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而数学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这就为广大数学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发散性思维是数学学习与创新精神必不可少的思维形式,它不受固定的逻辑形式的限制,有鲜明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提出数学新思想,创立新理论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并加强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培养: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197-0I
发散性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是不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品质
1.1 独立性思维品质
培养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注意强化学生三个方面的心理意识:
A、大胆而合理地怀疑。
B、培养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
c、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
1.2 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于三个层次:①流畅性,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即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枚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②变通性,变通性是较多层次的发散特征,即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③新颖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即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1.3 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一般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大多数创造都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这样的三段式递进实现的。
2 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环境
2.1 在求异中培养发散思维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和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是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思路打开、广度的延伸、特别是超越惯常思维有着启发作用。
2.2 在变通中培养发散思维
变通,是发散思维发散性的显著体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实行变通,当然,这样的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经过长时间的强化、锻炼后,学生做好了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准备后,对学生进行变通性的思路引导,当学生思路闭塞时,教师要有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的能力,及时做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2.3在独创中培养发散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2.4 建立培养发散思维的基础
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掌握的每一项知识、技能不仅必须准确无误和具有良好的巩固程度,而且要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把握形式与实际的关系如果在基础上有这样那样缺陷,当思维向各方发散时便会时时受阻,处处遇卡,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方法,如对应、还原、假设、转化、等量代换、列举、化归等,这增,他们遇到具体问题才能做出多种途径的探索。
发散性思维在数学教学和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学习者养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都有着重大意义,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教育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寻求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能力。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培养: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197-0I
发散性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是不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品质
1.1 独立性思维品质
培养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注意强化学生三个方面的心理意识:
A、大胆而合理地怀疑。
B、培养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
c、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
1.2 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于三个层次:①流畅性,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即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枚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②变通性,变通性是较多层次的发散特征,即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③新颖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即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1.3 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一般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大多数创造都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这样的三段式递进实现的。
2 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环境
2.1 在求异中培养发散思维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和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是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思路打开、广度的延伸、特别是超越惯常思维有着启发作用。
2.2 在变通中培养发散思维
变通,是发散思维发散性的显著体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实行变通,当然,这样的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经过长时间的强化、锻炼后,学生做好了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准备后,对学生进行变通性的思路引导,当学生思路闭塞时,教师要有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的能力,及时做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2.3在独创中培养发散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2.4 建立培养发散思维的基础
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掌握的每一项知识、技能不仅必须准确无误和具有良好的巩固程度,而且要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把握形式与实际的关系如果在基础上有这样那样缺陷,当思维向各方发散时便会时时受阻,处处遇卡,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方法,如对应、还原、假设、转化、等量代换、列举、化归等,这增,他们遇到具体问题才能做出多种途径的探索。
发散性思维在数学教学和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学习者养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都有着重大意义,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教育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寻求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