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儿科中,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系统疾病,常发于小儿6个月到2周岁之间,是对患儿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疾病,甚至是不及时治疗,会引发脱水、患儿体内电解质紊乱等,造成严重后果。此外,小儿腹泻不仅是患儿身体承受痛苦,家长更是恨不得以身替之,使家庭笼罩在一片焦虑的乌云中,严重影响家庭的和睦氛围,甚至会成为家庭破裂的导火线。因此,身为家长,必须要掌握小儿腹泻的治疗与药物选择方式,一旦发现孩子有腹泻的症状,就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治疗。
1 小儿腹泻的原因
(1)感染性。小儿由于感染病毒、细菌或者真菌而造成的腹泻称为感染性小儿腹泻,其临床表现为:明显的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增加并伴有粘液与脓血以及不同程度的低热和高热,还会出现脱水或体内电解质紊乱的情况。感染性小儿腹泻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小肠或结肠黏膜细胞在受到病毒、细菌或真菌的侵蚀后,会造成粘膜出血、水肿,导致脓血与粘液便的出现。
(2)非感染性。小儿由于喂养不当、饮食搭配不当、气候变化太快、过早使用脂肪或淀粉类食物扥导致的腹泻称之为非感染性小儿腹泻,可以通过服用助消化类药物予以缓解。
2 小儿腹泻的治疗与药物
2.1 预防与纠正脱水治疗
小儿腹泻会带走患儿体内大量的水分,极易造成患儿脱水的情况,因此,一旦发现患儿腹泻的症状,就要积极给与补水治疗,预防与纠正患儿脱水的问题。针对患儿在腹泻中脱水的问题,WHO(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通过口服补液盐的方式来治疗,这种方法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操作简单,在家中就可以完成操作;若是患者是新生儿或脱水症状严重,则可以通过静脉滴注补液的方式来纠正。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家长一旦发现患儿有脱水的情况,就认为静脉注射是最好的方法,无论脱水的程度,一律采取静脉补液,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般来说,中度及以下的脱水,只要做好口服补液的治疗就可以预防与纠正患儿脱水情况,不必要静脉滴注。
2.2 合理饮食
在小儿腹泻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让患儿补充足够的营养,注意患儿的饮食,但是也不能哪种营养高就吃哪种,而应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的喂养原则,还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调整饮食方式,避免食用不当造成急性肠胃炎而增加患儿小肠渗透压力。患儿饮食方式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若是母乳喂养,则要适当延长喂奶间隔、缩短哺乳时间;若是人工喂养,则应遵循喂养原则给予易于吸收的米汤或稀牛奶,并可让患儿适当喝一些易于消化的奶制品,如酸奶;②不能让患儿服用难以消化或高脂肪类食物,避免给肠胃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让患儿逐渐恢复肠胃的消化功能。
2.3 微生态制剂
小儿腹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患儿体内肠道菌群失调,这种情况造成的腹泻可以分为五类,即感染性、症状性、药物性、事务性以及原因不明性,反之,小儿腹泻也会使患儿体内肠道菌群失调。例如,当患儿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发的肠炎时,由于轮状病毒在肠道内的生长繁殖,会欺压肠道内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的生长环境,使这些细菌尤其是双歧杆菌减少或消失,造成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比例失调。可以说,腹泻和菌群失调是互为因果的,若是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患儿腹泻久治不愈。为了让患儿肠道内正常菌群比例恢复正常,治疗小儿腹泻,可以服用微生物制剂,让肠道内保护屏障充分发挥作用。小儿腹泻中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金双歧、培菲康、米雅、贝飞达、丽珠肠乐等。
2.4 抗病毒类药物
抗病毒类药物一般用于治疗由轮状病毒感染引发的小儿腹泻,这种疾病一般多发于秋季,为了能发挥抗病毒的效果并且调节患儿机体免疫力,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的药物为抗溃疡类药物——西咪替丁。这种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轮状病毒的特异性增殖以及病毒内核糖核酸的合成,同时还能改善患儿体内的肠胃微循环,增加肠道内的供血量与供氧量,使肠道内自身的抗病毒能力增强,来消灭肠道内的轮状病毒。
2.5 抗菌类药物
对于抗菌类药物在小儿腹泻中的治疗,WHO明确指出,90%的小儿腹泻患者不需要用抗菌类药物治疗;而国内也有相关的报道,至少70%的小儿腹泻患者不需要用抗菌类药物治疗,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抗菌类药物滥用的情况,而且若是在患儿发生腹泻后采用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可能不仅治疗效果没有多大改变,还会破坏患儿体内的正常菌群,让患儿肠道内的微生态失衡,患儿自身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进而增加患儿患上医源性疾病的概率。相关研究表明,细菌性感染的腹泻都有一定的自愈倾向,对于这类腹泻只需要预防与纠正患儿的脱水症状即可。抗生素主要是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类型是侵袭性细菌感染的,感染的细菌类型包括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以及空肠弯曲菌等,这类患儿的大便大多带有粘液与脓血。对于这些细菌感染性腹泻,常用的抗菌类药物为:①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可选择多黏菌素E、庆大霉素、新霉素;②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腹泻,首选药物为喹诺酮类药物,但是诺氟沙星对喹诺酮类药物有耐药性,可以换成环丙沙星予以治疗;③由空肠弯曲菌引发的腹泻,可以選择庆大霉素、诺氟沙星或者磺胺类药物。
