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初中生爱好数学、成绩好、学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花了很大的力气,做了大量的习题,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他们学习的负担,甚至有人谈数学色变.
虽然“苏科版”教科书的编写力求有效地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不少学生在学数学时仍感到没有兴趣,提不上劲,因而学习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图像和表格,这些非语言类的视觉信息,可以减少抽象的语言描述,增强直观认识,极具趣味性,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是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每章前面都有生动活泼的章前图,并配有充满悬念的引语,图文并茂,通过展示奇妙的图片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去尝试、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而“尝试”、“实践”、“操作”、“数学实验室”、“思考”、“讨论”、“交流”、“探索”等栏目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做”数学活动,获得一些初步的感受.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力求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做到“寓学于乐”.
例如:在《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有理数设置了赋有新意的游戏,例如第4节中的“填幻方”、第5节中的“闯迷宫”、“数学活动”中的“算24”等.在教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之后,可要求学生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只有通过有效运算,才能帮助学生度过“计算关”.但是七年级学生心理在“变”,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你越是要他们练习,他们就越是不练习.学生甚至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充满了“憎恨”.正在苦恼之际,想到了本章的“数学活动——‘算24’”,好好设计“算24”这节课,也来个“寓教于乐”.下面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科版《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54页.
【教材简析】
“算24”是常见的扑克牌游戏,学生要根据4张牌面所表示的数,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算出24,不仅能帮助学生度过“计算关”,而且可以在娱乐中增强游戏者的数感,提高运算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安排三部分活动内容.首先通过学一学,引导学生根据牌上的数计算出24的方法;其次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根据给定的4张牌,探索计算出24的方法;最后安排“比一比”,让学生四人一组摸牌、计算,看谁最先算出24.
【教学目标】
1.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在加、减、乘、除及乘方的口算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
2.知道不同的牌可以算出24(偶尔不能算出24),相同的牌有不同的算24点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一副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和老师手上都有扑克牌,扑克牌是一种娱乐工具,它有很多种玩法,有争上游、80分、五十K、斗地主、抽乌龟等,今天我再介绍更好玩的玩法,“算24”.(板书课题)
二、掌握方法,灵活计算24
(1)2张牌算24点(口答)(不考虑正负数)
任意拿出一张牌,你能从自己手中拿出一张牌,用加减乘除算出24吗?
(比方说,我拿出3 或者 4 或者2)
(2)3张牌算24点(口答)(不考虑正负数)
看任意拿出三张牌,你能用加减乘除算出24吗?
(3)4张牌算24点
我们约定一副扑克牌中的黑色数字为正数,红色数字为负数,J为11,Q为12,K为13,A为1,2张JOKER均为0.
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调整游戏规则,调控游戏难度.例如:
①去掉两张JOKER,规定牌面所表示的数都是正数,每张牌只用一次且限制在加、减运算法则内.
②规定牌面所表示的数都是正数,每张牌只用一次且限制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法则内.
③每张牌只用一次且可以用所学的所有运算.
同样的4张牌可以用不同的算法,为提高游戏的竞争性,我们可以鼓励抢答,不论是谁,只要提供一种正确的算法便可以给提供者加分.例如:对于4、3、10、-6这样四个数,我们有如下的计算方法:
[(-6) 4 10]×3 = 24 ; 4-[(-6)×10/3] = 24;(10-4)-[(-6)×3]=24.
最后鼓励学生开发新规则、新游戏.在此基础上认真填写相关的《数学活动评价表》.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寓教于乐”呢?
1.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苏科版的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比如通过观察月历,发现有序排列的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搭火柴棒活动,感受图形的位置关系并探索数量变化的规律;通过切正方体的萝卜的数学活动,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兴趣盎然,也达到了数学教学的目的.
2.利用学生的“新鲜好奇”的心理特征,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最为神奇的世界,面对数学,孩子们充满了无法想象的好奇.数学的吸引力几乎是无以复加的,特别是当孩子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孩子们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是最为神奇的世界.但是,数学被计算、练习充斥着,神奇的数学变成了折磨孩子的简单的重复劳动.而简单的重复劳动最容易伤害学生的好奇的天性.我们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多提供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要重视学生提的问题,不能挫伤他们好问的积极性.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们需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巧妙地设置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在学生学习的时候,应注意指导,交给他们学习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一个既充满竞争又呼唤合作的时代,“寓教于乐”,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寓学于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感受数学美.
