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关记忆(三题)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ng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尾城的时光
  
  尽管,历史已经来到2011年的流年中,可我们只要再往回推三十年,大理州府所在地的老下关城就可以历历在目了。那时,下关老城的西片区由天宝街、子河街、西大街组成。如今,子河街已被正阳时代广场繁华的商业街替代,已不复存在。从这条街往北,过了西洱河上的黑龙桥,静静地躺在苍山斜阳峰脚下的,就是龙尾城了。
  龙尾城紧接黑龙桥的是豆糠坡,坡上有唐代南诏时留下的古城门,以城门为界,南段叫龙尾街,北段叫中丞街。龙尾街一带,今天仍然是大理州府下关城最有原生市井气息的地方。每天的早晨和傍晚,是它最忙碌的时光。清晨的夜幕刚刚散去,这里便成为人声鼎沸的闹市,靠近黑龙桥的沿街铺面,早早地全都打开了:卖饵丝米线的,卖喜洲粑粑的,卖烧饵块的,卖白酒汤圆的,卖豆浆油条的,还有买新鲜蔬菜的……不用吆喝,各有各的主顾,生意是应接不暇。那些上学的、上班的、赶路的、晨练的,都喜欢在这里吃地道的风味早点,并随心所欲地变换着不同的口味,边吃边和邻里乡亲打着亲热的招呼,嘘寒问暖间,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乡情。
  傍晚时分,西洱河南岸的高楼已是华灯初上,霓虹闪烁。而这时的龙尾古街,依然在斑驳婆娑的灯影中,继续着欢腾热闹的好时光。那些风味独特的小食店里,酸辣鱼、砂锅菜、泥鳅钻豆腐、炝螺丝、海菜煮芋头,全是本地实惠可口的特色菜。加上街边卖熟食的、卖凉菜的,总是有许多忠实的顾客,为这里的傍晚增色添彩,一派其乐融融、好不热闹的景象。
  下关龙尾街这样的时光,不论寒暑,不管晴雨,天天都在上演。并且,龙尾街的时光还可以穿透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到达唐朝时期的南诏。
  当时,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即公元739年,当时已被唐太宗册封为云南王的皮罗阁,将南诏的都城从蒙舍迁到苍山洱海地区的太和城,建立了南诏国,完成了南诏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战略大转移。为了太和王城的战略防御需要,皮罗阁在苍山洱海的北端筑起了龙首关,又叫上关;在苍山洱海的南端西洱河北岸筑起了龙尾关,又叫下关。因当时下关城内槐树较多,所以下关也叫“槐城”。这样,太和王城西靠苍山,东临洱海,南北各有下关、上关两个军事要塞扼守,固若金汤,易守难攻。
  这就是龙尾城的由来,它是由军事要塞逐步演变而来的古城池。
  历史上的龙尾城位于洱海出水口西洱河的北岸,西起天生桥,东至大关邑村,利用西洱河和苍山作为天堑,根据自然地势沿河岸修筑起一道夯土城墙,长四至五公里,由苍山斜阳峰北坡向西延伸,是拱卫太和王城的要塞和堡垒,现在大都已毁,仅存江风寺至打渔村一段,是利用陡坡削去南面,再在高处加夯土城墙,长约二百五十米,最高处十余米,最低处也高出地面两米左右。
  当时南诏龙尾城的中心位置,就在现在的下关鼓楼至西洱河北岸之间,龙尾街南段一带。那时,这里的军事建筑已经形成一座方形的城池,现在的鼓楼为北城门位置,南城门也就是龙尾关城楼在黑龙桥头,城门上写着“龙尾关”三个大字,它背靠龙尾城,前临西洱河,楼下可以通关,楼上两层驻有重兵把守。楼檐口下还悬挂着一块横匾,匾上是“龙关锁钥”几个大字。当时,龙尾关前的西洱河上建有一座木桥,叫做“清风桥”,唐开元年间,南诏王阁逻凤建龙尾城后将它改建为石拱桥,取名“黑龙桥”。由此可见,龙尾城是南诏政权对南御敌的一道天堑,龙尾城一带也成为了历史上天宝之战的主战场。后来,元朝的大将兀良哈台,明朝的蓝玉、沐英,直到清朝的义军首领杜文秀,清朝的将领杨玉科等,都在龙尾关下鏖战过。这座屡遭战火纷扰的城楼,最终毁于清朝同治末期的1874年。
  历史上,龙尾关不仅是御敌守土的重要关隘,也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塞。出了龙尾关、过了黑龙桥后,可以分为三路,向南是蒙舍路,向西是永昌路,向东是白崖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在此交汇,商贾在这里云集,各种物资在这里聚散,好不热闹。据说,过去的龙尾关城楼比现在改建后存留的“寿康楼”更加雄伟、更加壮观,风调雨顺的年景,楼上昼夜灯火通明,文人雅士汇聚这里,弹唱洞经,品茗赋诗。明代诗人杨慎、方沆、张来仪、逯杲、程本立、李元阳等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不朽的诗句。
