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历史上的扬州,
时而歌舞升平,时而战火纷飞。
从汉朝开始,扬州就成为最大的食盐市场,
养活了一大批盐商,也改变着这座城市。
如今,盐商不复在,
只有一座座园林式的盐商大院,
见证着昔日辉煌。
扬州不着急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姜夔怀着对扬州的无限向往,创作了《扬州慢》的词牌。当然,扬州早已从那段历史中几落几起, 《扬州慢》已经是一种典型的慢生活方式。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是扬州令人艳羡的慢生活,扬州人有了吃早茶的习惯。走遍扬州,可以看到遍布全城大大小小的各式餐铺饭馆。小摊有小摊的风味,馆子有馆子的情调,不变的是扬州吃早茶的讲究。一壶上好的龙井,配上一盘烫干丝,一碗鱼汤面,一笼蟹黄包,这便是清晨的味道。坐在茶馆里,清丽的唱词和悠扬的旋律送入耳中,好不惬意。到了晚上,扬州人把泡澡的“泡”发挥到极致,人们一定要在池子里泡够时间泡到位,在雾气昭昭中叽里呱啦说着扬州话,接着让搓澡师傅搓一搓,顿感无比的轻松和舒坦。这种慢生活源自盐商的繁荣时代,因为盐商实在是太有钱了,普通一个家丁挣的钱也足够养活一大家子,导致扬州“盛产”大量闲人,没事就往茶馆和澡堂跑,甚至有的人一起床就得往茶馆跑,因为他们的洗漱用品都在茶馆。
如果说盐让扬州繁荣,水则是扬州的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古运河哺育了扬州,赋予扬州城水的气质。水上园林、古韵水城、清净湿地、浩瀚长江,水上的慢生活似乎也来得更纯粹、更自然、更多彩。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扬州三湾中,盐商私宅、宗教庙堂、古港古渡、帝王遗迹等依水而生,星罗棋布,和那些名家名句一起,讲述着扬州城的古老故事。
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此时的扬州烟雨朦朦,稀有的琼花正当盛开,花香扑鼻,是旅游的黄金季节。欣赏琼花的最佳去处,首推大明寺,这座蜀冈中峰之上的千年古刹,其建筑和园林在历代都享有盛名。大明寺脚下,便是更加久负盛名的瘦西湖,清代康乾两帝南巡的必到之处,也是众多盐商巨子为斥巨资构建的园林大作。若要领略私家园林,就要数个园与可园。这些盐商的园林作品,是他们留给后代扬州人的财富。
一座被商人改变的城
在近代人陈去病的《五石斋》中有这么一句话:“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这是一个被商人改变的城市。商人,来自徽州。明清时期,尤其是经历了“扬州十日”的扬州,必然是以商业为主,政府把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史和两淮盐运御史设在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这时候,扮演主角的是徽商。
这个群体在扬州的崛起和皇权对于盐的垄断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他们讲究对皇家的“报效”。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都是由当地的大盐商代替地方官员接待的。当时修建大量的行宫,甚至改写了扬州的城市格局,形成了以这些行宫为中心,以大盐商住宅、盐商书院、商业区、民宅逐渐扩散的城市空间。
明朝时,扬州有个说法叫做“秦腔歙语满天下”,山西、陕西、徽州三地的商人是扬州的主流。到了康熙年间,情况有所变化—陕退,晋转,徽进,徽商成为两淮盐商的主流。
盐商运销食盐,必须向盐运使衙门交纳盐课银,领取盐引,然后才可以到指定的产盐地区向灶户买盐,贩往指定的行盐地区销售。但领取盐引则须凭引窝,即证明拥有运销食盐特权的凭据。盐商为了得到这种特权,须向政府主管部门认窝。认窝时,要交纳巨额银两。握有引窝的盐商就有了世袭的运销食盐的特权。
