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逐渐进入责任大国的行列走向世界的舞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时代背景下,拓展中国国际话语权是我国应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合理诉求,也是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对国际话语权的准确定义,指出当前我国国际话语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进一步探讨拓展我国国际话语权、 构建科学合理的国际话语体系的新出路。
【关键词】话语权;国际话语权;责任大国;综合国力;国家利益
引 言
已经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从而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增强和国际形象的日益改善,使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中国逐渐走向“责任大国”的行列步入国际新的舞台。然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表达现状与中国实际发展速度相比仍相差甚远,同时,全球治理背景下大国竞争的复杂性与中国国家利益的表达都要求我们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复杂背景下学会进一步拓宽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这将成为我们在新常态下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又一大难题。
一、话语权与国际话语权
“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的权利,它不仅指具有自由说话和发表意见的权利,而且还指通过自己的话语权来控制舆论的导向,从而使自身的理念,观点和主张以非暴力和非强制性的形式得到他人的支持与认可,从而影响他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权力[1]。
国际话语权就是指以一国的国家利益为核心,针对国际的相关事务发表观点和提出意见的权利,同时,拥有较强的国际话语权力的国家还可通过控制国际舆论的导向来设置国家间的游戏规则,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甚至主导国际的政治与经济事务,并在此过程中通过评判是非曲直和制定所谓的道德标准来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国际话语权可以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范围相当宽广,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但无论内容和表现形式如何,国际话语权都是国家利益争夺的集中表现,换句话说,任何国家都在利用国际话语权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任何国家的国际话语权的行使都离不开五个方面的要素:话语权的实施者;话语权的反映内容(表现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话语反映对象(可以是外国政府或国外官方机构);话语平台(话语表达的载体和渠道);话语反馈(话语发出者所获得的反响或回应)[2]。
话语权的实施主体可以是某国政府,国际官方机构,或是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并且表达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话语反映的内容表现为以一国国家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话语反映程度主要是由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决定的,综合实力越强,国际地位越高的国家,它的话语反映程度也就越强,所带来的国际影响力也就越大;话语反映的对象主要以外国政府和国际官方机构为主,当然也可能包括社会团体和各种民间组织;话语平台则是话语表达和沟通的渠道,主要有互联网,传统传播媒体和纸质出版物等等;话语反馈通常表现为话语发出方表达的某种观点,立场和态度所获得的反响程度,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备受关注并得到积极响应,二是忽略毫无回应,三是不忽略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回应,毋庸置疑,这三种都与国际话语权的有无和实现程度息息相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与提高国际话语权就必须牢牢把握话语权的五要素,中国想要获得和提高国际话语权,除了需要在自身底子上下功夫外,还需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正确决策,灵活应对[3]。
二、中国国际话语权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前面已提到,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当前,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在争夺和控制世界霸主的位置,仍在试图破坏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根本上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其优势地位难以动摇和改变,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所分得的话语分量依然十分有限,在增强国际话语权方面仍面临着巨大挑战[4]。
(一)中国仍需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呈现出逐渐缩小的态势。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世界范围内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达国家仍掌握着绝大多数的核心技术,并且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中国作为大国的话语分量仍十分有限,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的海岛争夺便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不怕周边弱小的国家,但最令国人烦忧的是周边弱小的国家也不怕中国。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越是综合国力弱,它就越容易受到来自周边其它国家的侵扰,反之,综合国力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国家不仅能够使本国免受其它国家的干扰,同时还能影响自己的話语分量和国际威望。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必须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护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继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基本体制框架,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中国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并向全世界推广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和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日渐提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同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于是出现了“中国威胁说”的争论,甚至有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对美国最大的挑战就是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帜宣扬人权高于主权的核心论调,且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地与世界接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文明成果,于是,各式各样的西方话语纷纷涌入中国。相应地,中国却缺乏建立在自身经济和文化基础上的强势话语与之抗衡。