(责任编辑 易志毅)
虽然“苏科版”教科书的编写力求有效地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不少学生在学数学时仍感到没有兴趣,提不上劲,因而学习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图像和表格,这些非语言类的视觉信息,可以减少抽象的语言描述,增强直观认识,极具趣味性,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是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每章前面都有生动活泼的章前图,并配有充满悬念的引语,图文并茂,通过展示奇妙的图片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去尝试、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而“尝试”、“实践”、“操作”、“数学实验室”、“思考”、“讨论”、“交流”、“探索”等栏目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做”数学活动,获得一些初步的感受.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力求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做到“寓学于乐”.
例如:在《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有理数设置了赋有新意的游戏,例如第4节中的“填幻方”、第5节中的“闯迷宫”、“数学活动”中的“算24”等.在教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之后,可要求学生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只有通过有效运算,才能帮助学生度过“计算关”.但是七年级学生心理在“变”,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你越是要他们练习,他们就越是不练习.学生甚至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充满了“憎恨”.正在苦恼之际,想到了本章的“数学活动——‘算24’”,好好设计“算24”这节课,也来个“寓教于乐”.下面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科版《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54页.
【教材简析】
“算24”是常见的扑克牌游戏,学生要根据4张牌面所表示的数,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算出24,不仅能帮助学生度过“计算关”,而且可以在娱乐中增强游戏者的数感,提高运算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安排三部分活动内容.首先通过学一学,引导学生根据牌上的数计算出24的方法;其次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根据给定的4张牌,探索计算出24的方法;最后安排“比一比”,让学生四人一组摸牌、计算,看谁最先算出24.
【教学目标】
1.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在加、减、乘、除及乘方的口算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
2.知道不同的牌可以算出24(偶尔不能算出24),相同的牌有不同的算24点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一副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和老师手上都有扑克牌,扑克牌是一种娱乐工具,它有很多种玩法,有争上游、80分、五十K、斗地主、抽乌龟等,今天我再介绍更好玩的玩法,“算24”.(板书课题)
二、掌握方法,灵活计算24
(1)2张牌算24点(口答)(不考虑正负数)
任意拿出一张牌,你能从自己手中拿出一张牌,用加减乘除算出24吗?
(比方说,我拿出3 或者 4 或者2)
(2)3张牌算24点(口答)(不考虑正负数)
看任意拿出三张牌,你能用加减乘除算出24吗?
(3)4张牌算24点
我们约定一副扑克牌中的黑色数字为正数,红色数字为负数,J为11,Q为12,K为13,A为1,2张JOKER均为0.
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调整游戏规则,调控游戏难度.例如:
①去掉两张JOKER,规定牌面所表示的数都是正数,每张牌只用一次且限制在加、减运算法则内.
②规定牌面所表示的数都是正数,每张牌只用一次且限制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法则内.
③每张牌只用一次且可以用所学的所有运算.
同样的4张牌可以用不同的算法,为提高游戏的竞争性,我们可以鼓励抢答,不论是谁,只要提供一种正确的算法便可以给提供者加分.例如:对于4、3、10、-6这样四个数,我们有如下的计算方法:
[(-6) 4 10]×3 = 24 ; 4-[(-6)×10/3] = 24;(10-4)-[(-6)×3]=24.
最后鼓励学生开发新规则、新游戏.在此基础上认真填写相关的《数学活动评价表》.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寓教于乐”呢?
1.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苏科版的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比如通过观察月历,发现有序排列的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搭火柴棒活动,感受图形的位置关系并探索数量变化的规律;通过切正方体的萝卜的数学活动,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兴趣盎然,也达到了数学教学的目的.
2.利用学生的“新鲜好奇”的心理特征,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最为神奇的世界,面对数学,孩子们充满了无法想象的好奇.数学的吸引力几乎是无以复加的,特别是当孩子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孩子们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是最为神奇的世界.但是,数学被计算、练习充斥着,神奇的数学变成了折磨孩子的简单的重复劳动.而简单的重复劳动最容易伤害学生的好奇的天性.我们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多提供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要重视学生提的问题,不能挫伤他们好问的积极性.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们需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巧妙地设置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在学生学习的时候,应注意指导,交给他们学习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一个既充满竞争又呼唤合作的时代,“寓教于乐”,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寓学于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感受数学美.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