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摆在中国机械工程师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也正是中国机械工程师面临的与挑战。
一、机遇
1.工程知识的基础发生巨大变化
(1)信息技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渗透到一切工程应用领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成为所有机械工程师必须具备的知识。
(2)微型化。微型化技术的应用首先体现在信息电子制造、纳米机械、医疗器械和航空航天领域。
(3)生物工程和医学。制造业为人类健康和优质生活服务的比重正在直线上升。
(4)能源与环境。科学技术越来越注重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机械工程师在这里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机械工程师的工作边界大大扩展
(1)机械工程师将更多地从业于新技术产业。虽然在总体上全球制造业比重逐渐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但在一些后工业化国家制造业依然举足轻重,特别是与新兴产业有关的制造行业。
(2)从全球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的变化来看,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劳动力人数增加和素质提高,加快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转移,特别是中低档技术和相对非熟练劳动力的行业,在这些地区当地机械工程师的需求呈增长趋势。
(3)在工作方式上,将产生更多的多专业工作团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工程师要有超越国家和文化边界,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合作的工作技能。
(4)工程师工作边界的变化还体现在全球化条件下竞争者队伍的扩大,每个“游戏者”都可以在网上得到大量的信息,有技能的技术人员在国际上的流动性加大。
3.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改变
产品的价值构成继续向扩大软件比重的方向发展,知识产权越来越构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加入WTO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扩大,发达国家在先进科技专利、科技文化著作、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将使高技术的转让费愈趋昂贵,提高了我们利用、消化、吸收高科技的成本。
4.企业重组和人员流动空前普遍
市场、技术和用户爱好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反应更加敏锐,公司企业将处在不断的重组中,自我改变、自我定位、快速适应。
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变化,经常性地调整职员队伍的多少;工作团队快速形成和解散,雇佣关系趋向短暂。公司突出奖励能创新、能快速反应、能获取所需知识和技能、及时完成任务的员工,个人报酬差别进一步拉开。
机械工程师一辈子为一个组织工作的现象将成为例外,工作会有更大的流动性,择业竞争更激烈。加入WTO后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增强,会外语、会计、计算机的中国机械工程师,成为外资企业高级职员的人数将增多。
世界经济衰退,国际华人资本特别是台资进入内地的速度将大大加快,与台商互利合作成为重要资源,机械工程师要学会用好这一不可多得的机遇。
二、挑战
新世纪,国际间的合作和竞争越发激烈,这对我国机械工程师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跟上这股潮流,导致学员不能在毕业后,很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本身的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能力薄弱。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很难设想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能力薄弱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能力的学生。(2)学校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多集中于课堂教学。长期如此,对机械类各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十分不利。(3)对高校的办学评价指标不够理想。(4)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规范制定过程中,行业人员参与的较少。(5)相关的激励政策不够。
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的机械工程师的实践创新能力远远低于新世纪的人才发展要求。很明显,会影响到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三、结论:创新和学习机械工程师的基本品质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除了要改进学校教育外,必须鼓励机械工程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也是相当现实的问题。在所有未来机械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中,结合我国机械工程师的实际情况,应该特别强调创新和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基本品质。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国内外有些创新型公司所遵循的理念。终身学习、善于学习是机械工程师的必备品质。我们所处的新时期,最大的特征就是机遇和挑战无限,学习永無止境。停止学习,就是被淘汰的开始,已有的知识不更新将快速老化。此外,对于工程师来说,在创新问题上排除纯技术观点十分重要。“最好的技术不一定能成功,市场最终还是要打败技术”(钱伯斯)。而且,机械工程师不但要有内容类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方法类知识(怎么做、谁来做),还要有规则类知识(约束着怎么做和谁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哈佛商学院的传统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而不是能否得出正确的答案。“会学”重于“学会”,方法比知识更有用。机械工程师应当保持发扬自己传统的优良品质,如认真严密、逻辑性强、全面权衡、追求准确性、系统性、结合实际、动手能力强等,同时克服机械思维、容易见物不见人、技术至上、忽视市场等弱点,全面加强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学习掌握,成为新时期机械制造业和非机械产业都需要的复合型工程师,这也正是新形势下我国机械工程师的新机遇。
