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愉快教学",提升课堂实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ba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教育家斯滨塞于1854年就提出的"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在求知过程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
  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学生也能自学不辍,并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有效的教学应当
  是愉快的教学。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
  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
  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
  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作为
  一名小学教师更应把"愉快教学"带到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 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都不如乐之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必先吸引学生注意
  力,让学生因趣生爱、因爱生思,形成学习的内在源动力。而新奇有趣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
  生的兴趣,诱发其参与意识,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求知欲。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商不变性质"这一课时
  ,一开始给学生讲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
  ,猴王说:"给你们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
  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
  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
  ,你总满意了吧?"。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完故事,班上的孩子们也笑了,此时此刻,教
  师再意味深长地问大家,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一笑?为什么?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
  发现"商不变的规律",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能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学
  习过程中。
  二、 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近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数学知识,给人的脸孔往往是严肃而难于接近的,著名数学家
  华罗庚也说过:"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那么,
  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打破教材固有的狭隘框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数学问题看得见、
  摸得着,转静态为动态,变单调为生动,就能使学生学得快乐,又记得深刻了。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
  课时,因为对于钱币学生并不陌生,教学任务是要学生在已有经验上得到系统的提升,于是我就设置了
  :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
  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
  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纸币。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
  3张1元钱纸币亏不亏?为什么?我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
  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
  元是相等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等于10个1角,1元=10角
  。又如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
  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
  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长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提
  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三、教学形式多样,保持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性,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期,克服满堂
  灌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把欢乐引进课堂。1、
  深入理解教材,做好课前准备,运用多种手段再现教材快乐情景,尽可能使学生鲜明、丰富地感知。2、
  做好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帮助理解抽象知识。因为抽象的知识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3、
  针对学生注意力持久性不强、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边玩边学,动静结合。4、根
  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组织课堂学习竞赛,用"比一比"、"争上游"、"夺红旗"等方法激励学生,诱
  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高度集中到数学学习中,也就能最大限度
  地获取知识、发挥潜力。
  四、尊重信任学生,指导自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
  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而学习过程也将成为快乐的探索之旅。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信任学
  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应当是潜在
  而深远的,而学生主体作用则是外显而巨大的。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不断打破学生学习认知
  的平衡,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索、猜想、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不断分析、总结,又建立新的平衡。
  如在问题"淘气身高120厘米,他不会游泳,那他跳进平均水深80厘米的小河中,会有危险吗?,还有"明
  天会不会下雨"的可能性问题等等,学生之间辩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各自据理力争,而这样的论辩无
  疑让学生经历了思辨的过程,教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不强迫学生去认同,却能在一次次交流过程
  中,使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评析。
  总之,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教师的教学得法,可以为课堂创造一种适合学生身心
  健康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地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有效地提高课堂教育实效,让学生
  在兴趣的海洋中学习,寓教于快乐中,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中学习,把苦学、累学变成乐学、要学,从
  而使课堂变成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快乐空间。
其他文献
【摘要】一直以来很多专家、学者、教师都关注计算机实训课的教学研究,本文借鉴和参考了很多宝贵  经验,以中职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重点研究以"7S"管理理念指导计算机实训课,提升实训课的教学效  果、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关键词】"7S"管理实训计算机中职  一、 "7S"管理现状简述  "7S"管理源自日本企业的"5S"管理,由七个"S"开头的词语组成:Safety(安全)、Seiri(整理)
学生以学习为主,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备课以备学生的学法为主,所以很多老师喜欢用学案教学,我  也是其中之一。学案要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规律。一节课只有一个学案不利于学生完  善从认知到深入到反馈的学习过程,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情。所以,笔者认为一课多学案有利于教  与学两方面活动。  一、预习学案  师生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预习不易落实,究其原因在于:一、学生没时间--要写作业,
期刊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  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  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  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
期刊
【摘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  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明确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上  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发展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  们应当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着力于引导学生主体  作用的发挥,让学生积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本着"教学从重知识转  向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体验与思考"这一理念,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  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在本  课的教学之后,学生对圆明园的历史有了细致的了解,特别是深深的体会到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真正  的从心底里产生了对
期刊
美国著名科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  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数学问题呢?笔者认为做到"五要"。  一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应不同于简单模仿例题的习题,它不是对数学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能靠学  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解决,它是数学知识的升华,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在教学"  求平均数"
期刊
【摘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误区:  误区一:片面追求"情境"效果——喧宾夺主。  误区二:过分追求情境的生活化——牵强附会。  误区三:盲目追求情境导入——买椟还珠。  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采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关键词】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