在今天每每中国针对国际话语的相关问题与其他国家展开讨论时,总是被围堵,被孤立,处于被动守势,我们常常以“具有中国特色”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相关论调来抵挡西方强势话语的冲击,这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某些国际话语的冲击,但却使我们难以构建具有普世性的观点和理念,。一个话语是地方性的还是国际性的,主要看它能是否具有能为全世界推广的理念和价值。如果我们过于强调“中国特色”,那么就意味着这些话语只适用于中国,而难以向世界推广。如果我们能从中国的发展模式中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并向世界推广,那么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理念无疑将为中国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5]。 (三)中国需要在国际组织的成立和国际规则的设立方面有所作为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渐提高,中国在国际会议的开展以及国际议题的设定方面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如“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亚投行的成立,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的发言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等。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多极世界的形成,亚太经合组织,博鳌论坛、金砖国家峰会等议题的设置,也为中国赢得了特有的国际话语。但中国长期奉行在国际事务上坚持韬光养晦的原则,使得中国在遇到国际矛盾和国际问题时低调露面无所作为,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很少成为国际议题的发起者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中国总是在国际场合中自觉充当“守夜人”,在國际事务上沉默寡言,被动参与。
总的来说,中国虽然已经融入国际社会,但从国际话语权的分量来看,中国的参与程度的确不高,话语权亟需进一步增强。因此,中国需要在参与国际场合中议题的设置和国际规则的制定方面,更加积极主动有所作为,发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强有力的声音![6]
三、拓展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对策
把自己说话的声音放大的同时也让别人听懂并认可自己的声音,是中国争得更多国际话语权的关键。中国的历史经验和国际关系的发展现实都证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在国际议题上倡导和平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展示责任大国形象;维护别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对国际事务有所作为;增强中国对外传媒力度,争取海外华人的话语支持;完善国际互联网络,拓展国际话语平台
(一)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根本就在于提升国家的整体综合实力,综合实力越强的国家,说话的分量也越重,因此要把我们说话的声音放大放亮,最根本的就在于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总体发展水平,决定着满足国民需求、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根本上决定了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本人认为,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国际竞争的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竞争的得失成败也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一个国家要成为一个地区或世界经济文化中心,他本身必须是个经济大国;二. 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对经济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有时能带动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可以说,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三,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在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
(二) 在国际议题上倡导和平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
和平与发展不仅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推崇的国际理念。改革开放 30 多年,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引来了不少来自外部世界的苛刻非议甚至严重偏见,尽管如此,我们仍应致力于“和谐世界”的建立,中国的经济发展才刚刚起步,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的变革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因此,中国在参与国际议题的设定上要始终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积极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打击破环世界和平的敌对分子。
“以人为本” 的理念体现到中国对外关系实践,就是建设以“和谐世界”为主题的国际话语平台,并以此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因此,要充分把以人为本的外交新理念贯彻运用到实践中,用事实说明“以人为本”绝不是空话、大话,切实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7]。
(三) 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展示责任大国形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也在加速地融入世界,从而展示责任大国的风范显得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由此带来了不少国家对中国的非议,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岛争端,严重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些情绪化的反应必将大大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任何事关我国国家利益的举动,中国都必须做出强有力的还击,绝不容忍他国的恶意侮辱与诽谤,但如果对每个不友好的举动都作出消极的回应,不仅不能体现中国的包容性和该有的大国情怀,而且也会带来对大国建设不利的负面效果。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美国的“北约东扩”和“重返亚太”战略被再次提上议程,且中东地区局势持续动荡,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愈加猖獗,教派矛盾不断升级,中国周边的南海局势也在不断升温,为此,中国必须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治理,维护和平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展示责任大国该有的形象与风范。
(四) 维护别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对国际事务有所作为
自冷战结束以来,新兴国家的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并逐渐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带进入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特别是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中国,已经成为主要的国际经济体和世界秩序的主要构建者,没有中国的参与,很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为此,中国要在维护别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对国际事务有所作为,不断增强在国际体系中的建设性作用,向世界阐明中国维护国际秩序和体系的新理念,成为现行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维护者,主动承担大国的国际责任,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合作,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8]。
