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艺术品市场自2014年开始连续两年出现下滑,总降幅达40%左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影像艺术品市场的表现又是如何?
2015年,中国影像艺术品市场逐渐形成以华辰影像、大理国际影会和上海艺术影像展为主的交易平台;被历史和意识形态所“遗失”的摄影大家不断涌现;新的收藏脉络正不断出现,完善着中国特色的影像艺术品收藏体系,如当代手工摄影书收藏、“一带一路”影像艺术品收藏和区域性收藏的兴起,加之摄影技术、技法收藏脉络的形成。除此之外,红色影像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收藏品,2015年11月在纽约苏富比举行的“印象派、现代及当代艺术”拍卖会上,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于1972年创作的《毛泽东》以4,750万美元(约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吴印咸早年洗印制作的银盐纸基原版照片《毛泽东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在华辰影像拍出80万的高价,两者均创出了国内外“红色影像”的交易记录。
华辰影像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影像艺术品得到越来越多人士和资金的关注。在新入场藏家充裕资金的推动下,华辰影像2015年秋拍专场的成交额超过700万,相比春拍500万成交额增幅超过40%。此外,2015年秋季的成交率也较2014年同期提升了18%。影像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一年的低迷之后,已开始走出低谷,启动下一波上升行情。
影像艺术品交易、展示平台渐多
2015年8月,大理国际影会为了推出画廊交易,专门设立画廊展区,为摄影画廊和当代影像艺术家提供展示和交易平台。9月11日,第二届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 Shanghai)继续火爆,来自欧洲、美国和中国等15个国家及地区的50家画廊参展,向中国人普及摄影收藏常识和游戏规则,并向潜在藏家推荐国内外顶级影像艺术品。大理国际影会的画廊展、上海艺术影像展的国际级摄影收藏和华辰影像拍卖,正在构建起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的三大平台。
2015年,各地也不断出现新的影像艺术品收藏、展示和交易平台:4月26日在重庆开展的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吸引了257位国内外影像艺术家参加,成为近年来国内最大的影像艺术展会之一,预示并促进了西南影像艺术品市场的出现和形成;5月9日,嘉德拍卖陈东升捐赠的武汉大学万林博物馆开馆展,影像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态”与油画和新媒介并列组成三个主要版块;5月22日,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开馆;8月7日,大理摄影博物馆开馆;11月15日,三影堂借“集美X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开展之际,推出厦门三影堂艺术中心;湖南省资兴市东江湖摄影艺术馆(一家县级摄影艺术馆)通过举办当代摄影名家展,已收藏有1300多张影像艺术品;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私人投巨资修建1万多平米 “张桐胜艺术宫”进行摄影收藏,等等。影像艺术品开始成为企业的文化金融资产,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同,进入影像艺术品收藏领域的资金开始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
摄影收藏的新版块和新脉络
2015年的摄影收藏市场中,新的收藏版块和脉络正不断出现,并完善着中国影像艺术品收藏的体系:
