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号车厢里没有人!
哲理的故事
基辅一列火车挂了两个九号卧铺车厢。但所有旅客都是正常人,他们都会从一数到九。所有买了九号车厢票的旅客都认为九号车厢就是八号车厢之后的那个车厢,而不是十号车厢之前的,所以大家全都坐到了第一个九号车厢。第二个九号车厢的女列车员非常惊讶,她的车厢里空无一人,火车开动后她跑到列车长那儿说:“我的车厢里没有人。”列车长也很惊讶,说:“可能卖票时弄错了。”于是给下一站发电报,要求卖九号车厢的票。
所有在下一站买了九号车厢票的乘客也都是正常人,都会从一数到九,所以全都跑到了第一个九号车厢。第一个九号车厢的列车员非常吃惊地说:“你们从哪儿冒出这么多人?我这节车厢一个空位都没有了。你们快跑去找列车长,他在一号车厢。你们跑快点,火车只停三分钟,让他给你们在前面的几节车厢安排座位。”
因为火车的确只停三分钟,怕赶不上车的乘客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全都争先恐后地向一号车厢狂奔。惊讶无比的列车长接待了他们,问道:“你们从哪儿冒出这么多人?”大家都说:“我们是九号车厢的。”列车长知道,他一定有什么地方没弄明白,可到底是哪儿没明白,他也不明白。因为火车的确只停三分钟,他飞快地把这些乘客安排在前几节车厢的空座位上,然后命令开车。
此时,第二个九号车厢仍像先前一样,空无一人。女列车员找到列车长说:“我那节车厢没乘客……”列车长几乎要疯掉,他不相信这是真的,亲自去查看,果然是空无一人。他开始数车厢,想弄明白这到底是在哪儿出了错,然后心情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包厢准备改正错误:给下一站发电报,请求摘下九号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所以他们将装满熟睡旅客的第一个九号车厢摘了下来,运到备用线上,然后报告列车长。列车长这会终于轻松的舒了口气,下令开车。他自己也准备睡上一觉,而且几乎已经睡着了,正在这时第二个九号车厢的女列车员跑过来说:“我的车厢里没一个人……”
给我讲这个故事的人就坐在第一个九号车厢里。
半夜他起来抽烟,抽着抽着他开始怀疑:为什么我们停了这么长时间?接着又开始抽第二支烟,抽着抽着……终于忍不住了,看窗外,往前看往后看都看不见车厢。只有草地、月亮和备用线……(文雅译)
故事的哲理
沃尔玛公司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说:“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可能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然而山姆没说的是:不是沟通,而是充分且精确的沟通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片面、打折的沟通有时甚至比没有沟通更糟。正如企业信息化,关键不在于是否有ERP在运行,而在于进入ERP的数据是否准确、连续。
(田耘)
拒聘?应聘?不存在客观的机会
哲理的故事
1989年,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突然逝世。柏林爱乐乐团素有“世界第一交响乐团”之称,而它的首席指挥也素有“世界第一指挥”之称。团不可一日无“主”,柏林爱乐乐团很快决定聘请英国著名指挥家西蒙•拉特尔担任首席指挥。当拉特尔接到柏林爱乐乐团的聘任书时,感到很兴奋,也很惊讶。要知道,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位置几乎是所有指挥家所希望的。但是,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拉特尔却拒绝了柏林爱乐乐团的邀请。他对前来送聘书的负责人说:“柏林爱乐乐团是以演奏古典音乐的神圣的艺术而著名,我对这门艺术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如果我接受你们的邀请,恐怕不能带领柏林爱乐乐团迈上一个台阶,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由于拉特尔的执意拒绝,柏林爱乐乐团只好请了另一位著名的指挥家克劳迪奥•拉巴多做了首席指挥。
拉特尔的拒绝令许多人不解,有些英国人认为拉特尔不敢接受挑战,丢了英国人的脸。英国的《太阳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拉特尔没能为英国人民带来荣誉”。对此拉特尔并不介意。他说:“再好的机会,如果你没有能力把握,那么还是放弃为好。”这之后,他默默地学习研究古典音乐。经过十年的努力,拉特尔以对古典音乐的不懈追求和透彻理解及自己精湛的指挥和表演一次次取得了成功,令听众倾倒。当然,他也再一次得到了柏林爱乐乐团的青睐。当卡拉扬的续任者拉巴多光荣退休之后,拉特尔再一次接到了柏林爱乐乐团的邀请。这一次,拉特尔没有丝毫惊讶,也没有丝毫犹豫,欣然接受了邀请。他说:“我现在准备好了,我有信心把柏林爱乐乐团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拉特尔登上了“世界第一指挥家”的宝座,他以自己出色的指挥带领柏林爱乐乐团创造了音乐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带领柏林爱乐乐团迎来了一次又一次辉煌。他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骄傲,也成为全英国人的骄傲。2002年6月,在一次演出之后,在场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对拉特尔说:“你的两次选择都是无比正确的,你是英国人的骄傲。”(一佳)
故事的哲理
机会往往也是伴随着竞争和挑战而来的,如果没有很高的能力和资源优势的话,就不能称之为机会。同样“抓机会”是中国人的口头禅,仿佛它是一个可取可舍的物件。殊不知,机会永远都不是客观存在的,它只有针对一个特定的时机与特定的对象才有意义。“时”是与“度”并列的人类两大难题,而“时”难之一点,正在于对于自身能力与自身欲望的辨识与把握。
