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古以来,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在不断地迁徙中深受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哈萨克族舞蹈文化。舞蹈作为哈萨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其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区域文化的视角来对新疆哈萨克族舞蹈特征展开分析。
关键词:哈萨克族;舞蹈;韵律;习俗;服装;
一、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特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一部分哈萨克族先民从中亚迁徙到我国境内而来。哈萨克族是“丝绸之路”最早开拓过程中的先驱者,2000多 年前就在阿勒泰、伊犁等地区游牧。现如今,世居在新疆維吾尔自治区的哈萨克族人大多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等地区。哈萨克名称的来源有很多说法,其中之一就是民间流传哈萨克一词的意思是”美丽的白天鹅”。但有另一部分史学研究者认为是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等词语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哈萨克这一词语。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哈萨克这一词语的意思是“好战的人”、“自由斗士”和“自由者”等等。哈萨克族属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迁徙过程中,哈萨克族在不断吸收不同地域文化的同时也被这些地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迁徙文化散布在其民族文化的每个角落中,因此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哈萨克族文化。今天的哈萨克人仍然保留着部落的概念,仍然保留着流传了几百年的部落名称。哈萨克族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奇卜察克语组,他们说哈萨克语,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极具本民族特色。
二、哈萨克族舞蹈特征
1.哈萨克族舞蹈韵律
哈萨克族舞蹈基本的韵律特征为:挺拔、柔美、豪放、摇曳。具体体现在舞者在舞蹈中挺拔而有力的身、婀娜多姿的三道弯、强有力的快速甩腰、轻盈的左右晃头以及身体始终随着手臂动作绵延不断,从而予以抒发感情,突出民族特点。此外,哈萨克族舞蹈手部的韵律特点动作极为独特,手指呈兰花指形,轻柔且有力度的向上弹压或里绕腕之后弹压,哈萨克族肩部动作多为上下抖肩,同时运用腕部的动作有节奏的提腕及弹压,手臂及手腕保持在九十度的状态来回波动,其舞蹈动作中的硬肩、扭臂、向内掏手、击掌等鲜明有力的动作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哈萨克族马背民族的韵律特点。哈萨克族舞蹈身体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坦荡、辽阔的气息韵律无不体现了哈萨克族草原文化的鲜明特征。
2.哈萨克族舞蹈种类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音译,又可称为黑走马,黑色的骏马在哈萨克族的神话故事里被奉为神物,所以卡拉角勒哈是模拟马的动作神态的舞蹈。主体动作以翻手硬肩、握缰绳、肩的前后摆动、踏步点地、顶胯等动作和模仿马的走、跑、跳、跃的动作为主,由此形成独特的风格。
《克模孜毕》又称为马奶舞,是表现哈萨克族民间习俗活动的舞蹈,自娱性很强。在每年的夏季,牧民把第一次用马奶所酿出来的酒,邀请亲朋好友及有威望的老人前来品尝,表演的人手拿盛满马奶酒的木碗,在冬不拉伴奏声中尽情舞蹈,动作由上而下、屈腿旋转、手拿着碗从上到下翻腕或从头顶绕过一圈,在过程中要求奶酒不能洒出来,表演结束后便将碗中奶酒给老人先品尝,随后分发给在场的众人依次品尝。
《擀毡舞》来源于哈萨克族牧民在制作毛毡工艺,舞蹈形象的表现了哈萨克族妇女擀毡劳动的全过程,舞蹈按照擀毡程序,将制毡的劳动场面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舞蹈动作根据打毛、铺毛、洒水、卷帘、捆绳、拉绳、滚毡、晒毡等动作改编而来,基本模仿了擀毡的全部流程。
