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着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全力建设生态省、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关键时期。近日,本刊记者就生态省建设采访了副省长徐鸣,他在总结了全省生态建设的情况后,感慨:“他日故人问江南,绿水青山应犹在”,为了“绿水青山应犹在”,我们自当努力。
起步
徐鸣说,生态省是国家环保部提出的,是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提出生态省建设旨在从正面推动环保工作。从2000年开始,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开展了生态省建设活动。我省是全国较早开展生态省建设的省份之一。2000年10月,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生态城市、生态省建设”。2001年12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省。2004年12月,省政府编制的《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生态省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多年来,我们持续推动生态省建设。今年2月环保部正式公布:经过考核认定,江苏已经完成了“十一五”的减排任务。从完成的情况看,江苏在省市一级中位居前列。
阶段性成效
徐鸣说,“十一五”期间,江苏的生态状况呈现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生态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为:太湖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太湖流域水质总体稳定,较好实现了“两个确保”,即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江苏段治污工程取得积极成效,省界断面水质得到改善。水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出台实施‘‘蓝天工程”计划,加大对霾、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复合型大气污染的治理,努力改善重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1100万立方米,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太湖流域基本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区域供水和生活垃圾转运“三个全覆盖”。苏南苏中地区普遍实现“73生保洁、道路管护、河道清洁、村庄绿化、畜禽污染防治”五位一体模式,列入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工程实事目标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示范创建广泛深入开展。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累计建成12个国家生态市和19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省连续3年完成节能降耗、连续4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任务。全省共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729万千瓦、炼铁炼钢能力1162万吨、水泥产能3320万吨,关掉了5034家化工企业。大型火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2631家重点企业安装了污染自动监控装置,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自动监测实现全覆盖。经国家考核认定,全省COD和SO2排放总量累计削减18.4%和23.5%,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减排任务。
形势不容乐观
徐鸣分析:“十一五”期间,我省在生态省建设方面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全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从省情看,我省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全国最高。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0903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还多,年均增长13.5%。在现阶段,经济总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导致污染物排放的增加。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约7800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了300多万人。暂住人口1617万人,总人口达9000多万。全省城镇人口4400多万。“十一五”期间,城市化水平每年新增一个多百分點,五年新增城市人口650万人。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居民的持续增加,导致资源环境消耗也在逐年加大。加上我省地处长江、淮河流域下游,随着中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们承接的过境污染也在大幅增加,尽管我们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但污染总量居高不下,社会排污总量仍然超过了生态环境容量。
从环境质量变迁看,据省环保部门监测,上世纪70年代全省Ⅰ-Ⅲ类水体的比例为64%。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每10年下降一个等级。水环境状况最差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初期,Ⅰ-Ⅲ类水体的比例仅有14%。进入新世纪之后,城镇污水处理厂大规模建设,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处理,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但Ⅰ-Ⅲ类水域面积仍仅30%左右。大气环境质量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灰霾、酸雨等复合型污染。2010年,南京、苏州监测到灰霾的天数分别达到173天和162天。苏南酸雨最严重时曾达到70%的发生机率。就是说“十场雨中有七场酸雨”。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苏南地区已进入从生态损坏到加快修复的阶段,苏中地区仍处于排污和修复相持的阶段,苏北地区环境恶化势头还没有完全遏制住。全省生态好转的“拐点”仍未出现,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
从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看,环境保护工作的压力仍相当大。对于做好环保工作,中央的要求非常明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十二五”时期,中央把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从两项增加到四项,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改善环境质量,群众的愿望十分迫切。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在不断增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全省和各地的“两会”上,环境问题是讨论最多的议题之一。“十一五”期间,各级人大、政协有关环保的议案提案比“十五”增加了20%。由于环境突发事件不断增加,不法排污行为时有发生,人民群众的反映越来越强烈。去年,全省环保信访投诉总量8.3万件,其中仅环保厅受理的就有6300件。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努力增加群众个人物质财富的同时,必须让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财富,这是民心所指、民意所向,也是党和政府最大的民生工程。
“十二五”及以后的目标