1. 当代手工书收藏脉络的出现。在国际独立摄影书储备、制作潮流的影响下,不少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家开始选择手工书与独立出版、自出版相结合的形式来展示作品,并通过制手工书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一本优秀的摄影书,需要不同元素来构建,如照片、编辑技巧、排序、设计、构造、材质、媒介、尺寸及展示方式等。因此,精美的限量版摄影手工书已成为艺术家越来越青睐的展示方式。此外,手工书因其版数略多,性价比虽然较传统的“作品”低,但较传统画册高,正好顺应新出现的中端市场需求,成为摄影收藏的新种类。华辰影像在2015年秋拍中推出了“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摄影书和手工书”专题拍卖,将当代手工书作为摄影艺术品的种类,放入中国摄影史长河中,“旨在勾勒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时间节点的摄影师及其代表作品的基本脉络,帮助藏家重新审视值得被关注的摄影书。”(引自“2015年华辰影像秋拍图录”,牛婕)
2. 摄影技术、技法收藏脉络的成熟和完善。摄影是科技的产物,早期摄影艺术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摄影技术、技法发展史之上。摄影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为艺术品打上一个时代性的美学特性,甚至催生出新的摄影大家。影像科技发展史作为摄影收藏最重要的脉络之一,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反映早期摄影术对艺术创作的作用和贡献,二是当代艺术家将摄影技术、技法作为视觉语言来创作影像艺术品。这部分藏品包括摄影术发明以来各种摄影器材和媒介,如达盖尔、安布罗、玻璃湿版火棉胶工艺、蓝晒印相工艺、蛋白、CDV蛋白、铂金、宣纸艺术微喷、手刷银盐、上色绢本等,承载摄影艺术发展史中典型技术、技法的重要代表作品及相关材料、工具,将共同建立起中国摄影收藏科技与艺术关系的新脉络。
3. 区域性摄影收藏的普及。随着摄影收藏的发展,区域性的摄影收藏也繁荣起来。继北京、上海、厦门、福州及闽江流域、河南及黄河流域、湖北及长江流域的摄影收藏兴起后,很多地区性的摄影收藏也开始起步。华辰影像在2015年推出了天津、山东、西藏等地区的影像艺术品专题拍卖;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启动了河北籍著名摄影家艺术馆的建设,将为张印泉、孟昭瑞、王文澜、解海龙等八位摄影家建立影像馆;山东淄博云志美术馆以收藏18位著名风景摄影家的作品开馆后,于2015年举办有山东摄影家西藏专题收藏展,并在诸多拍卖场大举收藏山东的历史照片和影像艺术品;2015年8月开馆的大理摄影博物馆关注于云南摄影史和民族影像史料的收集和展览;此外,天津媒体开始投资建设影像馆,南通、上海嘉定、山东聊城等地方摄影史、影像史的收藏与研究也开始启动。但遗憾的是,作为摄影术传入中国之地的广东和香港地区的影像艺术品,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价位也明显偏低,是影像艺术品投资的价格洼地。
4、“丝绸之路”影像艺术品成热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治需求下,出现名目繁多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的影像展,导致收藏市场对“丝绸之路”相关主题的影像艺术品需求大增,种类涉及19世纪的原版老照片、历史影像、纪实性作品和当代影像,还有“丝绸之路”相关的古籍善本等。 此外,早期电影胶片的收藏也渐成气候。
浮出的“遗失”摄影家及作品
在摄影收藏财富效应的驱使下,近年来中国摄影史中被遗失的重要史料不断浮现,这是摄影收藏对中国摄影文化构建的最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影像艺术品收藏市场出现的“遗失”摄影家、摄影机构及作品就有:
1、同兴照相馆。一批拍摄于1880年前后的福州和闽江流域的照片,与《武夷山》影像及摄影画册一起将福州同兴照相馆推到摄影史研究者面前。著名的东方摄影史学家泰瑞·贝内特(Terry Bennett)认为,19世纪福州同兴照相馆是清末国内不多见的可与广东阿芳照相馆相提并论的摄影机构,其照片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还可放入中国影像史、艺术史和摄影史的范畴加以讨论和研究。
2、中国最早的航拍原版照片。2015年拍卖市场上出现的一本法国远征军军官普雷森特上校(Captain Plaisant)、卡梅尔上校(Captain Calmel)和迪舍尔上校(Captain Tissier)三人在庚子事变期间记录的北京和天津地区的照片集内粘贴有140余帧原版照片,其中包括12帧从热气球上拍摄的中国最早的航拍照片。这些史料虽从未在中国摄影史上出现,但前几年出现的《热气球下的中国》古籍摄影画册已让摄影史研究人员从印刷品上观看过这批影像,而这部照片集的出现让人们第一次有机会观看到这些影像的原版照片。