1 小儿腹泻的原因
(1)感染性。小儿由于感染病毒、细菌或者真菌而造成的腹泻称为感染性小儿腹泻,其临床表现为:明显的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增加并伴有粘液与脓血以及不同程度的低热和高热,还会出现脱水或体内电解质紊乱的情况。感染性小儿腹泻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小肠或结肠黏膜细胞在受到病毒、细菌或真菌的侵蚀后,会造成粘膜出血、水肿,导致脓血与粘液便的出现。
(2)非感染性。小儿由于喂养不当、饮食搭配不当、气候变化太快、过早使用脂肪或淀粉类食物扥导致的腹泻称之为非感染性小儿腹泻,可以通过服用助消化类药物予以缓解。
2 小儿腹泻的治疗与药物
2.1 预防与纠正脱水治疗
小儿腹泻会带走患儿体内大量的水分,极易造成患儿脱水的情况,因此,一旦发现患儿腹泻的症状,就要积极给与补水治疗,预防与纠正患儿脱水的问题。针对患儿在腹泻中脱水的问题,WHO(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通过口服补液盐的方式来治疗,这种方法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操作简单,在家中就可以完成操作;若是患者是新生儿或脱水症状严重,则可以通过静脉滴注补液的方式来纠正。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家长一旦发现患儿有脱水的情况,就认为静脉注射是最好的方法,无论脱水的程度,一律采取静脉补液,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般来说,中度及以下的脱水,只要做好口服补液的治疗就可以预防与纠正患儿脱水情况,不必要静脉滴注。
2.2 合理饮食
在小儿腹泻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让患儿补充足够的营养,注意患儿的饮食,但是也不能哪种营养高就吃哪种,而应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的喂养原则,还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调整饮食方式,避免食用不当造成急性肠胃炎而增加患儿小肠渗透压力。患儿饮食方式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若是母乳喂养,则要适当延长喂奶间隔、缩短哺乳时间;若是人工喂养,则应遵循喂养原则给予易于吸收的米汤或稀牛奶,并可让患儿适当喝一些易于消化的奶制品,如酸奶;②不能让患儿服用难以消化或高脂肪类食物,避免给肠胃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让患儿逐渐恢复肠胃的消化功能。
2.3 微生态制剂
小儿腹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患儿体内肠道菌群失调,这种情况造成的腹泻可以分为五类,即感染性、症状性、药物性、事务性以及原因不明性,反之,小儿腹泻也会使患儿体内肠道菌群失调。例如,当患儿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发的肠炎时,由于轮状病毒在肠道内的生长繁殖,会欺压肠道内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的生长环境,使这些细菌尤其是双歧杆菌减少或消失,造成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比例失调。可以说,腹泻和菌群失调是互为因果的,若是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患儿腹泻久治不愈。为了让患儿肠道内正常菌群比例恢复正常,治疗小儿腹泻,可以服用微生物制剂,让肠道内保护屏障充分发挥作用。小儿腹泻中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金双歧、培菲康、米雅、贝飞达、丽珠肠乐等。
2.4 抗病毒类药物
抗病毒类药物一般用于治疗由轮状病毒感染引发的小儿腹泻,这种疾病一般多发于秋季,为了能发挥抗病毒的效果并且调节患儿机体免疫力,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的药物为抗溃疡类药物——西咪替丁。这种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轮状病毒的特异性增殖以及病毒内核糖核酸的合成,同时还能改善患儿体内的肠胃微循环,增加肠道内的供血量与供氧量,使肠道内自身的抗病毒能力增强,来消灭肠道内的轮状病毒。
2.5 抗菌类药物
对于抗菌类药物在小儿腹泻中的治疗,WHO明确指出,90%的小儿腹泻患者不需要用抗菌类药物治疗;而国内也有相关的报道,至少70%的小儿腹泻患者不需要用抗菌类药物治疗,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抗菌类药物滥用的情况,而且若是在患儿发生腹泻后采用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可能不仅治疗效果没有多大改变,还会破坏患儿体内的正常菌群,让患儿肠道内的微生态失衡,患儿自身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进而增加患儿患上医源性疾病的概率。相关研究表明,细菌性感染的腹泻都有一定的自愈倾向,对于这类腹泻只需要预防与纠正患儿的脱水症状即可。抗生素主要是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类型是侵袭性细菌感染的,感染的细菌类型包括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以及空肠弯曲菌等,这类患儿的大便大多带有粘液与脓血。对于这些细菌感染性腹泻,常用的抗菌类药物为:①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可选择多黏菌素E、庆大霉素、新霉素;②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腹泻,首选药物为喹诺酮类药物,但是诺氟沙星对喹诺酮类药物有耐药性,可以换成环丙沙星予以治疗;③由空肠弯曲菌引发的腹泻,可以選择庆大霉素、诺氟沙星或者磺胺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