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大夫做客 BQ讲堂 2014年第一期!这个消息先在周刊的朋友圈中引起了一阵“骚动”,那些近水楼台的父母和准父母们,早早进行了踊跃的预约。“崔大夫说……”早已成为很多父母间沟通交流的常用句式了,明星医生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然而,崔大夫的号召力和明星般的光环,并不仅仅来自于加之在他姓名之后的若干头衔,更多的是他对于育儿的科学态度,以及十多年致力于科普的孜孜努力。办讲座、开办个人网站回答父母问题,写博客、写微博,他的行动始于新媒体到来之前。如今微博粉丝 210余万的他是很多商家看中的目标,他却只说一句“只做教育微博,回答看病中遇到的问题,微博中连自己出的书也不推荐。”
1月 12日,周日,和崔大夫见面时是中午12点半,他刚刚参加完一个医学教材的出版讨论会,没有午餐,“都是医学界的前辈,早退不好。咱们赶紧去讲堂的地点吧,一会儿随便吃个鸡蛋煎饼就行,别迟到了。”同行的崔太太说,他常常午餐都非常简单,在医院看病,被家长们拖住是常事儿。
在路上,崔大夫也讲了很多看病中的事情,“医生要取得家长们的信任,那么职责从单纯的看病就要扩展到心理等诸多层面,有时,你说孩子有病,家长也急,说孩子没病,家长也急,太焦虑了!经常一个病人看 40多分钟,除了主诉,更多是从各个方面给家长讲通道理,让他们放松下来。”
“比如最近甲流患者多,有可能一天都是这一类的小患者,对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要同等对待,每个人都要相同的话讲一遍。”崔大夫说完,崔太太也说,“大夫不能性子急,对每个患者耐心,也是对医生最大的考验。”
崔太太和崔大夫曾是儿科同行,她说了很多遍,“崔大夫这人,特别执著,”来到和睦家医院工作之前,他已经是儿童医院最重要科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副主任医师”,前途一片光明,但他竟有魄力决定在外资医院试验一片天地。他科普的重要领域是婴幼儿过敏,现在很多妈妈能有意识的把发育中的问题和过敏相关联,而在十多年前他初录过敏讲座光盘却几乎卖不出去,这十多年,儿子和他聊天的重要话题都是“你可以如何进行过敏科普”。
虽然现在担任医院的儿科主任,但他门诊、病房、甚至急诊都常出,“不能只听汇报,每个环节都要亲自了解。”面试新医生,他不看重海归或者博士,而是临床经验和想法,“如果对一种疾病的治疗总是‘大家都这么做’而没有自己的想法,我肯定不会要。”2013年 4月,他和部分同事赴四川地震灾区进行医疗援助,不考虑条件或者安全,他说“我是一名医生,那里应该需要我”。新书《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系列,一年累计销量逾百万,读者的反馈是实用好读,这背后崔大夫的执著努力是,“问题先行,坚持配漫画,一目了然。如果是长篇大论的传统写法我也就没必要出。”……
最后,午饭以 10元的炸酱面解决了。在位于南池子大街皇城艺术馆举办的讲座交流,原定一个半小时,延长到两个半小时,但还有意犹未尽的家长在活动后将崔大夫团团围住。讲座结束,天已渐黑,崔大夫没有回家,而是直奔医院处理工作。
“很久没有在周末休息过了”。
忙碌,已经成为他的生活常态。
讲堂目击
“许多家长的医学知识,都是从广告学来的,并不科学。”
孩子生病意味着什么?
一次生病肯定会受到伤害,但也是身体机能提高的过程。千万别把疾病当作一个特殊的事情去理解,疾病是健康状态的一部分,它对身体既有机能激发的过程也有伤害的过程,在这种相辅相成的过程中人的健康才能得到保证。不要把吃馒头当成全是利,生病全是弊,人只有在利弊之间处理好,健康才会很好的体现。所以大家不要惧怕孩子生病,更不要祈祷着孩子天天不生病。
有没有最佳治疗?
没有最佳,只有适宜,所谓适宜治疗就是疾病痊愈速度虽偏慢,但预后良好不会引起远期健康问题。不要催促医生最快的给孩子看好,如果上了最重的药,可能很快症状好转,但是却埋下健康隐患。
全身治疗好还是局部治疗好?
