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次论文的撰写围绕着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现状及其具体优化策略,首先探讨了其现状,认为作业量和难度持续下降、作业形式一元化倾向、作业忽视个体差异性、学生对作业兴趣缺缺,是最突出的现实情况,最后说明了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兴趣;游戏;多样
现阶段,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充分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仍旧受到了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导致他们在作业设置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暴露一些不足。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
(一)作业量和难度持续下降
由于受到减压降负口号的要求,当前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活动当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作业的数量还是作业的难度,都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这是新课标改革所带来的最显著优势,也是有利于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外探索的基础。
(二)作业形式一元化倾向
这一点不仅仅是现实阶段所存在的,而是来自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过去,语文作业的形式主要难以逃离读写背三大项,而具体的听和说,内容则相对较少。这种情况也持续延續到了今天,导致当前的小学生在学习语文和完成语文作业的时候,总是过多地完成书面性的作业,忽视了对非书面探索性作业的设计。这一点是未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当中应当着重注意的问题。
(三)作业忽视个体差异性
每一名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特点的,尤其是在学习水平和认知结构方面,学生们的差异性是相对较大的。但是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往往采取了一刀切式的教育模式,希望能够通过布置一份作业来达到全班学生共同成长的目标,但这种思维是不可取的。布置相同的作业,那么就意味着作业的难度都需要适中,并不能够兼顾到每一名学生导致学习成绩好,或者说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完成作业毫无难度,但学困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却倍感压力。
(四)学生对作业兴趣缺缺
作业似乎成为了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仍旧需要完成的一项被迫性任务,而传统性作业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调,总是通过题海战术来达到教育知识巩固的目标。这就使得学生们对于作业完成更加丧失了信息,更加不愿意去学习了。这种情况的产生容易令学生们出现逃课和厌学的情况,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往往是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权威逼迫来要求学生进行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抹杀了,兴趣也逐渐降低。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围绕学生兴趣进行作业设置
只有作业的内容,真正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真正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作业的趣味性,并用自己的好奇心不断趋使自身来完成作业,那么这种作业才能称之为是有意义的,才能称之为是有效的。所以,笔者认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作业设置的环节当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设置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而不仅仅是将作业的形式禁锢在纸面上和书本上。多多设置一些可以进入到社会实践领域去进行探索的作业,让学生在社会环节当中完成作业,要比把他们捆绑在课桌之前来得更加有效。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传统的被动做作业模式转变为主动做作业模式,让学生热爱上做作业,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对作业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也能够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设置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形式过于单调,这也是难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完成作业兴趣的根本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环节当中,应当首先强调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首先是需要设置一些具有游戏元素的作业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名学生完成作业的心愿和想法。不仅如此,通过游戏化的作业形式,也可以使得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真正完成。举例来说,在学习《九寨沟》这类描写自然景观优美性的课文以后,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们扮演一个个的小小导游,回到家里以后为自己的父母介绍这些自然景观。这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程度和课文了解程度进行一次有效的检验,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游客除了要倾听以外,还需要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们针对这些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知识搜索。
其次,作业设置的多样化还应当体现在其竞赛性质的融入环节中。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好胜心都是驱使他们不断向前的根本动力,而竞赛作为一种学生最喜爱的作业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热爱上完成语文作业,并且将完成语文作业看作是一次任务来攻克。举例来说,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这篇文言文以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本剧的排练,然后在课堂当中进行交互表演,评出表演最佳的小组
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新课改标准的实施,减压降负这一理念已经深入到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机构当中,却也是对教育从业者的最根本要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发现教师不再为学生布置更多的作业,也不再希望通过题海战术来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而是希望能够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强.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多样性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2):250.
[2]夏兴旺.让课后作业“活”起来——对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6):5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兴趣;游戏;多样
现阶段,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充分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仍旧受到了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导致他们在作业设置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暴露一些不足。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
(一)作业量和难度持续下降
由于受到减压降负口号的要求,当前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活动当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作业的数量还是作业的难度,都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这是新课标改革所带来的最显著优势,也是有利于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外探索的基础。
(二)作业形式一元化倾向
这一点不仅仅是现实阶段所存在的,而是来自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过去,语文作业的形式主要难以逃离读写背三大项,而具体的听和说,内容则相对较少。这种情况也持续延續到了今天,导致当前的小学生在学习语文和完成语文作业的时候,总是过多地完成书面性的作业,忽视了对非书面探索性作业的设计。这一点是未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当中应当着重注意的问题。
(三)作业忽视个体差异性
每一名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特点的,尤其是在学习水平和认知结构方面,学生们的差异性是相对较大的。但是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往往采取了一刀切式的教育模式,希望能够通过布置一份作业来达到全班学生共同成长的目标,但这种思维是不可取的。布置相同的作业,那么就意味着作业的难度都需要适中,并不能够兼顾到每一名学生导致学习成绩好,或者说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完成作业毫无难度,但学困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却倍感压力。
(四)学生对作业兴趣缺缺
作业似乎成为了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仍旧需要完成的一项被迫性任务,而传统性作业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调,总是通过题海战术来达到教育知识巩固的目标。这就使得学生们对于作业完成更加丧失了信息,更加不愿意去学习了。这种情况的产生容易令学生们出现逃课和厌学的情况,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往往是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权威逼迫来要求学生进行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抹杀了,兴趣也逐渐降低。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围绕学生兴趣进行作业设置
只有作业的内容,真正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真正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作业的趣味性,并用自己的好奇心不断趋使自身来完成作业,那么这种作业才能称之为是有意义的,才能称之为是有效的。所以,笔者认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作业设置的环节当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设置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而不仅仅是将作业的形式禁锢在纸面上和书本上。多多设置一些可以进入到社会实践领域去进行探索的作业,让学生在社会环节当中完成作业,要比把他们捆绑在课桌之前来得更加有效。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传统的被动做作业模式转变为主动做作业模式,让学生热爱上做作业,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对作业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也能够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设置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形式过于单调,这也是难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完成作业兴趣的根本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环节当中,应当首先强调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首先是需要设置一些具有游戏元素的作业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名学生完成作业的心愿和想法。不仅如此,通过游戏化的作业形式,也可以使得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真正完成。举例来说,在学习《九寨沟》这类描写自然景观优美性的课文以后,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们扮演一个个的小小导游,回到家里以后为自己的父母介绍这些自然景观。这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程度和课文了解程度进行一次有效的检验,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游客除了要倾听以外,还需要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们针对这些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知识搜索。
其次,作业设置的多样化还应当体现在其竞赛性质的融入环节中。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好胜心都是驱使他们不断向前的根本动力,而竞赛作为一种学生最喜爱的作业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热爱上完成语文作业,并且将完成语文作业看作是一次任务来攻克。举例来说,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这篇文言文以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本剧的排练,然后在课堂当中进行交互表演,评出表演最佳的小组
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新课改标准的实施,减压降负这一理念已经深入到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机构当中,却也是对教育从业者的最根本要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发现教师不再为学生布置更多的作业,也不再希望通过题海战术来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而是希望能够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强.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多样性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2):250.
[2]夏兴旺.让课后作业“活”起来——对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