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寓学于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初中生爱好数学、成绩好、学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花了很大的力气,做了大量的习题,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他们学习的负担,甚至有人谈数学色变.
  虽然“苏科版”教科书的编写力求有效地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不少学生在学数学时仍感到没有兴趣,提不上劲,因而学习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图像和表格,这些非语言类的视觉信息,可以减少抽象的语言描述,增强直观认识,极具趣味性,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是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每章前面都有生动活泼的章前图,并配有充满悬念的引语,图文并茂,通过展示奇妙的图片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去尝试、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而“尝试”、“实践”、“操作”、“数学实验室”、“思考”、“讨论”、“交流”、“探索”等栏目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做”数学活动,获得一些初步的感受.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力求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做到“寓学于乐”.
  例如:在《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有理数设置了赋有新意的游戏,例如第4节中的“填幻方”、第5节中的“闯迷宫”、“数学活动”中的“算24”等.在教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之后,可要求学生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只有通过有效运算,才能帮助学生度过“计算关”.但是七年级学生心理在“变”,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你越是要他们练习,他们就越是不练习.学生甚至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充满了“憎恨”.正在苦恼之际,想到了本章的“数学活动——‘算24’”,好好设计“算24”这节课,也来个“寓教于乐”.下面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科版《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54页.
  【教材简析】
  “算24”是常见的扑克牌游戏,学生要根据4张牌面所表示的数,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算出24,不仅能帮助学生度过“计算关”,而且可以在娱乐中增强游戏者的数感,提高运算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安排三部分活动内容.首先通过学一学,引导学生根据牌上的数计算出24的方法;其次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根据给定的4张牌,探索计算出24的方法;最后安排“比一比”,让学生四人一组摸牌、计算,看谁最先算出24.
  【教学目标】
  1.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在加、减、乘、除及乘方的口算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
  2.知道不同的牌可以算出24(偶尔不能算出24),相同的牌有不同的算24点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一副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和老师手上都有扑克牌,扑克牌是一种娱乐工具,它有很多种玩法,有争上游、80分、五十K、斗地主、抽乌龟等,今天我再介绍更好玩的玩法,“算24”.(板书课题)
  二、掌握方法,灵活计算24
  (1)2张牌算24点(口答)(不考虑正负数)
  任意拿出一张牌,你能从自己手中拿出一张牌,用加减乘除算出24吗?
  (比方说,我拿出3 或者 4 或者2)
  (2)3张牌算24点(口答)(不考虑正负数)
  看任意拿出三张牌,你能用加减乘除算出24吗?
  (3)4张牌算24点
  我们约定一副扑克牌中的黑色数字为正数,红色数字为负数,J为11,Q为12,K为13,A为1,2张JOKER均为0.
  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调整游戏规则,调控游戏难度.例如:
  ①去掉两张JOKER,规定牌面所表示的数都是正数,每张牌只用一次且限制在加、减运算法则内.
  ②规定牌面所表示的数都是正数,每张牌只用一次且限制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法则内.
  ③每张牌只用一次且可以用所学的所有运算.
  同样的4张牌可以用不同的算法,为提高游戏的竞争性,我们可以鼓励抢答,不论是谁,只要提供一种正确的算法便可以给提供者加分.例如:对于4、3、10、-6这样四个数,我们有如下的计算方法:
  [(-6) 4 10]×3 = 24 ; 4-[(-6)×10/3] = 24;(10-4)-[(-6)×3]=24.
  最后鼓励学生开发新规则、新游戏.在此基础上认真填写相关的《数学活动评价表》.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寓教于乐”呢?
  1.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苏科版的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比如通过观察月历,发现有序排列的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搭火柴棒活动,感受图形的位置关系并探索数量变化的规律;通过切正方体的萝卜的数学活动,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兴趣盎然,也达到了数学教学的目的.
  2.利用学生的“新鲜好奇”的心理特征,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最为神奇的世界,面对数学,孩子们充满了无法想象的好奇.数学的吸引力几乎是无以复加的,特别是当孩子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孩子们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是最为神奇的世界.但是,数学被计算、练习充斥着,神奇的数学变成了折磨孩子的简单的重复劳动.而简单的重复劳动最容易伤害学生的好奇的天性.我们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多提供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要重视学生提的问题,不能挫伤他们好问的积极性.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们需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巧妙地设置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在学生学习的时候,应注意指导,交给他们学习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一个既充满竞争又呼唤合作的时代,“寓教于乐”,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寓学于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感受数学美.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
躺在沙滩上,沐浴着阳光,耳边萦绕着海水拍岸的声音,还混杂着人们玩耍时的欢声笑语,多么惬意!突然,沙滩上的和谐被一阵尖叫声打破:“抓贼啊!有人偷了我的钱!”接着,有人说手表被偷了,有人反映自己的錢包被偷了。警察通过查看沙滩上留下的可疑痕迹,发现那名窃贼还在沙滩上。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扎实努力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本文旨从语感培养的必要性入手,初探学生语感培养之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什么是语感   我国最早提出语感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倡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在这种新的教学观中,“互动”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然而,由于教师不能准确把握互动行为和实施有效互动策略,致使变革中的互动课堂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理想的效果仍然有相当的距离.许多看似热闹的互动却产生着低效和无效的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了功利主义的“假互动”现象,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一、透视:当前课堂互动之审视  1.师生
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和发展的智慧结晶,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阅读、了解、走进经典,对于掌握人生真谛、升华个人气质,均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我们编写校本课程《国学启蒙》的初衷。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博大。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特别是面对内地西藏班的学生这样一个特殊
我校一次月考的作文题是《名字断想》(命题作文,文体不限)。有位学生的作文引起了评卷老师的争议。有人认为是优秀作文,有人认为是偏题、不及格作文。这是其中的一段——  李白,这是一个光耀千古的名字。他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远大志向。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峥峥傲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他的奔放与豪迈。“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
毋庸讳言,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问题。同仁们在努力加以改善,从课程改革,教材完善等方面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笔者认为,一切的努力最终体现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而课堂教学的最终责任,还是要落实在语文教师身上。但现在的课堂,教师往往着眼于自己的教,较少关注学生的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的是: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喜欢怎么学。另外,教师更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朗读”在学习中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英语教学这样的语言教学中。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便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却常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进行积极的朗读训练。许多学生唯一的朗读训练就是每日的早读,教师也没有重视提高朗读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朗读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播放录音,进行范读,为学生提供标准的朗读样本   如同我们小
作文在语文教师的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  ——吕叔湘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学生感到作文难,教师应该怎么做?如何让作文者能够自然、自由地写,达到心智、情感自然成文?在这里,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三点做法。    一、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    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  ——叶圣陶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人们的言论越来越自由,对文学再创造的能力越来越强,手机短信、视频、网络文章,甚至电影、电视剧,“戏说”“大话”“恶搞”“无厘头”之风呈泛滥之势。戏说皇帝,戏说历史,戏说古人。当戏说不足于构成新的感官刺激,于是恶搞便应运而生,移花接木,随意编造。一些红色经典遭到“恶搞”,许多为人们所熟知景仰的历史英雄人物,千千万万青年的精神偶像被一再丑化调侃,传统、主流的文化被推向浅薄和粗鄙。
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高考考查的重点,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回顾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是以学生厌学、老师厌教收场。原因何在?  第一,生活中缺少文言文语言情境。这一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言文就让位于白话文,逐步退出了我们日常语言交际的舞台。这就直接导致我们当代人对文言文的生疏,无法直接阅读优美丰富的文言文。在此现实面前,我们这些高中教师应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