当然是局部治疗好,比如呼吸道疾病,能雾化吸入,就不打针吃药。有的家长觉得雾吸孩子不接受会哭,但是哭更利于药物的吸入。大家别因为孩子哭就心碎而乱了方寸。同时要注意 3岁以内的孩子尽可能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利弊也要平衡。
能不能一次治愈?
疾病不一定在第一次就保证清楚的被诊断,因此医生会告诉你如果孩子有什么情况来复诊。过早的带孩子去看病,医生很难一下子就确定所有的病因,有时症状都还没有完全表现,这个时候医生给你的治疗会相对比较简单,因此需要家长有良好的心态。如果一个病换了好几个医生看,并不利于有效治疗。
药物治疗好还是物理治疗好?
当然物理治疗好。比如发烧的孩子可以泡澡,至少 15分钟,保证浴室的温度,同时水温要高于孩子的体温。让人体皮肤主动调节散热过程。如果要用药,家长要阅读药物说明,至少要看注意事项并知晓不良反应,正确理解新药,并不是所有的新都是最好和最安全的。
如何向医生提供病史?
疾病过程回顾,主要包括发现疾病时间,家庭类似疾病,有可能孩子感冒发烧之前家人也有这种情况出现,主要症状表现,疾病变化趋势是什么。
简单明了记录,比如数量化症状,时间性变化,什么时间测量体温大概多少度,什么时间吃了什么药、多少量等。
症状变化过程,例如发烧从高到低,是药物干预了,还是自然变化的。
叙述症状得当,少用虚词,多用数据,客观描述,如果对医生讲“老不好、总在哭、老不吃饭等”。这些含糊的词语只是在给医生传达一种情感。 一般状况变化,简言之就是:吃、喝、拉、撒、睡。
打完预防针发烧了,就不好吗?
孩子打预防针之后发烧说明这种预防针引起的发烧可能预防这个病,预防针就是一个模拟疾病的过程。
《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
有着 27年儿科临床经验的崔大夫,本着“不做育儿百科,不做空洞理论 ”的原则,出了这套“图解育儿”系列书,既是为了给妈妈们最舒服的用户体验,也是想把育儿的方法讲的通俗易通,让新手父母真正能够看书育儿。
她推荐:
同意崔大夫的观点!药物不是治愈宝宝的唯一办法,这本书可以引导很多新妈妈护理新生儿的各种急症。有书,有漫画,总之我觉得 80后的妈妈会特别喜欢。
——白百何(演员)
现场提问
Q:我的孩子经常咳喘,不是先天性,也与过敏无关,是因为肺热还是受寒呢?
C:如果看中医会说肺寒、肺热,若看西医我们说咳嗽或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喘不等于哮喘》,什么叫 “喘 ”?如果我们的气道正常粗细,则气流通过的声音叫正常呼吸,气道粗细变化,则气流会发生变化。如果粗细不变,但是,一部分被分泌物堵上了,也会有喘的声音,但不是哮喘,也就是说经过化痰治疗后,喘会明显减少。如果使用支气管扩张药物就立马不喘了,这个就一定是哮喘,才跟过敏有关。
Q:我的孩子两岁了还不会说话,是不是不正常?
C:现在孩子说话普遍都晚,原因不全是发育落后,是家长管得太多。孩子哼一声,家长都知道他想做什么,没有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说话是一种表达方式,需不需要用这种表达决定于他认为这个事件的必要性。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平时说话用到的是面部的细小肌肉,这个细小肌肉最佳发育时期是两岁半之内,如果两岁半之内细小肌肉发育不好,即使他以后会说话了,都是大语调 。同时不太爱说话的小孩,也大多不爱咀嚼食物,这都和微小肌肉发育相关。人是一个整体,很多问题相辅相成。
Q:我的宝宝刚 86天,什么时候加辅食合适?
