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有不少策动经济活力的方案透露出来,其中一些是比较引人瞩目的。3月12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表示,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在2015年是个大概率事件。如果你在理解这句表述时考虑到周小川行长是位出语谨慎的资深金融官员,那么就会意识到,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已经排到了金融管理层的时间表上。在资本市场上,人们给这个消息以正面的回应,在12日和13日两天银行类上市公司普遍上涨。
对于一个正在变革中的新兴市场来说,最难定价的就是定价权原本掌握在市场管理者手中的那些产品。一般来说,管理者们不会轻易把这些产品的定价权交给市场,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这些产品很赚钱(比如彩票或烟草),另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产品的价格过于敏感,管理者们唯恐市场化的过程中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就属于这类产品。
在1998年以后,中国的金融市场管理层希望以低利率的措施刺激经济,使其得以高速发展。在2003年后,这种低利率逐渐得到控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逐渐被提高。而那些已经蓬勃发展起来的加工业和房地产企业的现金饥渴却没有从此消除。市场需求从各个渠道被满足的结果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货币市场、信托、债券及民间贷款融资所占的比重却越来越大。
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市场管理层出于对此前放出的巨额流动性的担忧,再次收紧银行贷款口径。这种做法客观上给影子银行体系留出了生存空间,甚至商业银行由于利益驱使也非常热衷于通过表外业务的金融创新来规避金融监管层的监管。
为了降低工商企业的杠杆率、压缩影子银行的规模,央行在2014年使出了很多更加精准的调控手段,并逐渐放大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可浮动的范围。当然,如果把利率完全市场化则非常有利于通过市场定价更客观地表现出市场对资金的渴求状况,商业银行也会因为自主空间变大而产生更多的金融产品创新。
在中国现在结构性资金饥渴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当然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一些额外的风险。这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化相对于被管制的利率更加具有不可知性,商业银行如果想从存贷款差额中获利,那么这种获利方式的风险也提高了。
就像周小川说的,在2015年中国的商业银行利率很可能只开放一半,只有存款利率市场化,而管理层对贷款利率的放开还持谨慎态度。这很可能是由于金融市场管理者们担心,贷款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那些对资金饥渴而对利率不敏感的公司以很高的价格从商业银行获取资金,这会造成可能出现泡沫的行业得到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需要资金、同时对利率敏感的公司采取惜贷的态度。而管理层想要的结果与此正好相反。
当然,上边说的是个趋势上的问题。即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就在眼前,商业银行给出的存款利率也不会出现大的波动。特别是那些拥有全国网络的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它们的存款对象主要是大型工商企业,后者对利率出现微调并不敏感,而是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在资金安全和银行服务的方便和效率上,因为存款利息市场化而频繁将存款搬家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存款利率市场化在短期内,会在小型地方商业银行吸收存款问题上表现出更明显的作用。
不过全方位的利率市场化实际上会对大型银行和整体效率更高的银行更有好处,因为它们更可能通过资金的规模效应或者更高的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地方性商业银行最好的结局是被那些大的金融控股集团收购—如果这种收购被金融决策当局允许,而且也有人愿意要它们的话。
对于一个正在变革中的新兴市场来说,最难定价的就是定价权原本掌握在市场管理者手中的那些产品。一般来说,管理者们不会轻易把这些产品的定价权交给市场,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这些产品很赚钱(比如彩票或烟草),另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产品的价格过于敏感,管理者们唯恐市场化的过程中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就属于这类产品。
在1998年以后,中国的金融市场管理层希望以低利率的措施刺激经济,使其得以高速发展。在2003年后,这种低利率逐渐得到控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逐渐被提高。而那些已经蓬勃发展起来的加工业和房地产企业的现金饥渴却没有从此消除。市场需求从各个渠道被满足的结果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货币市场、信托、债券及民间贷款融资所占的比重却越来越大。
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市场管理层出于对此前放出的巨额流动性的担忧,再次收紧银行贷款口径。这种做法客观上给影子银行体系留出了生存空间,甚至商业银行由于利益驱使也非常热衷于通过表外业务的金融创新来规避金融监管层的监管。
为了降低工商企业的杠杆率、压缩影子银行的规模,央行在2014年使出了很多更加精准的调控手段,并逐渐放大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可浮动的范围。当然,如果把利率完全市场化则非常有利于通过市场定价更客观地表现出市场对资金的渴求状况,商业银行也会因为自主空间变大而产生更多的金融产品创新。
在中国现在结构性资金饥渴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当然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一些额外的风险。这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化相对于被管制的利率更加具有不可知性,商业银行如果想从存贷款差额中获利,那么这种获利方式的风险也提高了。
就像周小川说的,在2015年中国的商业银行利率很可能只开放一半,只有存款利率市场化,而管理层对贷款利率的放开还持谨慎态度。这很可能是由于金融市场管理者们担心,贷款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那些对资金饥渴而对利率不敏感的公司以很高的价格从商业银行获取资金,这会造成可能出现泡沫的行业得到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需要资金、同时对利率敏感的公司采取惜贷的态度。而管理层想要的结果与此正好相反。
当然,上边说的是个趋势上的问题。即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就在眼前,商业银行给出的存款利率也不会出现大的波动。特别是那些拥有全国网络的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它们的存款对象主要是大型工商企业,后者对利率出现微调并不敏感,而是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在资金安全和银行服务的方便和效率上,因为存款利息市场化而频繁将存款搬家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存款利率市场化在短期内,会在小型地方商业银行吸收存款问题上表现出更明显的作用。
不过全方位的利率市场化实际上会对大型银行和整体效率更高的银行更有好处,因为它们更可能通过资金的规模效应或者更高的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地方性商业银行最好的结局是被那些大的金融控股集团收购—如果这种收购被金融决策当局允许,而且也有人愿意要它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