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弥渡,村村有灯班,处处玩花灯。在每年的玩灯中,每个灯班都需要一个“灯头”来掌控整个玩灯过程。而这个“灯头”的产生,不是以名声、地位、财富,金钱物质的多寡决定的,而是由本村在过去的一年里,谁家生过小孩,生过小孩这一家的户主就是自然的灯头,如果一个村有两户及以上的人家生过小孩,这些人家的户主就要推选一个“总灯头”,一般情况下,总灯头都由第一户生男孩户的户主担任。推举灯头的过程,就是人类原始的祖先崇拜的折射。这个过程一般进入农历腊月就开始进行了。接下来,灯头就要召集本村村民户主会,搭建玩灯班子,公布本村玩灯的规模、计划,同时抽调人员分派任务,指定负责灯彩扎裱、排练花灯、送达灯帖、募集财物等的召集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至此,玩花灯活动拉开了帷幕。
接下来就是扎灯。灯彩是弥渡花灯活动的特色。在弥渡,每个村耍什么龙,舞什么凤,耍什么狮子,排什么灯彩,是根据本村地理环境,民间民俗承载下来约定俗成的内容确定的。所有的花灯均用竹篾扎制,彩纸裱糊而成。首先,将划好的竹篾用棉纸条绑扎成各式灯彩骨架,再用彩纸裱糊,绘上相关内容的彩画图案,灯彩方才成形。其中,扁灯、桶灯、花瓶灯是每个灯班都必须扎裱的。扁灯,称“国灯”或牌灯,为一对,各绘“龙”和“虎”头形状,以示风调雨顺,驱鬼避邪;花瓶灯,喻祈天下太平(四季平安);桶灯,寓意国家和平统一(一统天下);日月灯,表达人类对日月的崇拜、敬仰,祈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意;还有莲花灯、鱼灯,以示“连年有余,清吉平安”。此外,还需根据当年的属相,扎制一盏属相灯,如丁亥年就需扎一盏金猪灯。其它诸如龙灯、凤灯、狮灯、鹤灯、彩船等等皆在扎制之列。其实,扎裱灯彩,实际上是远古人类对大自然崇拜的一种转换或嬗变,也是人类图腾崇拜的一种折射和反映。
其次是接灯。弥渡人认为万物有灵,灯有灯神,玩灯得把灯神接回来,灯神不接回来,是不能玩灯的。灯彩扎裱好之后,就是设“灯坛”“接灯神”了。就弥渡全境而言,玩花灯有“太平花灯”与“元宵花灯”之别,因此,接灯的时间有先有后,玩太平花灯的,从来年的正月初一开始闹花灯到十二三,因此在年三十除夕夜之前就举行接灯仪式了。而在密祉地区,因大闹花灯在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两天,即元宵花灯,各村的接灯仪式大致都在正月十二、十三两天晚上进行。接灯时,各村灯班及村民排起长队,先后顺序为:两个扁灯(也叫牌灯或“龙虎灯”)、狮灯、日月灯、桶灯、龙灯、花瓶灯、打岔佬、大脚婆、小七姑娘。悄悄地来到村口有水井或有水的地方,设一牌位,中奉“唐朝得道老郎神君之位”左右各奉“千音童子位”、“鼓板郎君位”。然后全体人员向牌位跪下,上香、三叩九拜,由文采、口才俱佳的人报吉利,领(舞)狮人抱一只公鸡,用鸡冠的血点龙灯、狮灯、凤灯的头、眼、耳等处,称为“点光”,祭祀完毕,接回灯神,狮、龙等灯队就全耍起来。打岔佬抱着灯神牌位在灯班之前,带领灯班从原路返回村中庙宇,将“灯神”供奉起来,直到谢灯。
然后是玩灯。玩灯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是力量的张扬,激情的宣泄,幸福的祈盼。弥渡花灯的表演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全县各村庄的灯班自正月初一至初三到各村镇和县城的商铺、部门进行贺灯、报喜闹花灯(收回灯帖),使全县都呈现出新春佳节的欢腾和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喜庆气氛。晚上灯班到各家各户跳“门户灯”,跳门户灯是一种祈福许愿的活动,深受人民群众欢迎。跳灯时由狮灯打场表演庆贺,灯队进户进行祝贺表演。庆贺主人新春纳福,人寿年丰。祈愿主人招财进宝、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表演结束,灯班要报“吉利”,主人要给灯班随喜“红包”,以示吉利和表谢意。凡贺门户灯,龙灯不能入户。第二阶段则是以密祉正月十五十六的花灯盛会和铁柱庙的正月十五庙会为代表的节庆灯会。密祉灯会上会灯班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灯班排列顺序为:牌灯、狮灯、日月灯、桶灯、龙灯、小七姑娘、花瓶灯、打岔佬、大脚婆压阵。在上会前各灯班都要到灯神前拜叩,祈求平安、顺利,才能上会。到了密祉大寺灯场,各灯班的狮灯、龙灯、鹤灯、蚌灯、凤灯、麒麟灯、彩船灯各显其能,整个灯场龙腾狮跃、凤飞鹤舞,小七姑娘、大脚婆、花鼓佬、打岔佬崴步轻盈,动作诙谐,男女老幼,不分亲疏、不计辈分,都在灯场上各显身手,使整个灯场呈现出万人花灯狂欢、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原生态花灯庙会的宏伟壮观场景。