C:满四个月之后,可以从第五个月考虑。尊重孩子,想吃才给他吃这点很重要。同时妈妈在母乳喂养期间,先尝试准备给孩子添加的辅食,通过母乳喂养,看孩子吃的是否有问题,之后再给孩子添加,接受度自然就高。我们推荐的第一辅食就是营养米粉。
Q:我现在怀孕 7个月,生完孩子如果没奶,小孩喝哪种奶粉好?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家长期养的宠物已经三四年了,宠物会对小孩有影响吗?
C:现在就觉得生后母乳不足,属于信心不足。生后尽可能的早让孩子吸奶,吸的越频繁,奶下的越快越多。孩子不吸怎么办?用吸奶泵,可以选择电动吸奶泵,它的力量、频率、时间都可以控制。同时,出生的孩子哭不是因为饥饿,婴儿出生时体内带有的能量够他消耗三天,如果真的母乳不足,孩子出生后体重下降超出孩子出生时候的 7%以后才考虑加配方粉。但实际这种情况很少见。
宠物到你们家三四年了,说明你对宠物已经有耐受性了,你能耐受说明你的婴儿对宠物耐受也很强,他的遗传基因的表达方式跟你非常相似,如果孩子出生后你养新的宠物,孩子就不一定能耐受。
Q:女儿四个月了,纯母乳,身上的湿疹患处一直皮肤粗糙,而且沾水或者涂抹药膏还发红,怎样可以调理医治呢?
C:小婴儿湿疹与过敏有明显相关性。母乳喂养期间婴儿出现较为严重的湿疹的起因,多是生后早期吃过配方粉。为此,母乳期间,妈妈必须限制自己的饮食种类。寻找婴儿能够接受的妈妈食谱。再有,还要使用治疗湿疹的外用药物,包括激素、抗生素、润肤等药物和护肤成分。LGG和 BB12益生菌也会有一定作用。
Q:益生菌可以一直长期吃吗?吃到什么时候为好?
C:现在大家太过依赖益生菌,但并不能说明益生菌已是婴儿生长的必须药物。生理的母乳喂养是婴儿最早接触细菌,包括益生菌的机会。但目前婴儿生活环境过于干净,甚至无菌,导致婴儿接触细菌的机会越来越少,造成肠道菌群异常。只要保持干净环境,生活中去掉消毒剂,慎用抗生素,就不会过分依赖益生菌。
Q:请问 6个月以后的孩子要如何补充钙和其他微量元素?
C:正常婴幼儿没必要补充钙及其它微量元素,只有纯母乳喂养婴儿需接受额外 400国际单位 /天的维生素D。婴儿生长需要全面、均衡的饮食,而不是刻意补充微量元素。如何评估婴幼儿生长和发育,需要借用世界卫生组织的生长发育曲线,而不是微量元素、骨密度等检测。千万不要掉入缺少个别营养素的怪圈中。
后续关注
部分读者在这次BQ讲堂中,没有抢到提问机会,她们将问题留给了BQ,小编也请崔大夫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回答。
Q:发烧即为身体炎症的一种表现,只要发烧了就应该吃消炎药,不严重不需要去医院,自己买药即可。此观点对吗?
C:绝大多数发热都是炎症所致,但炎症并不意味就是细菌感染。细菌、病毒、支原体或过敏等都可以引起炎症反应,但抗生素,俗称消炎药,只针对细菌感染。而且,只有严重细菌感染才需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属于处方药,只有在医生指导下才可使用。如果必须使用抗生素,能口服不注射,必须按照医生建议服用足够时间。发热本身不会烧坏孩子,医生会根据引起发热的原因,确定诊断和治疗。
Q:儿童长期便秘怎么造成的,如何缓解?
C:便秘指的是大便干结和排便困难。常见原因是食物中纤维素摄入不足,致使大便中水分不足。因为纤维素被细菌败解可产生水溶性的短链脂肪酸,增加粪便中的水分,以使粪便变软。再有,引起便秘的原因是粪便在结肠内存留时间过长,粪便中水分回吸收过多,引发便秘。有时,结肠中的乙状结肠过长,也会造成粪便在肠道中存留时间过长,引发便秘。如果增加食物中纤维素,定时排便等方式不能解决便秘,可以咨询医生,排除肠道问题。
Q:我的孩子现在 9个月,尚未出过幼儿急疹,请问一定会出幼儿急疹吗?