(五)增强中国对外传媒力度,争取海外华人的话语支持
要让别人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就要不断完善国际话语互通的桥梁,增强中国对外传媒的力度,这不仅仅受到各种国际会议和国际传媒等硬件因素的影响,还将受到海外华侨等各种民间团体和组织的影响。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遍布世界的华语媒体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为中国拓宽国际话语平台提供较大的机会,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全球华人的文化血脉,不容分割,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全球华人的话语,不仅是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展示理性中国和责任大国的形象。总而言之,中国应在争取海外华人的话语支持方面更加积极有所作为,不断增强对外话语传播力度,拓宽海外华人的对外话语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海外华人华侨扩大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强大话语支持。
(六)完善国际互联网络,拓展国际话语平台
拓展国际话语平台,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限制,更多地关注非官方渠道和国际网络平台。不可否认,中国争取国际公众媒介话语权的努力受到严重压制,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和控制着世界新闻舆论和传媒市场,形成了国际话语平台的西方霸权,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被封闭在西方发达国家所创设的“国际话语”围墙。因此,形成国际话语多元化的公众舆论格局,不能寄希望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善意”让步,而应尽可能寻求更多的自觉行动和主观努力,完善国际互联网络,进一步拓展国际话语平台,事实告诉我们,中国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所谓的国际话语权,不断放大中国人民的声音,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国话语的世界影响力。
作者简介:陈思思(1994.6-),女,广东梅州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学生,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政府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忠军.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理论视野,2012.
[2]梁凯英.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
[3]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班课题组.发出中国的声音—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11期.
[4]江涌.中国要说话,世界在倾听—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年第5期.
[5]檀有志.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国公共外交的顶层设计[J].教学与研究,2013.
[6]王啸.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6).
[7]陈小鼎,王亚琪.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之争—兼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自觉[J].国际安全研究,2013.
[8]徐岩.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吉林:延边大学,2012年.
注:标题英文翻译为: How to exp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speaking righ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governance。
【关键词】话语权;国际话语权;责任大国;综合国力;国家利益
引 言
已经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从而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增强和国际形象的日益改善,使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中国逐渐走向“责任大国”的行列步入国际新的舞台。然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表达现状与中国实际发展速度相比仍相差甚远,同时,全球治理背景下大国竞争的复杂性与中国国家利益的表达都要求我们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复杂背景下学会进一步拓宽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这将成为我们在新常态下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又一大难题。
一、话语权与国际话语权
“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的权利,它不仅指具有自由说话和发表意见的权利,而且还指通过自己的话语权来控制舆论的导向,从而使自身的理念,观点和主张以非暴力和非强制性的形式得到他人的支持与认可,从而影响他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权力[1]。
国际话语权就是指以一国的国家利益为核心,针对国际的相关事务发表观点和提出意见的权利,同时,拥有较强的国际话语权力的国家还可通过控制国际舆论的导向来设置国家间的游戏规则,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甚至主导国际的政治与经济事务,并在此过程中通过评判是非曲直和制定所谓的道德标准来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国际话语权可以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范围相当宽广,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但无论内容和表现形式如何,国际话语权都是国家利益争夺的集中表现,换句话说,任何国家都在利用国际话语权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任何国家的国际话语权的行使都离不开五个方面的要素:话语权的实施者;话语权的反映内容(表现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话语反映对象(可以是外国政府或国外官方机构);话语平台(话语表达的载体和渠道);话语反馈(话语发出者所获得的反响或回应)[2]。
话语权的实施主体可以是某国政府,国际官方机构,或是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并且表达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话语反映的内容表现为以一国国家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话语反映程度主要是由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决定的,综合实力越强,国际地位越高的国家,它的话语反映程度也就越强,所带来的国际影响力也就越大;话语反映的对象主要以外国政府和国际官方机构为主,当然也可能包括社会团体和各种民间组织;话语平台则是话语表达和沟通的渠道,主要有互联网,传统传播媒体和纸质出版物等等;话语反馈通常表现为话语发出方表达的某种观点,立场和态度所获得的反响程度,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备受关注并得到积极响应,二是忽略毫无回应,三是不忽略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回应,毋庸置疑,这三种都与国际话语权的有无和实现程度息息相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与提高国际话语权就必须牢牢把握话语权的五要素,中国想要获得和提高国际话语权,除了需要在自身底子上下功夫外,还需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正确决策,灵活应对[3]。
