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里的光亮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暗的夜也会有光,那些光,将照亮你奔向理想世界的希望之门。
  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乡下度过的。乡下的夜是黑的,黑如墨,用伸手不见五指来形容吧;乡下的夜是静的,用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来形容吧;乡下的夜是辽阔的,用无边无际来形容吧;乡下的夜还是浓的,像城里的霾,怎么吹也吹不散。
  曾经,我惧怕乡村的夜晚。当你一个人置身在茫茫夜色里,《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聊斋》里的狐仙、乡村故事里的邪魔外道似乎都到你身边来了,都静候在视力无法穿透的暗夜里。你看不见它们,而它们的视力却如白昼般不受影响,待你走到某个角落,它们窜出来,把你捉走。童年的乡村,没有电视机,没有收音机,连一本课外书籍也鲜少见到。这些鬼怪如此根深蒂固地根植在我的脑海中,得益于我们的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大力宣传。他们最初的目的,只是希望孩子们好好听话,如果孩子不听话了,哭了闹了,怎么说也不听了,大人们就使出杀手锏,再哭,外面的孤魂野鬼正寂寞呢,让它们把你抓去做伴!神灵的力量在愚昧的乡村传递五千多年,依然有着无上的力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甚至愈演愈烈。看看那些不用做事,专门给老百姓画符、捉鬼、驱邪的巫婆道士吧,他们的日子就比普通老百姓滋润得多。看不见的虚幻力量比大人的斥骂更加有效,孩子们很快就会停止哭泣。孩子的哭泣是停止了,然而内心的恐惧更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灵创伤,就决定了很多孩子怕黑。人,往往就是这样,己所不欲非施于人。自己童年时代所受到的创伤,喜欢施加到自己的孩子或者更加弱小的人身上去。父母之爱、长辈之情应该是仁慈的、宽宥的、善意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痛苦过渡给孩子呢?我想,也许是源于教育手段的有限,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一着急,就顾不上什么心灵创伤了。
  妖魔鬼怪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还有一个不可不提的原因,那就是在乡下人闲来无事的夜话中,经常提及捉鬼遇鬼的话题。这些话题不再是故事,而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了活灵活现的在场感和不容置疑的真实感。那日,是爷爷生日,大舅爷、二舅爷、大爷、爷爷、幺爷吃罢晚饭,准备休息一会再打牌。他们是铁杆牌友,每次见面,少不了在牌桌上大战三天三夜。曾经,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在十一天时间里,打了九天九夜,当然,中间除了吃饭上厕所,也有稍做休息。也就是说,有两天两夜的时间是在睡觉的。多年后,我外出打工看到不少青少年持续上网暴毙的新闻,我开始为那几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担心。天啦,他们居然没有一个人猝死,甚至连晕厥都没有。在佩服的同时,我也替他们担心,没出事也有侥幸的成份。那天,他们吃完了饭,每人端着一杯茶,说,每个人都来讲一个鬼故事吧。他们决定在屋里讲,屋里人多,有亮堂的电灯。鬼怕光,这是他们给我灌输的说法。既然有了光,我自然是不怕的,我围坐在他们的身旁,津津有味地听故事。他们纷纷请主人先讲,爷爷推辞一番無果,就讲了自己

亲身的经历:


  那天晚上,我从杨柳村做事回来。天很黑,依稀可以看见山与天的连接处,所幸我视力还好,只要能看到山尖,就能马马虎虎清楚路面。天上无月,只有墨黑的云,黑沉沉地压在头顶上。我迈步疾行,走了一程,再前面就是乱葬岗了。
  爷爷说到了这里,稍微停顿了一向。爷爷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的故事很有带入感,我一瞬间就被带进了故事里,仿佛跟随着爷爷来到了乱葬岗。
  爷爷很会控制节奏,稍作歇息,又继续了。他说,那个地方一向有蹊跷,于是我加快了脚步。过完乱葬岗,再翻过一个坡,就是我们雷子寨了,就能看见我们寨子里的灯火。可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乱葬岗的茅草丛里丢出了一把东西在我身上。刚开始我以为是下雨了,但是雨水落在身上会有潮湿感,而这东西丢在身上却没有潮湿感,于是我怀疑那是沙子,只是伸手一摸却什么都没有。我就问了一句,谁在和我开玩笑啊?茅草中传来一阵叽里咕噜的声音,听不真确,但能确定是一群孩子。那个地方,晚上大人路过都心虚,小孩子哪里敢在这里玩?于是,我想到了是鬼,那里确实有一些未成年的孩子因为饿死、病死以及其他非正常原因死亡的人葬在那里。于是我就说,孩子们,你们不要闹,让我好好过去,回去我会祭拜你们。说完,我就朝着乱葬岗鞠躬三次。你别说,怪事就没有了。
  爷爷的故事讲完了。很短,也很一般。爷爷作为故事高手,不至于如此的。我想,他作为主人,应该是想把风头留给客人。

幺爷跟着讲了第二个故事:


  那天晚上,我走亲戚回来,那是乡间的小径。天不是很黑,有月光,头顶月朗星稀,正好走夜路。我喝了一点酒,正在兴头上,突然看见前面有一个人,四十多岁的样子,正埋头赶路。看模样,是我们村的邹志胡。我就喊,邹志胡,你去哪里,等我一起走。他并不回头,也不搭理我。那时我才二十多岁,可谓年轻气盛,心想,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等我我就追上你。我发足就追,但是那人似乎身不移,脚不动,但速度却加快了,总和我隔着那么几十米的距离。我很不服气,开始狂奔起来,但是那人也更快了,无论我如何努力,却始终无法将距离拉近一步。我霎时间明白了过来,那不是人,是鬼。我出了一身冷汗,回到了家。睡到第二天早上,邹志胡家人前来报信,说邹志胡死了……你们说,神奇不?
