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SITC分类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现状,利用TSI和TC指数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比较优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占主导地位,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净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日益凸显,资源密集型产品基本处于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资本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培育新竞争力以及提升农业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力三条优化路径,以进一步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
关键词:新常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力密集型产品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5)03-0016-05
一、引言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外贸发展既面临重要机遇期,也面临严峻挑战,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传统竞争优势明显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企业品牌产品占比偏低,同质化竞争较为普遍,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从2000年到2013年,我国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出口总额由2492.03亿美元增长到22090.04亿美元,增长了7.86倍,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位,一举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出口商品结构却并不合理,低端产品占比过高。2013年,美国主要出口商品总值15700万亿美元,其中机电、运输设备、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位列出口前三位,三项产品占总出口产品的50.6%,诸如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只有1%左右。反观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前三项分别为机电产品、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纺织品及原料,三项占比为69.7%,仅家具、玩具、纺织品及原料、鞋靴、伞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高达24.8%;虽然机电出口比重已经达到近45%,但很多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其中61.2%是外资企业生产的,51.1%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中国虽然进出口规模已经雄踞世界货物贸易大国首位,但是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与其他贸易大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表明中国企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中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强国。通过对我国近14年来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克服外贸依赖和提升出口竞争力。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商品根据其附加值高低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分为5类:SITC0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1饮料及烟类,SITC2非食用原料,SITC3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4动植物油脂及蜡;工业制成品也分为5类:SIT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6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SITC7 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SITC9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其中SITC0~SITC4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6、SITC8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5、SITC7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2000-2013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最初的89.77%上升到95.14%,同期初级产品占比由2000年的10.22%下降到2013年的4.85%,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贸易格局中已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从SITC分类来看,2013年机电、运输设备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商品,占比达到47.01%,其次是杂项制品、轻纺类产品和化学品,占比分别是26.31%、16.32%、5.42%,这4类产品出口明显高于其他大类。从14年的变化趋势看,SITC7即机械、运输设备的出口增长幅度明显,约提高14%,而出口规模较大的杂项制品、轻纺类产品和化学品的占比分别下降8%、0.73%、0.6%。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机械、运输设备的出口又在工业制成品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二)初级产品出口结构相对稳定
2000-2013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是SITC0,即食品及供食用的活动物,其次是SITC3,即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两大类商品的出口额占初级产品的比值在14年间均保持在80%以上,SITC2即非食品原料占初级产品的比值除了2009、2013年分别为12%、13%以外,其余年份均在15%上下徘徊,SITC1饮料及烟类的比值每年均在2%~3%之间波动,SITC4动、植物油脂及蜡的比值除去2006年和2008年为0.7%,其余年份均在0.5%上下
浮动。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初级产品出口结构变化不大,各类商品占初级产品的比值比较稳定。
(三)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占主导
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从2000至2013年,SITC7机械、运输设备除了2000年出口占比位居第二之外,其余年份占比均排第一,且所占比值逐年提高,2013年出口比重约为47%,是我国工业制成品第一大出口商品;SITC8杂项制品,除去2000年占工业制成品比值为第一之外,其余年份均排第二,2013年出口比重约为26%,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商品;SITC3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业产品及其制品占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16%~17%之间,趋势稳定,是我国第三大出口商品。从要素密集度来分析,SITC5和SITC7两大类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37.96%上升到2013年的52.43%,SITC6和SITC8两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51.65%下降到2013年的42.63%,SITC0~SITC4五大类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10.19%下降到2013年的4.85%,这种变化趋势说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正在经历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向以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为主,且趋势稳定。
(四)我国净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就贸易差额而言,从商品结构看,2000-2013年我国初级产品连续逆差,而工业制成品一直顺差,且顺差额远远大于逆差额,说明我国贸易整体顺差主要来源于工业制成品。从要素密集度来看,2000-2013年SITC5和SITC7两大类资本密集型产品中SITC5化学品一直处于净进口态势,且呈缓慢扩大趋势;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自2000年至2003年一直逆差,自2004年至2013年连续顺差,且顺差占比越来越大;SITC6和SITC8两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中SITC6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业产品及其制品除2000年有微弱逆差之外,其余年份一直处于顺差态势,且顺差占比越来越大,SITC8杂项一直以来都保持顺差态势,顺差占比较稳定。在SITC0~SITC4五大类资源密集型产品中,SITC2~SITC4持续逆差,且逆差额度占初级产品净进口比值越来越大,SITC0一直处于顺差态势,但顺差优势越来越弱,而SITC1在2000年至2006年为顺差,只是顺差倾向越来越不明显,直到2007年出口与进口相持平,自2008年至2013年,连续处于逆差态势,且呈加剧趋势。以上数据说明,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依然是对外贸易的传统优势所在,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在逐年减弱,甚至部分资源密集型产品已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优势表现在杂项和机械与运输设备,化学品就处于相对劣势了,虽然劣势在逐年减弱并有向优势好转的倾向。
三、出口商品结构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贸易结构指数(TSI)
贸易结构指数(TSI)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情况,一般称为商品贸易结构,反映了一国的比较优势、工业化程度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反映该国对外贸易质量的重要指标,公式为:
如果一国TSI>1,表明出口工业制成品与出口初级产品的比值大于进口工业制成品与进口初级产品的比值,该国是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国。反之,如果一国TSI<1,则表明出口工业制成品与出口初级产品的比值小于进口工业制成品与进口初级产品的比值,该国是工业制成品的净进口国。[1]一般而言,贸易结构指标数值越高,工业制成品出口在该国占的比重越高。
表2数据显示,我国自2000年至2013年,TSI指数均大于1并不断提高,表明近14年来我国是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国,制成品出口比重持续增加,体现了我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
