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家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目前,赏识教育已经是教育界普遍倡导的,赏识——成功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的确,相对于过去几千年一直使用的“挑错”、“体罚”教育来说,赏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创新思维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赏识”和“批评”是教育的两翼,不能将它们割裂,一味地偏重或是摒弃某一方面。
笔者认为,只有将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有效地结合,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一、正确把握赏识的尺度
目前有观点认为,教师要赏识孩子,首先必须接受孩子的全部,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这种观点本身就存在误导,既然已经认识到缺点,又何谈赏识呢?如果赏识教育就是连孩子的缺点也不指出、批评,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只是一味呵护,那么如何指望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以后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缺点和错误呢?
提倡赏识教育要有一定的尺度,是指家长和教师对于幼儿的赏识应该是恰如其分的、适时适当的。成人赏识的应该是孩子的具体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对孩子行为的一味赞扬。
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少赞赏,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好”,但为什么“好孩子”在长大后并不能都优秀呢?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并不一定是家长心目中的人才,如果过于赞赏孩子的优点,而对缺点不加批评,甚至包容或者纵容孩子不良的习惯,那么培养的就不只是孩子的自信,很可能是盲目自大和自满。
二、赏识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赏识不等于“表扬”。
赏识不仅是赞赏,还要细致耐心地观察、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为孩子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加油,鼓励孩子前进。赏识教育的内核是“了解和尊重”,要了解、信任儿童,宽容、理解儿童,提醒、激励儿童。同时,赏识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能小题大做,无限夸张。
2.只有赏识,没有批评。
针对孩子的缺点和弱点,教师不能为了赏识而曲解赏识教育的真谛。有些家长和教师喜欢发掘缺点和弱点背后的优点,当然,有些时候这样的做法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没有一个孩子是没有缺点和弱点的,错误就是错误,任何掩饰遮盖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其实,赏识教育的真谛在于对孩子的充分信任,包括培养孩子纠正自己错误的能力,或勇于承担自己过错应负责任的信任。
3.赏识的重点不应该是智力和成绩。
从古至今的应试教育决定了智力和成绩在家长与老师心目中的重要性。“一俊遮百丑”,往往只要孩子乖、听老师话、“聪明”、学习成绩好,就自然会收到更多的赏识和肯定,从而忽略其在性格和行为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自然以为在这些方面也都是个优秀的孩子。我们提倡赏识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强调孩子的智力优势,而是培养孩子刻苦努力的精神。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法拉第,不都是曾一度被认为是反应迟钝、行为荒诞的孩子,甚至不可救药吗?
三、正确使用批评的方式、方法
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需要呵护的。因此,即使在批评或者惩罚孩子的时候,也必须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一方面不伤害到孩子,另一方面更好地达到批评和教育的目的。
批评教育要从小做起。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到老”,不能以孩子还小这种借口和理由而不批评孩子。要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可能给他带来的麻烦,这样再进行教育往往会事半功倍。很难想象,没有任何批评和惩戒,会让孩子自己在下一次面对同样的问题的时候不犯同样的错误。
批评要给孩子留下尊严。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人,再小的孩子也有尊严。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做到不侵犯孩子的尊严,把孩子当做平等的对象对待。最基本的一点是不应该在公共场合斥骂甚至打孩子,而且很容易让孩子在心底里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
批评和惩罚要适度。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批评和惩罚孩子,都必须适度。要记住,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惩罚孩子,惩罚只是爱的一种手段,因此惩罚和批评一定要有度。我国古代一直奉行严师出高徒,私塾先生的戒尺让许多学生心惊胆战。现在许多家长都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以粗暴简单的方式替代更好的教育方式,或者说一些侮辱孩子人格和尊严的话语,这都是不可取的,批评和惩罚都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而不是让孩子畏惧。
四、批评与赏识相结合
如何把握好批评和赏识的关系?二者怎样结合才能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呢?在词典里,“教育”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将这字面意思引申开来,培养新生一代,教育者需要以人为本,一切为给孩子传递知识、培养能力而创造条件。我国的教育一向偏重精英教育,后进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伤害和歧视。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事情,教学的成果取决于双方面的合作,以“赏识”为底色,一视同仁,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为师生、亲子搭建平等的桥梁,在此基础上适当批评,或在赏识中蕴藏批评。这不仅于身心健康无害,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发展。在赏识底色上的批评,要顾及孩子的尊严和心理,“士可杀不可辱”,对孩子的批评要对事不对人,即使犯错了,也不可使用讽刺挖苦、带有威胁性的语句。这种批评是朋友式的善意提醒,是发自内心的关怀,自然会得到孩子的认可和感激。
因此,不要视批评和惩罚为洪水猛兽,也不要把对学生的正常惩罚与体罚学生混为一谈。一味表扬和说教,就像老吃一种药会产生抗药性一样,对孩子的教育不会有很好的效果。适当的批评和惩罚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关键是如何适当应用好这一方式。如何把赏识和批评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都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把握好批评和赏识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的成果取决于双方面的合作,要以“赏识”为底色,一视同仁,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为师生、亲子搭建起一座平等的桥梁,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批评,或在赏识中蕴藏批评。这不仅于身心健康无害,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发展。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同样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棵小树长成栋梁之才,少不了修剪枝条,更何况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在成长中认识体验到美和丑、对和错,并且学会对待美和丑、对和错,他们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笔者认为,只有将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有效地结合,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一、正确把握赏识的尺度
目前有观点认为,教师要赏识孩子,首先必须接受孩子的全部,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这种观点本身就存在误导,既然已经认识到缺点,又何谈赏识呢?如果赏识教育就是连孩子的缺点也不指出、批评,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只是一味呵护,那么如何指望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以后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缺点和错误呢?