3、俄国摄影师伊万诺维奇。国内收藏市场第一次出现俄国摄影师鲍迪罗夫·伊万诺维奇(PodeorovFedor Ivanovich)的名字,清末庚子时期其在北京拍摄的建筑和风景包括故宫、颐和园、天坛及俄国在京机构等保存几近完好的原版蛋白照片,尺幅较大,清晰度极佳,为清末北京皇家建筑增添了一个珍贵的维度。据史料记载,最早拍摄中国西北地区和北京的应是俄国摄影家,但遗憾的是之前国内对俄国早期来华摄影家的研究几近空白。俄国摄影师伊万诺维奇的出现,无疑为研究俄国来华摄影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4、海岚·里昂。作为张学良的专机驾驶员和美联社驻华记者,海岚·里昂(Hyland Lyon,1908~1973)拍摄了西安事变、淞沪抗战等重要历史事件,记录有民国四大家族及国民党高官的私人场合和活动,以及一大批民国时期航拍中华大地的照片,其中不少是这些地区最早的航拍影像,还有西南地区的风貌与民俗风情。2015年,里昂于1935年~1940年在中国拍摄的6000多张底片和8000多张原版照片现身收藏市场,这批珍贵实物的出现,填补了民国影像史、中国新闻摄影史、中外视觉传播史等多个领域的空白,是一批值得好好研究的素材。
5、詹布鲁恩。约翰·詹布鲁恩(John Zumbrum)于民国期间曾在京开设照相馆,他的1000多张底片与数千张原版照片现身收藏市场,其内容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涵盖袁世凯葬礼、北平兵乱、“五四”运动、孙中山奉安大典、祭孔祭天典礼、末代皇帝溥仪等,还有圆明园遗址等各地建筑景观和市井民俗,多方面补白了中国影像史、民国摄影史、摄影技术技法发展史、照相馆史和中外视觉文化交流史。
6、谈卡法卢。“谈卡法卢”是摄影师亚瑟·德·卡瓦略(Dr. Arthur Alfred de Carvalho)在其作品上使用的一枚印章中的名字,他在民国期间上海的中外摄影文化交流中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也是民国时期上海摄影界从传统画意摄影到现代主义摄影转变的亲历者和实践者。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呈现出厚重与浪漫结合、随意与平和共存的特点,并表露出画意摄影与现代主义摄影两种不同视觉艺术的交融与碰撞,被国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所收藏。
7、阿瑟·罗斯坦。美国著名摄影家、纪实摄影先驱阿瑟·罗斯坦(Arthur Rothstein)1946年曾为联合国难民署来华记录湖南衡阳的饥荒,收藏市场上出现在的他所拍摄的原版照片补白了这一段中国摄影史。
此外,还有瑞士的阿道夫·克莱尔(Adolf Krayer)、美国的格雷伍兹(Carlton Harlow Graves)、菲尼特·库拉斯(Fynette H. Kulas)、本杰明·基尔伯恩(Benjamin West Kilburn,1827-1909)、英国的约翰·海尔(James H. Hare)、法国的谢阁兰(诗人,1878—1919)、华西协合大学药学院院长米玉士都是可以被进一步研究的“遗失”摄影家。而新近发现的国内摄影家和重要史料则有民国摄影大家郭锡麒的底片(149张),海派摄影大家陶冷月和1980年代华国璋“摄画”风格的作品及相关资料(1688张照片,394张底片),杨光海的影像民族志等,它们都补白了摄影史。
摄影“原作”渐成共识
随着中国摄影收藏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收藏界对中国举办的“国字号”摄影艺术展和摄影艺术评选中,没能使用“原作”提出了质疑。由于国内摄影收藏滞后等原因,目前尚无明确公认的有关摄影“原作”的界定,还有学者提出摄影作品没有“原作”,这是一个亟待讨论和完善的学术盲区。
在中国,“原作”概念的强化来自2013年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的“原作”(original)收藏展。策展人对“原作”的诠释
是:“原作,是指由摄影家、摄影艺术家拍摄后亲自进行后期制作完成,或在艺术家亲自介入指导而由制作工作室按其要求完成的作品原件。”
收藏市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明确了“原作”、“原版”(vintage print)和“新版”(later print)等不同概念。“原作”为作者亲笔签名认可的作品,“原版照片”是指在拍摄后很短一段时间内由艺术家制作或授权制作的作品。2015年在华辰影像秋拍中以80万元人民币价格成交、打破2007年以来72万单幅红色影像作品交易纪录的《毛泽东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就是早年制作的原版照片。近几年不少摄影家将早年拍摄的作品,按收藏市场的游戏规则,新近制作后进入市场,这些藏品被称为“新版作品”。
