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心》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我国第一部语文教育小说,它主要讲述乐华和大文几人的生活成长故事,将当时青少年需要学习的国文基础知识与能力富有情趣地展现出来,反映出的是夏先生和叶先生的儿童本位思想。在如今的教育大环境之下,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方面的引导,存在注重作文的形式、套作模仿来应试的问题,导致学生的习作华而不实。文章借提炼《文心》中与作文教学思想相关的精髓,以期给语文写作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写作;《文心》;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0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1-0040-02
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从清末正式诞生以来,不断变革和发展,虽然有曲折,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文教育研究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这当然离不开语文教育大家们的积极作为。叶圣陶和夏丏尊便是这些语文大教育家的典范。1934年,两位先生合编了《文心》,由开明书店出版,两亲家的故事传为佳话,此书在当时乃至现代的语文教育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心》用极具趣味的小说笔法讲述了从1931年到1934年几个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他们的家庭温良恭让,教师敬业有学识,同伴上进有同理心,这本书描绘的教育生态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想化的。在刻画形象与记叙他们生活的同时,本书也提出了对语文阅读、作文等多方面教学的一些见地,其中在写作部分的内容给笔者的印象最为深刻。《文心》半数的内容与学生习作相关,其中写作教学的案例思想对我们来说都很有借鉴意义,我们的语文写作教学可以从中汲取动力和经验。
下文将从“为了生活写作”“把生活当作写作对象”“养成向生活学写作的习惯”三个部分行文,来阐述《文心》中向生活学写作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为了生活写作
(一)写作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好地生活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想象、组织能力,从生活中学写作,从写作中学生活,这是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写作是重要的,这一点早已是教师、学生、家长的共识,但写作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作文在各大考试之中占分比例高,不容忽视,不得不重视。这种“被动重视写作”的现象,绝不是一时一地的,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性。
而《文心》中的教师有着超越于时代的语文教学观念,王先生说,只因为课表上有国文课去学国文,就“等于无益费精神的傻举动”。要了解自己的国文水平,就要去思考“整个自己的生活是否为此而改进了”。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文心》认为学生要是一个对自己诚实的作者,写作必须符合学生的内心,服务于学生自己的生活,它理应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活。语文教育目的始终是为了生活,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目的观,是向生活学写作的集体体现。
(二)写作帮助学生实现自我
在《文心》中,他们运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极具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回问”的方法。就如苏格拉底法一样,引导学生回问自己的方法。这种回问,可以说是一种学生对自己的反思,在自我认识水平不稳定的青春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写作中,回问就是指导学生按照命题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发问写作目的、写作的构段谋篇、字词的精雕细琢。比如,扪心自问:“我写这篇作文的原因是什么?我是为了突出什么,表现什么?”这些发问,其实就是帮助学生更真实地发现自己内心,体悟社会人生,而达到自我实现,可以独立地、有个人特色地去构段谋篇,用文字完成表达自己的心愿。
二、把生活当作写作对象
(一)生活是写作的源头
曹雪芹呕心沥血写出《红楼梦》之时,他一贫如洗,但《紅楼梦》堪称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书里大段铺陈挥霍的生活,讲究精致的吃食,收藏珍稀的书本,写宫闱秘事,交结文人名士,享受儿女情长。这大概是因为他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年少时家境显赫,是名门望族曹寅之孙、曹顒之子。早年的他,在织造府过的是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这段年轻时的回忆,如梦一般出现在了这一部《红楼梦》中,若没有经历,《红楼梦》里的锦衣玉食的生活是不可能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能力的提高,通常认为是从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反思生活入手的。《文心》中的教师们非常懂得这一点,他们的作文教学在教室里进行,但工厂、街道、后院、寺庙也是他们向生活学习的教学场所。生活是如此广阔,五光十色的生活教人自发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反观我们的现实,我们大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学业繁忙无论如何不能成为不体会生活的借口。总之,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只有源头有清澈活水,作文才能行云流水。