C:绝大多数婴幼儿在 2岁之内会出现以高热 3-4日在先,皮疹在后的幼儿急疹,但不意味所有孩子一定会出现。对于,没有其它症状的高热,特别是有生以来第一次高热,应该考虑幼儿急疹。但幼儿急疹的诊断,毕竟是马后炮——只有出疹后才能诊断。切记——不是高热就需服用抗生素。
Q:近期,媒体报道了婴儿注射疫苗死亡事件,请问崔大夫,疫苗注射的时间可否延后?
C:疫苗是为了避免严重传染性疾病。预防接种能够在大范围内有效减少相应传染病对人类的伤害。疫苗接种程序与传染性疾病流行密切相关。延迟接种疫苗,就是增加了被传染病传染的机会。
Q:宝宝十个月,一直入睡困难,是缺钙吗?
C:婴儿入睡困难与缺少微量元素无关,与身体状况可能相关。比如:婴儿肠绞痛、便秘等腹部不适。再有,就是习惯所致。建议家长在孩子入睡前,营造安静环境;遇到孩子闹觉时,心态平和,让孩子哭一会儿,不要过于干预,这样孩子就会“学会”自行睡觉。睡觉前,干扰过多,不利婴儿入睡。
Q:孩子 5岁了,但是从 2岁开始就有些恐高现象,如:走过街天桥都有些害怕,不敢走;是生理还是心理原因,怎么解决?
C:恐高应该是心理问题。家长应该带孩子逐渐到不同高度的地方活动。家长应该放松心情,以鼓励和示范为表率。不要嘲笑、责备,应该鼓励。特别可以找同龄小朋友一同接触高处活动或秋千等游戏。
Q:怎样顺利的给两岁的宝宝喂药?把药溶在奶粉里对药效有影响吗?捏着鼻子灌药会不会把宝宝呛着?
C:首先家长不要在喂药前拿出特别的架势,造成孩子心理恐惧;再有,将药物溶于甜水或果汁中,让孩子服用。很多时候孩子不吃药,是被家长吓着了。捏着鼻子灌药实际上增加了呛水或药的可能,也增加了孩子的恐惧和抵抗,并不可取。当然,适当的语言引导也会取得一定效果。
然而,崔大夫的号召力和明星般的光环,并不仅仅来自于加之在他姓名之后的若干头衔,更多的是他对于育儿的科学态度,以及十多年致力于科普的孜孜努力。办讲座、开办个人网站回答父母问题,写博客、写微博,他的行动始于新媒体到来之前。如今微博粉丝 210余万的他是很多商家看中的目标,他却只说一句“只做教育微博,回答看病中遇到的问题,微博中连自己出的书也不推荐。”
1月 12日,周日,和崔大夫见面时是中午12点半,他刚刚参加完一个医学教材的出版讨论会,没有午餐,“都是医学界的前辈,早退不好。咱们赶紧去讲堂的地点吧,一会儿随便吃个鸡蛋煎饼就行,别迟到了。”同行的崔太太说,他常常午餐都非常简单,在医院看病,被家长们拖住是常事儿。
在路上,崔大夫也讲了很多看病中的事情,“医生要取得家长们的信任,那么职责从单纯的看病就要扩展到心理等诸多层面,有时,你说孩子有病,家长也急,说孩子没病,家长也急,太焦虑了!经常一个病人看 40多分钟,除了主诉,更多是从各个方面给家长讲通道理,让他们放松下来。”
“比如最近甲流患者多,有可能一天都是这一类的小患者,对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要同等对待,每个人都要相同的话讲一遍。”崔大夫说完,崔太太也说,“大夫不能性子急,对每个患者耐心,也是对医生最大的考验。”
崔太太和崔大夫曾是儿科同行,她说了很多遍,“崔大夫这人,特别执著,”来到和睦家医院工作之前,他已经是儿童医院最重要科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副主任医师”,前途一片光明,但他竟有魄力决定在外资医院试验一片天地。他科普的重要领域是婴幼儿过敏,现在很多妈妈能有意识的把发育中的问题和过敏相关联,而在十多年前他初录过敏讲座光盘却几乎卖不出去,这十多年,儿子和他聊天的重要话题都是“你可以如何进行过敏科普”。