  并且,千百年来,龙尾城片区已经形成一条街、一座塔、一群古庙宇、一片饮水源地,十余株千年古木、一组名士宅院。
  一条街就是龙尾街,全长一公里多,从黑龙桥起至大石头,是茶马古道与博南古道的交汇点,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的起点。每年秋后,成群结队的藏族、白族和汉族的马帮,赶着上万匹的骡马,往来不绝,把产自临沧凤庆、在下关加工成的锅庄茶,运往中甸、奔子栏、拉萨等藏区,再把藏区的皮革和名贵中药材运送出来。
  一座古塔就是常说的佛图塔,也有人称之为蛇骨塔,塔高三丈六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塔后建有佛图寺,古朴壮观。
  一群古庙宇,就是在龙尾街附近约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至今仍存留着北门楼、考核园、黄翠楼、关圣殿、玉龙书院、大石牛、江风寺、三清宫、文昌宫、武庙、文庙、玉皇阁、普济寺、财神殿、弥陀寺、白马庙、将军洞、灵瑞庵等古迹,多达二十余处。
  一片饮用水源地,就是指苍山斜阳峰麓。这里山高林茂,水源充沛,水质优良,常年不衰。著名的三眼井、鹭鸶塘、大井、二井、小井、七蛙井等一批当地的“名井”、“古泉”就在这片水源地上。现在供应下关城区的鸡蛇箐水厂、将军洞龙泉水厂等,水源也在这里。
  一组名士宅第,包括菜园巷的马家花园,西门巷的李家大院,红土坡一号的一颗印进士府第、小井巷的杨家大院,龙泉巷的苏氏名医世家宅第,明代赵雪屏、清代马恩溥的翰林府第等,无不散发着翰墨飘香的文化气息。
  在这样一个不大的街区内,集中了如此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存,加之还有遍布其间的茂盛古木,内涵丰富,无不闪耀着璀璨的南诏大理国文明,散发着王国福地的古貌遗风。
  如今,保护、利用龙尾古城的工程,已经被列上了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保护是必须的,而利用是要科学的,即尊重历史,还其特色。只有这样,龙尾古城的魅力才会彰显无遗。
  
  大井和二井
  
  过去,只要是下关本地人,或者是在下关生活时间较长的外地人,没有不知道大井和二井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井和二井是老下关的标志之一,是每一个老下关人最为深刻的生活记忆。可是现在,它们似乎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它们只是在龙尾城古老的民居中,一样地流淌着清澈的泉水,一样地迎送着青睐于它们的人们,一样地经历着时光的检阅,宠辱不惊,淡定自若,见证着历史和岁月的变迁。
  从下关老城区繁华的正阳时代商业广场,也就是过去的子河街往北,过了西洱河上的黑龙桥,就是龙尾古城了。接着,再沿河西行一百多米后,拐入往北的古巷中,走百余步,便可以见到大井和二井了。两井相隔不远,大井在大井巷,二井在西门巷。说是井,其实是泉,并且都是苍山斜阳峰下涌出的地下白沙清泉,水质清冽,回味甘甜,清凉可口。
  大井和二井,其实是大井小,二井大。古人在两口井的水眼出水处都建有龙王庙,不绝的泉水就从龙王庙底下喷涌而出,流进用青石板砌成的水池里。
  大井有三个井水池,二井有五个井水池,头池饮水,二池洗菜,三池洗衣,四池五池用作其它。自古以来,这种习惯已约定俗成,历代的人们都遵循着池池相随、各有所用的原则,从未改变。不论是大井还是二井,从龙王庙底下流出的泉水,在头池溢满后,又流到地势相对较低的下一个池子,不管是拥有三池的大井,还是拥有五池的二井,都是如此相连,既避免了用水的交叉污染,又保证了饮水的洁净和流水的多重利用。大井和二井这些池子的底部和四周都用青石板铺成,美观,实用,又好蓄水,池与池之间的平面有出水口,各池都保持一定的水面,多余的水自然流出,用水分类一清二楚,科学,卫生;井池的两侧还有用青石板砌成的水沟,是用来排泄雨水和废水的。如此在简单古朴中体现出的科学卫生用水法则,可以算得上是古人们的大智慧了。