提倡赏识教育要有一定的尺度,是指家长和教师对于幼儿的赏识应该是恰如其分的、适时适当的。成人赏识的应该是孩子的具体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对孩子行为的一味赞扬。
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少赞赏,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好”,但为什么“好孩子”在长大后并不能都优秀呢?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并不一定是家长心目中的人才,如果过于赞赏孩子的优点,而对缺点不加批评,甚至包容或者纵容孩子不良的习惯,那么培养的就不只是孩子的自信,很可能是盲目自大和自满。
二、赏识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赏识不等于“表扬”。
赏识不仅是赞赏,还要细致耐心地观察、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为孩子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加油,鼓励孩子前进。赏识教育的内核是“了解和尊重”,要了解、信任儿童,宽容、理解儿童,提醒、激励儿童。同时,赏识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能小题大做,无限夸张。
2.只有赏识,没有批评。
针对孩子的缺点和弱点,教师不能为了赏识而曲解赏识教育的真谛。有些家长和教师喜欢发掘缺点和弱点背后的优点,当然,有些时候这样的做法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没有一个孩子是没有缺点和弱点的,错误就是错误,任何掩饰遮盖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其实,赏识教育的真谛在于对孩子的充分信任,包括培养孩子纠正自己错误的能力,或勇于承担自己过错应负责任的信任。
3.赏识的重点不应该是智力和成绩。
从古至今的应试教育决定了智力和成绩在家长与老师心目中的重要性。“一俊遮百丑”,往往只要孩子乖、听老师话、“聪明”、学习成绩好,就自然会收到更多的赏识和肯定,从而忽略其在性格和行为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自然以为在这些方面也都是个优秀的孩子。我们提倡赏识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强调孩子的智力优势,而是培养孩子刻苦努力的精神。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法拉第,不都是曾一度被认为是反应迟钝、行为荒诞的孩子,甚至不可救药吗?
三、正确使用批评的方式、方法
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需要呵护的。因此,即使在批评或者惩罚孩子的时候,也必须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一方面不伤害到孩子,另一方面更好地达到批评和教育的目的。
批评教育要从小做起。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到老”,不能以孩子还小这种借口和理由而不批评孩子。要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可能给他带来的麻烦,这样再进行教育往往会事半功倍。很难想象,没有任何批评和惩戒,会让孩子自己在下一次面对同样的问题的时候不犯同样的错误。
批评要给孩子留下尊严。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人,再小的孩子也有尊严。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做到不侵犯孩子的尊严,把孩子当做平等的对象对待。最基本的一点是不应该在公共场合斥骂甚至打孩子,而且很容易让孩子在心底里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
批评和惩罚要适度。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批评和惩罚孩子,都必须适度。要记住,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惩罚孩子,惩罚只是爱的一种手段,因此惩罚和批评一定要有度。我国古代一直奉行严师出高徒,私塾先生的戒尺让许多学生心惊胆战。现在许多家长都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以粗暴简单的方式替代更好的教育方式,或者说一些侮辱孩子人格和尊严的话语,这都是不可取的,批评和惩罚都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而不是让孩子畏惧。
四、批评与赏识相结合
如何把握好批评和赏识的关系?二者怎样结合才能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呢?在词典里,“教育”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将这字面意思引申开来,培养新生一代,教育者需要以人为本,一切为给孩子传递知识、培养能力而创造条件。我国的教育一向偏重精英教育,后进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伤害和歧视。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事情,教学的成果取决于双方面的合作,以“赏识”为底色,一视同仁,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为师生、亲子搭建平等的桥梁,在此基础上适当批评,或在赏识中蕴藏批评。这不仅于身心健康无害,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发展。在赏识底色上的批评,要顾及孩子的尊严和心理,“士可杀不可辱”,对孩子的批评要对事不对人,即使犯错了,也不可使用讽刺挖苦、带有威胁性的语句。这种批评是朋友式的善意提醒,是发自内心的关怀,自然会得到孩子的认可和感激。
因此,不要视批评和惩罚为洪水猛兽,也不要把对学生的正常惩罚与体罚学生混为一谈。一味表扬和说教,就像老吃一种药会产生抗药性一样,对孩子的教育不会有很好的效果。适当的批评和惩罚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关键是如何适当应用好这一方式。如何把赏识和批评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都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把握好批评和赏识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的成果取决于双方面的合作,要以“赏识”为底色,一视同仁,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为师生、亲子搭建起一座平等的桥梁,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批评,或在赏识中蕴藏批评。这不仅于身心健康无害,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发展。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同样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棵小树长成栋梁之才,少不了修剪枝条,更何况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在成长中认识体验到美和丑、对和错,并且学会对待美和丑、对和错,他们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