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切实增强地方工科院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要求是各院校关注的焦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封闭的校园学习,与外界行业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或者短期的参观、实习。加强校企合作,尤其是加强校企共建课程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科院校;校企共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主要是高投入型,以经济规模的扩张带动经济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现在已经越来越凸显,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种海外代购、跨境电商,发展得如火如荼,这个矛盾实质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要解决现行经济矛盾,就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创新来发展,而最终实现和落实关键还是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多种类型的人才,尤其是面向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型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有机和重要组成。但近几年企业用人需求和应用型工科院校毕业生供应质量存在错位,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现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问题所在。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校教育的核心。现就以课程建设为研究中心来探析。
一、地方工科院校课程组织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发展的大背景来看,大规模扩招后许多专科层次的院校竞为本科院校,看似是院校升级提升办学层次,然而在这股升本的热潮中,高校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有着较薄弱的办学基础,又缺少国家的分类政策指导,导致了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矛盾。
1.课程学科模式太重。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可得基本模式。公共课程就是数学、英语、政治课程的体系。这种设计方式是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理念去设置。专业基础课课程大纲过多倚重理论体系,没有结合专业应用需要进行裁剪。专业课程也是以理论讲解为主,象征性设置一些实验和实践环节,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工程需要,学生自己也对大学学习感到茫然,毕业时感觉大脑空空。
2.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地方本科课程内容比较陈旧,与生产的实际相脱离;教学模式偏重传统模式,照本宣科;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基于项目问题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对学生工程素养培养的力度不够,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与企业的联系不紧密,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而造成我国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现有高校条件不足:一是经费不足,使得现有实践教学条件不能很好满足工程师培养的需要;二是作为工程教育实施主体的工科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缺乏工程意识,不能很好的胜任工程人才培养的重任。
3.地方本科学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需求情况。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愈演愈烈,首当其冲表现出问题的莫过于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情况,被称其为“史上最难就业时期”。而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却出现大幅面积的“用工荒”。不少人抱怨高校盲目扩招才导致了如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但实际上,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才培养数量过于庞大的问题,而是当前的人才培养规模与人才供给需求之间形成了严重的错位。从根源上讲,现有的高等教育校企没有实质性的结合是导致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或者专业不对口的主因。
二、提高地方工科院校培养质量的方法
要保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工程师的教育质量、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高校教育和现实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必须要求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使企业和高校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具体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方面是企业把生产流水线设备模型及一些主要设备可以移植到高校实验室中,让学生具有针对工程问题去做实验和课程设计;第二个方面是企业培养的每个环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各个过程,企业安排专门技术人员,给学生、老师讲解生产流程,生产工艺,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相应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做什么,具有什么作用,使教师更好了解理论课堂教学上具体教什么。解决方法具体实施措施就是校企课程共建。
三、校企课程共建模式
地方工科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和地方企业结合是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校企共建课程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顺应趋势进行改革的具体体现和载体。校企共建课程的一般具有以下几种模式。
1.第一种模式是企业依据生产实践提出课题,教师根据课题来开展教学,尤其课程设。计类教学活动,通过有针对性的课题来进行案例教学或者设计,围绕课题具体要求指标进行设计论证、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仿真建模、实际制作、测试调试,然后在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测试改进,直到满足企业要求。这种课程共建模式,能够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实践应用。
2.第二种模式是学校教师从事理论教学部分,企业技术人员从事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应用部分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相关设备及原理应用。
3.第三种模式是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在企业第一线现场进行教学,使教学言之有物,身临其境,深刻理解相关原理及应用,企业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教学空间和设备正常运转及产品样本。
4.第四种模式企业与学校一起制定课程内容、课程大纲。课程的计划实施、教学文件和指导书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老师一起完成。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地方应用型本科学校通过校企共建课程,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让毕业生毕业时能够无缝链接式地由学校学生转向企业技术人员角色,以更好的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周菁.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4(4).
[2]徐伟,许洪军,车翼飞,张晓峰.基于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3]吴金娇,刘树青.校企共建特色课程和教材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
[4]李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研究[D].中国知网,2008.