  再后来,每个老人都讲了一个鬼故事,或是迷路鬼、落水鬼、好吃鬼,不一而足。刚开始我听得津津有味,等故事听完了,夜越发地深了,我开始害怕起来。父母早已外出打工,我和爷爷每天晚上去守我家的房子。不远,也就八百米的距离。问题是爷爷家在大山里,我家却在山脚,下到我家,全是黑黢黢的山路,两旁树木成林,比起郦道元《三峡》中所说的“遮天蔽日”犹有过之。那墨黑的世界里,该有多少鬼在伺机而动想对我出手?我越想越怕,要不等下拉着爷爷的手?也不行,拉了左手,右边怎么办?拉了右手,左边又怎么办?就算左右都有人拉着我的手,前后还有鬼,天上都有鬼,它们可是神出鬼没啊。想着想着我就哭了起来,正在打牌的爷爷看了我一眼,问我怎么回事。我说,我怕,今晚能不能不去守房子?爷爷牌瘾来了,再加上破房子也没啥值钱的东西,乡下也算得上是夜不闭户,于是就同意了。我大喜过望。   后来,对于鬼故事,我既害怕,又心向往之。随着我读书接受教育,知道鬼不过是子虚乌有的东西,我不再怕鬼,但是我还是怕夜。也许,这一切与我从小的经历有关,我穷尽诸般努力,还是不敢走夜路。
  我的第一次独自夜行是在初中时代。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就吹进了我们那个闭塞的小村子,男人们都出去打工了,大部分女人也出去了,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短短几年光景,人们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曾经和睦的村寨开始勾心斗角,强者开始明火执仗地欺负弱小者。村寨在我面前已然生疏,那栉风沐雨、历尽沧桑的大树还在,然而树上的鸟窝却没了;那当年滋润一村庄人的深井,此时已经干枯,如大地望向蒼穹的一只没有眼泪的盲目;而瓷砖、茶几、沙发、冰箱……这些城里的物事已经成为生活不可阻挡的激流进入了农村,包括城里的思想,性解放、嫖娼、六合彩、赌博、白粉、拐卖儿童……古老的农耕文化已然消亡。这一切,让我惊慌失措。更让我惊慌失措的是,我家是整个寨子最穷的、最弱小的。落后就要挨打,他们联合起来欺负我们,砍我们家的树、糟蹋我们的庄稼,母亲看不过去,就去骂他们,一个堂叔直接动手打了我母亲。那年,我上初二,我疯狂地用拳头去捶打那个堂叔,但那根本是蚂蚁撼树。那可是堂叔啊,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人,他把母亲按倒在地上拳打脚踢。那一刻,我学会了恨,恨意滔天。
  落后就要挨打,这没有道理可言。我在学过历史,知道晚晴的腐败与无能,每次战败,西方国家就来调停,可是他们真的是来调停吗?不过是来捞好处罢了。我们找了村干部,村干部吃了饭,收了礼,最后不了了之。那一刻,我怒火中烧,除家人外,恨不得把寨子里的人全杀了。没有人知道一个三好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没有人知道在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孩子会有这样的冲动和暴力。
  一个初二学生的手段终究是有限的,投毒?我怕不能一举奏效;直接杀上门?我连他们一个人也打不过;请社会上的烂仔?我不认识他们,何况我也没钱。我绝望了。我决定偷袭,我磨好了刀,无数个深夜游荡在暗影里。我曾经是那样地惧怕暗夜,当内心被仇恨填满,什么都不怕了。很多次,我都要把他们的门栓用刀片一点一点地移开了,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村寨有数十人,大家分散居住,我没办法一鼓作气把他们杀了。一旦一人不死,那都是永世的仇,再也解不开。我杀人后可以一了百了,但是我的父母怎么办?哥哥怎么办?说远一点,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叔叔婶婶,那些堂兄弟姐妹们怎么办?他们肯定会成为被杀戮的对象。在那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村寨也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一切靠拳头说话,没有王法可言。
  我最终放弃了血腥的报复,然后选择了自强。我找来了一把曾祖父曾经猎杀野物的梭镖,梭镖锈迹斑斑,我虔诚地打来水,慢慢地磨,磨出雪白的亮色。我在山里砍来硬木,做了柄。那模样,很像古代大军出征士兵使用的长枪,就差一把红缨了。光有器还不行,还需要有技,我自学枪法。想象着武侠剧中大侠飞檐走壁,行侠仗义。我不奢求行侠仗义,但求自保。只要他们不再来欺负我们,我也绝不招惹他们。我练枪法、练手力,我无数次在晚上的暗夜里练得气喘吁吁,精疲力尽才去休息。
  后来,他们也没有明火执仗来我家欺负人了,一些仇恨也就慢慢放下了。
