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问题是思维创新中最重要的环节,善于提出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識的动力。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效率也高。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特定情景之下客观存在的事物与学生主体意识之间产生矛盾,并且认识主体根据其现有的认知水平又暂时不能解决此矛盾时产生的。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会在一种强烈的焦虑、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去深入研究学科知识或者扩充相关知识,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在强烈探究心理的促使下,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相应的知识进一步得到拓展,从而提高了知识的质量。
问题意识的产生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提问、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创新、自我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探索——解决”循环往复的学习过程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从而使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智能得到发展,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技巧,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现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仍是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等待着回答问题,教育的过程其实还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应该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民主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眼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然后启发他们,使他们敢于求异、求新。此外教师还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坚持不懈的锻炼,使学生由感性问题的质疑逐步过渡到理性问题的质疑,进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学习知识。知识的活动对于他才有意义。为此教师可以先问学生教材中的有关问题,比如问概念、定理的涵义;问定理使用的条件、公式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形应用)等等。通过训练,然后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以上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又或者学生的意思表达不清楚时,教师都首先要肯定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并加以引导和帮助,千方百计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问,再培养学生能问”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或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就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这种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兴趣高,学习效率才会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三)倡导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解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议一议”或“想一想”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由同学加以讲评。当学生对老问题有了更好的理解,自然就会提出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之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变换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余地。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不懂的东西也越多,对知识的感受就越敏锐。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特定情景之下客观存在的事物与学生主体意识之间产生矛盾,并且认识主体根据其现有的认知水平又暂时不能解决此矛盾时产生的。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会在一种强烈的焦虑、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去深入研究学科知识或者扩充相关知识,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在强烈探究心理的促使下,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相应的知识进一步得到拓展,从而提高了知识的质量。
问题意识的产生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提问、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创新、自我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探索——解决”循环往复的学习过程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从而使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智能得到发展,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技巧,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现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仍是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等待着回答问题,教育的过程其实还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应该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民主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眼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然后启发他们,使他们敢于求异、求新。此外教师还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坚持不懈的锻炼,使学生由感性问题的质疑逐步过渡到理性问题的质疑,进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学习知识。知识的活动对于他才有意义。为此教师可以先问学生教材中的有关问题,比如问概念、定理的涵义;问定理使用的条件、公式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形应用)等等。通过训练,然后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以上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又或者学生的意思表达不清楚时,教师都首先要肯定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并加以引导和帮助,千方百计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问,再培养学生能问”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或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就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这种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兴趣高,学习效率才会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三)倡导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解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议一议”或“想一想”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由同学加以讲评。当学生对老问题有了更好的理解,自然就会提出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之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变换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余地。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不懂的东西也越多,对知识的感受就越敏锐。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