  尤其是二井的水,甘甜丰润,冬暖夏凉,很早就已经在下关出名了。据说旧时,在下关街头还有专门到二井挑来泉水、沿街叫卖的脚夫。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不辞辛劳的人们,每天都专程到大井和二井取水,回家泡茶、烧菜、煮菜,日复一日,乐此不疲。凡是饮用过大井和二井泉水的人,无不称赞有加,对之怀念。特别是每逢农历正月初一的凌晨,就有人早早地到这里敬香汲水,当地俗语称“抢头水”,抢到的头水,用来供奉祈福,敬奉长辈,祈求安康,大吉大利。农历四月十五日是大井二井的龙王圣诞日,到了这天,附近的居民都会自发地聚集到这里,举行关于水、关于龙王的祭祀活动,庆祝大井和二井盛大而隆重的节日。
  想当初,大井和二井热闹繁盛的时代,到头池汲水的人们络绎不绝,在二池洗菜的人们你来我去,在三池浣衣的女子成群结队,四池五池还有耕作归来的农夫洗刷鲜泥,其间还夹杂着邻里乡亲的问候,家长里短的消息,有舒心的开怀大笑,有甜蜜的窃窃私语,笑声和着泉声,人声和着水声……那是怎样朴实的田园风情画卷啊!在这样奇妙的风俗里,似乎山醉了,泉醉了,井边的人也醉了。
  其实,大井和二井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早在一千多年前,南诏王阁罗凤在苍山斜阳峰麓、西洱河畔修筑龙尾城时,大井和二井就在先后十年间被开发利用。据现在立于井边的“碑记”记载,“大井始建于唐朝天宝八年即公元七四九年,南诏王阁逻凤筑龙尾城时,为开掘井源而建,此后,经历各代修葺,形成以青石镶砌的一井三塘格局,供居民饮用已逾千年,大井巷因井而得名。”“二井,位于龙尾城西外,二井巷也因井而得名。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唐朝开元二十七年,即公元七三九年,南诏王阁逻凤在苍山斜阳峰麓、西洱河畔筑龙尾城时,遂开掘井源,迄今已一千二百余年。二井泉水从地层裂隙中涌出,流量大,水质好,清冽回甜,冬温,夏凉,常年不枯。二井久负盛名,清澈的井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由此可见,二井比大井建得更早,名气也更大。然而,两个井又是相互依存,相映成趣的。
  现在,大井的龙王庙两侧,还保存有一副木刻楹联,上面写着:“清水沁心脾,彩霞增塘幽。”或许这,就是大井和二井共同的意境了。
  而今,历史已经远去,岁月正在老去,唯有大井和二井的泉水,依然生生不息,不分白天黑夜,不论春夏秋冬,不知疲倦地流淌着。还有那些深爱着大井和二井的人们,依旧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怀着对龙尾古街巷的情感,怀着古老却清晰的记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把洁净的大井和二井的泉水带回家,洁净生活,荡涤心灵。
  
  走近天宝公园
  
  大理市下关老城区的天宝公园,和唐朝时的天宝战争有着直接的渊源。正是因了一千多年前唐玄宗天宝年间那场血流成河的战争,千百年来,下关便有了一条天宝街。在这条数百米长的街上,有一个占地约十亩左右的公园,肃穆,幽静,古朴,沧桑,这就是天宝公园了。
  虽然,天宝公园坐落在下关繁华的闹市中心,距离车水马龙的人民街、人声鼎沸的正阳商业区和行人如织的黑龙桥,都只有百米之遥,可以说是近在咫尺。可是,这个免费向游人开放的历史公园,一年四季都显得冷冷清清,除了附近退休的老人会定时在这里提笼遛鸟和休息聊天,偶尔也有几个慕名而来的游客外,似乎很少有人问津。更多的时候,这个历史遗存,只是静静地躺在城市的高楼之中,凝望着高远的天空,聆听着西洱河畔的涛声和风声,尘封起历史的记忆,任时光慢慢地老去。
  天宝公园俗称“万人冢”,是唐天宝之战唐军将士的墓冢,它记载着一千二百多年前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唐玄宗天宝年间,因为唐朝那个叫做杨国忠的奸臣欲以边功求幸,加之那个叫做张虔陀的将领贪淫无德,凶残暴虐,并当众侮辱阁罗凤的妻子,激怒了南诏王阁逻凤起兵反唐,由此而引发了震撼唐王朝历史的“天宝之战”。唐天宝十年,也就是公元751年,唐朝派鲜于仲通发兵六万征讨南诏,南诏王阁逻凤讲和不成,被迫与之开战,结果唐军大败,鲜于仲通单身逃回长安。喜剧的是,这次唐军惨败竟被杨国忠谎报为大捷,唐玄宗还将鲜于仲通的官职升为京兆尹。第二年,唐朝又发兵三万征讨,仍是全军覆灭,无人归还。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其《蛮子歌》里,留下了描写这场战争的诗句:“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战全军没。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枯骨。”
