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教学从小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结合教材,运用教材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德育因素。只要教师树立起德育意识,积极挖掘,并通过潜移默化,反复训练,适时适度地渗透,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有关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选择有说服力的数据、数学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围绕数学概念间的联系,用数的分解与合成,正比例与反比例等教学内容渗透“一一对应”、“对立与统一”等方面的辩证启蒙。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训练学生技能的因素
教师在编写教学方案时应善于挖掘,设计出(所教知识)由“已知”——“未知”的捷径,在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新学的知识。以“11—9”为例,我是这样设计的:设想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一个信封,里面装有11根小棒(让学生反复数),教师提出,如果让你从信封中拿出9根,想一想信封里还剩几根?(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信封里还剩2根)你们是怎样想的?甲生答:原来有11根小棒,我先拿出1根,又拿出8根,所以信封里还剩2根。乙生答:我先拿出1 O根小棒,从中去掉9根,剩下1根放进信封里,这时信封里还有2根。丙生答:原来信封有11根小棒,我拿出9根,信封必然还剩2根,因为9加2得11,那么11减9得2。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相应地板书:
甲:11-9=2想:11减1,再减8得2
乙:11-9=2想:10减9得1,1加1得2
丙:11-9=2想:9加2得11,11減9得2
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找出最佳计算方法。通过这样设计使枯燥的计算内容丰富了,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智力、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开发、培养。
三、利用教材的可实际操作因素。进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显而易见,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动手进行操作。在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演练、演示等方法去理解和掌握,在手脑并用中提高劳动技能素质。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切土豆,摸一下切出的部分(面),再切再摸两个面相交的部分(棱),再切再摸三条棱相交的部分(顶点),来认识组成几何形体的三要素;再从面、棱、顶点讲到长方体、正方体模型,研究模型的特征;最后从具体的模型抽象到平面图。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又切又摸,从感知到表象,不但增加了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操作不仅是探求新知识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让学生回答,用3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摆成后的长方体比原来少几个面?全班只有极少数同学回答错误。再让学生实际摆一下,通过亲自操作进一步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过的知识,并加深记忆。
四、恰当抓住教材的兴趣因素,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所教知识感兴趣时,会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记忆力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报一个两位数、一个三位数,要求都能被3整除。这顿时难住了学生,而教师却轻松说出了一连串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如果教师能不断以教材内容的兴趣因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学生都会喜欢数学,这就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五、重视教材内容与学生个性差异的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抓住教材内容与学生个性差异的有机结合,精心巧妙设计的练习,有的放矢的课后辅导,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活泼的课外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设计,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练习中可采取分类的方法,如练习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一是基础练习,完全仿照例题编写,要求全体学生都会做;二是变式练习,要求80%以上的学生做对;三是提高练习,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能吸收多少就算多少,只要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就达到目的了,以进行整体素质的培养。
紧密结合数学教材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育是主渠道,关键在于教师。让我们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思想,把他们培养成为跨世纪有用的人才。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德育因素。只要教师树立起德育意识,积极挖掘,并通过潜移默化,反复训练,适时适度地渗透,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有关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选择有说服力的数据、数学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围绕数学概念间的联系,用数的分解与合成,正比例与反比例等教学内容渗透“一一对应”、“对立与统一”等方面的辩证启蒙。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训练学生技能的因素
教师在编写教学方案时应善于挖掘,设计出(所教知识)由“已知”——“未知”的捷径,在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新学的知识。以“11—9”为例,我是这样设计的:设想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一个信封,里面装有11根小棒(让学生反复数),教师提出,如果让你从信封中拿出9根,想一想信封里还剩几根?(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信封里还剩2根)你们是怎样想的?甲生答:原来有11根小棒,我先拿出1根,又拿出8根,所以信封里还剩2根。乙生答:我先拿出1 O根小棒,从中去掉9根,剩下1根放进信封里,这时信封里还有2根。丙生答:原来信封有11根小棒,我拿出9根,信封必然还剩2根,因为9加2得11,那么11减9得2。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相应地板书:
甲:11-9=2想:11减1,再减8得2
乙:11-9=2想:10减9得1,1加1得2
丙:11-9=2想:9加2得11,11減9得2
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找出最佳计算方法。通过这样设计使枯燥的计算内容丰富了,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智力、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开发、培养。
三、利用教材的可实际操作因素。进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显而易见,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动手进行操作。在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演练、演示等方法去理解和掌握,在手脑并用中提高劳动技能素质。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切土豆,摸一下切出的部分(面),再切再摸两个面相交的部分(棱),再切再摸三条棱相交的部分(顶点),来认识组成几何形体的三要素;再从面、棱、顶点讲到长方体、正方体模型,研究模型的特征;最后从具体的模型抽象到平面图。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又切又摸,从感知到表象,不但增加了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操作不仅是探求新知识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让学生回答,用3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摆成后的长方体比原来少几个面?全班只有极少数同学回答错误。再让学生实际摆一下,通过亲自操作进一步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过的知识,并加深记忆。
四、恰当抓住教材的兴趣因素,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所教知识感兴趣时,会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记忆力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报一个两位数、一个三位数,要求都能被3整除。这顿时难住了学生,而教师却轻松说出了一连串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如果教师能不断以教材内容的兴趣因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学生都会喜欢数学,这就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五、重视教材内容与学生个性差异的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抓住教材内容与学生个性差异的有机结合,精心巧妙设计的练习,有的放矢的课后辅导,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活泼的课外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设计,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练习中可采取分类的方法,如练习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一是基础练习,完全仿照例题编写,要求全体学生都会做;二是变式练习,要求80%以上的学生做对;三是提高练习,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能吸收多少就算多少,只要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就达到目的了,以进行整体素质的培养。
紧密结合数学教材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育是主渠道,关键在于教师。让我们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思想,把他们培养成为跨世纪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