很多影视作品都曾描绘过清朝盐商的形象,他们手里白花花的盐,就是白花花的银子。依靠从政府手中得到的资源,他们收获巨额商业垄断利润,成为政府重要的赋税来源,军需、河工、赈灾。
“又雅又俗,亦儒亦商”是扬州盐商的总体评价,他们造就了“扬州八怪”一类人物,成为艺术赞助人;他们也重视享乐,疯狂消费,因为他们实在太有钱,连他们的家丁都有强大的购买力。这个城市的盐商在疯狂消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市民文化和高度专业化的消费市场。盐商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于是形成了成熟的园林建筑市场,养活了大批的花匠、瓦工、木工;盐商喜欢灯红酒绿,于是扬州出现了发达的戏曲艺术和戏院;盐商喜欢山珍海味,于是出现了淮扬菜系和名厨;盐商喜欢悠闲,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茶馆和澡堂。盐商喜欢逛妓院,妓女又好打扮,于是扬州出现了香粉业。清末民初最有名的扬州香粉就是汪礼珍的夫家谢馥春的香粉。盐商的消费导致了整个城市的繁荣,他们是为拉动城市的内需买单的人。
盐商第一楼
卢氏盐商住宅
卢氏盐商住宅被誉为“盐商第一楼”,坐落在康山文化园旁,临街朝南的大门气派而考究。门楣上的砖雕异常精美,虽经沧桑岁月,但仍可辨出砖雕上神态各异的人物活泼灵动,栩栩如生。整个卢宅构筑考究、豪华气派。前后共有九进建筑,200多处房间。卢氏园中的门楼、住宅楼、意园、藏书楼等,为保存完好的原有建筑。旧馆后有装修考究的藏书楼一座,保存得相当完好。藏书楼西侧有一架在扬州罕见的百余年古紫藤。
置身其中,淮海厅、兰馨厅、涵碧厅、怡情楼,厅厅相连,气派非凡。漫步宅内,从第一进到第四进,天井两侧分布着小型花园,假山、花草、布局风格各异,构思精巧。深入后院,意园里盔顶六角亭、石船舫、水池等相映成趣。卢宅前后进深达百余米,占地面积6100多平方米,是反映扬州盐文化的重要古迹。从外表看古宅青砖黛瓦与一般住宅无异,但置身其中,一种“藏富不露”的恢宏之气扑面而来。经过修复,不但古建筑获得了新生,往日盐商的富庶也得以重现。
旅游信息
地址:广陵区康山街22号
门票:20元
特色:卢宅内的上下午茶,以卢氏菜谱中的蒸饺、汤包和五丁包等为主 周边看点:康山文化园、淮扬菜博物馆、何园
淮扬菜
扬州还是淮扬菜的发源地,著名的“三头”(蟹粉狮子头、扒烧整猪头、拆烩鲢鱼头)就是扬州菜的代表作。在四望亭路及望月路一带是扬州的美食聚集地,到冶春茶社来一份蟹黄汤包,品尝最美妙的扬州味道。
扬州戏曲
扬州清曲作为中国江苏历史悠久并具有影响力的曲艺之一,其早在清代康、乾年间就曾鼎盛一时,并流传于全国的很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是由本地小调发展而来,且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和地域特性,曲词题材的选择极其广泛,曲目非常丰富。演唱者分为“阔口”以及“窄口”,都是“以字行腔”,注重腔韵和发声。晚上到茶楼去品茗听戏,谈天说地也是扬州人重要的夜生活。
谢馥春
创立于道光10年的谢馥春是中国第一家化妆品企业,制作的香粉以形似鸭蛋而闻名于世,一度是国际知名的化妆品品牌。扬州出美女,恐怕也有谢馥春的功劳。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位去世的扬州盐商千金汪礼珍老人,既是扬州末代盐商汪氏家族第四代长女,又是扬州着名香粉商号谢馥春家族第五代媳妇,汪家旧宅——汪氏小苑中至今仍保留着她的闺房。
大而精的代表
汪氏小苑
如果说个园以园林见长,汪氏小苑则继承了徽派建筑的衣钵,它遗存老房旧屋近百间,建筑面积1580余平方米,是今存扬州大住宅中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盐商住宅之一。其宅特点是房屋布局规整,装饰雕琢精湛,庭园玲珑精巧,文化底蕴丰厚。
