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文化在初中数学中的渗透,要与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首先在于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其次在于优良数学观念的养成,最后还在于解题思维的发散。基于此,传统文化概念的引入要为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提供便利;传统文化典故中所蕴含的观念也可以为培养学生相关数学观念作参考;传统文化故事亦可以用来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养成优良的数学解题思维。本文特围绕此三方面来具体阐述,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创新参考,为学生进步发展积累新启示。
关键词:初中数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对教学创新发展的精华。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从中提取可以融入在教学创新上的文化宝藏,是每一位教师应当积极探索的课题。就初中数学教学来说,传统文化与之是听起来不太相干的两个概念,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可以与数学有机结合的精华是不容易的。毕竟数学是研究数字的科学,充满着数理的意味;而傳统文化是关于文学和艺术的概念,充满着文艺的气息。两者之间的共通点和联结点需要我们努力挖掘和感悟,并不断在教学中进行尝试和自我反思的。
一、引入传统文化概念,便于概念理解
在数学学习的初步环节,对于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是基础。在数学概念讲解中,教师可以引入传统文化概念,通过对其中传统文化概念的讲解,帮助学生联想到自己所学的数学概念上,从而达到强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的目的。
例如:为了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本人为大家讲解了“干支纪年法”这一传统文化概念。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于是古人将这两组进行如下组合来纪年: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丁卯年……到了天干用完后,地支还剩俩(即癸酉年之后,地支还剩戌和亥),那么天干就返回去用甲和地支元素接着组合,于是在癸酉年之后便是甲戌年。同理,地支用完了也返回去用子再开始与天干元素组合,如癸酉年之后为:甲戌年、乙亥年、丙子年、丁丑年……这样依次类推下去,最后一直组到癸亥年,天干地支正好同时用尽,同时返回到最开始的甲和子,这样干支纪年才经历了一个轮回。在此一轮回中,一共有六十个纪年。
这就体现了数学当中的“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天干的个数是10,地支的个数是12,由于12比10多偶数数字,则会出现奇数顺序的天干地支元素是永远不可能与偶数顺序的天干地支元素组合的。因此,看上去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要相互组合成120种类别,其实是要打对折的,只有60种组合类别。而数字10与12的最小公倍数就是60,由此可见,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干支纪年法”这一概念的学习认识,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最小公倍数这一数学概念。
二、引入传统文化典故,培养数学观念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还要切实帮助学生养成优质的数学观念。在培养学生数学观念上,运用传统文化典故,同样可以收到奇效。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传统文化典故,帮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然后引导学生联想到数学学习上来,以帮助学生养成相关的数学观念。
例如:在讲概率与统计的时候,本人着重引导学生树立新的数学观念—随机观念。由于之前学习数学,大都需要精确计算数字以及精准计量图形,学生在此期间大都形成了确定性的数学观念。倘若在学习概率和统计的知识时还以确定性的数学观念,是很难学好这一部分的知识的,更无从论理解概率这一概念了。因此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随机观念。
为此,本人特意引用了传统文化典故“田忌赛马”来启发学生。
齐威王手下俱是顶级马,而田忌手下俱是同等级都稍差的马,那么无论如何调整马的对阵情况,田忌都不能拥有全胜的机会,能够做到三局全胜的反倒是齐威王。站在田忌的立场上,倘若还要局限在用确定性的数学理念来看待问题,只想着每次都能取胜,那是不切实际的;而只有以随机观念来看待问题,不求每一轮赛马都能胜,而是通过一次性价比极高的败(以下等马兑掉上等马),来达到最终胜场上的占优,做到三局两胜,才有最终获胜的可能。这正体现了概率与统计中的“取胜概率”。
总之,数学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典故,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或是学到一些新的数学观念,或是更新固有旧的数学观念,从而真正受益无穷。
三、引入传统文化故事,发散解题思维
传统文化还可以运用到对学生解题教学中来,教师通过解析在一些传统文化故事中所体现出的道理,并将其引申在数学范畴中,以启发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一些题目的思路,实现解题思维的发散。
例如:曹冲称象这一脍炙人口的传统文化故事中,就体现了数学中的“等量代换”思想。等量代换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有着重要作用。曹冲称象就是通过用一批石头的重量来等同于大象的重量,然后将一块一块的石头进行称重加总最后得出大象的重量,这样巧妙地解决了无法直接称重大象的难题,将一个复杂的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等量代换数学解题思维的体现。等量代换数学思想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巧妙避开题目里面的难以直接求解的部分,而通过其他方式来协助解题的完成,通过曲线转换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在这样生动故事的启发下,学生通常能在高涨的听讲兴趣下深入思考,获得启发,从而更加明白良好数学解题思维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故事的引入,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在教师的引导下,这些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数学解题思想,并帮助学生具体化对数学解题思想在某些领域的应用的认识,以促进学生解题思维的发散。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概念、典故以及故事可以分别寓于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观念培养和解题思维传授中,以充分发挥其启发式的效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精华的提炼,还有很广阔的发挥空间。尤其是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群体,更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工作,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促进新元素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屈景兰,潘祥万.初中数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构建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2020(11)