二、中国国际话语权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前面已提到,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当前,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在争夺和控制世界霸主的位置,仍在试图破坏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根本上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其优势地位难以动摇和改变,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所分得的话语分量依然十分有限,在增强国际话语权方面仍面临着巨大挑战[4]。
(一)中国仍需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呈现出逐渐缩小的态势。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世界范围内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达国家仍掌握着绝大多数的核心技术,并且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中国作为大国的话语分量仍十分有限,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的海岛争夺便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不怕周边弱小的国家,但最令国人烦忧的是周边弱小的国家也不怕中国。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越是综合国力弱,它就越容易受到来自周边其它国家的侵扰,反之,综合国力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国家不仅能够使本国免受其它国家的干扰,同时还能影响自己的話语分量和国际威望。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必须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护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继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基本体制框架,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中国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并向全世界推广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和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日渐提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同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于是出现了“中国威胁说”的争论,甚至有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对美国最大的挑战就是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帜宣扬人权高于主权的核心论调,且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地与世界接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文明成果,于是,各式各样的西方话语纷纷涌入中国。相应地,中国却缺乏建立在自身经济和文化基础上的强势话语与之抗衡。在今天每每中国针对国际话语的相关问题与其他国家展开讨论时,总是被围堵,被孤立,处于被动守势,我们常常以“具有中国特色”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相关论调来抵挡西方强势话语的冲击,这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某些国际话语的冲击,但却使我们难以构建具有普世性的观点和理念,。一个话语是地方性的还是国际性的,主要看它能是否具有能为全世界推广的理念和价值。如果我们过于强调“中国特色”,那么就意味着这些话语只适用于中国,而难以向世界推广。如果我们能从中国的发展模式中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并向世界推广,那么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理念无疑将为中国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5]。 (三)中国需要在国际组织的成立和国际规则的设立方面有所作为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渐提高,中国在国际会议的开展以及国际议题的设定方面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如“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亚投行的成立,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的发言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等。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多极世界的形成,亚太经合组织,博鳌论坛、金砖国家峰会等议题的设置,也为中国赢得了特有的国际话语。但中国长期奉行在国际事务上坚持韬光养晦的原则,使得中国在遇到国际矛盾和国际问题时低调露面无所作为,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很少成为国际议题的发起者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中国总是在国际场合中自觉充当“守夜人”,在國际事务上沉默寡言,被动参与。
总的来说,中国虽然已经融入国际社会,但从国际话语权的分量来看,中国的参与程度的确不高,话语权亟需进一步增强。因此,中国需要在参与国际场合中议题的设置和国际规则的制定方面,更加积极主动有所作为,发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强有力的声音![6]
三、拓展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对策
把自己说话的声音放大的同时也让别人听懂并认可自己的声音,是中国争得更多国际话语权的关键。中国的历史经验和国际关系的发展现实都证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在国际议题上倡导和平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展示责任大国形象;维护别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对国际事务有所作为;增强中国对外传媒力度,争取海外华人的话语支持;完善国际互联网络,拓展国际话语平台
(一)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根本就在于提升国家的整体综合实力,综合实力越强的国家,说话的分量也越重,因此要把我们说话的声音放大放亮,最根本的就在于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总体发展水平,决定着满足国民需求、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根本上决定了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本人认为,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国际竞争的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竞争的得失成败也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一个国家要成为一个地区或世界经济文化中心,他本身必须是个经济大国;二. 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对经济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有时能带动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可以说,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三,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在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