[5]刘华富,张序君.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自动化学院)
关键词:工科院校;校企共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主要是高投入型,以经济规模的扩张带动经济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现在已经越来越凸显,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种海外代购、跨境电商,发展得如火如荼,这个矛盾实质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要解决现行经济矛盾,就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创新来发展,而最终实现和落实关键还是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多种类型的人才,尤其是面向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型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有机和重要组成。但近几年企业用人需求和应用型工科院校毕业生供应质量存在错位,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现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问题所在。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校教育的核心。现就以课程建设为研究中心来探析。
一、地方工科院校课程组织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发展的大背景来看,大规模扩招后许多专科层次的院校竞为本科院校,看似是院校升级提升办学层次,然而在这股升本的热潮中,高校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有着较薄弱的办学基础,又缺少国家的分类政策指导,导致了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矛盾。
1.课程学科模式太重。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可得基本模式。公共课程就是数学、英语、政治课程的体系。这种设计方式是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理念去设置。专业基础课课程大纲过多倚重理论体系,没有结合专业应用需要进行裁剪。专业课程也是以理论讲解为主,象征性设置一些实验和实践环节,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工程需要,学生自己也对大学学习感到茫然,毕业时感觉大脑空空。
2.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地方本科课程内容比较陈旧,与生产的实际相脱离;教学模式偏重传统模式,照本宣科;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基于项目问题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对学生工程素养培养的力度不够,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与企业的联系不紧密,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而造成我国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现有高校条件不足:一是经费不足,使得现有实践教学条件不能很好满足工程师培养的需要;二是作为工程教育实施主体的工科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缺乏工程意识,不能很好的胜任工程人才培养的重任。
3.地方本科学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需求情况。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愈演愈烈,首当其冲表现出问题的莫过于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情况,被称其为“史上最难就业时期”。而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却出现大幅面积的“用工荒”。不少人抱怨高校盲目扩招才导致了如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但实际上,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才培养数量过于庞大的问题,而是当前的人才培养规模与人才供给需求之间形成了严重的错位。从根源上讲,现有的高等教育校企没有实质性的结合是导致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或者专业不对口的主因。
二、提高地方工科院校培养质量的方法
要保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工程师的教育质量、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高校教育和现实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必须要求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使企业和高校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具体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方面是企业把生产流水线设备模型及一些主要设备可以移植到高校实验室中,让学生具有针对工程问题去做实验和课程设计;第二个方面是企业培养的每个环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各个过程,企业安排专门技术人员,给学生、老师讲解生产流程,生产工艺,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相应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做什么,具有什么作用,使教师更好了解理论课堂教学上具体教什么。解决方法具体实施措施就是校企课程共建。
三、校企课程共建模式
地方工科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和地方企业结合是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校企共建课程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顺应趋势进行改革的具体体现和载体。校企共建课程的一般具有以下几种模式。
1.第一种模式是企业依据生产实践提出课题,教师根据课题来开展教学,尤其课程设。计类教学活动,通过有针对性的课题来进行案例教学或者设计,围绕课题具体要求指标进行设计论证、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仿真建模、实际制作、测试调试,然后在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测试改进,直到满足企业要求。这种课程共建模式,能够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实践应用。
2.第二种模式是学校教师从事理论教学部分,企业技术人员从事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应用部分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相关设备及原理应用。
3.第三种模式是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在企业第一线现场进行教学,使教学言之有物,身临其境,深刻理解相关原理及应用,企业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教学空间和设备正常运转及产品样本。
4.第四种模式企业与学校一起制定课程内容、课程大纲。课程的计划实施、教学文件和指导书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老师一起完成。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地方应用型本科学校通过校企共建课程,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让毕业生毕业时能够无缝链接式地由学校学生转向企业技术人员角色,以更好的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周菁.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4(4).
[2]徐伟,许洪军,车翼飞,张晓峰.基于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3]吴金娇,刘树青.校企共建特色课程和教材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
[4]李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研究[D].中国知网,2008.
[5]刘华富,张序君.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自动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