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应犹在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着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全力建设生态省、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关键时期。近日,本刊记者就生态省建设采访了副省长徐鸣,他在总结了全省生态建设的情况后,感慨:“他日故人问江南,绿水青山应犹在”,为了“绿水青山应犹在”,我们自当努力。
  
  起步
  
  徐鸣说,生态省是国家环保部提出的,是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提出生态省建设旨在从正面推动环保工作。从2000年开始,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开展了生态省建设活动。我省是全国较早开展生态省建设的省份之一。2000年10月,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生态城市、生态省建设”。2001年12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省。2004年12月,省政府编制的《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生态省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多年来,我们持续推动生态省建设。今年2月环保部正式公布:经过考核认定,江苏已经完成了“十一五”的减排任务。从完成的情况看,江苏在省市一级中位居前列。
  
  阶段性成效
  
  徐鸣说,“十一五”期间,江苏的生态状况呈现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生态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为:太湖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太湖流域水质总体稳定,较好实现了“两个确保”,即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江苏段治污工程取得积极成效,省界断面水质得到改善。水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出台实施‘‘蓝天工程”计划,加大对霾、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复合型大气污染的治理,努力改善重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1100万立方米,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太湖流域基本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区域供水和生活垃圾转运“三个全覆盖”。苏南苏中地区普遍实现“73生保洁、道路管护、河道清洁、村庄绿化、畜禽污染防治”五位一体模式,列入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工程实事目标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示范创建广泛深入开展。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累计建成12个国家生态市和19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省连续3年完成节能降耗、连续4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任务。全省共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729万千瓦、炼铁炼钢能力1162万吨、水泥产能3320万吨,关掉了5034家化工企业。大型火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2631家重点企业安装了污染自动监控装置,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自动监测实现全覆盖。经国家考核认定,全省COD和SO2排放总量累计削减18.4%和23.5%,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减排任务。
  
  形势不容乐观
  
  徐鸣分析:“十一五”期间,我省在生态省建设方面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全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从省情看,我省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全国最高。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0903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还多,年均增长13.5%。在现阶段,经济总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导致污染物排放的增加。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约7800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了300多万人。暂住人口1617万人,总人口达9000多万。全省城镇人口4400多万。“十一五”期间,城市化水平每年新增一个多百分點,五年新增城市人口650万人。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居民的持续增加,导致资源环境消耗也在逐年加大。加上我省地处长江、淮河流域下游,随着中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们承接的过境污染也在大幅增加,尽管我们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但污染总量居高不下,社会排污总量仍然超过了生态环境容量。
  从环境质量变迁看,据省环保部门监测,上世纪70年代全省Ⅰ-Ⅲ类水体的比例为64%。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每10年下降一个等级。水环境状况最差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初期,Ⅰ-Ⅲ类水体的比例仅有14%。进入新世纪之后,城镇污水处理厂大规模建设,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处理,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但Ⅰ-Ⅲ类水域面积仍仅30%左右。大气环境质量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灰霾、酸雨等复合型污染。2010年,南京、苏州监测到灰霾的天数分别达到173天和162天。苏南酸雨最严重时曾达到70%的发生机率。就是说“十场雨中有七场酸雨”。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苏南地区已进入从生态损坏到加快修复的阶段,苏中地区仍处于排污和修复相持的阶段,苏北地区环境恶化势头还没有完全遏制住。全省生态好转的“拐点”仍未出现,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
  从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看,环境保护工作的压力仍相当大。对于做好环保工作,中央的要求非常明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十二五”时期,中央把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从两项增加到四项,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改善环境质量,群众的愿望十分迫切。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在不断增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全省和各地的“两会”上,环境问题是讨论最多的议题之一。“十一五”期间,各级人大、政协有关环保的议案提案比“十五”增加了20%。由于环境突发事件不断增加,不法排污行为时有发生,人民群众的反映越来越强烈。去年,全省环保信访投诉总量8.3万件,其中仅环保厅受理的就有6300件。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努力增加群众个人物质财富的同时,必须让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财富,这是民心所指、民意所向,也是党和政府最大的民生工程。
  