小苑的主人汪竹铭同样也是徽商,因此其建筑几乎与安徽黄山脚下的黟县宏村民居形制一样。住宅横为三路并列,纵为主房三进延伸,前后中轴贯穿,左右两厢对称,体现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正厅旁厢边廊,堂后寝室耳房,体现尊卑有等、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构屋取奇数组合,体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神秘风水意识。住宅庭院比例均衡,通风采光充足,纵横互联相通,内外分合自如,是扬州大宅门传统格局形式之一。
小苑的建造和翻修年代一直从清末到民初,社会动荡,战争不断,盐商已不能与清中叶相比,但小苑的精美雕刻和灵巧布置,都能让人看到主人的艺术造诣与经济实力。也因为战乱,小苑中有有暗门、暗室、暗壁、暗阁、暗藏宝洞,似乎在讲述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宅门往事。
旅游信息:
地址:东圈门历史街区东首地官第18号
门票:35元
周边看点:中国剪纸博物馆、马氏住宅、火星庙遗址
古典园林孤例
个园
卢氏宅是经过现代人修复的,而说到保存最完整的盐商大院,首推个园。个园的建造者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是盐商等级中最高级的,自然修建的园林也是无比寻常。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人们都熟知何园的复道回廊,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把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誉为立交桥雏形。然而极少有人知道,比何园早建65年的个园,也运用了复道回廊的设计手法,而廊道与分峰用石的假山巧妙相连,更是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个园的叠石艺术,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旅游信息:
地址:广陵区盐阜东路10号
门票:旺季45元,淡季30元
周边看点:长乐客栈、武当行宫、中国玉器博物馆
时而歌舞升平,时而战火纷飞。
从汉朝开始,扬州就成为最大的食盐市场,
养活了一大批盐商,也改变着这座城市。
如今,盐商不复在,
只有一座座园林式的盐商大院,
见证着昔日辉煌。
扬州不着急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姜夔怀着对扬州的无限向往,创作了《扬州慢》的词牌。当然,扬州早已从那段历史中几落几起, 《扬州慢》已经是一种典型的慢生活方式。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是扬州令人艳羡的慢生活,扬州人有了吃早茶的习惯。走遍扬州,可以看到遍布全城大大小小的各式餐铺饭馆。小摊有小摊的风味,馆子有馆子的情调,不变的是扬州吃早茶的讲究。一壶上好的龙井,配上一盘烫干丝,一碗鱼汤面,一笼蟹黄包,这便是清晨的味道。坐在茶馆里,清丽的唱词和悠扬的旋律送入耳中,好不惬意。到了晚上,扬州人把泡澡的“泡”发挥到极致,人们一定要在池子里泡够时间泡到位,在雾气昭昭中叽里呱啦说着扬州话,接着让搓澡师傅搓一搓,顿感无比的轻松和舒坦。这种慢生活源自盐商的繁荣时代,因为盐商实在是太有钱了,普通一个家丁挣的钱也足够养活一大家子,导致扬州“盛产”大量闲人,没事就往茶馆和澡堂跑,甚至有的人一起床就得往茶馆跑,因为他们的洗漱用品都在茶馆。
如果说盐让扬州繁荣,水则是扬州的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古运河哺育了扬州,赋予扬州城水的气质。水上园林、古韵水城、清净湿地、浩瀚长江,水上的慢生活似乎也来得更纯粹、更自然、更多彩。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扬州三湾中,盐商私宅、宗教庙堂、古港古渡、帝王遗迹等依水而生,星罗棋布,和那些名家名句一起,讲述着扬州城的古老故事。