  唐天宝十三年,即公元754年,唐朝再派剑南留后使李宓率兵七万大兵压境,直逼南诏都城,无奈之下的阁逻凤只好与土蕃联盟,在龙尾关外的西洱河畔子河一带夹击唐军。唐军七万将士千里征战,孤军深入,粮草消耗巨大,供应不济,饥饿疲惫,加上水土不服,多染疾病,结果全军覆没,李宓将军也沉河而亡。
  战争结束后,阁逻风考虑到与唐王朝的关系,也为以后南诏重归于大唐而埋下伏笔,派人收拾唐军阵亡将士遗骸,“祭而葬之,以存恩旧”。想当年,双方激战,血流成河,积尸雍水,所以当时垒筑的唐军战士冢应该很多,经过千年的变迁,留存至今的仅有两处,一处在凤仪与下关交界处的地石曲,封土较小,人称“千人堆”,一处封土较大,人称“万人冢”,就是天宝公园的“大唐天宝战士冢”了。
  回首这段悲壮的历史,可以说是惊心动魄,悲愤交加。关于这场战争,白居易在《新丰折臂翁》诗中谴责道:“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早先的万人冢,长期无人问闻,杂树丛生,狼狐出没。直到明代,万人冢才逐渐被人们关注,并逐步加以修缮,建立碑石,成为古迹。明朝名将邓子龙曾题诗吊慰阵亡将士:“唐将南师以捷闻,谁怜枯骨卧蒙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征魂。”
  据历史记载,民国初年,万人冢被开辟为天宝公园,封土堆高约三米,东西长五十米,南北长十米,在冢后立有三块高大石碑以及历代名人的题诗碑刻。园内还遍植花木,并建有天宝礼堂,不过,现在除了墓冢之外,大都消逝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万人冢,是1940年当地乡绅集资重修的,以青石条围砌,直径仍是十米,四周围以三级大理石栏杆;并立有石碑,碑高一点八米,宽零点九米,碑上题刻着“大唐天宝战士冢”七个隶书大字。后来,又经过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是在1998年。万人冢还于1985年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现代大文豪郭沫若来到大理,参观游览了万人冢及邓子龙的题诗后,心潮澎湃,黯然神伤,当场作七律一首:“天宝何能号盛唐,南征一再太周张。万人京观功安在?千载遗文罪更彰。我爱将军诗句好,人传冤鬼哭声藏。糊涂天子殃民甚,无怪蒙尘到蜀疆。”
  现在,邓子龙将军和郭沫若先生的题诗,已镌刻在大理石碑上,立在“大唐天宝战士冢”的两侧,和墓碑一样也是隶书,均出自云南著名书法家孙太初先生之手。
  今天,我们走进天宝公园,回忆一段尘封的历史,倾听一个遥远的故事,解读名人的感人诗句,感悟历史的悲壮和沧桑,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
  责任编辑 杨泽文
其他文献
《流年》(《走进大理学院丛书·赵敏作品专辑》)是赵敏先生的第一部作品集,由“故乡他乡”、“屐痕心语”、“流年随想”、“纸上风景”、“深度虚构”五个部分组成,是一部散文、书评和小说合集。其中前三辑均为散文,是近年赵敏先生心路历程的记述,是他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个艺术结晶。读完其中的散文,优美的文字如一股穿堂过室的山风,穿透着我的心扉,在心灵深处迂回缠绕,引起了心幡的飘拂震荡。散文在主题确立与
期刊
2004年以来,笔者连续四年作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具体负责三月街民族节的统筹协调工作。如何进一步办好大理三月街,这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我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本文所要直接探讨的是如何办好大理三月街,而不是如何办好大理州三月街民族节。但是,由于三月街是三月街民族节的主要活动场所,办好三月街民族节,关键是办好大理三月街。只要办好了三月街,也就等于办好了
期刊
