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01-02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长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为人处世的方式与态度、情感交流、身传言教等方式对子女施以有形或无形的影响,继而影响个体终生的一种的社会活动。在古代主要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文化氛围。不同的家庭,民族,国家有不同的家庭传统。“《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包括仁、义、礼、智、信,另外,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家庭教育优良成果。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决定家庭成员生活的质量与文化层次。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初期具有“人之初、性本善”特点,具有启蒙和奠基作用,目的是培养个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持家观念,身体心理健康状况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体成长。
所谓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其所在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及其个体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意识和负责的态度。无法想象世界上有哪个国家、集体、家庭,其成员都无责任心,它还能较好地存在和发展。中学生的责任心可分为家庭责任心、集体责任心、社会责任心、国家责任心、自我责任心。我们的党自成立以来就宣告为国运昌盛而生,为民族振兴而长。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倡导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总书记“伟大复兴中国梦”如今已化作全面的行动,为祖国的科学发展道路续写了辉煌。我们下一代能否承担起振兴中华的伟大任务要靠教育,当然包括家庭教育。
一、培养中学生责任心是当代家长的重要任务
1.中学生责任心家教现状。
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父母不太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时父母总是替孩子完成,希望孩子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而孩子遇事由不主动解决,推给父母就了事。
(1)责任心教育边缘化。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习看成是教育的唯一的目的,家庭责任感的教育只是偶尔做一点,并不加重培养,也觉得无需养成,这就致使社会责任感教育边缘化。
(2)责任心教育表层化。
家务劳动、孝敬父母、勤奋学习的教育本应深入人心,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责任心并养成习惯,但很多家长只要行动,不求心理教育,只需“现在做好”,没有长久培养,更不帮助孩子总结经验,启发体验感悟,学生没有成功感、成长感。这就给孩子留下应付了事,甚至弄虚作假的空子。
(3)责任心教育功利化。
很多家长并不是从子女成长出发,而是从眼前功利出发选择责任心教育,如奉献爱心、救困助贫、爱护弱小,这些事家长们不热心,还可能发表一些负面言论。又如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做错事,或给他人造成伤害,有的家长只维护自己孩子并为其辩护,推卸责任。如果孩子有理,家长则更是得理不饶人,不文明礼让等现象都给孩子成长造成了及其深刻的负面影响。
2.教子负责任务重大。
由于家长对责任感教育的不同导向,可能导致当代的孩子有两种发展可能:第一种是热爱祖国,社会责任感强,有独立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有进取心,充分开发自己的发展潜能,乐于助人,敢于奉献,诚实守信,生活简朴,爱岗敬业,得到人民和社会认可,事业有成。第二种是对外界事物比较麻木,没有社会责任心,凡事依赖家长、老师和他人,不求进取,只讲享受,推卸责任,应付劳动和工作,不讲诚信,不乐助人,比较自私,在集体和社会中不受欢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事业无成。
第一种孩子是从小进行了有效的责任心教育的结果,第二种孩子是滑进行有效的责任心教育的结果。所以,从小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责任心教育是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父母怎样培养学生责任心
1.父母应成为有责任心的榜样。
责任心需要从小,需要父母方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启蒙时期的孩子总是听父母的话,学习模仿父母。父母要给孩子做出表率。父母的爱岗敬业,事业心、责任感以及热心助人、勤俭持家、关心邻里的品质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对子女的榜样力量是终身无穷的。
2.转变家教观念,更注重责任心的培养。
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立体,它由道德、文化、智力、体力等多个环节构成,而社会责任感则是这立体结构的中心环节,因此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成为培养综合素质的中心环节。所以家长要转变只重学习、只看表面的观念,抓住培养责任心这个中心环节,诚信、勤奋、耐心、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就调动起来了。
3.通过培养家庭责任心带动社会责任心。