哲理的故事
基辅一列火车挂了两个九号卧铺车厢。但所有旅客都是正常人,他们都会从一数到九。所有买了九号车厢票的旅客都认为九号车厢就是八号车厢之后的那个车厢,而不是十号车厢之前的,所以大家全都坐到了第一个九号车厢。第二个九号车厢的女列车员非常惊讶,她的车厢里空无一人,火车开动后她跑到列车长那儿说:“我的车厢里没有人。”列车长也很惊讶,说:“可能卖票时弄错了。”于是给下一站发电报,要求卖九号车厢的票。
所有在下一站买了九号车厢票的乘客也都是正常人,都会从一数到九,所以全都跑到了第一个九号车厢。第一个九号车厢的列车员非常吃惊地说:“你们从哪儿冒出这么多人?我这节车厢一个空位都没有了。你们快跑去找列车长,他在一号车厢。你们跑快点,火车只停三分钟,让他给你们在前面的几节车厢安排座位。”
因为火车的确只停三分钟,怕赶不上车的乘客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全都争先恐后地向一号车厢狂奔。惊讶无比的列车长接待了他们,问道:“你们从哪儿冒出这么多人?”大家都说:“我们是九号车厢的。”列车长知道,他一定有什么地方没弄明白,可到底是哪儿没明白,他也不明白。因为火车的确只停三分钟,他飞快地把这些乘客安排在前几节车厢的空座位上,然后命令开车。
此时,第二个九号车厢仍像先前一样,空无一人。女列车员找到列车长说:“我那节车厢没乘客……”列车长几乎要疯掉,他不相信这是真的,亲自去查看,果然是空无一人。他开始数车厢,想弄明白这到底是在哪儿出了错,然后心情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包厢准备改正错误:给下一站发电报,请求摘下九号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所以他们将装满熟睡旅客的第一个九号车厢摘了下来,运到备用线上,然后报告列车长。列车长这会终于轻松的舒了口气,下令开车。他自己也准备睡上一觉,而且几乎已经睡着了,正在这时第二个九号车厢的女列车员跑过来说:“我的车厢里没一个人……”
给我讲这个故事的人就坐在第一个九号车厢里。
半夜他起来抽烟,抽着抽着他开始怀疑:为什么我们停了这么长时间?接着又开始抽第二支烟,抽着抽着……终于忍不住了,看窗外,往前看往后看都看不见车厢。只有草地、月亮和备用线……(文雅译)
故事的哲理
沃尔玛公司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说:“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可能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然而山姆没说的是:不是沟通,而是充分且精确的沟通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片面、打折的沟通有时甚至比没有沟通更糟。正如企业信息化,关键不在于是否有ERP在运行,而在于进入ERP的数据是否准确、连续。
(田耘)
拒聘?应聘?不存在客观的机会
哲理的故事
1989年,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突然逝世。柏林爱乐乐团素有“世界第一交响乐团”之称,而它的首席指挥也素有“世界第一指挥”之称。团不可一日无“主”,柏林爱乐乐团很快决定聘请英国著名指挥家西蒙•拉特尔担任首席指挥。当拉特尔接到柏林爱乐乐团的聘任书时,感到很兴奋,也很惊讶。要知道,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位置几乎是所有指挥家所希望的。但是,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拉特尔却拒绝了柏林爱乐乐团的邀请。他对前来送聘书的负责人说:“柏林爱乐乐团是以演奏古典音乐的神圣的艺术而著名,我对这门艺术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如果我接受你们的邀请,恐怕不能带领柏林爱乐乐团迈上一个台阶,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由于拉特尔的执意拒绝,柏林爱乐乐团只好请了另一位著名的指挥家克劳迪奥•拉巴多做了首席指挥。
拉特尔的拒绝令许多人不解,有些英国人认为拉特尔不敢接受挑战,丢了英国人的脸。英国的《太阳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拉特尔没能为英国人民带来荣誉”。对此拉特尔并不介意。他说:“再好的机会,如果你没有能力把握,那么还是放弃为好。”这之后,他默默地学习研究古典音乐。经过十年的努力,拉特尔以对古典音乐的不懈追求和透彻理解及自己精湛的指挥和表演一次次取得了成功,令听众倾倒。当然,他也再一次得到了柏林爱乐乐团的青睐。当卡拉扬的续任者拉巴多光荣退休之后,拉特尔再一次接到了柏林爱乐乐团的邀请。这一次,拉特尔没有丝毫惊讶,也没有丝毫犹豫,欣然接受了邀请。他说:“我现在准备好了,我有信心把柏林爱乐乐团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拉特尔登上了“世界第一指挥家”的宝座,他以自己出色的指挥带领柏林爱乐乐团创造了音乐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带领柏林爱乐乐团迎来了一次又一次辉煌。他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骄傲,也成为全英国人的骄傲。2002年6月,在一次演出之后,在场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对拉特尔说:“你的两次选择都是无比正确的,你是英国人的骄傲。”(一佳)
故事的哲理
机会往往也是伴随着竞争和挑战而来的,如果没有很高的能力和资源优势的话,就不能称之为机会。同样“抓机会”是中国人的口头禅,仿佛它是一个可取可舍的物件。殊不知,机会永远都不是客观存在的,它只有针对一个特定的时机与特定的对象才有意义。“时”是与“度”并列的人类两大难题,而“时”难之一点,正在于对于自身能力与自身欲望的辨识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