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艺术史的长河中,绘画在宋代不但达到了写实高峰,并且完成了其诗学的转向.宋代的绘画理论中,常常论及诗与画的关系,同时常将诗和画以及诗人和画家相提并论.邓椿在其画史著作《画继》中,便是通过“画者,文之极也”的核心论点展现了宋代诗歌与绘画的融通与互动.《画继》对中国绘画史之诗学转向的呈现,并非仅仅见诸其收录与著述的内容.邓椿从卷章编目中以“文”分类的品评标准,到以诗文说画史的众多个案与史料记载,最终进入“画者,文之极”的核心思想,通过由体例至思想的多方位关照,融汇于全卷之中.
【机 构】
: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艺术史的长河中,绘画在宋代不但达到了写实高峰,并且完成了其诗学的转向.宋代的绘画理论中,常常论及诗与画的关系,同时常将诗和画以及诗人和画家相提并论.邓椿在其画史著作《画继》中,便是通过“画者,文之极也”的核心论点展现了宋代诗歌与绘画的融通与互动.《画继》对中国绘画史之诗学转向的呈现,并非仅仅见诸其收录与著述的内容.邓椿从卷章编目中以“文”分类的品评标准,到以诗文说画史的众多个案与史料记载,最终进入“画者,文之极”的核心思想,通过由体例至思想的多方位关照,融汇于全卷之中.
其他文献
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是1905年左右由英国传教士柏格理为传教的需要,在滇东北汉族传道员李斯提反和苗族知识分子杨雅各等人的协助下,根据拉丁字母和苗族服饰图案,以石门坎苗语为标准音创制的拼音文字.这套拼音文字其字母形状和发音与拉丁字母近似,称“柏格里苗文”或“石门坎苗文”,亦称“滇东北老苗文”.基督教仪式有大量的赞美诗,为了让苗族信教群众尽快学会唱诗,柏格理参照英国首调唱名法的原理,采用这套苗文的声母和韵母创制了一套苗文字母乐谱.七个基本音阶是在老苗文的24个单音声母中选用了七个发音接近简谱的声母.韵母代表音
本文针对服饰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分类的方法论,一方面用于研究文化交流的手工艺品,另一方面用于研究文化身份的表征.该方法论可以作为一种理解外国事物、主题和风格随时间推移而驯化、规范化的手段.考察了在5世纪末6世纪初的视觉文化中被视为非中国风格(鲜卑风格)的男性束腰外衣、裤子和靴子到7世纪服装已没有特别的民族特征,成为一种普通男装的过程.与此同时,鲜卑风格的女装完全消失了,首先被中国风格的女装所取代,后来又被中亚新风格服饰取代.这一过程表明,初唐的服饰艺术中,穿着束腰外衣和长裤的妇女和少女的形象在很大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乌兰牧骑要不断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革新与发展,队员的使命也不仅仅局限于做草原上的文艺兵,在表演的同时,担负着传承与传播地区文化艺术遗产和瑰宝的责任.内蒙古自治区在近几年通过增加文化服务供给、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举措,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其中,乌兰牧骑最具代表性.随着《乌兰牧骑条例》《乌兰牧骑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0)》等办法的出台,推动形成了自治区重视民族文化事业、重视乌兰牧骑发展的生动局面.为了树立好“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这面旗帜,乌兰牧骑在新时代新
文化的异质折射现象专指表层文化一致的文化群体因为深层文化不一致而发生误读的现象.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所以这种现象也就不鲜见了.因为历史原因,京味文化中古代满洲文化积淀深厚.很多京味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和学者、导演,他们的作品和著作中也必然会体现出传统满洲文化的一些观念思想和价值趋向,这些内容往往被外地的评论家和学者误读为“大城市特色的”、“西方思潮的”、“市场经济影响下的”.这些评论家和学者对京味文化的传统满洲和旗人文化的底色缺乏了解,所有的评论和揣测都是出自自身文化的经验.这类事例可以成为“文化异质折射现
交响音乐是音乐创作体裁中较为复杂的艺术形式,我国的交响音乐创作始于20世纪初叶,为中国管弦乐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许多作曲家尝试将民族音乐语言与西洋作曲技法相结合,创作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其中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是根据蒙古族传统民歌旋律移植、改编的具有蒙古族风格特征的交响音乐,这部作品的产生带动、影响了许多音乐家们的创作激情与灵感.作曲家在主题旋律的创作上,有的引用完整的民歌曲调,有的选用民歌主题作为发展动机,还有的选择引用或改编蒙古族的传统器乐作品、引用或改编蒙古族的说唱音
孙良是蒙古族高音四胡一代宗师,在我国民族音乐界享有盛誉,而恰恰由于孙良大师精湛绝伦的高音四胡演奏技艺,而几乎被人们遗忘了孙良同时是潮尔演奏大师的事实,使得至今也只有业界极少数人了解和传承了孙良大师的潮尔艺术,而对其潮尔传承谱系研究在学术界仍属空白.本文中试图通过对百余年来潮尔在科尔沁地区延传承续过程中的传承流派、传承谱系的研究,以及孙良大师潮尔传承谱系的调查溯源,向学术界首次提出孙良大师独特而自成一派的潮尔演奏技艺体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定位.
本文运用审美形态学的方法,从根性、情趣、历史、精神四个方面对燕赵大地上至今仍活跃的民间舞蹈进行集体特征的审美性研究.认为燕赵民间舞蹈文化审美特性具有乡土情味的“土”且“俗”、乡土情趣的“油”且“浪”、乡土记忆的“哀”且“悲”、乡土神韵的“壮”且“豪”.并运用“修辞性”思维对这些审美特性进行剖析,从对审美情感孕育的文字形态进行“字之来源”的语言层面深挖,对审美情感孕育的文化心态进行“字之引申”的文化层面解读,对审美情感孕育的舞蹈形态进行“字之表现”的舞蹈层面探寻,以此来印证民间舞蹈审美特质的深厚度与真实性.
周沛然是新中国音乐教育的先行者,也是中国合唱艺术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编辑出版过多册音乐书籍并大量印刷、传播甚广.他的合唱指挥教材,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断再版,至今仍有一定影响力.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挖掘与梳理,大致还原出了这位音乐家早期的人生经历与从艺发展轨迹,并尝试在梳理研究个案的同时,也对中国革命文艺、中国合唱艺术理论和中国大众音乐教育的个案梳理,做出实证研究的理论探索.
“倒立菩萨”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唯一倒立的神祗,揭示其神秘性需要把文本和图像两方面的信息整合起来,对其进行艺术人类学的通观考察,才能探究它的文化隐喻,考释它的象征蕴涵.本文从其命名和传说切入,以“倒立菩萨”是人之出生的形象表现,隐喻了“生”之哲学观.“倒立菩萨”的传说与形象信息的整合,说明它与盘古开天地有某种联系,是“天人同构”宇宙观的体现.
《鼎刻时兴滚调歌令玉谷新簧》六卷,因其封面题名为《玉谷调簧》,故而简称《玉谷调簧》或《玉谷新簧》.它不是一本原创性的书籍,而是在《玉振金声》的基础上,通过更名、剜改、补版、重新排版、重新分卷等手段进行作伪而成的,这一点可以从书版剜改情况、目录与正文的差异以及刊工刘次泉版画艺术风格的差异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