划一,却如那一排排电线杆子,无论怎样浇灌施肥都不会长出一片叶子。这些句子非常漂亮,但就似用模子轧出的一朵朵塑料花,永不凋谢,也永远不会发出一丝芳香。
再看另外一例——
海与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宁玄抱一”。而大海千变万化,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壮士暮年,壮心不已”、“青青子襟,悠悠我心”。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想到的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我悟到的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就是我们作文训练结的“硕果”,但这是学生的过错吗?恰恰相反,这都是我们教师“教”出来的。
一堂作文课,教师强调、传授的是“作文催泪核弹技艺——考场作文亮才情”,要求作文的开头或结尾要用有气势的排比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或者广征博引古人诗句,给人一种思想横跨时空,富于文化气息的历史厚重感。其方法是巧用修辞,根据时空的变换从多方面阐述话题,使之丰富多彩。甚至喊出了“眼泪掉下来,分数升上去”的所谓考场作文夺分口号。
于是,一道“诚信”的高考作文题,让我们收获了许多违反“诚信”的作文;一道“心灵的选择”高考作文题,让我们看到的却是“心灵之外的选择”。那一篇篇推而广之的高考满分作文,更无疑是对“诚信”、“心灵”的极大讽刺。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的反映,是我们生命外化的一种表现。那么,没有了生命气息的作文还是作文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
感受生活,把感受的生活付诸文字。如果写下的是喜悦,要能让读者陪你笑;如果写下的是忧愁,要能让读者陪你忧;如果写下深深的伤感、痛苦,要能让读者为你无声地流泪。概括地讲,就是使读者有心动的感觉,如果文章能让读者心动,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好文章。感受生活,以真情打动人,真正的好文章就一定能让人心动。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他有别墅,有公司,他完全脱离了贫困,他是高级华人,然而他所演的获得观众认可的都是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为什么?就得益于他永远保持着一种小人物的心态,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小人物的感受。
作文教学只有激起学生对生活中诸多人情世故,对自然中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情感、思考和想象能力,才是真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心灵家园,一个与别人千差万别的家园。它有自己的声音,是任何外力也不能制约、强求和损害的家园。倾听自己和别人的感情表白,守护自己青春细微演变的心园,透视人群衍射出的充满神奇而又有神秘色彩的目光,我们的文章就不会生动不起来、鲜亮不起来。如下面两个例子。
[例一]一点感受就是一片“生活”
我随着音乐来到广袤的原野,躺在草地上,闻到了清香的泥土气息,也闻到了暖暖的阳光的味道,仿佛看见了一轮红日从这远处升起,恢宏的气势令人激动不已。
[例二]一点联想就是一片“生活”
走在回家的路上,想着有无数的人走过这条路,他们是过客,我也是过客吗?路是不变的,变的是光阴,变的是人。路上流淌着我们的光阴。路上有群放学归来的小学生,追打逐闹,无邪的脸上是一派的天真与烂漫。他们当中哪一个是当年的我呢?
学生生活中不乏这些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他们喜欢用自己那年轻的、敏感的、细腻的笔去尽情描绘他们的心之家园,描绘自己最温馨、最隐秘的成长故事,描绘那些被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与破坏了的生活情绪。但是,当我们违背他们的意愿去要求他们按照所谓的“作文催泪核弹技艺——考场作文亮才情”来写作时,他们只能编、造、拼、凑。阅卷老师不就是喜欢感情浓烈、动人吗?好!那学生们就按照某种固定的套路去写。运用修辞技艺,根据时空转换来多方面阐述话题。时间变换,如清晨、中午、傍晚、春、夏、秋、冬;空间变换,如平原、高原、丘陵,江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沼泽、中国、外国等等。终于,制造出了新的假话、套话,新的虚情、矫情。悲哉!