(作者简介:李阳(1990.04-),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本科在读,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一、机遇
1.工程知识的基础发生巨大变化
(1)信息技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渗透到一切工程应用领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成为所有机械工程师必须具备的知识。
(2)微型化。微型化技术的应用首先体现在信息电子制造、纳米机械、医疗器械和航空航天领域。
(3)生物工程和医学。制造业为人类健康和优质生活服务的比重正在直线上升。
(4)能源与环境。科学技术越来越注重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机械工程师在这里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机械工程师的工作边界大大扩展
(1)机械工程师将更多地从业于新技术产业。虽然在总体上全球制造业比重逐渐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但在一些后工业化国家制造业依然举足轻重,特别是与新兴产业有关的制造行业。
(2)从全球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的变化来看,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劳动力人数增加和素质提高,加快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转移,特别是中低档技术和相对非熟练劳动力的行业,在这些地区当地机械工程师的需求呈增长趋势。
(3)在工作方式上,将产生更多的多专业工作团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工程师要有超越国家和文化边界,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合作的工作技能。
(4)工程师工作边界的变化还体现在全球化条件下竞争者队伍的扩大,每个“游戏者”都可以在网上得到大量的信息,有技能的技术人员在国际上的流动性加大。
3.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改变
产品的价值构成继续向扩大软件比重的方向发展,知识产权越来越构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加入WTO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扩大,发达国家在先进科技专利、科技文化著作、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将使高技术的转让费愈趋昂贵,提高了我们利用、消化、吸收高科技的成本。
4.企业重组和人员流动空前普遍
市场、技术和用户爱好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反应更加敏锐,公司企业将处在不断的重组中,自我改变、自我定位、快速适应。
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变化,经常性地调整职员队伍的多少;工作团队快速形成和解散,雇佣关系趋向短暂。公司突出奖励能创新、能快速反应、能获取所需知识和技能、及时完成任务的员工,个人报酬差别进一步拉开。
机械工程师一辈子为一个组织工作的现象将成为例外,工作会有更大的流动性,择业竞争更激烈。加入WTO后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增强,会外语、会计、计算机的中国机械工程师,成为外资企业高级职员的人数将增多。
世界经济衰退,国际华人资本特别是台资进入内地的速度将大大加快,与台商互利合作成为重要资源,机械工程师要学会用好这一不可多得的机遇。
二、挑战
新世纪,国际间的合作和竞争越发激烈,这对我国机械工程师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跟上这股潮流,导致学员不能在毕业后,很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本身的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能力薄弱。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很难设想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能力薄弱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能力的学生。(2)学校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多集中于课堂教学。长期如此,对机械类各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十分不利。(3)对高校的办学评价指标不够理想。(4)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规范制定过程中,行业人员参与的较少。(5)相关的激励政策不够。
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的机械工程师的实践创新能力远远低于新世纪的人才发展要求。很明显,会影响到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三、结论:创新和学习机械工程师的基本品质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除了要改进学校教育外,必须鼓励机械工程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也是相当现实的问题。在所有未来机械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中,结合我国机械工程师的实际情况,应该特别强调创新和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基本品质。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国内外有些创新型公司所遵循的理念。终身学习、善于学习是机械工程师的必备品质。我们所处的新时期,最大的特征就是机遇和挑战无限,学习永無止境。停止学习,就是被淘汰的开始,已有的知识不更新将快速老化。此外,对于工程师来说,在创新问题上排除纯技术观点十分重要。“最好的技术不一定能成功,市场最终还是要打败技术”(钱伯斯)。而且,机械工程师不但要有内容类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方法类知识(怎么做、谁来做),还要有规则类知识(约束着怎么做和谁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哈佛商学院的传统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而不是能否得出正确的答案。“会学”重于“学会”,方法比知识更有用。机械工程师应当保持发扬自己传统的优良品质,如认真严密、逻辑性强、全面权衡、追求准确性、系统性、结合实际、动手能力强等,同时克服机械思维、容易见物不见人、技术至上、忽视市场等弱点,全面加强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学习掌握,成为新时期机械制造业和非机械产业都需要的复合型工程师,这也正是新形势下我国机械工程师的新机遇。
(作者简介:李阳(1990.04-),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本科在读,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