《驯马舞》是展现哈萨克族牧民驯马过程的舞蹈,训马是哈萨克族牧民最为所擅长的事情,民间艺人从驯马经验中总结出一套哈萨克族民间舞蹈语汇,舞蹈表现了赶马、用绳套马、给马捋毛、戴嚼子、靠近马身,最后将马驯服等一系列过程。
《阿尤毕》是哈萨克族“熊舞”的统称,是哈萨克族最为传统的动物模拟舞蹈之一,具体可分为《走熊舞》、《瘸熊舞》、《斗熊舞》、《哈熊舞》等。由于熊舞的来源有着许多个版本民间故事或传说,所以哈萨克族熊舞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因为以上种种因素,哈萨克族民间艺人将古老的传说故事和对现实动物的模拟合二为一,形成了如今的阿尤毕。除此以外哈萨克族还有《天鹅舞》、《婚礼舞》、《开勒拜孜克孜》、《绣花舞》等种类的舞蹈。
三、哈萨克族舞蹈服饰特点
1.头饰
长期处于游牧生活的哈萨克族女性尤为喜爱的帽子和头巾来装饰头部。有圆斗形的“塔合依亚”帽子、圆柱形的“比尔克”帽子和尖顶下圆形的“莎吾克列”帽子。哈萨克族女性喜爱在帽子的前脸以及两个耳边或眉心上装饰缝制漂亮的珠子。使其在远处看起来闪闪发光,走进看来则像是漂亮的耳环一样耀眼夺目。哈萨克人视猫头鹰为勇敢、坚定、正义的化身,因此哈萨克族少女会在各种自己喜爱的帽子上加上一撮猫头鹰的羽毛,其寓意避邪、健康平安。
哈萨克族男子所配戴的帽子分为两种季节。春冬季节男士的帽子会采用狐狸皮与羊皮保暖性强的皮毛当做材料缝制成四条棱型的尖顶帽子,夏秋季节会用羊羔毛擀毡出来缝制成的白色毡帽有圆形、三叶形、四棱形等。
2.服饰
哈萨克族男性喜爱穿白色的衬衫、套头衫以及马甲,衬衫与套头衫的领子上会绣上五颜六色异的花纹,马甲上绣着精美的哈萨克族云图或是几何纹样,有动物皮毛和各种布料制成的两种样式。哈萨克族男性的裤子较多用丝绸以及条绒布料制成,在裤脚下方会用色彩艳丽的丝线绣有哈萨克族象征吉祥的图案花纹,为了方便他们骑马放牧,裤子会制作的较为宽松肥大一些。
哈萨克族女性的服装经常会选用颜色艳丽的丝绸、棉布以及毛织品制作而成,连衣裙底下会穿有长裤。哈萨克族女性喜爱穿多层多褶的连衣裙,裙子有红色、蓝色、白色、紫色等颜色。裙子的上身穿有绣着艳丽繁复花纹的坎肩,坎肩不分男女,裙子的袖子可长可短,袖口边缘处同样用各色亮片及绣花点缀。裙子的下摆宽大,底围缝制着色彩各异明亮的各式亮片。裙子里面面配有衬裤,裤子的下方为紧口,绣有美丽的花纹图案。
参考文献
[1]朱明明,浅谈哈萨克族舞蹈的地域特征[J]黄河之声,2012 年 06 期.
[2]明伟.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J].中国民族教育,2007,(02)
[3]马清虎.《论哈萨克族生态文化》[J].新疆社会科学,2008(2)
[4]孙爱莉. 服饰在民族舞蹈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7)
(新疆艺术学院 830001)
关键词:哈萨克族;舞蹈;韵律;习俗;服装;
一、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特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一部分哈萨克族先民从中亚迁徙到我国境内而来。哈萨克族是“丝绸之路”最早开拓过程中的先驱者,2000多 年前就在阿勒泰、伊犁等地区游牧。现如今,世居在新疆維吾尔自治区的哈萨克族人大多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等地区。哈萨克名称的来源有很多说法,其中之一就是民间流传哈萨克一词的意思是”美丽的白天鹅”。但有另一部分史学研究者认为是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等词语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哈萨克这一词语。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哈萨克这一词语的意思是“好战的人”、“自由斗士”和“自由者”等等。哈萨克族属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迁徙过程中,哈萨克族在不断吸收不同地域文化的同时也被这些地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迁徙文化散布在其民族文化的每个角落中,因此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哈萨克族文化。今天的哈萨克人仍然保留着部落的概念,仍然保留着流传了几百年的部落名称。哈萨克族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奇卜察克语组,他们说哈萨克语,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极具本民族特色。
二、哈萨克族舞蹈特征
1.哈萨克族舞蹈韵律