弥渡花灯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但人们习惯上分为大唱和小唱。小唱俗称“过街灯”或“簸箕灯”,是由一群“小七姑娘”、“大脚婆”和一花鼓佬、一打岔佬组成的集体性歌舞。在灯班的行进中,由“小七姑娘”表演,也可由花鼓佬领舞领唱,大脚婆则边唱边舞,打岔佬在舞圈外手拿蚊帚伴舞且维持表演秩序,演唱内容多为花灯小调或折子戏。因这一表演形式是以围圆圈演唱,酷似弥渡特有农具“簸箕”,故名“簸箕灯”。
花鼓是弥渡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故事情节。流传至今的有夫妻花鼓、苏州花鼓、凤阳花鼓、姊妹花鼓、老爷花鼓、城门花鼓等几十种不同内容、名称的花鼓。花鼓舞蹈由扬花鼓、拜花鼓、打花鼓三个环节构成,角色以花鼓佬、大脚婆为主。
花灯折子指的是弥渡各类花灯的形式通过不断的进化、提高、演变、吸纳了其它剧种诸如滇剧、花鼓戏、川剧、京剧等不断发展融合而形成的传统花灯小戏,流传至今的有一百余个剧目,演唱的曲调分基本唱腔和插曲两大部分,曲调使用有一曲专用或多用,多数剧目都一戏多曲,多反映传统古典故事,宣扬惩恶扬善、扶贫帮弱、忠孝诚信以及人情世俗和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花灯传统剧目多无固定剧本,均靠花灯艺人口传身授,代代传承。所以,同一剧目会有多种版本和演法。
最后是谢灯。谢灯是一年玩灯的结束,神灵的回归,幸福的祈盼。闹完了花灯之后,到正月十七日晚就进行谢灯——“送灯神”。送灯神开始,由打岔佬抱着灯神牌位带着灯班唱着灯、跳着灯、翘着灯、崴着灯、耍着灯直到接灯神处,全体面对灯神牌位下跪,烧香祭拜,报吉利感谢灯神的庇佑,祈求灯神给予一年的保佑。然后,由领狮人撕下狮子、龙身上“点过光”的地方,剪下一点龙、狮身上的“皮毛”与“老郎神”牌位一起烧掉,将龙皮狮皮解下骨架收好,全班人员静悄悄地返回供奉灯神处,收清各种服装、道具一并装箱,以待来年再用。
责任编辑 彭琼瑶
接下来就是扎灯。灯彩是弥渡花灯活动的特色。在弥渡,每个村耍什么龙,舞什么凤,耍什么狮子,排什么灯彩,是根据本村地理环境,民间民俗承载下来约定俗成的内容确定的。所有的花灯均用竹篾扎制,彩纸裱糊而成。首先,将划好的竹篾用棉纸条绑扎成各式灯彩骨架,再用彩纸裱糊,绘上相关内容的彩画图案,灯彩方才成形。其中,扁灯、桶灯、花瓶灯是每个灯班都必须扎裱的。扁灯,称“国灯”或牌灯,为一对,各绘“龙”和“虎”头形状,以示风调雨顺,驱鬼避邪;花瓶灯,喻祈天下太平(四季平安);桶灯,寓意国家和平统一(一统天下);日月灯,表达人类对日月的崇拜、敬仰,祈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意;还有莲花灯、鱼灯,以示“连年有余,清吉平安”。此外,还需根据当年的属相,扎制一盏属相灯,如丁亥年就需扎一盏金猪灯。其它诸如龙灯、凤灯、狮灯、鹤灯、彩船等等皆在扎制之列。其实,扎裱灯彩,实际上是远古人类对大自然崇拜的一种转换或嬗变,也是人类图腾崇拜的一种折射和反映。
其次是接灯。弥渡人认为万物有灵,灯有灯神,玩灯得把灯神接回来,灯神不接回来,是不能玩灯的。灯彩扎裱好之后,就是设“灯坛”“接灯神”了。就弥渡全境而言,玩花灯有“太平花灯”与“元宵花灯”之别,因此,接灯的时间有先有后,玩太平花灯的,从来年的正月初一开始闹花灯到十二三,因此在年三十除夕夜之前就举行接灯仪式了。而在密祉地区,因大闹花灯在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两天,即元宵花灯,各村的接灯仪式大致都在正月十二、十三两天晚上进行。接灯时,各村灯班及村民排起长队,先后顺序为:两个扁灯(也叫牌灯或“龙虎灯”)、狮灯、日月灯、桶灯、龙灯、花瓶灯、打岔佬、大脚婆、小七姑娘。悄悄地来到村口有水井或有水的地方,设一牌位,中奉“唐朝得道老郎神君之位”左右各奉“千音童子位”、“鼓板郎君位”。然后全体人员向牌位跪下,上香、三叩九拜,由文采、口才俱佳的人报吉利,领(舞)狮人抱一只公鸡,用鸡冠的血点龙灯、狮灯、凤灯的头、眼、耳等处,称为“点光”,祭祀完毕,接回灯神,狮、龙等灯队就全耍起来。打岔佬抱着灯神牌位在灯班之前,带领灯班从原路返回村中庙宇,将“灯神”供奉起来,直到谢灯。