(二)充实自己的生活
《文心》中乐华随身带着个小本子在口袋里,在对生活有所感悟的时候,用笔写下。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当学生有了充实的生活,并且做一个有心人去观察生活时,就不仅仅是生活的留声机,不只是将生活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更多地有了自己对所见所闻的思考,也就是《文心》中所说的“触发”的功夫。
乐华在夏日蝉鸣中体会了音韵之美,在忽明忽暗的影子中认识到明暗的对比,在上海战乱时写出了动人心魄的《难中日记》。他写出来的文字,经历生活的洗练,比之前深刻得多。后来他辍学当一名工人,迫于家庭的客观条件限制,受时代的召唤,去铁工厂。铁工厂里有飞转的轮子、炙热的火焰、劳作的同伴,他对俄国吟咏劳动的诗有了自己的体会。他在生活这座大图书馆里,收获颇丰,充实了自己的内心,他的写作更加真实而具有感染力。
记录生活的点滴,量变促成质变,当积累的习惯使学生成为一个观察力敏锐、有丰富生活体验的人,那么在所需之时,那些积累的“源头活水”自然会在笔端写出不错的文字,这时就不用再担心学生“无话可说”。 (三)阅读延展生活
学生客观上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直接生活经验是相对有限的。而阅读生活是无限的,在阅读的间接经验中,可以开阔视野,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阅读与写作,同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项目。在《文心》中,枚叔指导张大文整理出了适合他读的书,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为孩子指明了方向。为孩子准备的书既有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又有古典文学《镜花缘》,为孩子推荐准备的书符合他们成长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也涉及古今中外,开阔视野,打开了孩子们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读书当然不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文本,身临其境地去完成沉浸式对话,去“玩味”“玩赏”书里的世界,去努力进行真正高质量的阅读。文章是作者把经验和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读者则要根据文字去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养成向生活学写作的习惯
(一)生活的触发
“作文是生活”,那么同理可得:有了生活即有作文吗?回答是否定的。学生写作如同一根潮湿的火柴,教师要去点燃它,产生火花。将生活素材加工积累成写作的素材,需要触发的功夫。正如《文心雕龙》中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笔者第一次听闻“触发”这个概念,就是在《文心》之中。这本书中所谓的触发,就是与生活的细节产生火花,由一件事发散到更多、更广的事物上去,形成新的见解,从而行云流水,书写心中所思所感,最终便有情深意切、有血有肉的习作。
学生要向生活学习,读“没有字的书”,也就是所谓的“大千世界”,它是被亲情包围的家的港湾,是阳光青葱的校园,是一条条城市街道和乡村小路。这些“没有字的书”,是最为主要的信息来源,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养成自发地下笔写作的好习惯。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的是,作文教学不止在作文课堂,功课也要落到平时,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引导学生成为爱生活的有心人。经过生活的酿制、成长的发酵,结出甜蜜的果实。
(二)作文的修改
《文章病院》和《推敲》两篇文章对学生习作的修改教学阐述较多。《文心》中的写作教学,重视作文的修改是一大特点,这在我们现代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是少见的。王先生认为写作的病症是可以归纳总结的,那些毛病并不是不计其数的,学生们用心整理,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从而修正、避免。另外,学生的习作要多品多改,斟酌语言,以错为鉴。在回顾自己所写作文的过程中,修正词句、思想,咀嚼失敗的经验,方可找到一条成功的路径。
反观我们的现实,在作文讲评课上,通常是教师“一言堂”,既评又讲,学生反响并不热烈,一堂一月难得一次的作文讲评课就结束了。从《文心》中汲取经验,学生初写作文之后,可以自己多思考、多动笔。学生要拥有所思所写的时间和过程,才能真正通过自己的反思,在习作后有所成长。教师的讲评,可以起到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但学生自主地反思也极其珍贵。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文心》认为师生间进行写作学习,重点是要明白“向生活学写作”的真正内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细心观察生活、认真面对生活的人,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写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作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夏丏尊.文心[M].北京:三联书店,2008.
