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遂迷”中的“遂”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983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桃花源记》“遂迷”中的“遂”,统编教材并未在课下做出注释,因此教师中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将其解释为“竟然”;老教材中将其解释为“终于”。本文从文意、文气、写作特色三个角度对课文进行解读,最终认为“遂迷”中的“遂”解释为“竟然”更合适。
  关键词:遂;终于;竟然
  在八年级的语文期末统考中,一道文言文翻译题引起了老师们的争论。题目要求学生翻译《桃花源记》(统编语文教材八上)中“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一句,参考答案将句中的“遂”译为“竟然”,但很多老师因为受到人教版语文课本的影响,认为“遂”应该译为“终于”。那么,“遂迷”中的“遂”到底是译为“究竟”,还是译为“终于”?带着这个疑惑,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
  “遂迷”中的“遂”在统编教材的课下注释中并未予以解释,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将此句译为“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该书将“遂”字理解为“竟然”。查阅第2版《古代汉语词典》可知“遂”的第13条注释为“终于,竟”,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注释中的“竟”又作何解释?与“终于”是否为同一个意思?笔者又查阅了第3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词典中明确标注“竟”第3条注释为“终于”,如“有志者事竟成”,第4条表示出乎意料之意,如“真没想到他竟敢当面撒谎”。这样看来,“竟”若选择第3条注释“终于”,“遂迷”中的“遂”就是“终于”之意,那《教师教学用书》将其解释为“竟然”是不是就错了呢?笔者认为不然,“竟”应该选择第4条注释,表示出乎意料之意,原句中“遂”还是解释为“竟然”更为妥帖。
  首先从文意来看。渔人误入桃花源,在经过桃花源中人的热情款待后离开,虽然村中人叮嘱渔人不要告诉外人,但渔人却在离开后,顺着来时的路处处做标记,并将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报告太守,太守随即就派人跟隨渔人前往寻找。“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这一细节说明渔人并未听取村中人的嘱咐,在离开时就已萌生再寻找意;渔人将此事报告太守,是相信自己按照所做标记可以再次寻得桃花源;太守即刻派人前往,也是相信渔人的标记可以将他们带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可就是在这样有心的准备之下,在众人都确信可以再次寻得桃花源的情况下,大家“竟然迷失了方向”,以失败而告终。这个结局的确出乎渔人和读者的意料,因此将此处的“遂”解释为“竟然”,更有说服力。如果将此处的“遂”译为“终于”呢?“终于”一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若在文中将“遂”解释为“终于”,那句子的意思就变成“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迷失方向这一结果变成渔人希望发生的一幕,这显然与前面的文意是无法衔接且相互冲突的,明明做好标记渴望再次进入,又怎么会希望自己迷路呢?
  其次从文气来看。本有“大济苍生”之志的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环境中,壮志难酬的他最终选择与黑暗社会决裂,过着长期隐居田园的生活。在隐居过程中,陶渊明对农村的现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于是他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即世外桃源。世外桃源中自然环境优美,人人自给自足,安居乐业。这种构想完全符合陶渊明和当时人民的需求,但它只是人们朴素的一种愿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根本无法实现。文中的渔人明明是亲身经历,回来时还特地做了标记,但结局却是出人意料的“不复得路”,联系下文“欣然规往”却“未果,寻病终”的刘子骥,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其实正好体现了陶渊明理想的虚幻性,而陶渊明也正是借用了这种虚幻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以及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若将此处的“遂”译为“终于”,就会在无形中削弱这种理想社会的虚幻性,削弱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力度。
  最后从文章的写作特色来看。《桃花源记》既富有神奇的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前文无论是对渔人走进桃花源路径的介绍,还是对桃花源中风土人情的描写,亦或是结尾处借用真实存在的刘子骥,陶渊明似乎都在强调整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渔人的经历毕竟只是一个故事,远离现实社会的世外桃源毕竟只能存在于虚构之中,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竟然迷路”就再一次给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层神秘莫测,虚无缥缈的面纱,则恰好印证了上文所提及的陶渊明理想的虚幻性。
  结合上述三个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遂迷”的“遂”解释为“竟然”更合适。
  参考文献
  [1]孔令凯.说说《桃花源记》注释的变化[J].语言文字报,2019(06).