摄影的“原作”准确真实地反映出艺术家创作的所有理念,它不仅包括影像的内容(如视觉符号、构图、用光、色彩、对比度等),还包括影像艺术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元素(如质感、材质、尺寸、制作工艺、制作年份、装裱,甚至作品的展示方式等诸多方面)。
2015年5月开馆的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以“20世纪摄影经典作品收藏展”开馆,加之“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共展出上百位中外摄影名家从早期湿版摄影到当代对数字摄影进行拼贴的原作;10月15日,三影堂为来京参加第33届国际摄影策展人会议(oracle)的世界各地摄影专家和策展人推出了“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来”的原作展;嘉德拍卖陈东升捐赠的武汉万林博物馆开馆展中,影像艺术品“原作”也成为当代艺术的主角;武汉博物馆的“绝代风华”摄影展则以早期的“原版”照片来回忆一个城市的历史。摄影收藏的普及让中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举办“原作”展渐成常态,有关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开始告别纸上谈兵的阶段,“不看原作学不好摄影”的摄影史研究已渐成风气。
根据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的最新资讯表明,国内外艺术品市场都进入“新常态”阶段,2015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在持续调整的同时,正逐渐走向成熟化、专业化及多样化,艺术品市场更加注重从艺术史角度对艺术品的学术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同时拓展和探索市场新的经营理念、模式和渠道。10月15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国际摄影收藏家和策展人齐聚北京参加第33届国际摄影策展人会议(oracle),这充分表明中国影像艺术品市场已经引起国际业界的关注。
2015年,中国影像艺术品市场逐渐形成以华辰影像、大理国际影会和上海艺术影像展为主的交易平台;被历史和意识形态所“遗失”的摄影大家不断涌现;新的收藏脉络正不断出现,完善着中国特色的影像艺术品收藏体系,如当代手工摄影书收藏、“一带一路”影像艺术品收藏和区域性收藏的兴起,加之摄影技术、技法收藏脉络的形成。除此之外,红色影像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收藏品,2015年11月在纽约苏富比举行的“印象派、现代及当代艺术”拍卖会上,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于1972年创作的《毛泽东》以4,750万美元(约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吴印咸早年洗印制作的银盐纸基原版照片《毛泽东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在华辰影像拍出80万的高价,两者均创出了国内外“红色影像”的交易记录。
华辰影像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影像艺术品得到越来越多人士和资金的关注。在新入场藏家充裕资金的推动下,华辰影像2015年秋拍专场的成交额超过700万,相比春拍500万成交额增幅超过40%。此外,2015年秋季的成交率也较2014年同期提升了18%。影像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一年的低迷之后,已开始走出低谷,启动下一波上升行情。
影像艺术品交易、展示平台渐多
2015年8月,大理国际影会为了推出画廊交易,专门设立画廊展区,为摄影画廊和当代影像艺术家提供展示和交易平台。9月11日,第二届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 Shanghai)继续火爆,来自欧洲、美国和中国等15个国家及地区的50家画廊参展,向中国人普及摄影收藏常识和游戏规则,并向潜在藏家推荐国内外顶级影像艺术品。大理国际影会的画廊展、上海艺术影像展的国际级摄影收藏和华辰影像拍卖,正在构建起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的三大平台。
