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给学生一片想象空间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现代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我就深深地被《一束白色的栀子花》所感动了。因为读罢这篇文章,我已经泪眼婆娑了。这是一篇值得精心阅读的经典,也是一篇需要用心去读的故事。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孩在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收到一束白色的栀子花,但是那个神秘的送花人一直没有出现。因此,女孩天天揣摩送花人的身份,连她的母亲也为她的想象推波助澜——
  是不是我曾经为某人做过什么好事,而今他以这种方式向我表示他的谢意?会不会是那位我常常帮他卸车的开杂货店的邻居?会不会是那位老人,在整个寒假里我都帮他取邮件,让他不会有在冰地上滑倒的危险?
  就这样,女孩无比欣悦地生活着、遐想着、幸福着。如果故事仅仅是这样,我想也没什么特别的——这无非说明了小女孩懂得助人,懂得关爱,而那个被她帮助过的人就用匿名送花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激。这样的事例还是数不胜数的,不足为奇。
  正当我也在推测究竟是谁匿名送花的时候,文章的结尾非常含蓄地传递了信息:
  我就是在这栀子花香中想象,在栀子花香中成长,一直到22岁。这一年,我妈妈过世了,生日里的栀子花也就是在这一年中断的。
  我实在找不到一个比喻来形容这样的结尾,我始终觉得这样的结尾似凄婉的秋风——吹皱我的心湖,像轻柔的绵针——拨动我的心弦。它刻画的是最最深厚的母爱,但是又不仅仅是母爱。多么震撼人心的结尾!我震撼在别样的母爱中,更震撼于这般的情感表达之中。
  课堂是进行心灵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广阔而复杂的。人们常说“言为心声”,那么心声源于何处?是情感的倾泻。学生是充满情感的,灵动的个体,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个举动都会在他们心灵的池水中击起层层涟漪。我想,能够打动我的,经过我的努力,也必定能够打动我的学生,那些纯真的童心。
  因此,那次开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一)后悔,一时冲动
  精心地对课堂教学作了预设之后,我激情满怀地走进课堂试教……可是……也许是孩子们接触了太多的赞颂母爱的文章,让他们觉得不足为奇,而这种西方人含蓄的表达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反到有些不可思议。母亲的良苦用心就像一个稍纵即逝的波纹并没有在他们的心里激起更大的涟漪。当我的孩子们读完课文之后,个个满脸惊讶——为什么母亲要匿名给自己的孩子送花?为什么母亲不告诉孩子花是她送的,而且还要为孩子的想像推波助澜?然后,孩子们便投入到争论、说理之中。虽然,孩子们也领悟了这种不同寻常的母爱,但是,整个课堂并没有出现我所期盼的真情流淌,泣声连连。就连朗读,也显得苍白无力。
  我很诧异,诧异我的学生居然能如此理性地谈论和交流,仿佛在交流一种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也尝试着进行反思,但,始终找不到失败的理由。于是,我有些后悔,后悔我的冲动——我想得太简单了,有些课文,确实能感动老师,因为老师是成人,但不一定都能感动孩子。
  有道理。但我是追求完美的人。我始终觉得,肯定有办法实现我当初的那种感动加冲动的理想。
  (二)成功,源于机会
  离正式上课大约两周的时间,邀请方打来电话,说是他们那儿没有《一束白色的栀子花》这篇课文,希望我能将这篇文章发给他们,由他们印发给学生。我当然满口答应。 放下电话,我喜不自禁。我想,这是我实现当初理想的最佳机会。我得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于是,我便想到了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地重组——二次呈现教材——在印发给学生的教材中隐去文章的结尾,结尾则在课堂中即时呈现。而其它的设计,基本不变
  前半节课的预设大致是这样的:
  ①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为“我”的想像“推波助澜”的句子。②朗读训练,读出疑问、猜测的语气。③发散思维:学着母亲的样子,用上“是不是………会不会……”为女孩的想像推波助澜呢。④理解感悟:虽然我还是不知道栀子花究竟是谁送的。但是,我却收获了一种真切的感觉。这种真切的感觉是什么?这样设计,有利于将所有焦点都集中指向“是谁送了栀子花”的疑问上,而“母亲”只是“我”幸福的憧憬里的一个旁观者,是阅读感知中无关紧要的“配角”,学生在初读时并没有在意这位母亲,而是兴趣浓厚参与到“我”的揣测中去。并且,结合课文中的“是不是……会不会……”的句式,模仿表述,如此,教学中落实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的水平。应该说,学生的参与热情是空前高涨的,孩子们始终在积极揣摩:这束白色的栀子花究竟是谁送的,而且,没有一个学生推测是母亲送的。他们饶有趣味,各抒己见:会不会是楼上的阿姨送的?因为小女孩经常帮助那位阿姨照看小孩;是不是那个邮递员送的?因为小女孩经常帮邮递员叔叔分发报刊杂志;会不会是老师送的?因为小女孩经常用她的实际行动,为班级争得荣誉……虽然这些仅仅是孩子无端的猜测,但是,孩子都把他们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好人佳事提取出来,表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肯定得到了熏陶与发展。
