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和谐校园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将核心价值、大学精神、制度建设、校园文化、舆论宣传融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认知和感受,反映的是一所大学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
【关键词】高校 校园 文化 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形成的校园精神、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总和,它伴随着高校的发展而发展,对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校园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和谐校园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将核心价值、大学精神、制度建设、校园文化、舆论宣传融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认知和感受,反映的是一所大学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境界。作为大学文化和精神的理性凝结的大学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无疑是其与时俱进的应有之意。
一、大学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表现出来的群体意识,反映出来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学人精神与民族精神、社会发展趋势相互融合的结晶。大学精神对内体现在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师生员工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关系学校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对外展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
大学精神由学校的办学思想、历史背景和文化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组成:大学精神首先反映的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办学思想,是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等从哲学的层面进行抽象、整合和升华。大学精神也反映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文化成果,高校是以传承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大学精神正是“大学人”进行这种传承、整理和发展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
二、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校园精神是“在长期的校园文化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而成的,反映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是一个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统领。
有人称校园文化为“隐性课程”,是高校校园中的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所有学生都可以自主地参与其中,在没有课堂教育的强制性的情况下,凭借校园独具个性和特色的氛围、人文精神,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同化、被塑造,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以激发。
三、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环境,是学校环境的软件建设
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品格,磨练人的意志。优良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学校构成教育心理氛围和舆论环境、影响学校的教学与教育活动、约束师生员工的言论与行为,成为建立学校荣誉、维护学校利益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业余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核心,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包括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校园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氛围,是全体师生长期不懈努力而形成的一种校园风尚。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有效实施
首先,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其次,教师应具有扎实过硬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能力等,注重对教育科学的研究和探索等。再次,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活泼开朗,体格健壮,精神焕发,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适应能力强,兴趣广泛,具备多技之长。
五、建设科学规范、激励自律的制度文化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执教、依法治学的局面。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发挥专家教授在学院管理工作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在学院民主管理与监督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坚持院务公开,特别是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完善学院信访工作制度、建立院内申诉机制,扩大民主监督范围、增强民主监督力度。建立科学规范、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并根据学院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发展和更新,使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
六、建设个性鲜明、充满活力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师生在学院教学、研究、学习、生活及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道德行为和文化品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以行为文化建设为基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积极利用和创造条件,有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邀请院内外专家学者讲学、交流;支持和鼓励师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促进教学、科研中的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院内学生学术论坛要进一步提高层次、扩大范围;加强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将师德教育、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新教师上岗培训的必修课程和培养体系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各重大纪念日和节日为契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干意见》的内容,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积极开展各种公德意识的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建设,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具有鲜明特色的文体活动;规范学院各种重大典礼、会议、仪式,烘托庄严、隆重的气氛,彰显学院的特色,展示学院人的精神面貌,举办能够体现一流高职院校风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品牌文化活动;发挥校友作用,深化与创新校友工作,进一步完善各地校友会的建设,使母校成为校友们的精神家园,使校友成为在校学生的学习榜样,同时鼓励校友关心母校的发展建设,激励校友为国家、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员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强化全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共同建设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各种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报纸、刊物、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宣传廊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多维一体的校园文化宣传平台;支持各级学生会、学生社团建设,加强对“两会”(团委会、学生会)的指导,更好地发挥其在学院与广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为其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提高社团的整体水平,使之成为学生展示才华、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为校园文化增加生机与活力;加强学生寝室文化氛围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各具特色的系部文化,要依托各系部并发挥系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传承、发扬系部文化,创新工作理念、拓宽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形式、完善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 2014年07月01日 14:27:51 来源: 新华文化
[2] 试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张慕微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4年01期
[3]孙蔚,建立立体结构的高职校园文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刘天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1年06期
【关键词】高校 校园 文化 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形成的校园精神、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总和,它伴随着高校的发展而发展,对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校园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和谐校园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将核心价值、大学精神、制度建设、校园文化、舆论宣传融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认知和感受,反映的是一所大学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境界。作为大学文化和精神的理性凝结的大学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无疑是其与时俱进的应有之意。
一、大学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表现出来的群体意识,反映出来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学人精神与民族精神、社会发展趋势相互融合的结晶。大学精神对内体现在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师生员工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关系学校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对外展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
大学精神由学校的办学思想、历史背景和文化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组成:大学精神首先反映的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办学思想,是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等从哲学的层面进行抽象、整合和升华。大学精神也反映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文化成果,高校是以传承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大学精神正是“大学人”进行这种传承、整理和发展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
二、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校园精神是“在长期的校园文化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而成的,反映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是一个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统领。
有人称校园文化为“隐性课程”,是高校校园中的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所有学生都可以自主地参与其中,在没有课堂教育的强制性的情况下,凭借校园独具个性和特色的氛围、人文精神,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同化、被塑造,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以激发。
三、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环境,是学校环境的软件建设
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品格,磨练人的意志。优良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学校构成教育心理氛围和舆论环境、影响学校的教学与教育活动、约束师生员工的言论与行为,成为建立学校荣誉、维护学校利益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业余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核心,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包括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校园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氛围,是全体师生长期不懈努力而形成的一种校园风尚。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有效实施
首先,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其次,教师应具有扎实过硬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能力等,注重对教育科学的研究和探索等。再次,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活泼开朗,体格健壮,精神焕发,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适应能力强,兴趣广泛,具备多技之长。
五、建设科学规范、激励自律的制度文化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执教、依法治学的局面。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发挥专家教授在学院管理工作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在学院民主管理与监督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坚持院务公开,特别是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完善学院信访工作制度、建立院内申诉机制,扩大民主监督范围、增强民主监督力度。建立科学规范、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并根据学院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发展和更新,使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
六、建设个性鲜明、充满活力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师生在学院教学、研究、学习、生活及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道德行为和文化品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以行为文化建设为基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积极利用和创造条件,有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邀请院内外专家学者讲学、交流;支持和鼓励师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促进教学、科研中的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院内学生学术论坛要进一步提高层次、扩大范围;加强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将师德教育、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新教师上岗培训的必修课程和培养体系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各重大纪念日和节日为契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干意见》的内容,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积极开展各种公德意识的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建设,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具有鲜明特色的文体活动;规范学院各种重大典礼、会议、仪式,烘托庄严、隆重的气氛,彰显学院的特色,展示学院人的精神面貌,举办能够体现一流高职院校风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品牌文化活动;发挥校友作用,深化与创新校友工作,进一步完善各地校友会的建设,使母校成为校友们的精神家园,使校友成为在校学生的学习榜样,同时鼓励校友关心母校的发展建设,激励校友为国家、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员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强化全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共同建设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各种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报纸、刊物、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宣传廊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多维一体的校园文化宣传平台;支持各级学生会、学生社团建设,加强对“两会”(团委会、学生会)的指导,更好地发挥其在学院与广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为其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提高社团的整体水平,使之成为学生展示才华、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为校园文化增加生机与活力;加强学生寝室文化氛围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各具特色的系部文化,要依托各系部并发挥系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传承、发扬系部文化,创新工作理念、拓宽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形式、完善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 2014年07月01日 14:27:51 来源: 新华文化
[2] 试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张慕微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4年01期
[3]孙蔚,建立立体结构的高职校园文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刘天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