[2]周益民.怎样写好作文——叶圣陶谈语文教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8(6):4-8.
[5]张寿康.文章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6]张寿康.文章丛谈[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关键词:写作;《文心》;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0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1-0040-02
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从清末正式诞生以来,不断变革和发展,虽然有曲折,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文教育研究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这当然离不开语文教育大家们的积极作为。叶圣陶和夏丏尊便是这些语文大教育家的典范。1934年,两位先生合编了《文心》,由开明书店出版,两亲家的故事传为佳话,此书在当时乃至现代的语文教育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心》用极具趣味的小说笔法讲述了从1931年到1934年几个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他们的家庭温良恭让,教师敬业有学识,同伴上进有同理心,这本书描绘的教育生态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想化的。在刻画形象与记叙他们生活的同时,本书也提出了对语文阅读、作文等多方面教学的一些见地,其中在写作部分的内容给笔者的印象最为深刻。《文心》半数的内容与学生习作相关,其中写作教学的案例思想对我们来说都很有借鉴意义,我们的语文写作教学可以从中汲取动力和经验。
下文将从“为了生活写作”“把生活当作写作对象”“养成向生活学写作的习惯”三个部分行文,来阐述《文心》中向生活学写作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为了生活写作
(一)写作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好地生活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想象、组织能力,从生活中学写作,从写作中学生活,这是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写作是重要的,这一点早已是教师、学生、家长的共识,但写作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作文在各大考试之中占分比例高,不容忽视,不得不重视。这种“被动重视写作”的现象,绝不是一时一地的,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性。
而《文心》中的教师有着超越于时代的语文教学观念,王先生说,只因为课表上有国文课去学国文,就“等于无益费精神的傻举动”。要了解自己的国文水平,就要去思考“整个自己的生活是否为此而改进了”。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文心》认为学生要是一个对自己诚实的作者,写作必须符合学生的内心,服务于学生自己的生活,它理应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活。语文教育目的始终是为了生活,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目的观,是向生活学写作的集体体现。
(二)写作帮助学生实现自我
在《文心》中,他们运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极具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回问”的方法。就如苏格拉底法一样,引导学生回问自己的方法。这种回问,可以说是一种学生对自己的反思,在自我认识水平不稳定的青春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写作中,回问就是指导学生按照命题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发问写作目的、写作的构段谋篇、字词的精雕细琢。比如,扪心自问:“我写这篇作文的原因是什么?我是为了突出什么,表现什么?”这些发问,其实就是帮助学生更真实地发现自己内心,体悟社会人生,而达到自我实现,可以独立地、有个人特色地去构段谋篇,用文字完成表达自己的心愿。
二、把生活当作写作对象
(一)生活是写作的源头
曹雪芹呕心沥血写出《红楼梦》之时,他一贫如洗,但《紅楼梦》堪称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书里大段铺陈挥霍的生活,讲究精致的吃食,收藏珍稀的书本,写宫闱秘事,交结文人名士,享受儿女情长。这大概是因为他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年少时家境显赫,是名门望族曹寅之孙、曹顒之子。早年的他,在织造府过的是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这段年轻时的回忆,如梦一般出现在了这一部《红楼梦》中,若没有经历,《红楼梦》里的锦衣玉食的生活是不可能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能力的提高,通常认为是从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反思生活入手的。《文心》中的教师们非常懂得这一点,他们的作文教学在教室里进行,但工厂、街道、后院、寺庙也是他们向生活学习的教学场所。生活是如此广阔,五光十色的生活教人自发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反观我们的现实,我们大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学业繁忙无论如何不能成为不体会生活的借口。总之,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只有源头有清澈活水,作文才能行云流水。