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心家庭、关心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替父母分忧,和父母同甘共苦,从而把这些思想感情转化为行动并养成行为习惯,带动孩子学习好人,警惕坏人,热心公益,关心社会,为社会献爱心。养成行善弃恶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这样他们将来就有希望在大事上自觉为社会服务,国家贡献。
4.引导孩子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孩子自己的事情除了学习、锻炼、管理自己的物品、自我服务性劳动外,还应包括父母分给他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政管理。让孩子做好管理,自己的事情不能由父母包办代替,目的是让孩子克服依赖性,培养独立性。做到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自己的事自己做,父母的事帮助做,自己负责,自己监督,自己检查。孩子逐渐学会自己的事自己负责,才能逐渐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心,对社会的责任感。
5.让孩子对自己的言行后果负责。
做家长的应时刻注意到孩子做好事应予表扬,做错事就应批评处罚;孩子闯了祸要自己负责任,父母切忌帮助掩盖、推卸,或代受惩罚。
6.让孩子在践行责任中体验成功,感悟人生價值。
当孩子经过努力取得成绩时,当孩子遇到困难坚持下来时,家长应及时肯定和赞扬,这会让孩子树立信心,增强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好,而且还能做得更好。同时家长还应教育孩子帮助他人,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自己有困难、有麻烦的时候需要别人帮助,同样别人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也应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帮助。当孩子感受到被帮助人的感激之情时就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责任感。当孩子在践行责任、取得成绩时得到了父母的表扬,因行为取得了成果,就会激发孩子对做这种事情的自豪感,从而形成习惯,把这项工作看成一种责任。
7.让孩子在践行责任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责任感,品味人生境界。
当孩子在践行责任中取得了成功,是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反思回顾、积累人生经验的,再让孩子把自己的体验感情记录和表达出来,通过表达、讨论提升责任感层次和品味,对责任感认识更深刻,从而再去担当更大的责任。成熟的公民就是这样长成的,王进喜、袁隆平、焦裕禄…...中华民族将英雄辈出,生生不息。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01-02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长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为人处世的方式与态度、情感交流、身传言教等方式对子女施以有形或无形的影响,继而影响个体终生的一种的社会活动。在古代主要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文化氛围。不同的家庭,民族,国家有不同的家庭传统。“《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包括仁、义、礼、智、信,另外,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家庭教育优良成果。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决定家庭成员生活的质量与文化层次。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初期具有“人之初、性本善”特点,具有启蒙和奠基作用,目的是培养个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持家观念,身体心理健康状况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体成长。
所谓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其所在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及其个体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意识和负责的态度。无法想象世界上有哪个国家、集体、家庭,其成员都无责任心,它还能较好地存在和发展。中学生的责任心可分为家庭责任心、集体责任心、社会责任心、国家责任心、自我责任心。我们的党自成立以来就宣告为国运昌盛而生,为民族振兴而长。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倡导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总书记“伟大复兴中国梦”如今已化作全面的行动,为祖国的科学发展道路续写了辉煌。我们下一代能否承担起振兴中华的伟大任务要靠教育,当然包括家庭教育。
一、培养中学生责任心是当代家长的重要任务
1.中学生责任心家教现状。
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父母不太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时父母总是替孩子完成,希望孩子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而孩子遇事由不主动解决,推给父母就了事。
(1)责任心教育边缘化。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习看成是教育的唯一的目的,家庭责任感的教育只是偶尔做一点,并不加重培养,也觉得无需养成,这就致使社会责任感教育边缘化。