(二) 在国际议题上倡导和平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
和平与发展不仅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推崇的国际理念。改革开放 30 多年,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引来了不少来自外部世界的苛刻非议甚至严重偏见,尽管如此,我们仍应致力于“和谐世界”的建立,中国的经济发展才刚刚起步,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的变革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因此,中国在参与国际议题的设定上要始终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积极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打击破环世界和平的敌对分子。
“以人为本” 的理念体现到中国对外关系实践,就是建设以“和谐世界”为主题的国际话语平台,并以此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因此,要充分把以人为本的外交新理念贯彻运用到实践中,用事实说明“以人为本”绝不是空话、大话,切实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7]。
(三) 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展示责任大国形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也在加速地融入世界,从而展示责任大国的风范显得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由此带来了不少国家对中国的非议,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岛争端,严重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些情绪化的反应必将大大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任何事关我国国家利益的举动,中国都必须做出强有力的还击,绝不容忍他国的恶意侮辱与诽谤,但如果对每个不友好的举动都作出消极的回应,不仅不能体现中国的包容性和该有的大国情怀,而且也会带来对大国建设不利的负面效果。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美国的“北约东扩”和“重返亚太”战略被再次提上议程,且中东地区局势持续动荡,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愈加猖獗,教派矛盾不断升级,中国周边的南海局势也在不断升温,为此,中国必须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治理,维护和平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展示责任大国该有的形象与风范。
(四) 维护别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对国际事务有所作为
自冷战结束以来,新兴国家的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并逐渐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带进入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特别是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中国,已经成为主要的国际经济体和世界秩序的主要构建者,没有中国的参与,很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为此,中国要在维护别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对国际事务有所作为,不断增强在国际体系中的建设性作用,向世界阐明中国维护国际秩序和体系的新理念,成为现行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维护者,主动承担大国的国际责任,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合作,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8]。
(五)增强中国对外传媒力度,争取海外华人的话语支持
要让别人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就要不断完善国际话语互通的桥梁,增强中国对外传媒的力度,这不仅仅受到各种国际会议和国际传媒等硬件因素的影响,还将受到海外华侨等各种民间团体和组织的影响。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遍布世界的华语媒体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为中国拓宽国际话语平台提供较大的机会,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全球华人的文化血脉,不容分割,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全球华人的话语,不仅是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展示理性中国和责任大国的形象。总而言之,中国应在争取海外华人的话语支持方面更加积极有所作为,不断增强对外话语传播力度,拓宽海外华人的对外话语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海外华人华侨扩大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强大话语支持。
(六)完善国际互联网络,拓展国际话语平台
拓展国际话语平台,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限制,更多地关注非官方渠道和国际网络平台。不可否认,中国争取国际公众媒介话语权的努力受到严重压制,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和控制着世界新闻舆论和传媒市场,形成了国际话语平台的西方霸权,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被封闭在西方发达国家所创设的“国际话语”围墙。因此,形成国际话语多元化的公众舆论格局,不能寄希望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善意”让步,而应尽可能寻求更多的自觉行动和主观努力,完善国际互联网络,进一步拓展国际话语平台,事实告诉我们,中国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所谓的国际话语权,不断放大中国人民的声音,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国话语的世界影响力。
作者简介:陈思思(1994.6-),女,广东梅州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学生,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政府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忠军.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理论视野,2012.
[2]梁凯英.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
[3]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班课题组.发出中国的声音—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11期.
[4]江涌.中国要说话,世界在倾听—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年第5期.
[5]檀有志.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国公共外交的顶层设计[J].教学与研究,2013.
[6]王啸.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6).
[7]陈小鼎,王亚琪.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之争—兼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自觉[J].国际安全研究,2013.
[8]徐岩.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吉林:延边大学,2012年.
注:标题英文翻译为: How to exp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speaking righ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