(二)充实自己的生活
《文心》中乐华随身带着个小本子在口袋里,在对生活有所感悟的时候,用笔写下。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当学生有了充实的生活,并且做一个有心人去观察生活时,就不仅仅是生活的留声机,不只是将生活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更多地有了自己对所见所闻的思考,也就是《文心》中所说的“触发”的功夫。
乐华在夏日蝉鸣中体会了音韵之美,在忽明忽暗的影子中认识到明暗的对比,在上海战乱时写出了动人心魄的《难中日记》。他写出来的文字,经历生活的洗练,比之前深刻得多。后来他辍学当一名工人,迫于家庭的客观条件限制,受时代的召唤,去铁工厂。铁工厂里有飞转的轮子、炙热的火焰、劳作的同伴,他对俄国吟咏劳动的诗有了自己的体会。他在生活这座大图书馆里,收获颇丰,充实了自己的内心,他的写作更加真实而具有感染力。
记录生活的点滴,量变促成质变,当积累的习惯使学生成为一个观察力敏锐、有丰富生活体验的人,那么在所需之时,那些积累的“源头活水”自然会在笔端写出不错的文字,这时就不用再担心学生“无话可说”。 (三)阅读延展生活
学生客观上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直接生活经验是相对有限的。而阅读生活是无限的,在阅读的间接经验中,可以开阔视野,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阅读与写作,同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项目。在《文心》中,枚叔指导张大文整理出了适合他读的书,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为孩子指明了方向。为孩子准备的书既有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又有古典文学《镜花缘》,为孩子推荐准备的书符合他们成长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也涉及古今中外,开阔视野,打开了孩子们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读书当然不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文本,身临其境地去完成沉浸式对话,去“玩味”“玩赏”书里的世界,去努力进行真正高质量的阅读。文章是作者把经验和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读者则要根据文字去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养成向生活学写作的习惯
(一)生活的触发
“作文是生活”,那么同理可得:有了生活即有作文吗?回答是否定的。学生写作如同一根潮湿的火柴,教师要去点燃它,产生火花。将生活素材加工积累成写作的素材,需要触发的功夫。正如《文心雕龙》中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笔者第一次听闻“触发”这个概念,就是在《文心》之中。这本书中所谓的触发,就是与生活的细节产生火花,由一件事发散到更多、更广的事物上去,形成新的见解,从而行云流水,书写心中所思所感,最终便有情深意切、有血有肉的习作。
学生要向生活学习,读“没有字的书”,也就是所谓的“大千世界”,它是被亲情包围的家的港湾,是阳光青葱的校园,是一条条城市街道和乡村小路。这些“没有字的书”,是最为主要的信息来源,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养成自发地下笔写作的好习惯。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的是,作文教学不止在作文课堂,功课也要落到平时,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引导学生成为爱生活的有心人。经过生活的酿制、成长的发酵,结出甜蜜的果实。
(二)作文的修改
《文章病院》和《推敲》两篇文章对学生习作的修改教学阐述较多。《文心》中的写作教学,重视作文的修改是一大特点,这在我们现代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是少见的。王先生认为写作的病症是可以归纳总结的,那些毛病并不是不计其数的,学生们用心整理,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从而修正、避免。另外,学生的习作要多品多改,斟酌语言,以错为鉴。在回顾自己所写作文的过程中,修正词句、思想,咀嚼失敗的经验,方可找到一条成功的路径。
反观我们的现实,在作文讲评课上,通常是教师“一言堂”,既评又讲,学生反响并不热烈,一堂一月难得一次的作文讲评课就结束了。从《文心》中汲取经验,学生初写作文之后,可以自己多思考、多动笔。学生要拥有所思所写的时间和过程,才能真正通过自己的反思,在习作后有所成长。教师的讲评,可以起到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但学生自主地反思也极其珍贵。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文心》认为师生间进行写作学习,重点是要明白“向生活学写作”的真正内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细心观察生活、认真面对生活的人,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写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作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夏丏尊.文心[M].北京:三联书店,2008.
[2]周益民.怎样写好作文——叶圣陶谈语文教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8(6):4-8.
[5]张寿康.文章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6]张寿康.文章丛谈[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