2015年,各地也不断出现新的影像艺术品收藏、展示和交易平台:4月26日在重庆开展的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吸引了257位国内外影像艺术家参加,成为近年来国内最大的影像艺术展会之一,预示并促进了西南影像艺术品市场的出现和形成;5月9日,嘉德拍卖陈东升捐赠的武汉大学万林博物馆开馆展,影像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态”与油画和新媒介并列组成三个主要版块;5月22日,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开馆;8月7日,大理摄影博物馆开馆;11月15日,三影堂借“集美X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开展之际,推出厦门三影堂艺术中心;湖南省资兴市东江湖摄影艺术馆(一家县级摄影艺术馆)通过举办当代摄影名家展,已收藏有1300多张影像艺术品;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私人投巨资修建1万多平米 “张桐胜艺术宫”进行摄影收藏,等等。影像艺术品开始成为企业的文化金融资产,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同,进入影像艺术品收藏领域的资金开始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
摄影收藏的新版块和新脉络
2015年的摄影收藏市场中,新的收藏版块和脉络正不断出现,并完善着中国影像艺术品收藏的体系:
1. 当代手工书收藏脉络的出现。在国际独立摄影书储备、制作潮流的影响下,不少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家开始选择手工书与独立出版、自出版相结合的形式来展示作品,并通过制手工书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一本优秀的摄影书,需要不同元素来构建,如照片、编辑技巧、排序、设计、构造、材质、媒介、尺寸及展示方式等。因此,精美的限量版摄影手工书已成为艺术家越来越青睐的展示方式。此外,手工书因其版数略多,性价比虽然较传统的“作品”低,但较传统画册高,正好顺应新出现的中端市场需求,成为摄影收藏的新种类。华辰影像在2015年秋拍中推出了“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摄影书和手工书”专题拍卖,将当代手工书作为摄影艺术品的种类,放入中国摄影史长河中,“旨在勾勒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时间节点的摄影师及其代表作品的基本脉络,帮助藏家重新审视值得被关注的摄影书。”(引自“2015年华辰影像秋拍图录”,牛婕)
2. 摄影技术、技法收藏脉络的成熟和完善。摄影是科技的产物,早期摄影艺术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摄影技术、技法发展史之上。摄影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为艺术品打上一个时代性的美学特性,甚至催生出新的摄影大家。影像科技发展史作为摄影收藏最重要的脉络之一,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反映早期摄影术对艺术创作的作用和贡献,二是当代艺术家将摄影技术、技法作为视觉语言来创作影像艺术品。这部分藏品包括摄影术发明以来各种摄影器材和媒介,如达盖尔、安布罗、玻璃湿版火棉胶工艺、蓝晒印相工艺、蛋白、CDV蛋白、铂金、宣纸艺术微喷、手刷银盐、上色绢本等,承载摄影艺术发展史中典型技术、技法的重要代表作品及相关材料、工具,将共同建立起中国摄影收藏科技与艺术关系的新脉络。
3. 区域性摄影收藏的普及。随着摄影收藏的发展,区域性的摄影收藏也繁荣起来。继北京、上海、厦门、福州及闽江流域、河南及黄河流域、湖北及长江流域的摄影收藏兴起后,很多地区性的摄影收藏也开始起步。华辰影像在2015年推出了天津、山东、西藏等地区的影像艺术品专题拍卖;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启动了河北籍著名摄影家艺术馆的建设,将为张印泉、孟昭瑞、王文澜、解海龙等八位摄影家建立影像馆;山东淄博云志美术馆以收藏18位著名风景摄影家的作品开馆后,于2015年举办有山东摄影家西藏专题收藏展,并在诸多拍卖场大举收藏山东的历史照片和影像艺术品;2015年8月开馆的大理摄影博物馆关注于云南摄影史和民族影像史料的收集和展览;此外,天津媒体开始投资建设影像馆,南通、上海嘉定、山东聊城等地方摄影史、影像史的收藏与研究也开始启动。但遗憾的是,作为摄影术传入中国之地的广东和香港地区的影像艺术品,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价位也明显偏低,是影像艺术品投资的价格洼地。