白族,古往今来,对太阳的崇奉随处可见,  太阳诞 在白族莲池会祭祀的众多神圣当中,就有太阳。在民间,冬月十九日太阳生日这天,遍布白族乡村的莲池会、洞经会都要举办“太阳诞”祭祀活动,仪规程序庄严隆重,参加人数众多,有专门的传世经文讽诵。老人们还要制作表、诰呈献,表达对太阳的感佩之情,祈求太阳神给予保护庇佑,保佑村庄和民众和平祥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美满。喜洲大庙中还有一个大殿称为“太阳宫”,
期刊
在大理地区的佛教造像中经常见到一种风格独特、造型如一似女非女的观音造像。此类观音造像在当地名为一一阿嵯耶。笔者想就对观音造像的了解,对此作简单的概述。  据调查目前全世界仅有十多尊。流传国外的有:圣地亚哥精艺博物馆(见图一)、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学院均有藏品。纽约爱丽丝,科尼卡普、底特利欧内斯特,砍次勒各藏一尊,另瓦尼克和东英各有一尊。在国内故宫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见
期刊
“咚、咚”的舂碓声,有力地凸现在哗哗的水声之中。随即有音乐响起,有提琴、小号、黑管和鼓、钹等汇合成的音乐,其间还跳出了鸟的叫鸣。我是在听一曲叫《森林中的水车》的时候想起了苍山上的碓房的。“咚、咚”的碓声,一下一下,椎打着我的心。  碓房需要的动力是水。苍山有十八溪,碓房的用水自然不成问题。但也不是每条溪水都有碓房。碓房只建在那些与村寨或城镇相邻的溪水旁。我所居住的城市,过去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大的规模
期刊
去年秋季,我受日本滋贺县琵琶湖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邀请,参加,由该中心主办的湖沼监测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术会上各国的环境专家交流了有关湖沼学研究的成果,我本人交流了《洱海水生植被演替研究》的论文。会议期间,我受滋贺县立大学环境科学系的邀请,在该校举办了洱海水生植被演替的演讲会。我们还到国际湖泊委员会拜访了原琵琶湖研究所的老所长、国际湖沼环境委员会(ILEC)主席吉良龙夫老先生。他已八十六岁高龄,虽
期刊
01    秋天,落了树叶,也凋敝了心灵  一颗枯萎的果实  诉说了从春天开始的记忆  转眼之间,这已是人去楼空的秋天  孤独的,除剩下的,还有远走的    02    你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  我开始和自己交谈  你一定觉得这很美,一定很羡慕我  我把手放进心脏,掏出忧伤,细细数落  然后,又放回去,它们依旧属于我    03    雨后的阳光,像温顺的绵羊  安静地躺在地上,我想——  慢慢地行
期刊
一    立冬之后,踏着仙踪翩然而至  披着白色的婚纱   你这大地冰清玉洁的新娘    苍老的树叶怕挡了你的道  提前飘落,柿子  在枝头挑出喜庆的红灯笼    路边站着去年春天就想看看你  如今已经换装的干草  刚钻出地面的麦苗喊冷  好心的风婆婆便用江河的银线  在大地上缝补一件斑驳的旧棉袄    等发现白棉絮留在了外面  窗外有了动静  许多人开始欢呼  下雪了,下雪了    二    外
期刊
我喜欢,把诗歌请进  故乡的镪褓中取暖,并以此  跨越寒冬的水面    我喜欢,以心灵的语言开启  一片绿色的原野,并在那里与我的  春天,如期地进行一场  约会    我喜欢,让猜想的翅膀尽情  翱翔,比如想象在那人类大肆  繁衍欲望的夏季,自己该如何与  诗意的日子,拥抱在幸福的  门口    我喜欢,以一行行的  文字,忠实地录下所有在金秋里  收割和平的音响  责任编辑 张乃光
期刊
南诏行政区划及政区建置是南诏史研究的的重要环节,多年来,南诏史研究的前人学者曾对南诏行政区划及政区建置相关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阐述,为后人对南诏史的研究拓展了思路。史料及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南诏行政区划是唐朝行政区划的地方化和民族化,在政区建置的问题上,更注重实效,结合实际,制定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行政区划及政区建置体系,为南诏统治政权的稳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南诏政权管辖的疆域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