徐鸣指出:“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顺应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新期盼,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持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推动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我省生态文明水平。 概括起来讲就是四句话:“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显著改善环境质量,全力保障环境安全,环保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总的想法是,通过5年的艰苦努力,力争提前迎来全省生态好转的“拐点”,为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省、用10年时间使江苏整体生态环境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中期水平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
把握好三个重点
徐鸣强调当前在生态省建设中要把握三个重点。第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江苏经济发展到今天总量达到4万亿,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现在应该对自己有个更高的要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就是要把发展建立在环境资源能够承载的基础上,建立在规避重大环境风险的前提下。从我省的环境状况来看,苏南地区要严格限制新上重化工项目,实现苏南地区经济结构的由重而轻;苏北地区要全面禁止重污染项目,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沿江及其他地区的饮用水源保护区附近,不能再布局环境敏感项目,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江苏是个水乡,水网纵横,照理应该不缺水,但是现在我们整个的水域只有30%的水可以作自來水水源。通常来-讲,我们是水质型缺水的省份。我们还要大力呼吁、坚决反对以“再生资源利用”和循环经济等名义新上进口废弃物处理项目,保护全省的整体生态环境。这几条要作为项目环境准入的基本要求。我们不能使局部环境问题发展成为区域环境问题,不能使我们的环境隐患演变成为污染事故,不能再为到处找取水口而发愁,不能整天为环境安全而担忧。所以我们要把规划环评作为环保参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有力手段,制定落实关于加强规划环评工作的指导意见,梳理列出“十~i7'需要开展环评的规划目录,对项目开发、生产力布局、环境资源配置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并与项目环评实行联动。用环境这个倒逼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提高全省科学发展的水平。
第二就是大规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无论是完成减排任务,还是治理水、大气污染,都需要完备的环境基础设施做支撑,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我们经济不可能不发展,人口有可能还要增加,在这个前提下,要使我们的环境得到改善,唯一的就是做工程。“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所有的工业废水都能收集处理,各类工业开发区、集中区建成较为完善的污水处理和集中供热设施。把城市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和80%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全省所有自备电厂和热电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单机容量13.5万千瓦以上的现役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脱硝改造。针对全省特别是苏南地区热电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抓紧研究制定热电整合方案,力争把热电机组压缩1/3,切实把电煤总量降下来。高度重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提高污泥安全处置率,不允许再发生污泥非法转移和倾倒事件。南京及苏南地区要加快推进机动车国Ⅳ标准的实施,全面开展大气治理。总的想法是,“十二五”期间能够把全省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到位。
江苏具有良好的自然禀赋和生态条件,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不仅要立足于污染治理,还要严格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实施山体复绿、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工程,不断提升林木蓄积量和生态效应,努力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把全省方方面面的力量动员起来,兴起新一轮生态示范创建的高潮。
第三是不断强化执法监管,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近年来,我们虽然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但全省环境违法案件仍时有发生,一些企业不顾一切地偷排、漏排。去年下半年,中央媒体接连曝光了我省部分园区和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也在沿海、苏南地区查出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所以要加大监查力度。一方面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在线监控,另外暗访、抽查也要成为一种常态。我分管环保工作后,就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下去检查一律不事先通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定量指标,一年下去检查10次。检查时,车子开到一个区域工厂,临时停车,出示执法检查证后,取水化验。根据化验结果给当地环保部门相应的处理结果。这样一天下去能查5、6家。另外,对突出的环境问题要开展集中整治,目前,省环保厅已初步排出30多个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园区以及200多个需要重点整治的企业名单。对这些企业要盯住不放,一个一个抓落实,实实在在见成效。
让生态理想放飞
徐鸣总结说,通过上面的三条,把我们的基础打扎实,使我们“十二五”能迎来生态“拐点”。“十三五”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生态环境水平。对这一点,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认为那只是一个理想。我想,我们是要有这样的生态理想,没有这样的理想我们还做什么?如果这样的生态理想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飞扬,目标就不难实现。这方面,媒体要多做宣传。
我曾经提到增长方式生态化转型,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能单一,应该考虑到方方面面,要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整个经济发展要和生态建设相吻合,适应生态的需要。生态破坏了,这样的经济发展对我们没有任何意义。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要想我们究竟要什么,单纯的GDP?单纯的经济发展?假如说水很糟糕,空气也糟糕,我们生活在一个提心吊胆的环境中,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前几年,苏北有个基层同志说“宁可毒死,也不要穷死”,这反映了那个时候的价值观。他认为经济富裕、生活小康是最重要的。这是不对的。最近我想写一篇随笔,叫“他日故人问江南,绿水青山应犹在”。要保持绿水青山在,我们还要经过一番努力。这里面,有我们工作的努力,还有我们作出的牺牲。我刚才讲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5—6千亿是无法实现的。这里既要付出财政资金的代价,还有增长的代价,因为无限制的增长是不行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责任编辑:刘忠