4、“丝绸之路”影像艺术品成热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治需求下,出现名目繁多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的影像展,导致收藏市场对“丝绸之路”相关主题的影像艺术品需求大增,种类涉及19世纪的原版老照片、历史影像、纪实性作品和当代影像,还有“丝绸之路”相关的古籍善本等。 此外,早期电影胶片的收藏也渐成气候。
浮出的“遗失”摄影家及作品
在摄影收藏财富效应的驱使下,近年来中国摄影史中被遗失的重要史料不断浮现,这是摄影收藏对中国摄影文化构建的最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影像艺术品收藏市场出现的“遗失”摄影家、摄影机构及作品就有:
1、同兴照相馆。一批拍摄于1880年前后的福州和闽江流域的照片,与《武夷山》影像及摄影画册一起将福州同兴照相馆推到摄影史研究者面前。著名的东方摄影史学家泰瑞·贝内特(Terry Bennett)认为,19世纪福州同兴照相馆是清末国内不多见的可与广东阿芳照相馆相提并论的摄影机构,其照片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还可放入中国影像史、艺术史和摄影史的范畴加以讨论和研究。
2、中国最早的航拍原版照片。2015年拍卖市场上出现的一本法国远征军军官普雷森特上校(Captain Plaisant)、卡梅尔上校(Captain Calmel)和迪舍尔上校(Captain Tissier)三人在庚子事变期间记录的北京和天津地区的照片集内粘贴有140余帧原版照片,其中包括12帧从热气球上拍摄的中国最早的航拍照片。这些史料虽从未在中国摄影史上出现,但前几年出现的《热气球下的中国》古籍摄影画册已让摄影史研究人员从印刷品上观看过这批影像,而这部照片集的出现让人们第一次有机会观看到这些影像的原版照片。
3、俄国摄影师伊万诺维奇。国内收藏市场第一次出现俄国摄影师鲍迪罗夫·伊万诺维奇(PodeorovFedor Ivanovich)的名字,清末庚子时期其在北京拍摄的建筑和风景包括故宫、颐和园、天坛及俄国在京机构等保存几近完好的原版蛋白照片,尺幅较大,清晰度极佳,为清末北京皇家建筑增添了一个珍贵的维度。据史料记载,最早拍摄中国西北地区和北京的应是俄国摄影家,但遗憾的是之前国内对俄国早期来华摄影家的研究几近空白。俄国摄影师伊万诺维奇的出现,无疑为研究俄国来华摄影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4、海岚·里昂。作为张学良的专机驾驶员和美联社驻华记者,海岚·里昂(Hyland Lyon,1908~1973)拍摄了西安事变、淞沪抗战等重要历史事件,记录有民国四大家族及国民党高官的私人场合和活动,以及一大批民国时期航拍中华大地的照片,其中不少是这些地区最早的航拍影像,还有西南地区的风貌与民俗风情。2015年,里昂于1935年~1940年在中国拍摄的6000多张底片和8000多张原版照片现身收藏市场,这批珍贵实物的出现,填补了民国影像史、中国新闻摄影史、中外视觉传播史等多个领域的空白,是一批值得好好研究的素材。
5、詹布鲁恩。约翰·詹布鲁恩(John Zumbrum)于民国期间曾在京开设照相馆,他的1000多张底片与数千张原版照片现身收藏市场,其内容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涵盖袁世凯葬礼、北平兵乱、“五四”运动、孙中山奉安大典、祭孔祭天典礼、末代皇帝溥仪等,还有圆明园遗址等各地建筑景观和市井民俗,多方面补白了中国影像史、民国摄影史、摄影技术技法发展史、照相馆史和中外视觉文化交流史。
6、谈卡法卢。“谈卡法卢”是摄影师亚瑟·德·卡瓦略(Dr. Arthur Alfred de Carvalho)在其作品上使用的一枚印章中的名字,他在民国期间上海的中外摄影文化交流中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也是民国时期上海摄影界从传统画意摄影到现代主义摄影转变的亲历者和实践者。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呈现出厚重与浪漫结合、随意与平和共存的特点,并表露出画意摄影与现代主义摄影两种不同视觉艺术的交融与碰撞,被国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所收藏。
7、阿瑟·罗斯坦。美国著名摄影家、纪实摄影先驱阿瑟·罗斯坦(Arthur Rothstein)1946年曾为联合国难民署来华记录湖南衡阳的饥荒,收藏市场上出现在的他所拍摄的原版照片补白了这一段中国摄影史。