  [2]冯渊.《桃花源记》“悉如外人”新解[J].语文教学通讯,2017(10).
  [3]朱国琴.解读《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感情倾向[J].文学研究,2016(12).
  [4]徐浩.“不足为外人道”注释商榷[J].学语文,2018(02).
  作者简介:
  钱臻臻(1985.03-),女,汉,浙江宁波人,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2008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
其他文献
摘 要: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培养良好的演奏习惯……于是,本文结合我校实施“民族乐器进课堂”,浅谈了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确立目标是前提;拟定计划是关键;合理选用是根本;强力实施是核心;树立品牌是突破。  关键词:民族乐器
期刊
摘 要: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这一阶段的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找准切入点,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必须将坚持党建工作作为改革发展的“动力源”,统筹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关系,促进二者深度融合。促进党建工作和国有企业发展的融合,这是强化党建工作的要求,也是国有企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要求,二者的融合与创新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从目前来看,关键是要找好切入点,找好工作中的支撑点,切实通过党建工作
期刊
摘 要:事业单位中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开展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有效指导单位工作良好进行的重要手段,对推动单位组织进步有很好的作用。在单位发展过程中,党建和思政工作开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建设,以推动事业单位良好稳定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对工作开展中的问题以及加强党建和思政工作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政工作;党建工作;事业单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发展,事业单位的改革也
期刊
摘 要:中国与埃及两个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也曾有着相似的经历。中国与埃及都是在外国殖民势力的打压下被迫打开大门,开启了各自的近现代之路,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在这一过程中,翻译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翻译对于科技引进、思想解放、社会改革、文学复兴四个方面分析翻译在中国与埃及的近现代之路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翻译;中国近代复兴;埃及近代复兴;比较研究  一、翻译运动与科技引进 
期刊
摘 要:金融工程是将工程理论和计算机技术融入金融学当中的综合性金融类学科,旨在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也具备实践才能的综合性人才。通过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金融工程性人才培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模式,较为系统的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在目前,大学作为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实行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目前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模式的现实状况进行了简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从教学课件呈现的视角上,阐述对文字、图片、形状、SmartArt的处理技巧,帮助学习课件的人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文字;图片;形状;SmartArt  课件是借助软件工具将教学思想与流程展现的一种形式,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由于课件能够进行情境创设、化抽象为直观、交互性强等特点,能极大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作为部队教学课件,往往会用深色底的背景,因此在课件制作中会有
期刊
摘 要: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这是当前林业相关工作当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本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和探讨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林业发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思路  1 引言  在现阶段林业发展当中,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的开展,其已经成为了相关工作当中的重点,并且也成为了我国林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保障。病虫害问题的出现,其不仅会对林业发展产生经济层面的影响,同时也有可能影
期刊
摘 要:玛虎满语为面具、鬼脸,玛虎艺术源于古老的萨满教,细腻传神而朴拙厚重,地方生活气息浓郁,是满足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它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状态令人堪忧,亟待加强保护并推动传承。本文试图在探寻从政府扶持、开展数字化保护、地方戏曲进校园等综合施策,推动玛虎戏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玛虎戏;保护传承;策略  古老的萨满文化是宗教信仰的原生态。玛虎艺术是萨满文
期刊
摘 要:教散文,不仅是教学生认识散文所写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去理解和体验作者“写”的这个行为,作者在怎样的独有的体驗之下创作出这篇散文。宗璞的不同文章中蕴含着不同的魅力和丰富的情感,其代表作《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欣赏其富有诗意的语言之外,还要领会其深刻的意蕴。要立足全文,读字连句感受作者的情感,教会学生理解和体验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关键词:紫藤萝瀑布;读字;连
期刊
摘 要:二人班,俗称“二人台”或“双玩意儿”,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北部和宁夏自治区的一种民间小剧种,它以当时草根群体生活为创作背景,多采用一丑角和一旦角演唱的方式,形式活泼,曲调优美,能深刻反映人们的生活,深得人民群众喜爱。宁武“二人班”博采众长,同时将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溶于其中,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令人啧啧称赞。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将就宁武“二人班”的演唱风格作出以下阐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