  真正独自远途夜行却是2008年的春节。那时候,我还不满十八岁,对于暗夜,我还是惧怕的。然而,别无它择。2007年,我没有回家过年。2008年的大年初七,我正在上班,家里给我打来电话,说母亲快不行了,叫我马上回家。哥哥在大年初五就回去了。我来不及悲伤,请了假直奔车站。我每年从深圳回衡阳都是在沙井中心客运站坐车的,早上出发,下午五点到县城,时间正好合适。而我接到电话已经是上午十点,去沙井已经没车了,我打摩托直奔公明汽车站,坐上最快发往衡阳的大巴(那时候衡阳还没有高铁)。到了衡阳,司机告诉我,是夜里的三点。再去住宿,很不划算,加上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家,于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步行回去,走多远算多远,走到天亮有车为止。所幸我没带什么行李,就一个包。严格地说,那时候我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年,独自在暗夜里奔走。县城再上去,严格说就算是农村了,没有路灯,一条两车道的县道蜿蜒而行。2008年春节的冰雪灾害尤其厉害,路上全是冰,或是被辗轧得脏兮兮的雪。偶尔会有一辆车缓缓而过,估计是害怕冰雪天打滑,他们都谨慎得很。
  我内心无比悲伤,暗夜里的恐惧被悲伤掩盖。寒风如刀,刀刀割得人脸生疼。我必须不断地行走,借此来抵御无边的寒意。鞋子进水了,其凉透骨。手脚、耳朵都冻得不行。那时候,我还没买手机,无法知晓时间,也无法和家里联系。行走匆忙,我连一点吃的也没买,又冷又饿的感觉很不好受。渴了还不怕,路边有雪,捧一把可以解渴。
  也不知道走了多远,我看见了路边田地里有堆积起来的稻草垛子。在读书时代,在冬天的上学路上,我们会点燃一把稻草取暖。看来这些稻草是寒风肆掠季节夜行人的福音。我有先见之明,带了一个打火机。我走进稻田,那里搭有一个茅棚。我在屁股下面垫了一个干稻草,人坐了下来,然后把其他的稻草点上火,那种温暖不言而喻。我把手烤暖了,把湿透的鞋子也烤干了。心中祷告,田主,我实在是走投无路,烧了您一些稻草,千万莫怪。我的举动惊动了村庄的狗,不远的村庄居然传来了犬吠。狗喜欢彼此迎合,一狗吠叫,整个村庄的狗都闹腾了起来。这是一个黑黢黢的夜晚,路上更是冰雪泥泞混合,很不好走。也许连狗也喜欢欺负落魄之人,它们成群结队叫嚣着来到了稻田。在暗夜里,它们的眼睛闪闪发亮。我一向怕狗,也怕黑夜,这次祸不单行。有火,狗始终不敢上前。我扬起一把燃烧的稻草,作投掷状,狗低吠着后退,既然它们怕火,我又何惧呢?我和群狗进行了对峙,我在烤火,群狗始终不敢过来。等到彻底烤暖了身子,为绝后患,我带上几个稻草行走。狗再次聚集。我心中愤怒交加,提着有火的稻草一通狂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群狗嗷嗷大叫,狼狈而逃。
  我在取得全面胜利后,又走上县道,继续赶路。我无法测知那是几点,也不知道还要走多远才天亮,才会有车,但是我知道,就算是再暗的夜,就算是一个人,我也无惧了。不管多么暗的黑夜,总有些许的光亮,那种光亮,来自我的心中,它永不熄灭,带我奔向理想世界的希望之门。
其他文献
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2。其胜群好奈何3?曰:袁子好味4,好葺屋5,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6、名人字画,又好书。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7。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虽然,谢众好而昵焉8,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9
期刊
2018年1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西安终于迎来了今冬气温的最低值。暴雪连消带打,荡尽了关中大地的最后一丝余温,零下十六度的凛冽让人们缩首缩尾,连张口吃饭都成了消耗身体热量的奢侈动作。就在这样严寒的夜晚,我涮完热气腾腾的火锅,跑去看了一场印度电影。  宝莱坞电影不知何故,引进中国院线上映时,片名都非常土气。《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我的个神啊》,乏味中还透着些许吊诡的色彩,不仅引不起人心灵层面
期刊
累累白骨,层层尸墙,悲惨过去不能忘;  轻薄一哂,何其不尊,敬畏之心应长存。  游客在大屠杀纪念馆前的搞怪留影,说到底是一种敬畏感的缺失,一种人为的失忆,一种自欺欺人的麻痹。  生而为人,都会对大屠杀纪念馆中的凄唳心惊肉跳。那些令人窒息的残忍,那些无所安放、无处诉说的苦难,一遍遍地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曾上演过的荒诞剧,为要阻止地狱再次降临。然而,游客在这种情况下搞怪,分明就是刻意遗忘建立纪念馆的初衷,