  在后半段教学中,我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揣摩中,老师发现了,你们都跟课文中的小女孩一样,是个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孩子。这束白色的栀子花究竟是谁送的,你们想知道吗?”孩子们急于想知道究竟谁的猜测正确,于是异口同声地高喊:“想——”我轻轻点击课件,《鲁冰花》的悠扬乐曲声响起,大屏幕上,课文的结尾随着我的朗读,逐字展现。
  我发觉,朗读的时候,我的声音哽咽了;我发现,课堂上,先前的那种激烈热闹的参与氛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凝重。隔着泪眼,我看到了一张张神情严肃的脸,一双双热泪盈眶的眼。
  我问孩子们:读了文章的结尾,你们一定知道了栀子花是谁送的了,你们有什么想说,想问的吗?孩子们的问题还是跟试教时提出的差不多,但明显不同的是,表述的时候,孩子们多了一份感动——真真切切的感动。
  孩子们一定是感悟的文中母亲的与众不同的爱了,要不然,当我让孩子们替那位女孩向母亲说几句话的时候,孩子们怎么会如此包含深情:
  妈妈,你放心地含笑九泉吧!我会记住您的教诲的,做一个因为关爱他人而享受幸福的人;妈妈,您安息吧,我会在心中永远珍藏您送给我的栀子花的!妈妈,您用栀子花告诉我,要事事为他人着想,我永远爱您!……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张扬民主的教风、民主的学风,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它淡化书本的权威和教师的霸权,而以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和批评争论的习惯为要,并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主张把属于学生的课堂“主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钻研学问。那么,何为自主学习?什么又是课堂的主动权?我想它的第一体现就是质疑。学问学问,为学必问。学而无问,就不是积极地
目的 观察早期集束化无创气道清理技术联合无创通气(NIV)治疗肺性脑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
食用菌栽培基质日益紧俏,开发新型基质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内蒙古柠条资源丰富,亟待开发利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3个品种,配方设置添加23%、40%柠条粉2个处理,比较
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是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闭合不全导致的严重出生缺陷,NTDs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叶酸是
和谐校园与和谐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谐思想,使之成为现代校园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要注重人文关怀,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
关注小学作文教学,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如何,孩子作文水平又是怎样?客观地说,现在小学生的好作文并不多。早在1978年,已故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就曾撰文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是为什么?思来想去,这跟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无关系,现在的作文教学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现象:  一、循序渐进,着力过程指导  提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面对社会、学校与学生,要勇于新课程改革,坚定新课改信念,构建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学生; 历史;小组; 能力  在新课堂改革深入开展的当下,社会关注的仍然是学校的高考结果,有几个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多了这所学校就办得好,没有这所学校就办得差,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就会受到批评、贬斥。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目的 分析OEC管理模式在脊柱微创手术的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该科工作的40例护理人员,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管
目的 加速患者肺康复进程,减少急性发作期住院天数.方法 阐述多功能呼气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讲解其应用于雾化吸入、震荡排痰、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切开患者发音训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