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正欲迷人眼”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ma123ertswe_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一次月考的作文题是《名字断想》(命题作文,文体不限)。有位学生的作文引起了评卷老师的争议。有人认为是优秀作文,有人认为是偏题、不及格作文。这是其中的一段——
  李白,这是一个光耀千古的名字。他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远大志向。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峥峥傲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他的奔放与豪迈。“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是他肝肠郁结的艺术展现。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后面还有两段分别写了庄子和史铁生,也是这样的写法。评卷老师给了“52分”,且对他的文采大加赞赏。其实,这应该是一篇不合格作文。文采确实出众,也能广征博引。但它说明了什么呢?我们能在其中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吗?这样的句子组成的文章如同一座玻璃塑成的雕像,也许是流光溢彩,但没有任何生命的气息。可评卷老师却极为青睐。这其实暴露了我们在应考作文的辅导中“假、大、空”和“为文造情”的弊端。
  说真话、抒真情,这本应是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但是,当我们去阅读一些学生的文章,甚至是那些编著成书、广为流传、奉为楷模的高考满分作文时,我们会发现,它们虽然文采华丽,辞藻典雅,读来齿颊生香,但是却不会在心中荡漾起一丝涟漪。它们如同蜡像,确实逼真,与真人无异,却没有一点生气。
  [例一]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感慨;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反问;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渴望;李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叹……流水如斯,斯人已逝,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怅惘与追思。他们也在我的心海激起了炫如夏花的波涛。(学生月考习作选)
  [例二]高山是孤独的,因为它挺拔;大海是孤独的,因为它没有影子;黄金是孤独的,因为它喜欢缄默;冬天是孤独的,因为它惯于孕育。总之,孤独之中蕴藏着一种力量,如同子弹蕴藏在枪膛里。经受了“情到深处人孤独”的感慨,“木秀天林,风必摧之”的寥落,“高处不胜寒”的凄清,便会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
  这些就是所谓的优秀作文。它们的语言极尽华丽之能事,内容却苍白如同一张纸,让人不知所云;句子整齐划一,却如那一排排电线杆子,无论怎样浇灌施肥都不会长出一片叶子。这些句子非常漂亮,但就似用模子轧出的一朵朵塑料花,永不凋谢,也永远不会发出一丝芳香。
  再看另外一例——
  海与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宁玄抱一”。而大海千变万化,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壮士暮年,壮心不已”、“青青子襟,悠悠我心”。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想到的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我悟到的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就是我们作文训练结的“硕果”,但这是学生的过错吗?恰恰相反,这都是我们教师“教”出来的。
  一堂作文课,教师强调、传授的是“作文催泪核弹技艺——考场作文亮才情”,要求作文的开头或结尾要用有气势的排比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或者广征博引古人诗句,给人一种思想横跨时空,富于文化气息的历史厚重感。其方法是巧用修辞,根据时空的变换从多方面阐述话题,使之丰富多彩。甚至喊出了“眼泪掉下来,分数升上去”的所谓考场作文夺分口号。
  于是,一道“诚信”的高考作文题,让我们收获了许多违反“诚信”的作文;一道“心灵的选择”高考作文题,让我们看到的却是“心灵之外的选择”。那一篇篇推而广之的高考满分作文,更无疑是对“诚信”、“心灵”的极大讽刺。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的反映,是我们生命外化的一种表现。那么,没有了生命气息的作文还是作文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
  感受生活,把感受的生活付诸文字。如果写下的是喜悦,要能让读者陪你笑;如果写下的是忧愁,要能让读者陪你忧;如果写下深深的伤感、痛苦,要能让读者为你无声地流泪。概括地讲,就是使读者有心动的感觉,如果文章能让读者心动,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好文章。感受生活,以真情打动人,真正的好文章就一定能让人心动。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他有别墅,有公司,他完全脱离了贫困,他是高级华人,然而他所演的获得观众认可的都是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为什么?就得益于他永远保持着一种小人物的心态,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小人物的感受。
  作文教学只有激起学生对生活中诸多人情世故,对自然中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情感、思考和想象能力,才是真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心灵家园,一个与别人千差万别的家园。它有自己的声音,是任何外力也不能制约、强求和损害的家园。倾听自己和别人的感情表白,守护自己青春细微演变的心园,透视人群衍射出的充满神奇而又有神秘色彩的目光,我们的文章就不会生动不起来、鲜亮不起来。如下面两个例子。
  [例一]一点感受就是一片“生活”
  我随着音乐来到广袤的原野,躺在草地上,闻到了清香的泥土气息,也闻到了暖暖的阳光的味道,仿佛看见了一轮红日从这远处升起,恢宏的气势令人激动不已。
  [例二]一点联想就是一片“生活”
  走在回家的路上,想着有无数的人走过这条路,他们是过客,我也是过客吗?路是不变的,变的是光阴,变的是人。路上流淌着我们的光阴。路上有群放学归来的小学生,追打逐闹,无邪的脸上是一派的天真与烂漫。他们当中哪一个是当年的我呢?