然后是玩灯。玩灯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是力量的张扬,激情的宣泄,幸福的祈盼。弥渡花灯的表演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全县各村庄的灯班自正月初一至初三到各村镇和县城的商铺、部门进行贺灯、报喜闹花灯(收回灯帖),使全县都呈现出新春佳节的欢腾和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喜庆气氛。晚上灯班到各家各户跳“门户灯”,跳门户灯是一种祈福许愿的活动,深受人民群众欢迎。跳灯时由狮灯打场表演庆贺,灯队进户进行祝贺表演。庆贺主人新春纳福,人寿年丰。祈愿主人招财进宝、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表演结束,灯班要报“吉利”,主人要给灯班随喜“红包”,以示吉利和表谢意。凡贺门户灯,龙灯不能入户。第二阶段则是以密祉正月十五十六的花灯盛会和铁柱庙的正月十五庙会为代表的节庆灯会。密祉灯会上会灯班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灯班排列顺序为:牌灯、狮灯、日月灯、桶灯、龙灯、小七姑娘、花瓶灯、打岔佬、大脚婆压阵。在上会前各灯班都要到灯神前拜叩,祈求平安、顺利,才能上会。到了密祉大寺灯场,各灯班的狮灯、龙灯、鹤灯、蚌灯、凤灯、麒麟灯、彩船灯各显其能,整个灯场龙腾狮跃、凤飞鹤舞,小七姑娘、大脚婆、花鼓佬、打岔佬崴步轻盈,动作诙谐,男女老幼,不分亲疏、不计辈分,都在灯场上各显身手,使整个灯场呈现出万人花灯狂欢、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原生态花灯庙会的宏伟壮观场景。
弥渡花灯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但人们习惯上分为大唱和小唱。小唱俗称“过街灯”或“簸箕灯”,是由一群“小七姑娘”、“大脚婆”和一花鼓佬、一打岔佬组成的集体性歌舞。在灯班的行进中,由“小七姑娘”表演,也可由花鼓佬领舞领唱,大脚婆则边唱边舞,打岔佬在舞圈外手拿蚊帚伴舞且维持表演秩序,演唱内容多为花灯小调或折子戏。因这一表演形式是以围圆圈演唱,酷似弥渡特有农具“簸箕”,故名“簸箕灯”。
花鼓是弥渡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故事情节。流传至今的有夫妻花鼓、苏州花鼓、凤阳花鼓、姊妹花鼓、老爷花鼓、城门花鼓等几十种不同内容、名称的花鼓。花鼓舞蹈由扬花鼓、拜花鼓、打花鼓三个环节构成,角色以花鼓佬、大脚婆为主。
花灯折子指的是弥渡各类花灯的形式通过不断的进化、提高、演变、吸纳了其它剧种诸如滇剧、花鼓戏、川剧、京剧等不断发展融合而形成的传统花灯小戏,流传至今的有一百余个剧目,演唱的曲调分基本唱腔和插曲两大部分,曲调使用有一曲专用或多用,多数剧目都一戏多曲,多反映传统古典故事,宣扬惩恶扬善、扶贫帮弱、忠孝诚信以及人情世俗和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花灯传统剧目多无固定剧本,均靠花灯艺人口传身授,代代传承。所以,同一剧目会有多种版本和演法。
最后是谢灯。谢灯是一年玩灯的结束,神灵的回归,幸福的祈盼。闹完了花灯之后,到正月十七日晚就进行谢灯——“送灯神”。送灯神开始,由打岔佬抱着灯神牌位带着灯班唱着灯、跳着灯、翘着灯、崴着灯、耍着灯直到接灯神处,全体面对灯神牌位下跪,烧香祭拜,报吉利感谢灯神的庇佑,祈求灯神给予一年的保佑。然后,由领狮人撕下狮子、龙身上“点过光”的地方,剪下一点龙、狮身上的“皮毛”与“老郎神”牌位一起烧掉,将龙皮狮皮解下骨架收好,全班人员静悄悄地返回供奉灯神处,收清各种服装、道具一并装箱,以待来年再用。
责任编辑 彭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