起步
徐鸣说,生态省是国家环保部提出的,是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提出生态省建设旨在从正面推动环保工作。从2000年开始,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开展了生态省建设活动。我省是全国较早开展生态省建设的省份之一。2000年10月,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生态城市、生态省建设”。2001年12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省。2004年12月,省政府编制的《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生态省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多年来,我们持续推动生态省建设。今年2月环保部正式公布:经过考核认定,江苏已经完成了“十一五”的减排任务。从完成的情况看,江苏在省市一级中位居前列。
阶段性成效
徐鸣说,“十一五”期间,江苏的生态状况呈现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生态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为:太湖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太湖流域水质总体稳定,较好实现了“两个确保”,即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江苏段治污工程取得积极成效,省界断面水质得到改善。水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出台实施‘‘蓝天工程”计划,加大对霾、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复合型大气污染的治理,努力改善重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1100万立方米,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太湖流域基本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区域供水和生活垃圾转运“三个全覆盖”。苏南苏中地区普遍实现“73生保洁、道路管护、河道清洁、村庄绿化、畜禽污染防治”五位一体模式,列入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工程实事目标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示范创建广泛深入开展。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累计建成12个国家生态市和19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省连续3年完成节能降耗、连续4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任务。全省共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729万千瓦、炼铁炼钢能力1162万吨、水泥产能3320万吨,关掉了5034家化工企业。大型火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2631家重点企业安装了污染自动监控装置,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自动监测实现全覆盖。经国家考核认定,全省COD和SO2排放总量累计削减18.4%和23.5%,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减排任务。
形势不容乐观
徐鸣分析:“十一五”期间,我省在生态省建设方面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全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从省情看,我省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全国最高。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0903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还多,年均增长13.5%。在现阶段,经济总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导致污染物排放的增加。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约7800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了300多万人。暂住人口1617万人,总人口达9000多万。全省城镇人口4400多万。“十一五”期间,城市化水平每年新增一个多百分點,五年新增城市人口650万人。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居民的持续增加,导致资源环境消耗也在逐年加大。加上我省地处长江、淮河流域下游,随着中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们承接的过境污染也在大幅增加,尽管我们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但污染总量居高不下,社会排污总量仍然超过了生态环境容量。
从环境质量变迁看,据省环保部门监测,上世纪70年代全省Ⅰ-Ⅲ类水体的比例为64%。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每10年下降一个等级。水环境状况最差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初期,Ⅰ-Ⅲ类水体的比例仅有14%。进入新世纪之后,城镇污水处理厂大规模建设,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处理,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但Ⅰ-Ⅲ类水域面积仍仅30%左右。大气环境质量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灰霾、酸雨等复合型污染。2010年,南京、苏州监测到灰霾的天数分别达到173天和162天。苏南酸雨最严重时曾达到70%的发生机率。就是说“十场雨中有七场酸雨”。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苏南地区已进入从生态损坏到加快修复的阶段,苏中地区仍处于排污和修复相持的阶段,苏北地区环境恶化势头还没有完全遏制住。全省生态好转的“拐点”仍未出现,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
从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看,环境保护工作的压力仍相当大。对于做好环保工作,中央的要求非常明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十二五”时期,中央把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从两项增加到四项,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改善环境质量,群众的愿望十分迫切。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在不断增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全省和各地的“两会”上,环境问题是讨论最多的议题之一。“十一五”期间,各级人大、政协有关环保的议案提案比“十五”增加了20%。由于环境突发事件不断增加,不法排污行为时有发生,人民群众的反映越来越强烈。去年,全省环保信访投诉总量8.3万件,其中仅环保厅受理的就有6300件。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努力增加群众个人物质财富的同时,必须让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财富,这是民心所指、民意所向,也是党和政府最大的民生工程。
“十二五”及以后的目标
