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通过创新育人途径,从文化传承、项目学习、自主管理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具备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公民的良好素养。
1.注入文化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一体化构建”的研究,增强文化自信;以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課堂实践能力为重点,建设具有文化素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以构建融入传统文化的“六小”公民课程体系为基础,实现学科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对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校通过课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在基础课程中,探索“文化 课堂”的学习模式,注入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在拓展课程中,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拓宽传统文化课程的广度;在综合课程中,开展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指引行动。
2.拓宽课堂边界,培养问题解决意识
学校开展以问题探究为核心的“无边界课堂”的实践探索。
教师们设计出一个个有特色的跨学科、跨学时、跨区域的学习项目:有的打破学科边界,设计了“中华老字号”;有的延伸学科,设计了“螳螂捕蝉”课程新编;有的从生活中发现主题,设计了“感冒真的没事吗”;有的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了“绘制校园地图”……通过“无边界课堂”项目的实践研究,教师们尝试打破学科壁垒,突破学科本位思想的困境,把学科转化为工具或者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3.营造教育场,养成良好文明素养
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各种教育场,它们以各种形式释放着教育能量,影响着学生。例如,学校公共区域是学生公民素养形成、发展的小社会,学校以公共区域管理为切入点,尝试发挥公共区域空间的教育力量,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公共秩序与社会公德意识。
学校开展“礼仪花开 馨香满园——争做文明有礼的小公民”的年级评比活动,通过标准引导、评价、反馈等营造教育场,发挥价值认同的牵引力,将个体融入到集体中,引领学生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同频共振。
标准制定注重引导,年级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形成了年级共同的价值追求;评价尊重规律,学校把年级学生人数的85%能达到的行为定为合格线,对其余15%的学生,则尊重他们在行为养成阶段易反复的客观现实,给他们不断调整行为的成长空间;反馈凝聚合力,学校将学生个人的行为习惯与年级的荣誉融为一体,增强学生的规则、自律意识。■
1.注入文化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一体化构建”的研究,增强文化自信;以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課堂实践能力为重点,建设具有文化素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以构建融入传统文化的“六小”公民课程体系为基础,实现学科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对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校通过课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在基础课程中,探索“文化 课堂”的学习模式,注入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在拓展课程中,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拓宽传统文化课程的广度;在综合课程中,开展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指引行动。
2.拓宽课堂边界,培养问题解决意识
学校开展以问题探究为核心的“无边界课堂”的实践探索。
教师们设计出一个个有特色的跨学科、跨学时、跨区域的学习项目:有的打破学科边界,设计了“中华老字号”;有的延伸学科,设计了“螳螂捕蝉”课程新编;有的从生活中发现主题,设计了“感冒真的没事吗”;有的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了“绘制校园地图”……通过“无边界课堂”项目的实践研究,教师们尝试打破学科壁垒,突破学科本位思想的困境,把学科转化为工具或者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3.营造教育场,养成良好文明素养
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各种教育场,它们以各种形式释放着教育能量,影响着学生。例如,学校公共区域是学生公民素养形成、发展的小社会,学校以公共区域管理为切入点,尝试发挥公共区域空间的教育力量,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公共秩序与社会公德意识。
学校开展“礼仪花开 馨香满园——争做文明有礼的小公民”的年级评比活动,通过标准引导、评价、反馈等营造教育场,发挥价值认同的牵引力,将个体融入到集体中,引领学生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同频共振。
标准制定注重引导,年级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形成了年级共同的价值追求;评价尊重规律,学校把年级学生人数的85%能达到的行为定为合格线,对其余15%的学生,则尊重他们在行为养成阶段易反复的客观现实,给他们不断调整行为的成长空间;反馈凝聚合力,学校将学生个人的行为习惯与年级的荣誉融为一体,增强学生的规则、自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