[2]潘晶.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初中数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对教学创新发展的精华。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从中提取可以融入在教学创新上的文化宝藏,是每一位教师应当积极探索的课题。就初中数学教学来说,传统文化与之是听起来不太相干的两个概念,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可以与数学有机结合的精华是不容易的。毕竟数学是研究数字的科学,充满着数理的意味;而傳统文化是关于文学和艺术的概念,充满着文艺的气息。两者之间的共通点和联结点需要我们努力挖掘和感悟,并不断在教学中进行尝试和自我反思的。
一、引入传统文化概念,便于概念理解
在数学学习的初步环节,对于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是基础。在数学概念讲解中,教师可以引入传统文化概念,通过对其中传统文化概念的讲解,帮助学生联想到自己所学的数学概念上,从而达到强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的目的。
例如:为了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本人为大家讲解了“干支纪年法”这一传统文化概念。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于是古人将这两组进行如下组合来纪年: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丁卯年……到了天干用完后,地支还剩俩(即癸酉年之后,地支还剩戌和亥),那么天干就返回去用甲和地支元素接着组合,于是在癸酉年之后便是甲戌年。同理,地支用完了也返回去用子再开始与天干元素组合,如癸酉年之后为:甲戌年、乙亥年、丙子年、丁丑年……这样依次类推下去,最后一直组到癸亥年,天干地支正好同时用尽,同时返回到最开始的甲和子,这样干支纪年才经历了一个轮回。在此一轮回中,一共有六十个纪年。
这就体现了数学当中的“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天干的个数是10,地支的个数是12,由于12比10多偶数数字,则会出现奇数顺序的天干地支元素是永远不可能与偶数顺序的天干地支元素组合的。因此,看上去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要相互组合成120种类别,其实是要打对折的,只有60种组合类别。而数字10与12的最小公倍数就是60,由此可见,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干支纪年法”这一概念的学习认识,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最小公倍数这一数学概念。
二、引入传统文化典故,培养数学观念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还要切实帮助学生养成优质的数学观念。在培养学生数学观念上,运用传统文化典故,同样可以收到奇效。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传统文化典故,帮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然后引导学生联想到数学学习上来,以帮助学生养成相关的数学观念。
例如:在讲概率与统计的时候,本人着重引导学生树立新的数学观念—随机观念。由于之前学习数学,大都需要精确计算数字以及精准计量图形,学生在此期间大都形成了确定性的数学观念。倘若在学习概率和统计的知识时还以确定性的数学观念,是很难学好这一部分的知识的,更无从论理解概率这一概念了。因此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随机观念。
为此,本人特意引用了传统文化典故“田忌赛马”来启发学生。
齐威王手下俱是顶级马,而田忌手下俱是同等级都稍差的马,那么无论如何调整马的对阵情况,田忌都不能拥有全胜的机会,能够做到三局全胜的反倒是齐威王。站在田忌的立场上,倘若还要局限在用确定性的数学理念来看待问题,只想着每次都能取胜,那是不切实际的;而只有以随机观念来看待问题,不求每一轮赛马都能胜,而是通过一次性价比极高的败(以下等马兑掉上等马),来达到最终胜场上的占优,做到三局两胜,才有最终获胜的可能。这正体现了概率与统计中的“取胜概率”。
总之,数学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典故,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或是学到一些新的数学观念,或是更新固有旧的数学观念,从而真正受益无穷。
三、引入传统文化故事,发散解题思维
传统文化还可以运用到对学生解题教学中来,教师通过解析在一些传统文化故事中所体现出的道理,并将其引申在数学范畴中,以启发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一些题目的思路,实现解题思维的发散。
例如:曹冲称象这一脍炙人口的传统文化故事中,就体现了数学中的“等量代换”思想。等量代换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有着重要作用。曹冲称象就是通过用一批石头的重量来等同于大象的重量,然后将一块一块的石头进行称重加总最后得出大象的重量,这样巧妙地解决了无法直接称重大象的难题,将一个复杂的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等量代换数学解题思维的体现。等量代换数学思想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巧妙避开题目里面的难以直接求解的部分,而通过其他方式来协助解题的完成,通过曲线转换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在这样生动故事的启发下,学生通常能在高涨的听讲兴趣下深入思考,获得启发,从而更加明白良好数学解题思维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故事的引入,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在教师的引导下,这些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数学解题思想,并帮助学生具体化对数学解题思想在某些领域的应用的认识,以促进学生解题思维的发散。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概念、典故以及故事可以分别寓于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观念培养和解题思维传授中,以充分发挥其启发式的效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精华的提炼,还有很广阔的发挥空间。尤其是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群体,更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工作,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促进新元素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屈景兰,潘祥万.初中数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构建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2020(11)
[2]潘晶.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