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历来众说纷纭。一系列的研究表明通过小学古诗词教学确实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小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然而,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确存在一些难点,本文在借鉴有关专家学者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在古诗词教学中探究了以下五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情感;情境;想象;寓教于乐
一、以诵感人,凸显情感
诵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明确认识到读诗不仅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也能激起诵读者的情感。诗词中,那种强烈的情感非得以诵读才得以抒发。诗词节奏韵律是诗人表达情感的最有效的手段,诗人有了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然后刁‘有诗歌节奏韵律的轻重缓急。而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最好的方式就是诵读,因为诗歌的节奏韵律一般是通过它的对偶、平仄、押韵等形式体现出来的,这就使之读起来抑扬顿挫、疾徐有致,具有扣人心弦的音乐美,也使得诵读成为古诗词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诵读,无论对于古诗词的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有着很强烈的情感感染的作用。从生活常识中我们可以得知:当一个人内心有了某种激动的感情时,常会有一种用声音表达宣泄的冲动,于是,当诗歌这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出现后,人们就开始用它来表达内心的激情。而对于古诗词的读者来说,诵读更是起着重要的情感感染的作用,因而,诵读应该是诗词作家与读者之间沟通情感的桥梁。
二、领略意境,接受美育
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领会到古诗词的美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以美为旨,引领学生认识到古诗词的美,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古诗词教学不仅是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其艺术化即审美化的途径,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美育不仅仅只是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美育更应该是保持人的感性自发性,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联系,对人的感知、想象、情感乃至无意识等进行教育。美育,即是审美教育。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着种种积极向上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小学生来说,古诗审美教育不仅能使他们获得诗词文化熏陶,让他们在与诗人的对话间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让他们在历史文化的场合中品味诗人的胸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欣赏美,最终学习创造美,还能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扮演角色触入情境
情境是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将古诗词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根据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入与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创设与其相适应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把以前被淡化了的非认知心理要素如情感、动机等重新作为古诗词教学的构成,将学生的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放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有的位置上,通过创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古诗词学习环境,将古诗词学习纳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古诗词学习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在优化设计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进而使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得到发展。
为了使学生融入古诗词的情境,在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扮演古诗词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古诗词中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诗词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角色扮演就是结合教材内容,模仿某种典型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去展示情境,进而融入情境,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绘声绘色展开想象
小学儿童的想象是随着表象的积累不断发展起来的。入学前儿童的想象中,想象的内容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和模仿性,是不随意想象。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迅速增长起来,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己经能够较好按照教学目的的要求,进行符合教学内容的想象活动,已有丰富的创造想象。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小学阶段儿童的复杂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的水平不高。表象越丰富,儿童想象的水平就越高。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带有情感的启发儿童想象。在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想象。我在教学中常常采取为古诗词配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五、寓教于乐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流活动”,整个文学过程是一种动态实现过程。它由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两个基本环节所构成,二者缺一不可。古诗词语言的含糊性和多义性为学生参与作品意义的阐发提供了条件。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阅读作品时往往有一种期待视野,读者阅读的作品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读者反而会失去阅读的兴趣,但是,当阅读的作品超出、校正了期待视野的时候,读者往往会欣然有所感,认为它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诗可以改成词,词也可以改成诗。在这种互改中,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古诗词意义的阐发中,满足学生的“期待”。古诗用精炼的语言,通过描绘一景、一物或一事来抒发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或见解。在学生了解诗义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还可把原来的古诗改写成一篇描写细致,内容具体生动,如亲临其境的记叙文。这种改写训练,既培养了学诗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作文素质。如《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就是改写的中心,学生在写“儿童”时,不仅放飞了自己的想象,可以写“儿童”追黄蝶的动作、神态,还可以写出蝴蝶飞走时,“儿童”急追的迫切心情。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游戏中亲历,在游戏中创造,在古诗与儿童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两者之间产生生命的共鸣与默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让儿童的生命因诗词而更美丽,反之,因儿童的接受与创造,古典诗词也将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崔峦《求是·崇实·鼎新—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胡克英、吕敬先《小学教学简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张燕《新课程标准与小学古诗教学》,《成都大学学报》,2007.9.