虽然现在担任医院的儿科主任,但他门诊、病房、甚至急诊都常出,“不能只听汇报,每个环节都要亲自了解。”面试新医生,他不看重海归或者博士,而是临床经验和想法,“如果对一种疾病的治疗总是‘大家都这么做’而没有自己的想法,我肯定不会要。”2013年 4月,他和部分同事赴四川地震灾区进行医疗援助,不考虑条件或者安全,他说“我是一名医生,那里应该需要我”。新书《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系列,一年累计销量逾百万,读者的反馈是实用好读,这背后崔大夫的执著努力是,“问题先行,坚持配漫画,一目了然。如果是长篇大论的传统写法我也就没必要出。”……
最后,午饭以 10元的炸酱面解决了。在位于南池子大街皇城艺术馆举办的讲座交流,原定一个半小时,延长到两个半小时,但还有意犹未尽的家长在活动后将崔大夫团团围住。讲座结束,天已渐黑,崔大夫没有回家,而是直奔医院处理工作。
“很久没有在周末休息过了”。
忙碌,已经成为他的生活常态。
讲堂目击
“许多家长的医学知识,都是从广告学来的,并不科学。”
孩子生病意味着什么?
一次生病肯定会受到伤害,但也是身体机能提高的过程。千万别把疾病当作一个特殊的事情去理解,疾病是健康状态的一部分,它对身体既有机能激发的过程也有伤害的过程,在这种相辅相成的过程中人的健康才能得到保证。不要把吃馒头当成全是利,生病全是弊,人只有在利弊之间处理好,健康才会很好的体现。所以大家不要惧怕孩子生病,更不要祈祷着孩子天天不生病。
有没有最佳治疗?
没有最佳,只有适宜,所谓适宜治疗就是疾病痊愈速度虽偏慢,但预后良好不会引起远期健康问题。不要催促医生最快的给孩子看好,如果上了最重的药,可能很快症状好转,但是却埋下健康隐患。
全身治疗好还是局部治疗好?
当然是局部治疗好,比如呼吸道疾病,能雾化吸入,就不打针吃药。有的家长觉得雾吸孩子不接受会哭,但是哭更利于药物的吸入。大家别因为孩子哭就心碎而乱了方寸。同时要注意 3岁以内的孩子尽可能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利弊也要平衡。
能不能一次治愈?
疾病不一定在第一次就保证清楚的被诊断,因此医生会告诉你如果孩子有什么情况来复诊。过早的带孩子去看病,医生很难一下子就确定所有的病因,有时症状都还没有完全表现,这个时候医生给你的治疗会相对比较简单,因此需要家长有良好的心态。如果一个病换了好几个医生看,并不利于有效治疗。
药物治疗好还是物理治疗好?
当然物理治疗好。比如发烧的孩子可以泡澡,至少 15分钟,保证浴室的温度,同时水温要高于孩子的体温。让人体皮肤主动调节散热过程。如果要用药,家长要阅读药物说明,至少要看注意事项并知晓不良反应,正确理解新药,并不是所有的新都是最好和最安全的。
如何向医生提供病史?
疾病过程回顾,主要包括发现疾病时间,家庭类似疾病,有可能孩子感冒发烧之前家人也有这种情况出现,主要症状表现,疾病变化趋势是什么。
简单明了记录,比如数量化症状,时间性变化,什么时间测量体温大概多少度,什么时间吃了什么药、多少量等。
症状变化过程,例如发烧从高到低,是药物干预了,还是自然变化的。
叙述症状得当,少用虚词,多用数据,客观描述,如果对医生讲“老不好、总在哭、老不吃饭等”。这些含糊的词语只是在给医生传达一种情感。 一般状况变化,简言之就是:吃、喝、拉、撒、睡。
打完预防针发烧了,就不好吗?
