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和发展技能的舞台和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新精神;实验设计
所谓创造,就是运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揭露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找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新答案,并提供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创造是人类智慧的升华表现,也是人类智慧最绚丽的花朵。
任何创造活动都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效用性三大特点。所以对创造者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科学教育没有在课程目标里规定小学生必须具备科学创造精神,但是鼓励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启发儿童的创造精神。在借鉴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从科学教学方面来谈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精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认识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产生注意力、激发丰富的想象、产生积极的思维。就会乐而不疲地去探索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科学课的变化是很大的,改变了学生根本的学习方法,要以“探究”为核心,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此,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要留给学生自己去“活动”,让他们自由观察、测量、发现、探索,并进行记录。在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课是需要到室外进行的。如上“寻找动物、植物”这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花池边,小树林等地,让学生分小组带上记录本、昆虫盒,放大镜、捕捉工具等,自己去大自然中寻找动物、植物,学生的兴趣马上高涨起来。有的小组找到了蚂蚁、蜗牛、桂花树、榕树、桃树、柳树……以及许多不认识的小动物和植物。当学生把哪些不认识的小动物和植物来问我时,我并不是把知道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把哪些不认识的动物和植物的特征认真记录下来,回家后上网查阅或到书店查阅有关的资料,下节课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并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吸引了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发展了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培养创造个性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总之,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使他们从小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也开发了创造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通过提问这种手段,既可以解决学生心中存在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见解,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勇敢的个性,启发、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使是不完善的见解,也不要轻易予以否定。
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如,船为什么能在水上漂?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宇宙里有没有外星人?天为什么是蓝的?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如,为什么人要吃饭?要珍惜这可贵的“灵动之气”,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思考。这样才能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
三、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因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激趣。如能在课堂上不恰如其分地设计一些游戏,就会使一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趣味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十分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导入新课就可以采游戏的方式,如教学“植物的果实”时教师先请学生猜几则关于果实的谜语:“小小红坛子,装满红饺子,吃了红饺子,吐出白珠子。”“身穿绿衣裳,肝里水汪汪,生的孩子多,个个黑脸堂。”学生猜出了很开心,并初步掌握了果实的特征,然后再学习果实的知识更有兴趣。讲授新知识也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如教《磁铁》时,教师可以用“磁铁钓鱼”、“巧取曲别针”的游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因此,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学《加快水果糖的研究》一课,我让学生思考水果糖溶解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怎样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使水果糖的溶解更快一些?同学们真的当起了设计师,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把水果糖捣碎,有的说用温度高的水,有的还说用玻璃棒不停的搅拌……通过这样的引发,学生不仅能更好地认识溶解的快与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五、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创新乐趣
在科学教学中,及时评价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以,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我们应给予及时、适当的评价,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评价可以是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如你的想法真的很奇妙,它对我很有帮助;从你提出的问题来看,可以看出你的知识面很广;你的观察很仔细,老师都没有观察到等等。也可以采用一些鼓励的方式,如鼓掌,伸出大拇指等等。
例如,在教学《风向和风速》一课,制作风向标时,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指南针来去定方向。”我鼓励他说:“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一句鼓励的话语,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树立了自信心,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把课堂变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能激发潜能,探索出各种各样的创新方法。
总之,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思维束缚少,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个阶段对儿童及时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科学课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新精神;实验设计
所谓创造,就是运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揭露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找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新答案,并提供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创造是人类智慧的升华表现,也是人类智慧最绚丽的花朵。
任何创造活动都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效用性三大特点。所以对创造者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科学教育没有在课程目标里规定小学生必须具备科学创造精神,但是鼓励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启发儿童的创造精神。在借鉴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从科学教学方面来谈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精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认识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产生注意力、激发丰富的想象、产生积极的思维。就会乐而不疲地去探索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科学课的变化是很大的,改变了学生根本的学习方法,要以“探究”为核心,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此,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要留给学生自己去“活动”,让他们自由观察、测量、发现、探索,并进行记录。在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课是需要到室外进行的。如上“寻找动物、植物”这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花池边,小树林等地,让学生分小组带上记录本、昆虫盒,放大镜、捕捉工具等,自己去大自然中寻找动物、植物,学生的兴趣马上高涨起来。有的小组找到了蚂蚁、蜗牛、桂花树、榕树、桃树、柳树……以及许多不认识的小动物和植物。当学生把哪些不认识的小动物和植物来问我时,我并不是把知道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把哪些不认识的动物和植物的特征认真记录下来,回家后上网查阅或到书店查阅有关的资料,下节课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并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吸引了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发展了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培养创造个性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总之,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使他们从小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也开发了创造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通过提问这种手段,既可以解决学生心中存在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见解,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勇敢的个性,启发、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使是不完善的见解,也不要轻易予以否定。
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如,船为什么能在水上漂?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宇宙里有没有外星人?天为什么是蓝的?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如,为什么人要吃饭?要珍惜这可贵的“灵动之气”,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思考。这样才能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
三、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因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激趣。如能在课堂上不恰如其分地设计一些游戏,就会使一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趣味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十分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导入新课就可以采游戏的方式,如教学“植物的果实”时教师先请学生猜几则关于果实的谜语:“小小红坛子,装满红饺子,吃了红饺子,吐出白珠子。”“身穿绿衣裳,肝里水汪汪,生的孩子多,个个黑脸堂。”学生猜出了很开心,并初步掌握了果实的特征,然后再学习果实的知识更有兴趣。讲授新知识也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如教《磁铁》时,教师可以用“磁铁钓鱼”、“巧取曲别针”的游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因此,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学《加快水果糖的研究》一课,我让学生思考水果糖溶解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怎样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使水果糖的溶解更快一些?同学们真的当起了设计师,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把水果糖捣碎,有的说用温度高的水,有的还说用玻璃棒不停的搅拌……通过这样的引发,学生不仅能更好地认识溶解的快与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五、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创新乐趣
在科学教学中,及时评价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以,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我们应给予及时、适当的评价,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评价可以是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如你的想法真的很奇妙,它对我很有帮助;从你提出的问题来看,可以看出你的知识面很广;你的观察很仔细,老师都没有观察到等等。也可以采用一些鼓励的方式,如鼓掌,伸出大拇指等等。
例如,在教学《风向和风速》一课,制作风向标时,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指南针来去定方向。”我鼓励他说:“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一句鼓励的话语,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树立了自信心,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把课堂变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能激发潜能,探索出各种各样的创新方法。
总之,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思维束缚少,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个阶段对儿童及时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科学课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