  “十二五”及以后的目标
  
  徐鸣指出:“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顺应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新期盼,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持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推动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我省生态文明水平。 概括起来讲就是四句话:“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显著改善环境质量,全力保障环境安全,环保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总的想法是,通过5年的艰苦努力,力争提前迎来全省生态好转的“拐点”,为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省、用10年时间使江苏整体生态环境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中期水平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
  
  把握好三个重点
  
  徐鸣强调当前在生态省建设中要把握三个重点。第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江苏经济发展到今天总量达到4万亿,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现在应该对自己有个更高的要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就是要把发展建立在环境资源能够承载的基础上,建立在规避重大环境风险的前提下。从我省的环境状况来看,苏南地区要严格限制新上重化工项目,实现苏南地区经济结构的由重而轻;苏北地区要全面禁止重污染项目,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沿江及其他地区的饮用水源保护区附近,不能再布局环境敏感项目,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江苏是个水乡,水网纵横,照理应该不缺水,但是现在我们整个的水域只有30%的水可以作自來水水源。通常来-讲,我们是水质型缺水的省份。我们还要大力呼吁、坚决反对以“再生资源利用”和循环经济等名义新上进口废弃物处理项目,保护全省的整体生态环境。这几条要作为项目环境准入的基本要求。我们不能使局部环境问题发展成为区域环境问题,不能使我们的环境隐患演变成为污染事故,不能再为到处找取水口而发愁,不能整天为环境安全而担忧。所以我们要把规划环评作为环保参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有力手段,制定落实关于加强规划环评工作的指导意见,梳理列出“十~i7'需要开展环评的规划目录,对项目开发、生产力布局、环境资源配置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并与项目环评实行联动。用环境这个倒逼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提高全省科学发展的水平。
  第二就是大规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无论是完成减排任务,还是治理水、大气污染,都需要完备的环境基础设施做支撑,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我们经济不可能不发展,人口有可能还要增加,在这个前提下,要使我们的环境得到改善,唯一的就是做工程。“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所有的工业废水都能收集处理,各类工业开发区、集中区建成较为完善的污水处理和集中供热设施。把城市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和80%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全省所有自备电厂和热电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单机容量13.5万千瓦以上的现役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脱硝改造。针对全省特别是苏南地区热电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抓紧研究制定热电整合方案,力争把热电机组压缩1/3,切实把电煤总量降下来。高度重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提高污泥安全处置率,不允许再发生污泥非法转移和倾倒事件。南京及苏南地区要加快推进机动车国Ⅳ标准的实施,全面开展大气治理。总的想法是,“十二五”期间能够把全省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到位。
  江苏具有良好的自然禀赋和生态条件,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不仅要立足于污染治理,还要严格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实施山体复绿、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工程,不断提升林木蓄积量和生态效应,努力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把全省方方面面的力量动员起来,兴起新一轮生态示范创建的高潮。
  第三是不断强化执法监管,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近年来,我们虽然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但全省环境违法案件仍时有发生,一些企业不顾一切地偷排、漏排。去年下半年,中央媒体接连曝光了我省部分园区和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也在沿海、苏南地区查出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所以要加大监查力度。一方面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在线监控,另外暗访、抽查也要成为一种常态。我分管环保工作后,就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下去检查一律不事先通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定量指标,一年下去检查10次。检查时,车子开到一个区域工厂,临时停车,出示执法检查证后,取水化验。根据化验结果给当地环保部门相应的处理结果。这样一天下去能查5、6家。另外,对突出的环境问题要开展集中整治,目前,省环保厅已初步排出30多个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园区以及200多个需要重点整治的企业名单。对这些企业要盯住不放,一个一个抓落实,实实在在见成效。
  