(2)责任心教育表层化。
家务劳动、孝敬父母、勤奋学习的教育本应深入人心,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责任心并养成习惯,但很多家长只要行动,不求心理教育,只需“现在做好”,没有长久培养,更不帮助孩子总结经验,启发体验感悟,学生没有成功感、成长感。这就给孩子留下应付了事,甚至弄虚作假的空子。
(3)责任心教育功利化。
很多家长并不是从子女成长出发,而是从眼前功利出发选择责任心教育,如奉献爱心、救困助贫、爱护弱小,这些事家长们不热心,还可能发表一些负面言论。又如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做错事,或给他人造成伤害,有的家长只维护自己孩子并为其辩护,推卸责任。如果孩子有理,家长则更是得理不饶人,不文明礼让等现象都给孩子成长造成了及其深刻的负面影响。
2.教子负责任务重大。
由于家长对责任感教育的不同导向,可能导致当代的孩子有两种发展可能:第一种是热爱祖国,社会责任感强,有独立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有进取心,充分开发自己的发展潜能,乐于助人,敢于奉献,诚实守信,生活简朴,爱岗敬业,得到人民和社会认可,事业有成。第二种是对外界事物比较麻木,没有社会责任心,凡事依赖家长、老师和他人,不求进取,只讲享受,推卸责任,应付劳动和工作,不讲诚信,不乐助人,比较自私,在集体和社会中不受欢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事业无成。
第一种孩子是从小进行了有效的责任心教育的结果,第二种孩子是滑进行有效的责任心教育的结果。所以,从小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责任心教育是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父母怎样培养学生责任心
1.父母应成为有责任心的榜样。
责任心需要从小,需要父母方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启蒙时期的孩子总是听父母的话,学习模仿父母。父母要给孩子做出表率。父母的爱岗敬业,事业心、责任感以及热心助人、勤俭持家、关心邻里的品质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对子女的榜样力量是终身无穷的。
2.转变家教观念,更注重责任心的培养。
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立体,它由道德、文化、智力、体力等多个环节构成,而社会责任感则是这立体结构的中心环节,因此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成为培养综合素质的中心环节。所以家长要转变只重学习、只看表面的观念,抓住培养责任心这个中心环节,诚信、勤奋、耐心、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就调动起来了。
3.通过培养家庭责任心带动社会责任心。
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心家庭、关心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替父母分忧,和父母同甘共苦,从而把这些思想感情转化为行动并养成行为习惯,带动孩子学习好人,警惕坏人,热心公益,关心社会,为社会献爱心。养成行善弃恶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这样他们将来就有希望在大事上自觉为社会服务,国家贡献。
4.引导孩子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孩子自己的事情除了学习、锻炼、管理自己的物品、自我服务性劳动外,还应包括父母分给他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政管理。让孩子做好管理,自己的事情不能由父母包办代替,目的是让孩子克服依赖性,培养独立性。做到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自己的事自己做,父母的事帮助做,自己负责,自己监督,自己检查。孩子逐渐学会自己的事自己负责,才能逐渐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心,对社会的责任感。
5.让孩子对自己的言行后果负责。
做家长的应时刻注意到孩子做好事应予表扬,做错事就应批评处罚;孩子闯了祸要自己负责任,父母切忌帮助掩盖、推卸,或代受惩罚。
6.让孩子在践行责任中体验成功,感悟人生價值。
当孩子经过努力取得成绩时,当孩子遇到困难坚持下来时,家长应及时肯定和赞扬,这会让孩子树立信心,增强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好,而且还能做得更好。同时家长还应教育孩子帮助他人,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自己有困难、有麻烦的时候需要别人帮助,同样别人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也应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帮助。当孩子感受到被帮助人的感激之情时就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责任感。当孩子在践行责任、取得成绩时得到了父母的表扬,因行为取得了成果,就会激发孩子对做这种事情的自豪感,从而形成习惯,把这项工作看成一种责任。
7.让孩子在践行责任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责任感,品味人生境界。
当孩子在践行责任中取得了成功,是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反思回顾、积累人生经验的,再让孩子把自己的体验感情记录和表达出来,通过表达、讨论提升责任感层次和品味,对责任感认识更深刻,从而再去担当更大的责任。成熟的公民就是这样长成的,王进喜、袁隆平、焦裕禄…...中华民族将英雄辈出,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