期刊
闲逛南开大学,风细细吹来,老旧的家属楼透出昏黄的光,有学生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几丝淡淡的不知是什么花的香飘来。夜色温柔。  路过荒岛书店的时候,本打算凭窗望望,谁知又被里面新到的旧书吸引,所幸绕到正门闪了进去。书店是小小的一爿地界,铁门上挂着牌子,毛笔写的“窄门”端端正正。整间店不过占了个家属楼一楼的一间屋子,隔成一大一小两间,里面有叫王子的猫,肥而高傲,偶尔越过读者的脚,也不会回以一个抱歉的眼神。
期刊
清乾嘉时期的大才子袁枚,钱塘人,因其隐居地在南京小仓山随园,被世人称为“随园先生”。他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性灵派三大家”。乾嘉重考据之学,文坛也受考据学风的影响,但袁枚通脱放浪,个性独立不羁。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认为没有个性就丧失了真性情,所以与当时大部分中规中矩的知识分子十分不同,于风雅之事样样皆通:中了进士,做官小有政绩,红颜蓝颜知己无数,三十几岁辞
期刊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欧阳修四岁丧父,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到城南李家借书抄读,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特别喜欢,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景祐三年,欧阳修为范仲淹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后来范仲淹、韩琦、
期刊
腊月,又称“春待月”。这个雅称极妙,仿佛腊月是为导引春节出场而存在的。春节遍地火红,比之乐声,是嘹亮的欢庆喇叭;腊月天地寒肃,朔风劲吹,像是强则粗犷、弱则黯淡的圆号声。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此月虽无节序,而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塑雪狮,装雪灯,以会亲旧。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这段白描宋时腊
期刊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在《答案在风中飘荡》中写道:“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弹要在天空中掠过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沧海桑田,战争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平却是亘古不变的追求。  这首歌写于美越战争期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越南南北分裂,北方城市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而越南南方城市则建立了越南共和国,由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美越战争。凡是战争,就会有人离去。美国华盛顿宪
期刊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幼时开始学习国画,便知道在中国水墨丹青史上,有一位老人的名字是决计无法删去的,那就是林风眠先生。  人说,你能看多远,舞台就有多大,也有人说,你能走多远,天地就有多宽。林风眠先生,正是一位看得远也走得远的人。自法国留学回国以后,担任艺专校长的他面对国画的式微,依存古人之意境,又大胆融入现代化的粗犷格调和西方美学,使水墨不再因囿于单调冗乏的机械创作而沦为传
期刊
“羿,你可知罪?”  斩妖台下燃起熊熊烈焰。这响彻天宇的一声喝问,令十方天兵俱威喝阵阵:“呼——哈——”  然而,绑缚在锁妖柱上的男子却是浑然无惧。他注视着远处九龙车辇上,被奉为“通古绝今第一人主”的那位旧相识,声音低沉而充满决然:“善待吾妻。”  语罢,他忽然周身一挣。粗大的铁链原紧缠着他,竟霎时间全部崩断。他健壮的躯体顿时裸露出来,尽管那上面已经满是铁链勒出的血印。  谁也没想到他有如此可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