哈萨克族舞蹈基本的韵律特征为:挺拔、柔美、豪放、摇曳。具体体现在舞者在舞蹈中挺拔而有力的身、婀娜多姿的三道弯、强有力的快速甩腰、轻盈的左右晃头以及身体始终随着手臂动作绵延不断,从而予以抒发感情,突出民族特点。此外,哈萨克族舞蹈手部的韵律特点动作极为独特,手指呈兰花指形,轻柔且有力度的向上弹压或里绕腕之后弹压,哈萨克族肩部动作多为上下抖肩,同时运用腕部的动作有节奏的提腕及弹压,手臂及手腕保持在九十度的状态来回波动,其舞蹈动作中的硬肩、扭臂、向内掏手、击掌等鲜明有力的动作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哈萨克族马背民族的韵律特点。哈萨克族舞蹈身体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坦荡、辽阔的气息韵律无不体现了哈萨克族草原文化的鲜明特征。
2.哈萨克族舞蹈种类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音译,又可称为黑走马,黑色的骏马在哈萨克族的神话故事里被奉为神物,所以卡拉角勒哈是模拟马的动作神态的舞蹈。主体动作以翻手硬肩、握缰绳、肩的前后摆动、踏步点地、顶胯等动作和模仿马的走、跑、跳、跃的动作为主,由此形成独特的风格。
《克模孜毕》又称为马奶舞,是表现哈萨克族民间习俗活动的舞蹈,自娱性很强。在每年的夏季,牧民把第一次用马奶所酿出来的酒,邀请亲朋好友及有威望的老人前来品尝,表演的人手拿盛满马奶酒的木碗,在冬不拉伴奏声中尽情舞蹈,动作由上而下、屈腿旋转、手拿着碗从上到下翻腕或从头顶绕过一圈,在过程中要求奶酒不能洒出来,表演结束后便将碗中奶酒给老人先品尝,随后分发给在场的众人依次品尝。
《擀毡舞》来源于哈萨克族牧民在制作毛毡工艺,舞蹈形象的表现了哈萨克族妇女擀毡劳动的全过程,舞蹈按照擀毡程序,将制毡的劳动场面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舞蹈动作根据打毛、铺毛、洒水、卷帘、捆绳、拉绳、滚毡、晒毡等动作改编而来,基本模仿了擀毡的全部流程。
《驯马舞》是展现哈萨克族牧民驯马过程的舞蹈,训马是哈萨克族牧民最为所擅长的事情,民间艺人从驯马经验中总结出一套哈萨克族民间舞蹈语汇,舞蹈表现了赶马、用绳套马、给马捋毛、戴嚼子、靠近马身,最后将马驯服等一系列过程。
《阿尤毕》是哈萨克族“熊舞”的统称,是哈萨克族最为传统的动物模拟舞蹈之一,具体可分为《走熊舞》、《瘸熊舞》、《斗熊舞》、《哈熊舞》等。由于熊舞的来源有着许多个版本民间故事或传说,所以哈萨克族熊舞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因为以上种种因素,哈萨克族民间艺人将古老的传说故事和对现实动物的模拟合二为一,形成了如今的阿尤毕。除此以外哈萨克族还有《天鹅舞》、《婚礼舞》、《开勒拜孜克孜》、《绣花舞》等种类的舞蹈。
三、哈萨克族舞蹈服饰特点
1.头饰
长期处于游牧生活的哈萨克族女性尤为喜爱的帽子和头巾来装饰头部。有圆斗形的“塔合依亚”帽子、圆柱形的“比尔克”帽子和尖顶下圆形的“莎吾克列”帽子。哈萨克族女性喜爱在帽子的前脸以及两个耳边或眉心上装饰缝制漂亮的珠子。使其在远处看起来闪闪发光,走进看来则像是漂亮的耳环一样耀眼夺目。哈萨克人视猫头鹰为勇敢、坚定、正义的化身,因此哈萨克族少女会在各种自己喜爱的帽子上加上一撮猫头鹰的羽毛,其寓意避邪、健康平安。
哈萨克族男子所配戴的帽子分为两种季节。春冬季节男士的帽子会采用狐狸皮与羊皮保暖性强的皮毛当做材料缝制成四条棱型的尖顶帽子,夏秋季节会用羊羔毛擀毡出来缝制成的白色毡帽有圆形、三叶形、四棱形等。
2.服饰
哈萨克族男性喜爱穿白色的衬衫、套头衫以及马甲,衬衫与套头衫的领子上会绣上五颜六色异的花纹,马甲上绣着精美的哈萨克族云图或是几何纹样,有动物皮毛和各种布料制成的两种样式。哈萨克族男性的裤子较多用丝绸以及条绒布料制成,在裤脚下方会用色彩艳丽的丝线绣有哈萨克族象征吉祥的图案花纹,为了方便他们骑马放牧,裤子会制作的较为宽松肥大一些。
哈萨克族女性的服装经常会选用颜色艳丽的丝绸、棉布以及毛织品制作而成,连衣裙底下会穿有长裤。哈萨克族女性喜爱穿多层多褶的连衣裙,裙子有红色、蓝色、白色、紫色等颜色。裙子的上身穿有绣着艳丽繁复花纹的坎肩,坎肩不分男女,裙子的袖子可长可短,袖口边缘处同样用各色亮片及绣花点缀。裙子的下摆宽大,底围缝制着色彩各异明亮的各式亮片。裙子里面面配有衬裤,裤子的下方为紧口,绣有美丽的花纹图案。
参考文献
[1]朱明明,浅谈哈萨克族舞蹈的地域特征[J]黄河之声,2012 年 06 期.
[2]明伟.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J].中国民族教育,2007,(02)
[3]马清虎.《论哈萨克族生态文化》[J].新疆社会科学,2008(2)
[4]孙爱莉. 服饰在民族舞蹈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7)
(新疆艺术学院 8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