孩子打预防针之后发烧说明这种预防针引起的发烧可能预防这个病,预防针就是一个模拟疾病的过程。
《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
有着 27年儿科临床经验的崔大夫,本着“不做育儿百科,不做空洞理论 ”的原则,出了这套“图解育儿”系列书,既是为了给妈妈们最舒服的用户体验,也是想把育儿的方法讲的通俗易通,让新手父母真正能够看书育儿。
她推荐:
同意崔大夫的观点!药物不是治愈宝宝的唯一办法,这本书可以引导很多新妈妈护理新生儿的各种急症。有书,有漫画,总之我觉得 80后的妈妈会特别喜欢。
——白百何(演员)
现场提问
Q:我的孩子经常咳喘,不是先天性,也与过敏无关,是因为肺热还是受寒呢?
C:如果看中医会说肺寒、肺热,若看西医我们说咳嗽或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喘不等于哮喘》,什么叫 “喘 ”?如果我们的气道正常粗细,则气流通过的声音叫正常呼吸,气道粗细变化,则气流会发生变化。如果粗细不变,但是,一部分被分泌物堵上了,也会有喘的声音,但不是哮喘,也就是说经过化痰治疗后,喘会明显减少。如果使用支气管扩张药物就立马不喘了,这个就一定是哮喘,才跟过敏有关。
Q:我的孩子两岁了还不会说话,是不是不正常?
C:现在孩子说话普遍都晚,原因不全是发育落后,是家长管得太多。孩子哼一声,家长都知道他想做什么,没有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说话是一种表达方式,需不需要用这种表达决定于他认为这个事件的必要性。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平时说话用到的是面部的细小肌肉,这个细小肌肉最佳发育时期是两岁半之内,如果两岁半之内细小肌肉发育不好,即使他以后会说话了,都是大语调 。同时不太爱说话的小孩,也大多不爱咀嚼食物,这都和微小肌肉发育相关。人是一个整体,很多问题相辅相成。
Q:我的宝宝刚 86天,什么时候加辅食合适?
C:满四个月之后,可以从第五个月考虑。尊重孩子,想吃才给他吃这点很重要。同时妈妈在母乳喂养期间,先尝试准备给孩子添加的辅食,通过母乳喂养,看孩子吃的是否有问题,之后再给孩子添加,接受度自然就高。我们推荐的第一辅食就是营养米粉。
Q:我现在怀孕 7个月,生完孩子如果没奶,小孩喝哪种奶粉好?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家长期养的宠物已经三四年了,宠物会对小孩有影响吗?
C:现在就觉得生后母乳不足,属于信心不足。生后尽可能的早让孩子吸奶,吸的越频繁,奶下的越快越多。孩子不吸怎么办?用吸奶泵,可以选择电动吸奶泵,它的力量、频率、时间都可以控制。同时,出生的孩子哭不是因为饥饿,婴儿出生时体内带有的能量够他消耗三天,如果真的母乳不足,孩子出生后体重下降超出孩子出生时候的 7%以后才考虑加配方粉。但实际这种情况很少见。
宠物到你们家三四年了,说明你对宠物已经有耐受性了,你能耐受说明你的婴儿对宠物耐受也很强,他的遗传基因的表达方式跟你非常相似,如果孩子出生后你养新的宠物,孩子就不一定能耐受。
Q:女儿四个月了,纯母乳,身上的湿疹患处一直皮肤粗糙,而且沾水或者涂抹药膏还发红,怎样可以调理医治呢?
C:小婴儿湿疹与过敏有明显相关性。母乳喂养期间婴儿出现较为严重的湿疹的起因,多是生后早期吃过配方粉。为此,母乳期间,妈妈必须限制自己的饮食种类。寻找婴儿能够接受的妈妈食谱。再有,还要使用治疗湿疹的外用药物,包括激素、抗生素、润肤等药物和护肤成分。LGG和 BB12益生菌也会有一定作用。
Q:益生菌可以一直长期吃吗?吃到什么时候为好?
C:现在大家太过依赖益生菌,但并不能说明益生菌已是婴儿生长的必须药物。生理的母乳喂养是婴儿最早接触细菌,包括益生菌的机会。但目前婴儿生活环境过于干净,甚至无菌,导致婴儿接触细菌的机会越来越少,造成肠道菌群异常。只要保持干净环境,生活中去掉消毒剂,慎用抗生素,就不会过分依赖益生菌。
Q:请问 6个月以后的孩子要如何补充钙和其他微量元素?