我们的作文指导应该培养学生写真心、抒真情。作文训练不能排除真挚的感情,但那绝不是文字的堆砌游戏。一篇文章感情是否真挚,也绝不仅仅是能不能在发展等级上得分。那种以煽情为上的作文评定必然会漠视学生的人文个性,它只能走向反面——让我们学生的作文更为苍白与荒凉,甚至出现一大片一大片的心灵沙漠。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去了解人生、去感受自然,重视学生内在的精神养护,细心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真情至性,他们就一定能够写出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作文。
(责任编辑 刘宇帆)
李白,这是一个光耀千古的名字。他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远大志向。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峥峥傲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他的奔放与豪迈。“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是他肝肠郁结的艺术展现。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后面还有两段分别写了庄子和史铁生,也是这样的写法。评卷老师给了“52分”,且对他的文采大加赞赏。其实,这应该是一篇不合格作文。文采确实出众,也能广征博引。但它说明了什么呢?我们能在其中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吗?这样的句子组成的文章如同一座玻璃塑成的雕像,也许是流光溢彩,但没有任何生命的气息。可评卷老师却极为青睐。这其实暴露了我们在应考作文的辅导中“假、大、空”和“为文造情”的弊端。
说真话、抒真情,这本应是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但是,当我们去阅读一些学生的文章,甚至是那些编著成书、广为流传、奉为楷模的高考满分作文时,我们会发现,它们虽然文采华丽,辞藻典雅,读来齿颊生香,但是却不会在心中荡漾起一丝涟漪。它们如同蜡像,确实逼真,与真人无异,却没有一点生气。
[例一]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感慨;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反问;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渴望;李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叹……流水如斯,斯人已逝,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怅惘与追思。他们也在我的心海激起了炫如夏花的波涛。(学生月考习作选)
[例二]高山是孤独的,因为它挺拔;大海是孤独的,因为它没有影子;黄金是孤独的,因为它喜欢缄默;冬天是孤独的,因为它惯于孕育。总之,孤独之中蕴藏着一种力量,如同子弹蕴藏在枪膛里。经受了“情到深处人孤独”的感慨,“木秀天林,风必摧之”的寥落,“高处不胜寒”的凄清,便会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
这些就是所谓的优秀作文。它们的语言极尽华丽之能事,内容却苍白如同一张纸,让人不知所云;句子整齐划一,却如那一排排电线杆子,无论怎样浇灌施肥都不会长出一片叶子。这些句子非常漂亮,但就似用模子轧出的一朵朵塑料花,永不凋谢,也永远不会发出一丝芳香。
再看另外一例——
海与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宁玄抱一”。而大海千变万化,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壮士暮年,壮心不已”、“青青子襟,悠悠我心”。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想到的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我悟到的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就是我们作文训练结的“硕果”,但这是学生的过错吗?恰恰相反,这都是我们教师“教”出来的。
一堂作文课,教师强调、传授的是“作文催泪核弹技艺——考场作文亮才情”,要求作文的开头或结尾要用有气势的排比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或者广征博引古人诗句,给人一种思想横跨时空,富于文化气息的历史厚重感。其方法是巧用修辞,根据时空的变换从多方面阐述话题,使之丰富多彩。甚至喊出了“眼泪掉下来,分数升上去”的所谓考场作文夺分口号。
于是,一道“诚信”的高考作文题,让我们收获了许多违反“诚信”的作文;一道“心灵的选择”高考作文题,让我们看到的却是“心灵之外的选择”。那一篇篇推而广之的高考满分作文,更无疑是对“诚信”、“心灵”的极大讽刺。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的反映,是我们生命外化的一种表现。那么,没有了生命气息的作文还是作文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
感受生活,把感受的生活付诸文字。如果写下的是喜悦,要能让读者陪你笑;如果写下的是忧愁,要能让读者陪你忧;如果写下深深的伤感、痛苦,要能让读者为你无声地流泪。概括地讲,就是使读者有心动的感觉,如果文章能让读者心动,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好文章。感受生活,以真情打动人,真正的好文章就一定能让人心动。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他有别墅,有公司,他完全脱离了贫困,他是高级华人,然而他所演的获得观众认可的都是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为什么?就得益于他永远保持着一种小人物的心态,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小人物的感受。
作文教学只有激起学生对生活中诸多人情世故,对自然中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情感、思考和想象能力,才是真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心灵家园,一个与别人千差万别的家园。它有自己的声音,是任何外力也不能制约、强求和损害的家园。倾听自己和别人的感情表白,守护自己青春细微演变的心园,透视人群衍射出的充满神奇而又有神秘色彩的目光,我们的文章就不会生动不起来、鲜亮不起来。如下面两个例子。
[例一]一点感受就是一片“生活”
我随着音乐来到广袤的原野,躺在草地上,闻到了清香的泥土气息,也闻到了暖暖的阳光的味道,仿佛看见了一轮红日从这远处升起,恢宏的气势令人激动不已。
[例二]一点联想就是一片“生活”
走在回家的路上,想着有无数的人走过这条路,他们是过客,我也是过客吗?路是不变的,变的是光阴,变的是人。路上流淌着我们的光阴。路上有群放学归来的小学生,追打逐闹,无邪的脸上是一派的天真与烂漫。他们当中哪一个是当年的我呢?
学生生活中不乏这些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他们喜欢用自己那年轻的、敏感的、细腻的笔去尽情描绘他们的心之家园,描绘自己最温馨、最隐秘的成长故事,描绘那些被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与破坏了的生活情绪。但是,当我们违背他们的意愿去要求他们按照所谓的“作文催泪核弹技艺——考场作文亮才情”来写作时,他们只能编、造、拼、凑。阅卷老师不就是喜欢感情浓烈、动人吗?好!那学生们就按照某种固定的套路去写。运用修辞技艺,根据时空转换来多方面阐述话题。时间变换,如清晨、中午、傍晚、春、夏、秋、冬;空间变换,如平原、高原、丘陵,江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沼泽、中国、外国等等。终于,制造出了新的假话、套话,新的虚情、矫情。悲哉!
我们的作文指导应该培养学生写真心、抒真情。作文训练不能排除真挚的感情,但那绝不是文字的堆砌游戏。一篇文章感情是否真挚,也绝不仅仅是能不能在发展等级上得分。那种以煽情为上的作文评定必然会漠视学生的人文个性,它只能走向反面——让我们学生的作文更为苍白与荒凉,甚至出现一大片一大片的心灵沙漠。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去了解人生、去感受自然,重视学生内在的精神养护,细心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真情至性,他们就一定能够写出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作文。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