贸易竞争力指数(TC)即竞争优势指数,也叫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公式为:
其中:为i国j产品的出口,为i国j产品的进口,为i国净出口,为i国j产品的进出口总额。TC指数取值范围为[-1,1]。
如果TC指数大于零,表明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强,等于1表明该商品只有出口,没有进口,竞争力极强;TC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类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弱,等于-1表明该商品只有进口,没有出口,没有竞争力;指数为零,表明此类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抵消,为产业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2]
由表3可知,2000-2013年间,SITC0的TC指数由2000年的0.45左右下降到目前的0.14,说明
食品及活动物由较强竞争优势演变为微弱竞争优势;SITC1的TC指数从2000年的0.3逐步下降到2013年的-0.3,说明饮料及烟类由微弱竞争优势蜕变为微弱竞争劣势;而SITC2、SITC4的TC指数一直都在[-1,-0.6]之间,说明非食用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这两类商品的竞争力始终极弱;SITC3的TC指数由2000年的-0.45下降到2013年的-0.81,说明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竞争优势本身就比较微弱,而从目前来看则存在着极大的竞争劣势;总体看来,初级产品的竞争劣势越发明显,资源瓶颈日益突出。SITC5的TC指数在[-0.45,-0.25] 之间,呈上升趋势,表明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从之前的较强竞争劣势演变为微弱竞争劣势;而SITC6的TC指数在2001年由负转正,稳中上升,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说明我国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SITC7的TC指数在[-0.05,0.19]之间,基本呈上升态势,说明机械及运输设备从微弱竞争劣势上升到微弱竞争优势,转变趋势明显;SITC8的TC指数一直在0.6上下波动,表明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总体而言,工业制成品的优势较明显,特别是SITC6和SITC8两类劳动密集型产品,表明我国轻纺产品、橡胶制品以及矿冶产品的竞争优势仍然与人力资源禀赋优势紧密相关;SITC5和SITC7两类资本密集型产品即化学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竞争优势日益凸显,说明工业制成品在不远的将来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结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增长减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阶段。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的格局已经转变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化学品和机电、运输设备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竞争力由弱变强,趋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凸显,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优势势必会逐渐减弱。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3]
(一)加大技术投入,提升资本密集型产品附加值
目前,机电产品是中国出口经济有力支撑,机电、运输设备等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机电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实力,更快地拓展国际市场,应通过加大新品开发力度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锁住高端消费市场,实现向客户转移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将制造业迈向高端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机电企业还可以加大绿色投入,使产品在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要求,生产出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的绿色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
(二)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培育新竞争力
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一向是我国的出口特色,但在人工成本日益上涨的今天,如何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传统优势的同时,企业应加大对科研的投入,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更新改造,如可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全面提高产业整体质量。既要从新技术的研发和设计入手,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和管理工作,提高产品档次,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的开发体系,又要加强同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技术上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开发方面的经验,提高产品附加值,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此外,要提高产品附加值,还应从个性化入手,设计生产具有差异化的产品,从而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当今电子商务时代,注重培育新型贸易方式,加強区域开放载体和贸易平台建设,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大力支持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加強区域开放载体建设。
(三)提升农业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力
在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结构中,食品及活动物的出口占比一直占主导地位,虽然其优势正逐年下降,我们在巩固其优势地位的同时,应努力发挥其行业特色,继续利用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转农业发展的压力为动力。继续利用市场区位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与范围,推动中国农业逐步提高竞争力,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政府应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规范农产品市场的经济秩序,规范进出口管理体制,鼓励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建立和谐的一体化农业管理体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调整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结构,调整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经营体制的制度创新,引入企业经营机制,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实施产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建立顺畅的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做好农产品品牌宣传,创建多元化出口市场体系。[4]
参考文献:
[1]吕海霞.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1982-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5(1):85-90.
[2]张丽琼,何婷婷.安徽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8-22.
[3]路红艳.经济“新常态”下流通业转型升级方向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4-6.
[4]张世兵,刘承智.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研究——基于1980—2010年间的相关数据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2014(3):70-76.
(责任编辑 刘 宝)
Study on the Path for Optimizing China’s Export Trade Structure 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e of Econom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Data from 2000 to 2013
MIU K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 Nanjing 21117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SITC(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export trade structure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from 2000 to 2013 and studies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using TSI(Trade Structure Index) and TC(Trade Competitive) indexes. The study result is as follows: manufactured goods are in a leading position in export and capital intensive products take the lead in the manufactured goods export structure; net export goods are mostly labor intensive products, but capital intensive products are having increasing advantage over resource intensive product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paper proposes three paths to further optimize China’s export trade structure, that is, improve the added value of capital intensive products, foster new competitiveness in labor intensive products and enhance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imary products.
Key Words:new normal state;export trade structure;optimization;capital intensive product; labor intensive produ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