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号车厢里没有人!等二则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kesb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号车厢里没有人!
  
  哲理的故事
  基辅一列火车挂了两个九号卧铺车厢。但所有旅客都是正常人,他们都会从一数到九。所有买了九号车厢票的旅客都认为九号车厢就是八号车厢之后的那个车厢,而不是十号车厢之前的,所以大家全都坐到了第一个九号车厢。第二个九号车厢的女列车员非常惊讶,她的车厢里空无一人,火车开动后她跑到列车长那儿说:“我的车厢里没有人。”列车长也很惊讶,说:“可能卖票时弄错了。”于是给下一站发电报,要求卖九号车厢的票。
  所有在下一站买了九号车厢票的乘客也都是正常人,都会从一数到九,所以全都跑到了第一个九号车厢。第一个九号车厢的列车员非常吃惊地说:“你们从哪儿冒出这么多人?我这节车厢一个空位都没有了。你们快跑去找列车长,他在一号车厢。你们跑快点,火车只停三分钟,让他给你们在前面的几节车厢安排座位。”
  因为火车的确只停三分钟,怕赶不上车的乘客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全都争先恐后地向一号车厢狂奔。惊讶无比的列车长接待了他们,问道:“你们从哪儿冒出这么多人?”大家都说:“我们是九号车厢的。”列车长知道,他一定有什么地方没弄明白,可到底是哪儿没明白,他也不明白。因为火车的确只停三分钟,他飞快地把这些乘客安排在前几节车厢的空座位上,然后命令开车。
  此时,第二个九号车厢仍像先前一样,空无一人。女列车员找到列车长说:“我那节车厢没乘客……”列车长几乎要疯掉,他不相信这是真的,亲自去查看,果然是空无一人。他开始数车厢,想弄明白这到底是在哪儿出了错,然后心情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包厢准备改正错误:给下一站发电报,请求摘下九号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所以他们将装满熟睡旅客的第一个九号车厢摘了下来,运到备用线上,然后报告列车长。列车长这会终于轻松的舒了口气,下令开车。他自己也准备睡上一觉,而且几乎已经睡着了,正在这时第二个九号车厢的女列车员跑过来说:“我的车厢里没一个人……”
  给我讲这个故事的人就坐在第一个九号车厢里。
  半夜他起来抽烟,抽着抽着他开始怀疑:为什么我们停了这么长时间?接着又开始抽第二支烟,抽着抽着……终于忍不住了,看窗外,往前看往后看都看不见车厢。只有草地、月亮和备用线……(文雅译)
  
  故事的哲理
  沃尔玛公司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说:“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可能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然而山姆没说的是:不是沟通,而是充分且精确的沟通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片面、打折的沟通有时甚至比没有沟通更糟。正如企业信息化,关键不在于是否有ERP在运行,而在于进入ERP的数据是否准确、连续。
  (田耘)
  
  拒聘?应聘?不存在客观的机会
  
  哲理的故事
  1989年,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突然逝世。柏林爱乐乐团素有“世界第一交响乐团”之称,而它的首席指挥也素有“世界第一指挥”之称。团不可一日无“主”,柏林爱乐乐团很快决定聘请英国著名指挥家西蒙•拉特尔担任首席指挥。当拉特尔接到柏林爱乐乐团的聘任书时,感到很兴奋,也很惊讶。要知道,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位置几乎是所有指挥家所希望的。但是,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拉特尔却拒绝了柏林爱乐乐团的邀请。他对前来送聘书的负责人说:“柏林爱乐乐团是以演奏古典音乐的神圣的艺术而著名,我对这门艺术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如果我接受你们的邀请,恐怕不能带领柏林爱乐乐团迈上一个台阶,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由于拉特尔的执意拒绝,柏林爱乐乐团只好请了另一位著名的指挥家克劳迪奥•拉巴多做了首席指挥。
  拉特尔的拒绝令许多人不解,有些英国人认为拉特尔不敢接受挑战,丢了英国人的脸。英国的《太阳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拉特尔没能为英国人民带来荣誉”。对此拉特尔并不介意。他说:“再好的机会,如果你没有能力把握,那么还是放弃为好。”这之后,他默默地学习研究古典音乐。经过十年的努力,拉特尔以对古典音乐的不懈追求和透彻理解及自己精湛的指挥和表演一次次取得了成功,令听众倾倒。当然,他也再一次得到了柏林爱乐乐团的青睐。当卡拉扬的续任者拉巴多光荣退休之后,拉特尔再一次接到了柏林爱乐乐团的邀请。这一次,拉特尔没有丝毫惊讶,也没有丝毫犹豫,欣然接受了邀请。他说:“我现在准备好了,我有信心把柏林爱乐乐团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拉特尔登上了“世界第一指挥家”的宝座,他以自己出色的指挥带领柏林爱乐乐团创造了音乐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带领柏林爱乐乐团迎来了一次又一次辉煌。他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骄傲,也成为全英国人的骄傲。2002年6月,在一次演出之后,在场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对拉特尔说:“你的两次选择都是无比正确的,你是英国人的骄傲。”(一佳)
  