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此时的扬州烟雨朦朦,稀有的琼花正当盛开,花香扑鼻,是旅游的黄金季节。欣赏琼花的最佳去处,首推大明寺,这座蜀冈中峰之上的千年古刹,其建筑和园林在历代都享有盛名。大明寺脚下,便是更加久负盛名的瘦西湖,清代康乾两帝南巡的必到之处,也是众多盐商巨子为斥巨资构建的园林大作。若要领略私家园林,就要数个园与可园。这些盐商的园林作品,是他们留给后代扬州人的财富。
一座被商人改变的城
在近代人陈去病的《五石斋》中有这么一句话:“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这是一个被商人改变的城市。商人,来自徽州。明清时期,尤其是经历了“扬州十日”的扬州,必然是以商业为主,政府把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史和两淮盐运御史设在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这时候,扮演主角的是徽商。
这个群体在扬州的崛起和皇权对于盐的垄断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他们讲究对皇家的“报效”。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都是由当地的大盐商代替地方官员接待的。当时修建大量的行宫,甚至改写了扬州的城市格局,形成了以这些行宫为中心,以大盐商住宅、盐商书院、商业区、民宅逐渐扩散的城市空间。
明朝时,扬州有个说法叫做“秦腔歙语满天下”,山西、陕西、徽州三地的商人是扬州的主流。到了康熙年间,情况有所变化—陕退,晋转,徽进,徽商成为两淮盐商的主流。
盐商运销食盐,必须向盐运使衙门交纳盐课银,领取盐引,然后才可以到指定的产盐地区向灶户买盐,贩往指定的行盐地区销售。但领取盐引则须凭引窝,即证明拥有运销食盐特权的凭据。盐商为了得到这种特权,须向政府主管部门认窝。认窝时,要交纳巨额银两。握有引窝的盐商就有了世袭的运销食盐的特权。
很多影视作品都曾描绘过清朝盐商的形象,他们手里白花花的盐,就是白花花的银子。依靠从政府手中得到的资源,他们收获巨额商业垄断利润,成为政府重要的赋税来源,军需、河工、赈灾。
“又雅又俗,亦儒亦商”是扬州盐商的总体评价,他们造就了“扬州八怪”一类人物,成为艺术赞助人;他们也重视享乐,疯狂消费,因为他们实在太有钱,连他们的家丁都有强大的购买力。这个城市的盐商在疯狂消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市民文化和高度专业化的消费市场。盐商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于是形成了成熟的园林建筑市场,养活了大批的花匠、瓦工、木工;盐商喜欢灯红酒绿,于是扬州出现了发达的戏曲艺术和戏院;盐商喜欢山珍海味,于是出现了淮扬菜系和名厨;盐商喜欢悠闲,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茶馆和澡堂。盐商喜欢逛妓院,妓女又好打扮,于是扬州出现了香粉业。清末民初最有名的扬州香粉就是汪礼珍的夫家谢馥春的香粉。盐商的消费导致了整个城市的繁荣,他们是为拉动城市的内需买单的人。
盐商第一楼
卢氏盐商住宅
卢氏盐商住宅被誉为“盐商第一楼”,坐落在康山文化园旁,临街朝南的大门气派而考究。门楣上的砖雕异常精美,虽经沧桑岁月,但仍可辨出砖雕上神态各异的人物活泼灵动,栩栩如生。整个卢宅构筑考究、豪华气派。前后共有九进建筑,200多处房间。卢氏园中的门楼、住宅楼、意园、藏书楼等,为保存完好的原有建筑。旧馆后有装修考究的藏书楼一座,保存得相当完好。藏书楼西侧有一架在扬州罕见的百余年古紫藤。
置身其中,淮海厅、兰馨厅、涵碧厅、怡情楼,厅厅相连,气派非凡。漫步宅内,从第一进到第四进,天井两侧分布着小型花园,假山、花草、布局风格各异,构思精巧。深入后院,意园里盔顶六角亭、石船舫、水池等相映成趣。卢宅前后进深达百余米,占地面积6100多平方米,是反映扬州盐文化的重要古迹。从外表看古宅青砖黛瓦与一般住宅无异,但置身其中,一种“藏富不露”的恢宏之气扑面而来。经过修复,不但古建筑获得了新生,往日盐商的富庶也得以重现。
旅游信息
地址:广陵区康山街22号
门票:20元
特色:卢宅内的上下午茶,以卢氏菜谱中的蒸饺、汤包和五丁包等为主 周边看点:康山文化园、淮扬菜博物馆、何园