  学生生活中不乏这些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他们喜欢用自己那年轻的、敏感的、细腻的笔去尽情描绘他们的心之家园,描绘自己最温馨、最隐秘的成长故事,描绘那些被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与破坏了的生活情绪。但是,当我们违背他们的意愿去要求他们按照所谓的“作文催泪核弹技艺——考场作文亮才情”来写作时,他们只能编、造、拼、凑。阅卷老师不就是喜欢感情浓烈、动人吗?好!那学生们就按照某种固定的套路去写。运用修辞技艺,根据时空转换来多方面阐述话题。时间变换,如清晨、中午、傍晚、春、夏、秋、冬;空间变换,如平原、高原、丘陵,江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沼泽、中国、外国等等。终于,制造出了新的假话、套话,新的虚情、矫情。悲哉!
  我们的作文指导应该培养学生写真心、抒真情。作文训练不能排除真挚的感情,但那绝不是文字的堆砌游戏。一篇文章感情是否真挚,也绝不仅仅是能不能在发展等级上得分。那种以煽情为上的作文评定必然会漠视学生的人文个性,它只能走向反面——让我们学生的作文更为苍白与荒凉,甚至出现一大片一大片的心灵沙漠。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去了解人生、去感受自然,重视学生内在的精神养护,细心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真情至性,他们就一定能够写出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作文。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一般情况下,多个形容词修饰同一个名词时,其顺序为:限定词→数词→描绘词(大小、长短、形状、新旧、颜色)→出处→材料性质、类别→名词。如:  a small round table  a tall gray building  a dirty old brown shirt  a famous German medical school  an expensive Japanese sports c
日前,在一堂《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研课上,执教者就文章内容的理解,提了一连串问题:这篇文章具体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否显得很乱?作者小时候对雷峰塔怀有怎样的感情?塔倒掉后作者感受如何?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吗?他还有何创作意图?教者通过提问,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难点,学生在高密度、高强度的提问解答下,被动地接受了许多知识。  应当承认,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课,但给人的感觉是课堂
每个高中生都知道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但很多学生刚开始阅读就被吓怕了,特别是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看到像《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大部头”,光看厚度和密密麻麻的字,读下去的信念早就烟消云散。所以,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首先就要解决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问题。  但在高中紧张的教学时间内,我们只有实施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让师生从繁重的文学名著阅读中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名著的效率。而“投机取巧”
诗歌一直是文学的主流。初中新教材在诗歌的选编上也体现了对主流文化的贴近,整套教材总共有现代诗歌23首,尤其是九年级的上下两册,诗歌就分别占有一个单元的分量,可见新教材对它的重视程度。的确,作为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诗歌是一种形式独特﹑具有个性化的文学样式,是理性和丰富情感的再现,它往往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凝聚力和情感的丰富性。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写作文最为难的是缺乏材料。往往布置一篇作文时,他们总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其实,生活丰富多彩,写作的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学生为什么感到无材可取?问题就在于认识生活的水平和能力有限。  文章是思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思想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许多名家能够写出名著来,往往与本人的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其认识生活、观察生活、取材叙事的能力有关,中国文豪鲁迅就是最好
《〈论语〉选读》属于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五个系列的“文化论著研读”之一,是浙江省选定的选修ⅠA教材。教学通常有三个层面:文言、文章、文化,作为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课程,教学重点当然是文化层面,即着重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属于浙江高考必考内容,分值为:赏析4分加上默写填空2分,共计6分。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时,既要文道结合,联系现实,理解、分析和领悟,批判地加以继承,又要学考结合,在
躺在沙滩上,沐浴着阳光,耳边萦绕着海水拍岸的声音,还混杂着人们玩耍时的欢声笑语,多么惬意!突然,沙滩上的和谐被一阵尖叫声打破:“抓贼啊!有人偷了我的钱!”接着,有人说手表被偷了,有人反映自己的錢包被偷了。警察通过查看沙滩上留下的可疑痕迹,发现那名窃贼还在沙滩上。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扎实努力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本文旨从语感培养的必要性入手,初探学生语感培养之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什么是语感   我国最早提出语感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倡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在这种新的教学观中,“互动”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然而,由于教师不能准确把握互动行为和实施有效互动策略,致使变革中的互动课堂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理想的效果仍然有相当的距离.许多看似热闹的互动却产生着低效和无效的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了功利主义的“假互动”现象,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一、透视:当前课堂互动之审视  1.师生
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和发展的智慧结晶,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阅读、了解、走进经典,对于掌握人生真谛、升华个人气质,均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我们编写校本课程《国学启蒙》的初衷。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博大。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特别是面对内地西藏班的学生这样一个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