此外,还有瑞士的阿道夫·克莱尔(Adolf Krayer)、美国的格雷伍兹(Carlton Harlow Graves)、菲尼特·库拉斯(Fynette H. Kulas)、本杰明·基尔伯恩(Benjamin West Kilburn,1827-1909)、英国的约翰·海尔(James H. Hare)、法国的谢阁兰(诗人,1878—1919)、华西协合大学药学院院长米玉士都是可以被进一步研究的“遗失”摄影家。而新近发现的国内摄影家和重要史料则有民国摄影大家郭锡麒的底片(149张),海派摄影大家陶冷月和1980年代华国璋“摄画”风格的作品及相关资料(1688张照片,394张底片),杨光海的影像民族志等,它们都补白了摄影史。
摄影“原作”渐成共识
随着中国摄影收藏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收藏界对中国举办的“国字号”摄影艺术展和摄影艺术评选中,没能使用“原作”提出了质疑。由于国内摄影收藏滞后等原因,目前尚无明确公认的有关摄影“原作”的界定,还有学者提出摄影作品没有“原作”,这是一个亟待讨论和完善的学术盲区。
在中国,“原作”概念的强化来自2013年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的“原作”(original)收藏展。策展人对“原作”的诠释
是:“原作,是指由摄影家、摄影艺术家拍摄后亲自进行后期制作完成,或在艺术家亲自介入指导而由制作工作室按其要求完成的作品原件。”
收藏市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明确了“原作”、“原版”(vintage print)和“新版”(later print)等不同概念。“原作”为作者亲笔签名认可的作品,“原版照片”是指在拍摄后很短一段时间内由艺术家制作或授权制作的作品。2015年在华辰影像秋拍中以80万元人民币价格成交、打破2007年以来72万单幅红色影像作品交易纪录的《毛泽东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就是早年制作的原版照片。近几年不少摄影家将早年拍摄的作品,按收藏市场的游戏规则,新近制作后进入市场,这些藏品被称为“新版作品”。
摄影的“原作”准确真实地反映出艺术家创作的所有理念,它不仅包括影像的内容(如视觉符号、构图、用光、色彩、对比度等),还包括影像艺术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元素(如质感、材质、尺寸、制作工艺、制作年份、装裱,甚至作品的展示方式等诸多方面)。
2015年5月开馆的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以“20世纪摄影经典作品收藏展”开馆,加之“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共展出上百位中外摄影名家从早期湿版摄影到当代对数字摄影进行拼贴的原作;10月15日,三影堂为来京参加第33届国际摄影策展人会议(oracle)的世界各地摄影专家和策展人推出了“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来”的原作展;嘉德拍卖陈东升捐赠的武汉万林博物馆开馆展中,影像艺术品“原作”也成为当代艺术的主角;武汉博物馆的“绝代风华”摄影展则以早期的“原版”照片来回忆一个城市的历史。摄影收藏的普及让中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举办“原作”展渐成常态,有关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开始告别纸上谈兵的阶段,“不看原作学不好摄影”的摄影史研究已渐成风气。
根据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的最新资讯表明,国内外艺术品市场都进入“新常态”阶段,2015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在持续调整的同时,正逐渐走向成熟化、专业化及多样化,艺术品市场更加注重从艺术史角度对艺术品的学术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同时拓展和探索市场新的经营理念、模式和渠道。10月15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国际摄影收藏家和策展人齐聚北京参加第33届国际摄影策展人会议(oracle),这充分表明中国影像艺术品市场已经引起国际业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