淮扬菜
扬州还是淮扬菜的发源地,著名的“三头”(蟹粉狮子头、扒烧整猪头、拆烩鲢鱼头)就是扬州菜的代表作。在四望亭路及望月路一带是扬州的美食聚集地,到冶春茶社来一份蟹黄汤包,品尝最美妙的扬州味道。
扬州戏曲
扬州清曲作为中国江苏历史悠久并具有影响力的曲艺之一,其早在清代康、乾年间就曾鼎盛一时,并流传于全国的很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是由本地小调发展而来,且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和地域特性,曲词题材的选择极其广泛,曲目非常丰富。演唱者分为“阔口”以及“窄口”,都是“以字行腔”,注重腔韵和发声。晚上到茶楼去品茗听戏,谈天说地也是扬州人重要的夜生活。
谢馥春
创立于道光10年的谢馥春是中国第一家化妆品企业,制作的香粉以形似鸭蛋而闻名于世,一度是国际知名的化妆品品牌。扬州出美女,恐怕也有谢馥春的功劳。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位去世的扬州盐商千金汪礼珍老人,既是扬州末代盐商汪氏家族第四代长女,又是扬州着名香粉商号谢馥春家族第五代媳妇,汪家旧宅——汪氏小苑中至今仍保留着她的闺房。
大而精的代表
汪氏小苑
如果说个园以园林见长,汪氏小苑则继承了徽派建筑的衣钵,它遗存老房旧屋近百间,建筑面积1580余平方米,是今存扬州大住宅中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盐商住宅之一。其宅特点是房屋布局规整,装饰雕琢精湛,庭园玲珑精巧,文化底蕴丰厚。
小苑的主人汪竹铭同样也是徽商,因此其建筑几乎与安徽黄山脚下的黟县宏村民居形制一样。住宅横为三路并列,纵为主房三进延伸,前后中轴贯穿,左右两厢对称,体现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正厅旁厢边廊,堂后寝室耳房,体现尊卑有等、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构屋取奇数组合,体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神秘风水意识。住宅庭院比例均衡,通风采光充足,纵横互联相通,内外分合自如,是扬州大宅门传统格局形式之一。
小苑的建造和翻修年代一直从清末到民初,社会动荡,战争不断,盐商已不能与清中叶相比,但小苑的精美雕刻和灵巧布置,都能让人看到主人的艺术造诣与经济实力。也因为战乱,小苑中有有暗门、暗室、暗壁、暗阁、暗藏宝洞,似乎在讲述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宅门往事。
旅游信息:
地址:东圈门历史街区东首地官第18号
门票:35元
周边看点:中国剪纸博物馆、马氏住宅、火星庙遗址
古典园林孤例
个园
卢氏宅是经过现代人修复的,而说到保存最完整的盐商大院,首推个园。个园的建造者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是盐商等级中最高级的,自然修建的园林也是无比寻常。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人们都熟知何园的复道回廊,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把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誉为立交桥雏形。然而极少有人知道,比何园早建65年的个园,也运用了复道回廊的设计手法,而廊道与分峰用石的假山巧妙相连,更是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个园的叠石艺术,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旅游信息:
地址:广陵区盐阜东路10号
门票:旺季45元,淡季30元
周边看点:长乐客栈、武当行宫、中国玉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