徐鸣指出:“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顺应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新期盼,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持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推动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我省生态文明水平。 概括起来讲就是四句话:“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显著改善环境质量,全力保障环境安全,环保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总的想法是,通过5年的艰苦努力,力争提前迎来全省生态好转的“拐点”,为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省、用10年时间使江苏整体生态环境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中期水平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
把握好三个重点
徐鸣强调当前在生态省建设中要把握三个重点。第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江苏经济发展到今天总量达到4万亿,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现在应该对自己有个更高的要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就是要把发展建立在环境资源能够承载的基础上,建立在规避重大环境风险的前提下。从我省的环境状况来看,苏南地区要严格限制新上重化工项目,实现苏南地区经济结构的由重而轻;苏北地区要全面禁止重污染项目,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沿江及其他地区的饮用水源保护区附近,不能再布局环境敏感项目,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江苏是个水乡,水网纵横,照理应该不缺水,但是现在我们整个的水域只有30%的水可以作自來水水源。通常来-讲,我们是水质型缺水的省份。我们还要大力呼吁、坚决反对以“再生资源利用”和循环经济等名义新上进口废弃物处理项目,保护全省的整体生态环境。这几条要作为项目环境准入的基本要求。我们不能使局部环境问题发展成为区域环境问题,不能使我们的环境隐患演变成为污染事故,不能再为到处找取水口而发愁,不能整天为环境安全而担忧。所以我们要把规划环评作为环保参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有力手段,制定落实关于加强规划环评工作的指导意见,梳理列出“十~i7'需要开展环评的规划目录,对项目开发、生产力布局、环境资源配置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并与项目环评实行联动。用环境这个倒逼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提高全省科学发展的水平。
第二就是大规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无论是完成减排任务,还是治理水、大气污染,都需要完备的环境基础设施做支撑,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我们经济不可能不发展,人口有可能还要增加,在这个前提下,要使我们的环境得到改善,唯一的就是做工程。“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所有的工业废水都能收集处理,各类工业开发区、集中区建成较为完善的污水处理和集中供热设施。把城市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和80%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全省所有自备电厂和热电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单机容量13.5万千瓦以上的现役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脱硝改造。针对全省特别是苏南地区热电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抓紧研究制定热电整合方案,力争把热电机组压缩1/3,切实把电煤总量降下来。高度重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提高污泥安全处置率,不允许再发生污泥非法转移和倾倒事件。南京及苏南地区要加快推进机动车国Ⅳ标准的实施,全面开展大气治理。总的想法是,“十二五”期间能够把全省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到位。
江苏具有良好的自然禀赋和生态条件,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不仅要立足于污染治理,还要严格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实施山体复绿、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工程,不断提升林木蓄积量和生态效应,努力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把全省方方面面的力量动员起来,兴起新一轮生态示范创建的高潮。
第三是不断强化执法监管,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近年来,我们虽然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但全省环境违法案件仍时有发生,一些企业不顾一切地偷排、漏排。去年下半年,中央媒体接连曝光了我省部分园区和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也在沿海、苏南地区查出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所以要加大监查力度。一方面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在线监控,另外暗访、抽查也要成为一种常态。我分管环保工作后,就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下去检查一律不事先通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定量指标,一年下去检查10次。检查时,车子开到一个区域工厂,临时停车,出示执法检查证后,取水化验。根据化验结果给当地环保部门相应的处理结果。这样一天下去能查5、6家。另外,对突出的环境问题要开展集中整治,目前,省环保厅已初步排出30多个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园区以及200多个需要重点整治的企业名单。对这些企业要盯住不放,一个一个抓落实,实实在在见成效。
让生态理想放飞
徐鸣总结说,通过上面的三条,把我们的基础打扎实,使我们“十二五”能迎来生态“拐点”。“十三五”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生态环境水平。对这一点,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认为那只是一个理想。我想,我们是要有这样的生态理想,没有这样的理想我们还做什么?如果这样的生态理想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飞扬,目标就不难实现。这方面,媒体要多做宣传。
我曾经提到增长方式生态化转型,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能单一,应该考虑到方方面面,要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整个经济发展要和生态建设相吻合,适应生态的需要。生态破坏了,这样的经济发展对我们没有任何意义。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要想我们究竟要什么,单纯的GDP?单纯的经济发展?假如说水很糟糕,空气也糟糕,我们生活在一个提心吊胆的环境中,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前几年,苏北有个基层同志说“宁可毒死,也不要穷死”,这反映了那个时候的价值观。他认为经济富裕、生活小康是最重要的。这是不对的。最近我想写一篇随笔,叫“他日故人问江南,绿水青山应犹在”。要保持绿水青山在,我们还要经过一番努力。这里面,有我们工作的努力,还有我们作出的牺牲。我刚才讲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5—6千亿是无法实现的。这里既要付出财政资金的代价,还有增长的代价,因为无限制的增长是不行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责任编辑: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