关键词:情感;情境;想象;寓教于乐
一、以诵感人,凸显情感
诵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明确认识到读诗不仅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也能激起诵读者的情感。诗词中,那种强烈的情感非得以诵读才得以抒发。诗词节奏韵律是诗人表达情感的最有效的手段,诗人有了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然后刁‘有诗歌节奏韵律的轻重缓急。而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最好的方式就是诵读,因为诗歌的节奏韵律一般是通过它的对偶、平仄、押韵等形式体现出来的,这就使之读起来抑扬顿挫、疾徐有致,具有扣人心弦的音乐美,也使得诵读成为古诗词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诵读,无论对于古诗词的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有着很强烈的情感感染的作用。从生活常识中我们可以得知:当一个人内心有了某种激动的感情时,常会有一种用声音表达宣泄的冲动,于是,当诗歌这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出现后,人们就开始用它来表达内心的激情。而对于古诗词的读者来说,诵读更是起着重要的情感感染的作用,因而,诵读应该是诗词作家与读者之间沟通情感的桥梁。
二、领略意境,接受美育
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领会到古诗词的美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以美为旨,引领学生认识到古诗词的美,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古诗词教学不仅是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其艺术化即审美化的途径,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美育不仅仅只是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美育更应该是保持人的感性自发性,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联系,对人的感知、想象、情感乃至无意识等进行教育。美育,即是审美教育。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着种种积极向上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小学生来说,古诗审美教育不仅能使他们获得诗词文化熏陶,让他们在与诗人的对话间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让他们在历史文化的场合中品味诗人的胸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欣赏美,最终学习创造美,还能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扮演角色触入情境
情境是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将古诗词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根据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入与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创设与其相适应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把以前被淡化了的非认知心理要素如情感、动机等重新作为古诗词教学的构成,将学生的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放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有的位置上,通过创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古诗词学习环境,将古诗词学习纳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古诗词学习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在优化设计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进而使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得到发展。
为了使学生融入古诗词的情境,在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扮演古诗词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古诗词中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诗词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角色扮演就是结合教材内容,模仿某种典型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去展示情境,进而融入情境,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绘声绘色展开想象
小学儿童的想象是随着表象的积累不断发展起来的。入学前儿童的想象中,想象的内容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和模仿性,是不随意想象。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迅速增长起来,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己经能够较好按照教学目的的要求,进行符合教学内容的想象活动,已有丰富的创造想象。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小学阶段儿童的复杂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的水平不高。表象越丰富,儿童想象的水平就越高。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带有情感的启发儿童想象。在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想象。我在教学中常常采取为古诗词配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五、寓教于乐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流活动”,整个文学过程是一种动态实现过程。它由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两个基本环节所构成,二者缺一不可。古诗词语言的含糊性和多义性为学生参与作品意义的阐发提供了条件。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阅读作品时往往有一种期待视野,读者阅读的作品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读者反而会失去阅读的兴趣,但是,当阅读的作品超出、校正了期待视野的时候,读者往往会欣然有所感,认为它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诗可以改成词,词也可以改成诗。在这种互改中,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古诗词意义的阐发中,满足学生的“期待”。古诗用精炼的语言,通过描绘一景、一物或一事来抒发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或见解。在学生了解诗义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还可把原来的古诗改写成一篇描写细致,内容具体生动,如亲临其境的记叙文。这种改写训练,既培养了学诗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作文素质。如《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就是改写的中心,学生在写“儿童”时,不仅放飞了自己的想象,可以写“儿童”追黄蝶的动作、神态,还可以写出蝴蝶飞走时,“儿童”急追的迫切心情。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游戏中亲历,在游戏中创造,在古诗与儿童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两者之间产生生命的共鸣与默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让儿童的生命因诗词而更美丽,反之,因儿童的接受与创造,古典诗词也将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崔峦《求是·崇实·鼎新—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胡克英、吕敬先《小学教学简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张燕《新课程标准与小学古诗教学》,《成都大学学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