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后的课堂上充满了生气与活力,学生“动”起来了,自主探索、辨析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丰富多彩,搞得轰轰烈烈,但深入地看,许多参与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还存在着学生为活动而活动,教师也只满足于课堂上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的思维,只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重复化,存在着走过场之嫌。如何让科学理念正确付诸于我们的教学实践,是我们当前正在思考的课题之一,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创设和谐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知识情感的内化,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内容为“角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身边的角,比比哪组找的角最多。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收集到的角一一展示给学生看,大家一起来感受角的特征。
第一步,通过视觉刺激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第二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他们找到的角,用词语去形容它的特征。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感受,得到了第一手资料,互相小组交流讨论,开阔了孩子的思维,拓展了他们的思路。
通过这两步教学设计,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一看,二动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近距离的去观察、了解生活中的角,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出角的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那份渴求。这一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二、适当引导,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我们教学的目的已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落实,而且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我们所提的主动参与也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指导。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会学习本领,这也是保证主动参与有效的有力举措之一。
例如,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自己的同伴,会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辩解、交流,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但是在讨论交流时,如果学生们各说各的,不互相配合,不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那么这样的讨论交流毫无效果。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指导好合作学习的三个问题,一是学会善于表达,二是学会倾听,三是分工明确。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四个学生合作,从各个方位进行观察,有什么发现?每个学生至少说出一点发现,小组长用笔将这些发现记录下来。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不难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而且只有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是长方体。
三、以“情感体验”为特征的师生互动
情感的渗透应该贯穿在所有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唯有自身情感的投人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如在“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中,其中有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十进制”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教学中,由于数据的局限,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点,因为这种优势学生没有经历过,没有感受过,他们当然会有意无意地抵制与自己原有认知经验发生冲突的不同方法。此时,我并不急于求成,而是继续组织学生进行“数小棒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体验方法的优劣,完善想法,优化策略,从而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十进制”表示数的优越性,真正理解“十个一转化成一个十”的意义,从而接纳这种方法,使其得到内化。
四、留足空间,保证主动参与实施
我们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不能满足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比如仅仅举举手、同学之间争论争论,而应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思考、积极地探索。而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先给学生留足空间,给足探索数学思维的空间,探索方式的空间,探索时间的空间。只有给他们想、做、说的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我们应该做到“教和学的有效统一”,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创设和谐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知识情感的内化,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内容为“角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身边的角,比比哪组找的角最多。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收集到的角一一展示给学生看,大家一起来感受角的特征。
第一步,通过视觉刺激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第二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他们找到的角,用词语去形容它的特征。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感受,得到了第一手资料,互相小组交流讨论,开阔了孩子的思维,拓展了他们的思路。
通过这两步教学设计,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一看,二动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近距离的去观察、了解生活中的角,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出角的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那份渴求。这一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二、适当引导,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我们教学的目的已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落实,而且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我们所提的主动参与也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指导。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会学习本领,这也是保证主动参与有效的有力举措之一。
例如,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自己的同伴,会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辩解、交流,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但是在讨论交流时,如果学生们各说各的,不互相配合,不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那么这样的讨论交流毫无效果。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指导好合作学习的三个问题,一是学会善于表达,二是学会倾听,三是分工明确。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四个学生合作,从各个方位进行观察,有什么发现?每个学生至少说出一点发现,小组长用笔将这些发现记录下来。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不难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而且只有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是长方体。
三、以“情感体验”为特征的师生互动
情感的渗透应该贯穿在所有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唯有自身情感的投人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如在“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中,其中有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十进制”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教学中,由于数据的局限,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点,因为这种优势学生没有经历过,没有感受过,他们当然会有意无意地抵制与自己原有认知经验发生冲突的不同方法。此时,我并不急于求成,而是继续组织学生进行“数小棒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体验方法的优劣,完善想法,优化策略,从而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十进制”表示数的优越性,真正理解“十个一转化成一个十”的意义,从而接纳这种方法,使其得到内化。
四、留足空间,保证主动参与实施
我们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不能满足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比如仅仅举举手、同学之间争论争论,而应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思考、积极地探索。而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先给学生留足空间,给足探索数学思维的空间,探索方式的空间,探索时间的空间。只有给他们想、做、说的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我们应该做到“教和学的有效统一”,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