  故事的哲理
  机会往往也是伴随着竞争和挑战而来的,如果没有很高的能力和资源优势的话,就不能称之为机会。同样“抓机会”是中国人的口头禅,仿佛它是一个可取可舍的物件。殊不知,机会永远都不是客观存在的,它只有针对一个特定的时机与特定的对象才有意义。“时”是与“度”并列的人类两大难题,而“时”难之一点,正在于对于自身能力与自身欲望的辨识与把握。
其他文献
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在春夏之交再次成为舆论漩涡的中心。这一次不是因为他又发表了什么振聋发聩的学术观点,而是其引发了一场对所谓经济学家“公共良心”的大辩论。  事情的缘起是一次很普通的请辞:6月11日,魏杰以“无法了解和把握公司的真实运行情况”为由,提出辞去风雨飘摇的新疆屯河(600737)的独董职务。  于是乎,“开溜董事”、“行尸走肉”、“要这种独立董事有何用”、“明哲保身”……“现在我的头上又多了
期刊
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董事会之间的冲突,从来都没有像2004年上半年这样剑拔弩张。  程厚博、刘文波、魏杰、杜厚文、牛新化、俞伯伟、郭晓川、王斌……接连发生在乐山电力、伊利股份、新疆屯河等3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风波”,将这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推向浪尖。他们不约而同地祭起了“独立”的大旗。  独立董事在行动  2月16日,乐山电力的独董程厚博、刘文波因为对公司频繁的担保行为与巨大的担保金额存有质疑,决定
期刊
8月3日,走出伊利集团大门的俞伯伟已经不再是伊利股份(600887)(以下简称伊利)的独立董事:“我将对其起诉。”  俞不是第一个公开和上市公司董事会叫板的独立董事,但他是因为维护独董“独立性”而被上市公司罢免的独董第一人,他还是我国资本市场上独董起诉上市公司侵权的第一人。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以自己“独立”的力量与看得见的或看不见的“风车”作战,像骑着跛马的唐吉·珂德,孤独而执着。   突然袭
期刊
麦肯锡公司资深董事、《资本中国》的作者华强森博士,以国际眼光点拨中国企业走出自己的新路子:要懂得自己去放弃旧的,创造新的!    要有全新的业务模式    《中外管理》:中国企业怎么能从低成本、价格战中走出来,走到一个有自主品牌,有研发水平的路上来?  华强森:中国企业是从低成本起家的,我们在大众消费品领域,优势就是成本比较低,需要继续保持下去。不管从市场份额看,还是从跨国公司的态度看,中国企业这
期刊
每一个中国企业要脱胎换骨、走向卓越,文化再造是必由之路  自鲁迅以来,文学界、思想界对国民性问题一直在作深刻的思考,他们认为: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国民性改造为基础。而当今国民性改造的操作,一个现实的途径就是由企业、企业家来完成。所谓“国民性”,在此也就是指那些明显障碍企业发展的传统文化特质和行为积习。中国企业完全可以突破旧习,接轨国际,文化修炼。    从“做事”到“做事业”    这是
期刊
本刊专访西门子中国总裁贝殷思    今后我们也要“说”    《中外管理》:西门子与GE同是百年历史的多元化集团,有人作了这样的评价:GE做市场,西门子做产品。您认为呢?  贝殷思:Correct(对)!我们非常关注我们能够给客户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和解决方案。的确,美国公司在产品宣传、沟通上,常常比德国和欧洲企业做得更好。而我们讲得很少,我们今后要在这方面多做些事情。    我们追求一步一步的
期刊
主持人:我们今天将中国有色金属矿业建设集团张健总经理请到演播室,不仅仅因为他是矿业专家,更因为他20年来转战亚非,所率领的有色矿业建设集团已经成为中国跨国公司的领头羊。在此我想请教一下张总:我们在学地理的时候,记得最关键的词汇就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既然地大物博,您为何要远涉重洋去它国开矿呢?  张 健:这种说法不全面。在我们国家45种金属材料里,矿物质只有21种自己基本能满足,其它都满
期刊
看目标,别看脚下     我在杭州桐庐山水旅游节上,看过“高空表演王子”阿迪力的表演。表演在富春江江面上进行,钢丝绳横贯在1000多米的江面上,风很大,钢丝绳一直在摇晃。但,阿迪力还是起步走了,很慢。  意外的事发生了:江面上的一只游艇突然撞了一根固定钢丝绳的拉线,钢丝绳剧烈地摆动起来。数万观众都屏住了呼吸,阿迪力也停止了动作,站在钢丝绳上丝毫不动。三四分钟后,钢丝绳减缓了晃动。他又起步了,观众中
期刊
编者按某种程度上,跨国公司的今天,就是中国企业的明天。因此,本刊设立此栏目,就是希望我们企业管理者在中国特色的环境下做好自己今天的本分的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为明天的到来而做准备。  全球500强企业的CEO们的“独门秘诀”是什么?他们最信奉什么样的管理法则?那些商业豪门的掌门人们,有着怎样的生活智慧?     安迪格鲁夫(英特尔前CEO)  “只有妄想狂才能生存(现在尤其如此)”    O
期刊
好文本是前提  企业界正在出现一个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潮。各企业纷纷建立文化体系、编制文本或手册。但是对于企业文化的体系、菜单构成和编制、提炼程序,仍不够明白,这就妨碍了有关工作的展开。  建设企业文化是隐性文化的最优化、行动化。提炼和编制企业文化手册,则是将潜在的企业文化进行文字化、系统化。即使已经有文化手册文本的企业,也需要对其文化体系进行系统化,实时排除遗漏项和重复、多余项,进行版本升级,以期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