  让生态理想放飞
  
  徐鸣总结说,通过上面的三条,把我们的基础打扎实,使我们“十二五”能迎来生态“拐点”。“十三五”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生态环境水平。对这一点,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认为那只是一个理想。我想,我们是要有这样的生态理想,没有这样的理想我们还做什么?如果这样的生态理想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飞扬,目标就不难实现。这方面,媒体要多做宣传。
  我曾经提到增长方式生态化转型,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能单一,应该考虑到方方面面,要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整个经济发展要和生态建设相吻合,适应生态的需要。生态破坏了,这样的经济发展对我们没有任何意义。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要想我们究竟要什么,单纯的GDP?单纯的经济发展?假如说水很糟糕,空气也糟糕,我们生活在一个提心吊胆的环境中,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前几年,苏北有个基层同志说“宁可毒死,也不要穷死”,这反映了那个时候的价值观。他认为经济富裕、生活小康是最重要的。这是不对的。最近我想写一篇随笔,叫“他日故人问江南,绿水青山应犹在”。要保持绿水青山在,我们还要经过一番努力。这里面,有我们工作的努力,还有我们作出的牺牲。我刚才讲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5—6千亿是无法实现的。这里既要付出财政资金的代价,还有增长的代价,因为无限制的增长是不行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责任编辑:刘忠
其他文献
在新阶段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出路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关键是要推进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一要靠创新,二要靠推广。2009年我省开始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按照“一校(院、所)一县一业、一专家一村一品”的原则,组织34家涉农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40个县(市、区)对接,选派220名专家驻村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工程实施两年来,各挂县单位围绕各地优势主导产业,全方位开展科技对接,初步形成了“协作攻关、联合推广、
期刊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世界钢铁工业第一方阵的重要成员。改革开放30年来,沙钢集团在董事长沈文荣带领下,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始终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业、不断登攀的沙钢精神,历经一次次市场磨砺,创造一个个发展奇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2007年,沙钢集团钢产量2289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材生产基地,跻身国内冶金行业前三甲,位列世界第七。销售收入115
期刊
华西村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走在全国农村发展的前列,创造了令人惊羡的发展奇迹,几十年红旗不倒,享有“天下第一村”之美誉。30年改革开放,华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50多项全国第一。  ——村级经济实力雄厚。2008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8亿多元,村级可用财力达20多亿元,总资产超过160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独树一帜,形成了相当于一个县乃至一个市的经济
期刊
过去的5年,是江苏环保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是多年来环保规划执行最好、成效最为显著的5年。  ——环境质量总体改善。12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比例提高12.6个百分点,劣于V类比例下降16.2个百分点;太湖富营养化状况由中度转入轻度,53个断面水质达标率从78.8%提高到88.5%;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江苏段水质达标率稳定在80%以上;13个省辖城市中,有11个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期刊
记者: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发展提出的殷切期望,完全符合江蘇的实际,对江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培植长远发展新的战略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请您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葛守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先后创造了全国闻名的“苏南模式”、以昆山自费办开发区为契机的大开放模式、“六放”为标志的民营经济大发展模式,在全国保持了率先发
期刊
生态价值观是近些年才进入人们的视野、深入人们的脑海、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其实,若较真论起来,它却和人类一样古老。不信?你就问问那些考古学家,大凡挖掘出的古人类生活遗址,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在的环境可能已经恶化,当初可是最宜居之地。这还可以找司马迁作证:在他老人家的笔下,游牧民族都是“逐水草而居”。可见,人类自古以来就知道生态环境对他们生活的价值。  如果说“逐水草而居”还是古代人类生活的本能使然,
期刊
“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江苏应如何搞好自主创新,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闵乃本先生,倾听了他对创新的理解和解读。  闵先生说,创新,我的理解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掌握和顺应、利用,二是人类对
期刊
为了有效缓解江苏省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持续快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率先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科学核算与评价全省碳排放现状,深入剖析碳减排重点领域的潜力和空间,从而科学确定江苏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建设路径。    一、江苏省碳排放测算及分析    参照国际IPCC计算方法,针对江苏省碳排放来源,从工业能源活动、生活能源、食物消费、交通能源、农业生产活动、废弃物等六方面核算碳排放,考虑
期刊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为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从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出发,积极构建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以此监测和评价现代化进程,对充分发挥指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科学指导现代化实践,更为清晰地反映现代化建设成效,揭示前进中的问题和矛盾,从而推动全省加
期刊
编者按: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话音声遏行云,响彻全球!弹指一挥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跨过了60年峥嵘岁月和辉煌历程,经受了各种锻铸和考验,以日益强盛的雄姿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江苏人民和所有中华儿女一样为此而自豪。同时为祖国的更加强盛而奋斗!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宣传部署,本刊从本期起特辟纪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