C:正常婴幼儿没必要补充钙及其它微量元素,只有纯母乳喂养婴儿需接受额外 400国际单位 /天的维生素D。婴儿生长需要全面、均衡的饮食,而不是刻意补充微量元素。如何评估婴幼儿生长和发育,需要借用世界卫生组织的生长发育曲线,而不是微量元素、骨密度等检测。千万不要掉入缺少个别营养素的怪圈中。
后续关注
部分读者在这次BQ讲堂中,没有抢到提问机会,她们将问题留给了BQ,小编也请崔大夫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回答。
Q:发烧即为身体炎症的一种表现,只要发烧了就应该吃消炎药,不严重不需要去医院,自己买药即可。此观点对吗?
C:绝大多数发热都是炎症所致,但炎症并不意味就是细菌感染。细菌、病毒、支原体或过敏等都可以引起炎症反应,但抗生素,俗称消炎药,只针对细菌感染。而且,只有严重细菌感染才需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属于处方药,只有在医生指导下才可使用。如果必须使用抗生素,能口服不注射,必须按照医生建议服用足够时间。发热本身不会烧坏孩子,医生会根据引起发热的原因,确定诊断和治疗。
Q:儿童长期便秘怎么造成的,如何缓解?
C:便秘指的是大便干结和排便困难。常见原因是食物中纤维素摄入不足,致使大便中水分不足。因为纤维素被细菌败解可产生水溶性的短链脂肪酸,增加粪便中的水分,以使粪便变软。再有,引起便秘的原因是粪便在结肠内存留时间过长,粪便中水分回吸收过多,引发便秘。有时,结肠中的乙状结肠过长,也会造成粪便在肠道中存留时间过长,引发便秘。如果增加食物中纤维素,定时排便等方式不能解决便秘,可以咨询医生,排除肠道问题。
Q:我的孩子现在 9个月,尚未出过幼儿急疹,请问一定会出幼儿急疹吗?
C:绝大多数婴幼儿在 2岁之内会出现以高热 3-4日在先,皮疹在后的幼儿急疹,但不意味所有孩子一定会出现。对于,没有其它症状的高热,特别是有生以来第一次高热,应该考虑幼儿急疹。但幼儿急疹的诊断,毕竟是马后炮——只有出疹后才能诊断。切记——不是高热就需服用抗生素。
Q:近期,媒体报道了婴儿注射疫苗死亡事件,请问崔大夫,疫苗注射的时间可否延后?
C:疫苗是为了避免严重传染性疾病。预防接种能够在大范围内有效减少相应传染病对人类的伤害。疫苗接种程序与传染性疾病流行密切相关。延迟接种疫苗,就是增加了被传染病传染的机会。
Q:宝宝十个月,一直入睡困难,是缺钙吗?
C:婴儿入睡困难与缺少微量元素无关,与身体状况可能相关。比如:婴儿肠绞痛、便秘等腹部不适。再有,就是习惯所致。建议家长在孩子入睡前,营造安静环境;遇到孩子闹觉时,心态平和,让孩子哭一会儿,不要过于干预,这样孩子就会“学会”自行睡觉。睡觉前,干扰过多,不利婴儿入睡。
Q:孩子 5岁了,但是从 2岁开始就有些恐高现象,如:走过街天桥都有些害怕,不敢走;是生理还是心理原因,怎么解决?
C:恐高应该是心理问题。家长应该带孩子逐渐到不同高度的地方活动。家长应该放松心情,以鼓励和示范为表率。不要嘲笑、责备,应该鼓励。特别可以找同龄小朋友一同接触高处活动或秋千等游戏。
Q:怎样顺利的给两岁的宝宝喂药?把药溶在奶粉里对药效有影响吗?捏着鼻子灌药会不会把宝宝呛着?
C:首先家长不要在喂药前拿出特别的架势,造成孩子心理恐惧;再有,将药物溶于甜水或果汁中,让孩子服用。很多时候孩子不吃药,是被家长吓着了。捏着鼻子灌药实际上增加了呛水或药的可能,也增加了孩子的恐惧和抵抗,并不可取。当然,适当的语言引导也会取得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